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说布施     
浅说布施四川尼众佛学院隆辉六度,是大乘修行道的六项主要内容,是菩萨的正道,是摄尽一切菩萨道的总行,是自度度他、福慧双修、三学具足的途径,也是悟入唯识性的因和果。今仅以六度之首的布施度试作探讨。布施度,又名檀波罗蜜、檀度、施度。施波罗密,意为布施,即以...  相似文献   

2.
漫谈菩萨行     
“菩萨”这一名称,在佛教里是一个既平凡又伟大的称号。论地位,除佛以外,就算是菩萨了,所以是伟大的,但菩萨并不是高不可攀的神,只要人们根据菩萨行的四摄、六度去实践,人人都可以成为菩萨,所以是平凡的。菩萨,在印度称为“菩提萨埵”;中国人喜欢简略,在译音的时候,省去“提”“埵”二字,简称为菩萨。翻译成汉语,就是“觉有情”。有情泛指一切有情识的众生。觉有情,有两重意思:从自利方面说,菩萨是有觉悟的有情;从利他方面来说,菩萨度化一切众生令其觉悟。所以说菩萨是一种有高度觉悟、舍己救人、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人。佛教并不把民间奉祀的土地、城隍、灶君等牛鬼蛇神当做菩萨。  相似文献   

3.
佛言祖语     
《法音》2010,(5):1-1
<正>善生言:世尊!菩萨已修六波罗蜜,能为众生作何等事?善男子,如是菩萨能拔沉没苦海众生。善男子,若有于财法食生悭,当知是人于无量世得痴贫报,是故菩萨修行布施波罗蜜时,要作自利及利益  相似文献   

4.
经理人在组织体系中,扮演着承上启下的积极功能,其品德与心性修养会影响到公司或团体的营运。什么是经理人的四种品德呢?即布施、爱语、利行和同事。经理人都知道,同心同德是最好的团队精神,它是建立在相互尊重,适当奖励,让员工充分参与以及适时给予辅导的基础上,经理人则是其间的关键人物。布施何谓布施?佛家把布施分成二  相似文献   

5.
一、佛教的社会福利事业 佛教徒服务社会、济度世人的行为是有教义做理论基础的,并不只是一般宗教性的善行.佛教徒的主要修行德目是六波罗蜜(六度)与四无量心.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与般若(智慧).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四种心态的充量至极.这些德目包含两类内容:  相似文献   

6.
宗性 《法音》2014,(12)
正"六波罗蜜"是大乘佛法中实践菩萨道精神的六种方法,分别是: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大乘佛法行者可通过以上六种方法,成就无上佛道,到达究竟圆满的生命境界。因此,"六波罗蜜"在大乘佛法的修行中,被尊崇为核心的修持原理和方法,受到大乘佛教徒的普遍重视。"六波罗蜜"中的任何一类,内容都非常丰富,这里拟从"忍辱波罗蜜"的一部分内容来辨析其中  相似文献   

7.
佛言祖语     
玄奘 《法音》2005,(1):1-1
尔时满慈子问舍利子言:‘云何菩萨有漏净戒能胜二乘无漏净戒?’舍利子言:‘声闻、独觉无漏净戒,唯求自利回向涅槃;菩萨净戒普为度脱无量有情,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是故菩萨所有净戒能胜二乘无漏净戒。又满慈子!若诸菩萨心作分限,饶益有情引发净戒,是诸菩萨所起净戒不胜二乘无漏净戒,不名净戒波罗蜜多;然诸菩萨心无分限,普为度脱无量有情,求大菩提引发净戒,是故菩萨所起净戒能胜二乘无漏净戒,名为净戒波罗蜜多。又满慈子!如日轮出,放大光明,萤火等光悉皆隐没;如是菩萨修行净戒波罗蜜多,回向趣求一切智智,普胜一切声闻、独觉回向涅槃所有净戒。又…  相似文献   

8.
佛言祖语     
文殊师利言:(善胜)天子!菩萨摩诃萨应发四种增上意乐心。云何为四?谓摄一切众生心,成熟一切众生心,集一切善根心,觉悟一切佛法心,是为四。复次,菩萨应发四种如山心。云何为四?谓于乞者无瞋嫌心,向恶道者生慈愍心,般若波罗蜜常不舍心,所修众行皆究竟心,是为四。复次,菩萨应发四种转胜心。云何为四?谓持戒转胜,多闻转胜,大慈转胜,大悲转胜,是为四。复次,菩萨应发四种如金刚不可坏心。云何为四?谓信乐不坏,依善知识不坏,修行不坏,求大乘不坏,是为四。复次,菩萨应发四种无能染心。云何为四?谓烦恼不能染,名利不能染,下乘不能染,诸恶众生不能染,…  相似文献   

9.
浅释六波罗蜜名义修学佛法,分信解行证四个阶段,六波罗蜜多属于第三阶段——行,是大小乘共修之法门。“波罗蜜”华言度或到彼岸。二者名异义同,果能超越生死之海,则已证涅槃;果达于涅槃之彼岸,则不复沉溺于生死苦海无疑。六法者:一名布施,梵语檀波罗蜜,檀是檀那之略,译为布施度;二名持戒,梵语尸波罗蜜,尸即  相似文献   

10.
陈星桥 《法音》2006,(6):3-25
四、关于“禅”与禅宗的反思“禅”,全称禅那,是古印度语,中国翻为思惟修,亦名静虑,习惯上常梵汉并举,称作“禅定”。它为佛教的一类重要修行方法,是戒定慧根本三学之一和菩萨所行六种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一。禅定修法的种类很多,可有上千种(参看拙著  相似文献   

