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古代汉语中,我们经常见到“所”字结构和“者”字结构;而在现代汉语中,“所”字、“者”字结构都很少用了,取而代之的是“的”字结构,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各自又具备什么特点呢?下面分析、比较一下。助词“所”字(也有称为代词的)与及物动词或主谓结构相结合(当它与形容词、名词等结合时,这些形容词、名词一般也用如动词),就构成“所”字结构。它是一个名词性的结构,在句子中相当于一个名词,常常用来作定语修饰名词,并与它所修饰的名词构成一个偏正词组。例如: ①太祖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三国志·魏书) ②未必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是者身危。(韩非子·说难) ③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地图。”(战国策) ④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相似文献   

2.
“最”是个地地道道的副词,它常见的用法是置于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在句子中充任状语,朱德熙先生在谈到一个语素跟别的语素结合的位置时,指出:“最”只能前置,不能后置(没有“X最”的格式)。”(朱德熙:《语法讲义》) 但是,近年来.“最”字出现了一个新的颇为独特的用法,以类似名词的身分出现在“××之最”这一格式中,比如:  相似文献   

3.
“凡”、“凡是”的词性,颇多争议,给中学语法教学带来诸多不便。初中《语文》第二册中的语法知识短文中认为“凡是”是副词。(P 264)邢福义(1981)认为“‘凡’常常和‘是’结合成‘凡是’。‘凡是’相当于‘凡’,也是个表统指的数量代词。”黄伯荣、廖序东(1985 P 328下文凡注页码的均见黄著)主编的《现代汉语》(下册)认为:“‘每、各、某、另、别、凡、本、其他、其余’也都是指示代词。”朱德熙(1984)认为:“‘光、就、单、凡’一类副词直接在名词前头出现的句子应该看成是省略了‘是’的紧缩形式。”宋秀令(1979)认为:“凡是……就(都)”是关联词语,同“只有……才”、“无论……都”一样,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的逻辑学著述陆续引进了“摹状词”。在英语中,摹状词的结构是:定冠词the+形容词+单数普遍名词。例如,“the author of waverely”(“《威弗莱》的作者”),“the morning star”(“晨星”),汉语没有定冠词,而且名词也无单复数之分,汉语的摹状词结构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这个问题受到了我国逻辑学界的普遍注意,许多引进“摹状词”的著述,对摹状的汉语结构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七种:  相似文献   

5.
“有意见”、“没水平”、“是时候”、“不是地方”等等,这些动宾短语在日常的言语交际里其语义内容人们多不会照字面去理解。这里的“有意见”并不等于“有+意见”,而等于“有+(不赞同的或不满意的)意见”,“不是地方”说的是“不是好地方”或“不是合适的地方”。有人认为这是名词的语义偏移,说这里的名词“意见”、“地方”等在这种特定环境下不再表示一般意义上的“看法或想法”和“空间”,即它们的语义偏移到了指特定的“意见”和“地方”了。(见《名词在特定环境中的语义偏移现象》《中国语文》  相似文献   

6.
有的存在句用“有”表示存在,如: ①尖古堆旁边有个大王庄。(谢雪畴《“老虎团”的结局》) ②旁边还有几十枚铜元。(鲁迅《伤逝》) ③仔细一看时,屋角上还有两个人。(鲁迅《阿Q正传》) 这种存在句的格式: 方位词+有+名词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汉语中,“们”是粘附在人称代词或者表示人的名词后表示复数的。但是,在某些方言中却不用“们”,如陕西商县话就采用声调变化来表示单数和复数的对立: [ηγ~(53)]我——[ηγ~(21)]我们 [t~-a~(53)]他——[t~-a~(21)]他们而不表示人的名词也常常可以加“们”  相似文献   

8.
“有”除了表示确有、具有(“我有一张童年的照片”)和存在(“门前有一个巨大的停车场”)以外,还有一种表示估量的用法,我们把这种由“有”做述语表示对主语进行估量的句子称为表示估量的“有”字句。这种“有”字句在语法形式和语义内容方面均有自己的一些特点。这主要表现在: 一、这种“有”字句谓语部分的基本结构是“有+名词/代词/数量词+形容词”,宾语部分是以形容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因为估量必须有结果,不能只是孤伶伶的一个词。值得注意的是:用在“有”字句中的形容词只能是表示积极意义的形容词,而不能是表示消极意义的形容词。例如我们可以说:  相似文献   

