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符号是在认識和交往活动中代表其他对象和现象的物质现象。符号和被标志对象的联系在人那里是以人脑的反射活动为中介的。不使用符号,概念思維是不可能的。符号是被标志对象的思維映象的載体。而被标志对象的思想映象則是符号的意义。符号和被标志对象的联系的任意性并不排斥符号多方面的有定性。符号的基本类型有:特征、信号、科学符号、象征和語言符号。特征可以看作是对象或现象的标示、指示和症状,并且可以帮助从性质推論对象,从結果推論原因,从现象推論本质。信号是一种特殊的記号。在现代信息論中,信号得到了广义的解释,在高級神經活动和专门的人造系統中,信号是在狹义的意义上使用的。具有专門科学意义的符号在符号系列中占有特殊地位。科学符号是約定俗成的,它与意义的联系具有約定性质。科学記号在科学研究和发展中有很大意义。象征作为符号的一种,具有許多的特征。象征是一种外在的现象,它約定地、通过內中所包含的直观形象提示一定的常常很有意义的抽象的內容。语言符号在所有符号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是一切存在的和可能的科学約定符号系統的基础。符号在人类生活和实践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它的創造和使用始終是决定于人的反射活动的更一般的法則的。  相似文献   

2.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6,29(6):1507-1507,1501
一年前,在武夷山召开的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的学术研讨会上,郭永玉教授报告了他关于人格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构想,激起了与会同行的浓厚兴趣。今年5月初他把即将付梓的《人格心理学:人性及其差异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一书书稿以电子文本的形式发给我,并请我为该书写序。我欣然地应允了。因为,在我看来,这是一部厚实而又拓新的著作,甚为难得。人格是一个现实的人。我们对现实生活中个人的认识,通常都包含其外在人格和内在人格两个方面。外在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上公开所扮演的角色,是人们看得见的外观;内在人格是…  相似文献   

3.
“内圣外王”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 ,它虽出自《庄子》一书 ,但这一观念却非道家所独有 ,而是为各家津津乐道。冯友兰在《新原道·绪论》中曾说 :“在中国哲学中 ,无论哪一派哪一家 ,都自以为是讲内圣外王之道。”《内圣与外王》 (云南人民出版社 1 999年版 )一书的作者崔永东博士由此思路出发 ,考察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人格观 ,认为“内圣外王”代表了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模式 ,各家各派均以此作为其人格设计的基本架构和理想目标 ,但各家各派对其内涵的界定又有所不同。大致说来 ,儒家、墨家和法家三家的“内圣”是从事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书法史上,"散"又称"萧散"。"散"有其妙道——"散"即抒发书者的精神怀抱,代表一种超越法度、去知、忘己、主客相合的高度自由的审美心胸;"散"又是一种潇洒的书写形式。二者相结合,书家在精神上逍遥不羁,方能使笔下流畅无滞,书写出散逸的文字,进而获得自由的心境。  相似文献   

5.
张鲲 《道德与文明》2011,(5):134-138
葬礼仪式以其独特的机制揭示了人类道德内化的基本规律:神圣产生敬畏感并使得敬神与敬祖成为道德义务,敬畏经由象征符号表达葬礼的神圣性;符号及其意义系统在神圣时空中阐述着价值隐喻;情境作为观念符号与现存印象的联结,给心灵以强烈的活力和影响力,使道德命令在情感认同的基础上成为人格的组成部分,从而坚定了群体共同的道德情感、人格范式和信仰体系。  相似文献   

6.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一种表达概念的符号系统,它体现了符号、能指、所指之间的统一关系。人类实际上是生活在一个符号世界里。对符号的运用规则,索绪尔在《语言学教程》一书中作了很好的说明:“能指对它所表示的观念来说,看来是自由选择的,相反,对使用它的语言社会来说,却不是自由的,而是强制的。”这就是说,当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在社会生活中一旦确定下来,就象法律一样,全社会的人都应该遵守,不得任意改变,否则,就会导致交际的失败。美国的R·特里尔在他所著的《毛泽东传》中,读了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在上海,有数不清的街道会议。在一次街道会议上,一位文盲老太太发表自己对新宪法草案的看法。在上海方言里,“宪法”  相似文献   

7.
认知科学通常把智能系统理解为一个信息加工系统。这种信息加工系统也可以称为物理符号系统或符号操作系统。这种把智能归结为符号操作的思想可以追溯到怀特海。怀特海在1927年的《符号主义》一书中曾提出:“人的心智是符号地进行活动的,即经验的某些成分发出意识、信念和情感,而这种活动关联着经验的另外的成分。这些成分的前一个集合就是‘符号’,后一个集合则构成了符号的‘意义’。这种符号转化为意义的有机的功能称为‘符号的所指’。”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描述具有一些非常重要的性质。这些性质决定了描述必须遵循特定的规则,违反这些规则会导致不合法描述。人类认识史上的许多认识迷误都与不合法的描述有关,悖论就是描述违反规则的结果。因此在对描述的性质进行深入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描述规则,当具重要意义。本文仅就描述的两个较为隐秘的性质,对描述的两类重要规则作一探讨。一、描述的两个重要性质作为对客体的语词-符号摹写,狭义的描述就是一种摹写活动;但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描述绝不是一种简单的摹状,而是无一例外地涉及三要素:指称(referring)、规定(stipulating)和…  相似文献   