11.
佛教徒服务社会、济度世人的行为是有教义做理论基础的,并不只是一般宗教性的善行。佛教徒的主要修行德目是六波罗蜜(六度)与四无量心。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与般若(智慧)。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四种心态的充量至极。这些德目包含两类内容:其一是促使个人解脱的智慧与修持;其二是对于众生的同情与救济。可见“舍己为人”不只是一种泛泛的宗教情操,而且是完成其宗教目标的必经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主持寄语见33页主持寄语本期的故事 ,出自《六度集经布施度无极章第一》中的《菩萨本生》。说的是佛过去世为菩萨时 ,布施度无极的事。“布施度无极”是布施度至极无上的行持。这种行持是“慈育人物”———以大慈之心抚育万物 ,“悲愍群邪”———以大悲之心怜悯有罪恶的人 ;“喜贤成度”———为贤人的成就欢喜赞叹 ,这就叫度。还要“护济众生” ,“跨天逾地润弘河海”———天下、地下、江、河、湖、海 ,平等对待 ,一视同仁地给予布施。这是极难行之道 ,就连帝释天也没能完全做到。帝释天———佛教护法神之一 ,为忉利天之主。据《大智…  相似文献   

13.
一个人能够把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布施社会,对社会服务,利乐有情,勤奋努力,精进不退,就是行菩萨行。《八大人党经》说: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  相似文献   

14.
佛言祖语     
《法音》1991,(8)
善生言:“世尊,云何菩萨自他庄严?”佛言:“善男子,菩萨具足二法,能自他庄严:一者福德,二者智慧。”“世尊,何因缘故,得二庄严?”“善男子,菩萨修集六波罗蜜,便得如是二种庄严。施、戒、精进,名福庄严;忍、定、智慧,名智庄严。复有六法,二庄严  相似文献   

15.
佛言祖语     
唐玄戕 《法音》2004,(9):1-1
天王当知,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能得如来十身差别。云何为十?一平等身,二清净身,三无尽身,四善修身,五法性身,六离寻伺身,七不思议身,八寂静身,九虚空身,十妙智身。尔时最胜便白佛言: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何位能得如来十身?佛告最胜:天王当知,诸菩萨摩诃萨行  相似文献   

16.
布施,也就是以慈悲心给予他人福祉与利益之事。《维摩经》中说:“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周”;《中论》中说:“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谛;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檗。”可见,布施作为佛教修行的突破点,可以历炼自己的身心,增长自己的福慧,以此积累自己成佛的资粮。  相似文献   

17.
一、忍耐与柔和相辅相成作为菩萨的修行要求为六波罗蜜,其中第三项即为“忍辱”波罗蜜。据中村元博士在《佛教语大辞典》中的解释,所谓忍辱,意谓“于侮辱或迫害等能予忍耐,心平气和不起瞋恚之念。”一般来说,“于侮辱或迫害等能予忍耐”,普通人都能做到,甚至连小孩被淘气的孩子欺负时也能忍耐,何况明了事理的成年人呢!他们在被上司斥责或被周围人以刺耳之言伤害时还是能默然忍受的。不过极力忍耐不愉快的事若重复数次,就很容易给身心造成恶劣的影响,这是为精神分  相似文献   

18.
王孺童 《法音》2005,(5):23-29
别时意趣,作为佛陀方便说法的四种意趣之一,其与净土教之间的论争,已经有千余年的历史。理清二者之间的内容与关系,不仅可以使我们全面了解别时意趣的本义,而且更有助于正确认识净土教思想。那么,什么是别时意趣?别时意趣的本义到底是什么?就成为最基本,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问题。一、意趣与四种意趣(1)意趣意趣,简称为意,指佛陀说法所别有之言外之意。世亲《摄大乘论释》(陈本)卷六:“如来心先缘此事,后为他说,故名为意。”《摄大乘论释论》(隋本)卷五:“若世尊心有所在而说者为意。”《摄大乘论释》(唐本)卷五:“谓佛世尊,先缘此事,后为他…  相似文献   

19.
《法音》1991,(12)
(一) 关于般若的概念《大智度论》卷一百日:“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即是般若波罗蜜。”般若作为诸佛之母,可以说是一切佛教经典的根本。不了解般若,就无从了解一切大乘经典。那么,般若究竟是什么呢? 般若是梵文Praj(?)ā的音译,又译作班若、波若、钵若、般赖若等。意译为“智慧”、“妙智慧”等。全称为“般若波罗蜜多”,意译为“智度”、“明度”等,即通过智慧到达涅槃之彼岸。要真正理解般若的概念,必须首先弄清  相似文献   

20.
宗性 《法音》2003,(2):17-22
绪言自佛陀于鹿野苑初转法轮,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从现行流通的佛陀言教来看,佛陀不但鼓励佛教徒应遵循五戒、十善、八正道等修持方法,努力净化身心、升华自我,完善个人修养,更倡导佛教徒把完善个人修养的观行融入到为社会大众无私奉献的实践中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佛教徒在“自利”的同时还要“利他”的修行理念。在大乘佛教中,“利他”是作为菩萨道的出发点和基本目标来加以提倡的,为此佛陀提出了许多“利他”的修行理念和方法,四摄法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可说是菩萨“利他”原则的细化和行动准则。千百年来,高僧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