9.
反身代词“自己’、别称代词“人家”和总称代词“大家”跟指人名词组合所受限制要比第一、二、三人称代词跟指人名词组合所受限制更多。而且三个人称代词与指人名词组合的范围、语法结构、语义关系也不尽相同.这里,我们就其组合的分布情况和可能组合构成的结构关系以及语义变化进行考察。我们把单说与在句中加“的”与不加“的”作为考察的基本条件,另外,为节省篇幅,对名词不再单独分类,分析中附以交代。 1、“自己、人家、大家”+专名单说:※自己蔡国庆/王处长/周老/铁柱(※表示不成立,下同) 自己的铁柱/解晓东/“独眼龙”(偏正) 人家老王/李局长/小三(同位、偏正) 人家的小三/张科长/老王(偏正) ※大家蔡国庆/小虎子/李局长大家的老周/王处长/铁柱(偏正)  相似文献   

10.
“悖论”是什么?它就是挑战(或违背)常识的“大”理。所谓“挑战”,就有“矛盾”存在。所谓“矛盾”,当然是指“逻辑矛盾”:某一属性既属于同时又不属于同一对象。 这个简朴的“悖论”定义,比日常理解(和普遍辞典)只多添一个“大”字。无论是我这个定义,还是历来的绝大多数的权威定义,都认定“矛盾”就是“逻辑矛盾”,所以不时都可以省略“逻辑”一词,只不过,大家都认为,悖论不是普通的矛盾,而是一种“特殊”的矛盾。我要补充的是,  相似文献   

11.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十年前撰写的一篇《谈谈写信》(载《语文学习讲座丛书。应用文写作》,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的文章中,指出过使用“您们”这个词,是“一个语法错误”。笔者试引述有关原文如下: 近来某些人的来信中常常出现“您们”这个词,甚至在某会议给中央领导的致敬电中也用“您们”这个词。其实现代汉语里这个词并不存在。“您”字,北京念nín,是“你”的尊称。这个“您”并没有复数,北京人从来不说“您们”(nín men)。因此普通活也不应该有“您们”(可以说成“您两位”“您三位”等)。最近某杂志刊登吕叔湘先生的一封信,编辑部把信中的“你们”擅改为“您们”。吕先生写信批评了编辑部。他说:“我从来不说‘您们’!”我们写信时,应该注意避免这一个语法错误。  相似文献   

12.
也谈“有”字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0.1 有人指出在现代汉语中有一种“定语后置”的现象,也就是说名词的修饰、限制成分不仅在名词之前,而且还可以位于名词之后。他们将这种情况分为几类,其中“有”字句就是其中的一类。 0.2 这里的“有”字句不包括象“我有  相似文献   

13.
概念间的矛盾关系与反对关系,单从逻辑上讲,分辨是容易的;一结合自然语言,问题便复杂了。有些书上是这么讲的:(a)反义词所代表的常常是反对概念,如“老——死”,虽然也有代表矛盾概念的,如“生——女”;(b)只有词的否定式所代表的才确属原词的矛盾概念无疑, 如“老——不老”。这种讲法对不对呢?我认为(a)是对的,(b)则尚待研究。一般地说,一个名词加前附成分“非”,所代表的必是原词的否定概念,  相似文献   

14.
语文出版社最近出版的《语法哲学》(叶斯柏森著,何勇等译)第200页上有条例句,抄录如下: thieres are cowards (小偷是胆小鬼。) a thief is a coward (小偷是胆小鬼。)英语原文中前后两句的两个名词(“小偷”和“胆小鬼”)在“数”上是有区别的;第一句中用的是复数,第二句中用的是单数。然而译成汉语,却没有了区别,都成了“小偷是胆小鬼。”这是很发人深省的。众所周知,英语名词是有“数”的范畴的词类。在可数名词中,每个词都有单数与  相似文献   

15.
“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人有一句口头语:“人生在世”。译成白话就是,人生在世界之中,借用海德格尔的语言来说,即“在世界之中存在”(In-der-Welt-sein)。所谓“在世界之中”,或简称曰“在之中”(In-Sein),究竟是什么意思?人总归是在世界之中,这是不待言的,问题是如何“在之中”?对于“在之中”如何理解?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有两种意义的“在之中”:一是指两个现成的东西,其中一个在另一个“之中”,例如水在杯子“之  相似文献   