9.
叶峰 《世界哲学》2016,(5):72-82
在人工智能研究中,人工神经元网络进路之成功促使我们重新思考语言在人类认知活动中的作用。人类语言是一维符号系统,但世界是四维的,因此语言难以有效地记录事物的时空结构信息。人类大脑中的表征系统很可能是多维而非一维的。人类语言的主要功能是在大脑间传递对世界的多维表征而不是用一维符号序列去表征世界。分析哲学中的所谓语言转向夸大了语言在人类认知活动中的作用,提供了一幅关于人类认知活动的不真实的图画。  相似文献   

10.
黄明理先生在《现代科学的大历史观》一书中,提出了“智能动力观”,认为人类智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为此,在学术界引起了争议。丛大川先生的书评代表了一种看法。欢迎对此有兴趣的读者参与讨论。  相似文献   

11.
怀德海底《符号論,它的意义和效果》一书是他于1927年在阜吉尼亚大学的演讲集。全书共有三章,这是第一章的譯文。本文共分十三节。在第一节里作者提到三种符号論:(i)宗教所用的象征,(ii)写出和說出的語言,(iii)純是书写的代数符号。在第二节中他特別强調說,从感觉符号表象达到物体,此中的符号論乃是一切符号使用方式中最自然而广泛的方式。第三节是討論方法。关于方法的一般原則是:低級特征最好先和相应的低級有机体(怀德海用‘有机体’这个名詞和通常不同,他认为一个电子也是低級有机体——譯者)联系起来研究,高級特性应先和最初具备充分完善的高級特性的有机体联系起来研究。第四节說明符号論之所以易于犯錯是因为它可以引出对一些事物的行动、威情、情緒和信念,而这些事物純是观念,在世界中并沒有这符号論引导我們所設想的那些事物。第五节把符号使用下了一个定义說:当人心經驗中某些组成部分引出意識、信念、情緒与习慣而关涉到心灵經驗其他組成部分时,人的心灵就发生符号式的作用。前一套組成部分是“符号”,后一套就构成符号的“意义”。从符号到意义的过渡中所有的有机作用就叫作“符号的指示”。第六节說明符号指示的知觉所包括的全部活动是知觉者产生他自己的經驗的一种活动。在第七节討論語言中,作者說,語言使用是有双重符号指示:在說話人方面是从事物指示字眼,在听話人方面是从字眼反轉过来指示事物。作者认为人对外界的知觉有两种內容,在第八节中他只提到关于同时世界习用的直接表象,这是应用我們直接感觉向外投射而有的,它替我們决定了同时的物质东西的特征。这就是近代哲学中所說的感觉材料或素材。在第九节中作者认为知觉的經驗方式有两种,概念分析的方式只有一种。两种知觉經驗方式中的一种是叫作“表象的直接性”或“直接的表象”,另外一种叫作“因果效力”。第十节說,这两种方式的作用都是把实在的事物“客体化”。把这种方式混合为一个知觉的綜合活动就是“符号指示”。在第十一节中作者說物质的和心智的东西在經驗中是糾纏在一块的,因此沒有明显的界綫可划。第十二节是研究感觉資料和空間在直接表象中的作用。作者举出三个重要事实:(i)感觉材料如色、声、触等是依靠能知觉的有机体和它对所知觉的有机体的空間关系;(ii)同时的世界是显现为有扩延的和充满着有机体的;(iii)直接的表象只是少数高級有机体經驗中的重要因素。第十三节說,“客体化”本身就是一种抽象,因为沒有实在的东西在它的形式方面完全“客体化”了。  相似文献   

12.
形而上学的崩塌直接冲击书写的文明,而知识和书籍的神圣性被去魅化之后,书的存在变得可疑.虽然它对于传统表达一个自明性的观念来说是必要的,但对于生命的意义又总是从属性的.如果哲学意味着一种书写,那么在这一变化中,哲学发生了最根本的变化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简化的方式就是:今天,我们如何能够思想?我们只能在反对“书的绝对”和不得不书写之间作辩难.  相似文献   