16.
下面两篇文章是逻辑实证主义者派普(Arthur Pap,1921—1959)的《科学哲学导论》一书第一部分(意义与可证实性)第二章和第三章的摘译(第二章的 E 和F 全译,D、H 删节;第三章的 C 和 D 都有删节,这两章的标题也略有改动)。这里派普介绍了卡尔纳普及其学派的意义学说的梗概。这个学说曾经是、现在还是逻辑实证主义者攻击哲学唯物论,攻击辩证法,曲解自然科学理论,同时力图把自己的主观唯心论观点掩盖起来的主要武器。它的中心思想就是:命题(相当于派普文中的“陈述”,派普所谓命题则指陈述的内容)的意义和概念的内容不是受客观对象及其情况决定,而是受主观的感觉经验决定的。这完全是唯心论的经验论者、特别是休谟关于“观念”的学说的翻版。仅仅在形式上有所不同。卡尔纳普等人不谈印象、观念、知觉判断等等,而谈观察名词、理论名词、观察句子、理论句子等等。他们以“冷”、“白”、“轻”、“重”等简单的观察名词作为科学理论的基础,起初要求一切理论名词都必定是可以根据这样的观察名词来下定义的,一切理论句子都必定是可以翻译为观察句子的(“可证实性的意义标准”)。这就是说,一切下了定义的理论名词都可以从科学中消除掉。但这个企图用感觉资料去构成物理对象的唯心论纲领(《世界的逻辑构造》)很快就破了产,此路不通,于是后来卡尔纳普建议使用还原句去诠释“质量”、“温度”、“可溶解性”等普通的理论名词,并且承认把理论名词和观察名词联系起来的还原句,只是这些理论名词的不完全定义,因而它们不能够被观察名词所替换。但他仍然认为含有理论名词的句子所能具有的意义完全依赖于它们与观察词汇的联系(“经验论者的语言”)。可是还原句在“力”、“场”、“粒子”等等理论名词面前又碰了壁。是否承认它们是有意义的呢?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经验论者意义标准的“自由化”。这就是承认这些名词在理论网络中还是有意义的,因为它们通过公设系与其它已被还原句所诠释的理论名词有了确定的逻辑关系,从而获得了部分诠释。这就是卡尔纳普等人最近的看法,在第二篇文章中阐述了的。尽管逻辑实证主义者接连碰壁,步步退让,但他们还力图保持自己的根本观点:他们不仅认为“物质”、“因果性”、“必然性”等哲学范畴是没有意义的,而且否认物理对象如电子、原子等等的客观存在。卡尔纳普只承认两种对象:首先是用观察名词来指称的对象(实质上是感觉资料),其次是数学对象、自然数、整数等等。他说:“不必给理论物理的描述性理论名词假定新种类的对象”(《观察语言和理论语言》,见《辩证法》第47、48期)。所以逻辑实证主义者完全否认了科学理论的客观内容。他们的意义学说是反辩证唯物论的,反科学的,不过是用新的形式逻辑技术掩盖起来的主观唯心论的陈旧理论。  相似文献   

17.
“文化基督徒”这个名词是从一神学生那里听来的。当时想和他谈谈刘小枫,不料他好心地说:你可要当心,他们是“文化基督徒”。我想,自己辛辛苦苦读了刘小枫不少书,颇党受益匪浅,结果反偏离了真理。以后有段时间对刘小枫小心翼翼的,但沮丧之余,心里还是不太服气,一直想弄清楚什么是“文化基督徒”。于是一有空就去查图书馆,又查遍了网上的各个引  相似文献   

18.
清真寺名称的由来 “清真寺”又称“礼拜寺”,是阿拉伯语“买斯志德”(masjid)的意译。“买斯志德”一词在阿拉伯语法中属空间名词,意思是“叩拜之处”,专称礼拜处所——清真寺。《古兰经》约有二十九处提到了这个名称。据经注学家解释:“买斯志德”一词  相似文献   

19.
一、关锋“发现”了什么? 在先秦诸子中,庄子的哲学思想是一个独特的哲学体系(这里指的是《庄子》内七篇中的哲学体系)。探讨一下他“构筑”自己哲学体系的逻辑思维方法,弄清这个哲学体系的“骨架”,可以更清楚看出这个哲学体系是在哪里失足的,这对我们认识庄子哲学的唯心主义本质有重要意义。关锋在《庄子内篇译解和批判》一书中说:“庄子哲学体系的骨架是这样一个三段式:  相似文献   

20.
《管子》之“仁”杂说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一“仁”字别解郭沫若先生在其《孔墨的批判》一文中指出:“‘仁’字是春秋时代的新名词,我们在春秋以前的真正古书里面找不出这个字,在金文和甲骨文里面也找不出这个字。”(《十批判书》)这就告诉人们,“仁”这个字相对晚出。赵纪彬先生同意清代大儒阮元“仁”字始自《诗经·国风》时代的观点,并解释说:“此因在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过渡时期,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