13.
绘画作为八大艺术之一,在整个艺术领域以其独有的风格存在着,往往人们对于绘画的水平鉴赏仅仅局限于一副画作的色彩、构图或是线条,而这些都是绘画作品中的情感符号。符号的选择与使用通常是艺术家作画风格成熟的一种标志,它们赋予了作品独特的个性化语言,往往是艺术家个人生活的印记与情感的表达。作为艺术家本身,他们是人类审美产品的精神创造者,具有独立人格的同时,情感也特别丰富,艺术家的人格其实是对艺术家的思想、情感、观念等的综合表现。情感因素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绘画作品当中可以通过作品当中的情感符号来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情感。绘画语言的使用方式不同,那么所呈现出来的绘画作品风格也是不同的,传递的情感符号也是不一样的。然而以点、线、面等绘画语言所构成的理想画面更应该是艺术家情感的凝缩和汇聚,每一笔都是他们情感的寄托,艺术家赋予了绘画作品一种人格化的东西,那些零散的情感符号共同组成了艺术家完整的艺术表达,所以文章就针对绘画艺术进行探究,并通过绘画作品中不同的情感符号得出艺术家内心的情感感受。  相似文献   

14.
《易经》到底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逻辑学家认为,《易经》事实上是“一部关于推理的书”,“是一部帮助人们进行理性思维活动的工具书”,因为《易经》的卦爻符号和卦爻辞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抽象的符号推理系统。”这是不久前出版的《易经新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3月版)的作者周山同志提出来的。这个观点不可谓不新,也不可谓不奇。然而细细读书,你会觉得它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首先,《易经》以特定的、人为的符号语言为形式推理系统的对象语言。一是它有特定的初始符号,即两个相互对立的爻画—(阳爻)和——(阴爻)。二是,它有按一定规则而形成的“符号组”又称为“象”,也就是合式公式。初始符号是合式公式,由三个爻画构成的八个经卦卦形是合式公式,由六个爻画构成的六十四个别卦的卦形也是合式公式。这些合式公式和逻辑学中的p∧q,p∨q,p→q一类的抽象公式基本相当。在  相似文献   

15.
计算机的普及使人们阅读及书写的能力降低, 这引发了社会对书写的关注。书写涉及大量高级神经活动, 与认知、人格、疾病等均有关联, 对个体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现代书写心理学通过使用书写板等设备, 实现了对书写过程及结果的量化研究, 发现了书写速度、压力、握笔等指标与智力、认知负荷等的一些关联。未来对书写过程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 测量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到日常人机交互及教学、司法等实践中; 还可以研究用书写促进个体认知及人格发展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6.
"超真实"作为后现代主词,既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鲍德里亚"诊断"资本主义症候提出的概念,更是当下数字化符号时代人类的现实处境。其基本表征是:物化符号现实层面物的激增与溃烂;精神文化地基层面"真实"的终结与崩溃;大众消费生活层面的时尚与嬉戏。三重结构关系的有机结合构成了"超真实"的现实图景轮廓。走出"超真实"的"仙境"是人类"起死回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消费社会研究述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一书中认为,匮乏构成了马克思论述社会历史发展理论的前提预设和先在条件。马克思将匮乏转变为历史辩证法的内在否定结构,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导致了其生产方式本身生产了匮乏,而经济上的匮乏是一切匮乏的总根源。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个消费性的社会正在到来,匮乏已经不是重要问题了。以鲍德里亚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消费社会的产生和电子媒介的决定性作用,使得符号控制已经取代生产控制,成为社会控制的主要形式。因此,替代性的方案就不再是建立在生产理论基础上的革命,而是要寻求一种新的符号体系模式。这些学者多对…  相似文献   

18.
略论佛学的语言观(佛法沉思录之三)胡晓光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一种语言生命存在。语言文字都是符号,而人区别于动物就在于有符号思维。人世间的一切文明文化都是以语言文字符号为载体,可以说没有符号就没有人类。由于语言文字符号对于人类而言至关重要,因而就形成了...  相似文献   

19.
张尚水同志在《关于专名》一文(简称张文)中,认为专名不表达概念。其主要理由概括起来有两条:第一,一个专名只是代表那个对象的名字.对那个对象的性质来说是外在的。名字和它所表示的对象的关系,是命名关系,是那个对象的符号;第二,专名没有反映那个对象的特有属性和本质属性,它没有概念所具有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窦炎 《美与时代》2005,(11):58-60
目前对"象征"一词尚无明确定义,诸多象征理论也是众说纷纭.但是,有一种象征方式为人们普遍使用,也是最能够被明确认同的,就是比附性象征.比附性象征是指用形象来喻指某种观念或意义,其表达内容是明确肯定的.实质上,这个形象是概念符号的一种--象征性符号,与其它类型符号相似,引发符号认知活动.严格地说,这类象征既属于象征范畴,也属于符号范畴."比附性象征的表达内容是确定的、明晰的,在这里,形象实际上与概念符号类似,是认识活动的工具和手段,起到符号的作用.比附性象征的意义的获得主要依靠主体联想与想象."(1)由于标志设计中比附性象征所借用的方式不同,人们在对形象的认识过程中出现两种情况:具象形象及其象征机制,抽象形象及其象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