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马克思历史理论辩护》(1979年)的作者G.A.科恩和《马克思历史理论》的作者W.H.肖,不约而同地声称,他们的书是专门为重新解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并为之进行辩护而写的。两位作者可谓用心至善,可惜的是,他们却把马克思的正确观点解释错了。马克思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以下简称《序言》),业已科学地、完整地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经过实践的检验,这篇《序言》证明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最正确的理论概括。除了在《序言》里,马克思在他的别的重要著作里,如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和  相似文献   

2.
毛崇杰同志在《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吗?》一文(载《哲学研究》1983年第3期)中说:“问题决不是马克思主义重视人究竟到何种程度,马克思在他的全部著作中多少地方提到了人,等等,而是在人的问题上要不要与怎样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但是,作者又认为历史发展的动因是在“人之外”,因而人的本质规定的根源或原因也在“人之外”。不管怎样解释,这种观点也不能被认为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这同作者在另一篇文章中否认实践是历史唯物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哲学含义主要有强调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历史规律和社会发展中人民群众的主体性的统一性.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规范性维度的重视和发展,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解的重要推进.历史唯物主义的规范维度主要强调理解社会历史过程中,规范性角度、价值设定、应然的重要性.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历史看,这也与现代和当代国外学者对历史唯物主义中的规范性问题重视有逻辑上的联系.以人为本对理解当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书共941页,介绍了发达的社会主义建设提出的在理论问题和实际任务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最新成果。作者指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列主义哲学和工人阶级世界观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并考察了它同其它社会科学的相互关系,考察了历史唯物主义对党的工作所起的理论作用和方法作用。作者分析了历史过程的动力、规律和复杂性,研究了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探讨了人的历史共同体的发展,说明了生产  相似文献   

5.
刘全复在《江海学刊》1983年第1期发表《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系统探索》一文,试图运用系统论的原理,来探讨如何科学地表述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问题。作者用系统论的观点,阐明了社会系统在宇宙总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人类社会历史的要素、结构、功能和系统。指出,人类社会历史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它的基本要素是人,人与人之间形成的社会  相似文献   

6.
历史唯物主义的修辞研究,不在于思考文饰性的或表演性的修辞要素,而在于思考行事性的修辞要素。这种要素在于教人、娱人并感人,从而诱发行动,包括历史性的行动。以肇始于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三要素"人格(作者)-道理(文本)-情感(受众)"为参照,历史唯物主义的修辞问题根本在于马克思太过强调道理这一要素,把人格和受众困于这一要素中,以致需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写作(解释世界)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行动(改变世界)转化的时刻,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者们不得不寻求修辞上的转换,以激发现实的社会运动。在这个意义上,后续的马克思主义(运动)势必发生——实际上根本无法避免——难以规范的各种"变异"。  相似文献   

7.
Ф.В.康斯坦丁诺夫(科学院院士,苏联哲学协会主席):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历史唯物主义能够把哲学和现实更紧密地结合起来。现在,历史唯物主义已经积累了许多引人注目的、非常尖锐的问题。我们这些研究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有时却在抽象地研究问题,从而违背了  相似文献   

8.
王露璐博士的<乡土伦理>是一本原创性的学术专著,读识之后让人感觉耳目一新,感受到一种逻辑力量.其所以如此,我以为是作者在分析和阐述"乡土伦理"的过程中,始终注意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理,做到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伦理道德不是外在于人的说教,而就是我们自身的存在,是关于人的生命实践的学说.马克思拒斥古典伦理学的抽象人性观和超验的道德立场,实现了对近代伦理学的革命变革.这一变革体现在把对道德、伦理的思考引向人的存在本身,从现实人的生存处境和社会现实来思考和寻求人的解放之路,马克思这一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伦理变革为当代伦理学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0.
作者在文章中对斯大林作了多次的攻击,说斯大林“忽视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多方面的性质,贬低列宁的哲学遗产”,说斯大林“实际上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割裂开”,等等。另一方面,作者对苏共纲领则大肆吹捧。在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结构和职能问题上,作者提出一些同其他苏联哲学家不同的意见,其中主要的有:一、作者反驳Π.B.科普宁等人反对把哲学划分为若干部分的论点。二、作者反驳了《哲学词典》中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不使用“本体论”一词的论点。三、作者表示既反对那些否认辩证逻辑的人,也反对那些把哲学归结为逻辑的人,也反对那些把辩证逻辑看作是一门独立学科的人。四、作者表示反对夸大或贬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职能。五、作者认为在许多苏联著作中,只是从本体论方面、而没有从认识论和逻辑方面阐述物质、运动、空间和时间问题,辩证法规律问题以及历史唯物主义问题。六、作者不同意B.И.切尔克索夫关于辩证法、逻辑和认识论绝对同一的论点,也不同意П.B.科普宁把认识论的全部问题包括到逻辑之内的论点。七、作者不同意某些哲学家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伦理学、美学、无神论等等的职能的论点。  相似文献   

11.
从书的名称就可以看出,本书不是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个别问题,而是从整体上来考察这一知识领域。不过,名称并不能完全精确地表明作者的意图。作者不仅要阐明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现代趋势,并且要叙述它的历史,首先是苏联时期的历史,但是,这种回顾不是为了给本书的基本内容“补足分量”,而是为了使作者能够以历史为背景提  相似文献   

12.
“人”是否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是存在争议的一个问题。有些同志主张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有些同志则强调不能笼统地这样提,因为从“现实的人”出发,还是从“抽象的人”出发,这是划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史观同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的标志。山东大学哲学系王复三在《唯物史观和现实的人》的来稿中则认为,即使“现实的人”,也不可以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作者指出:  相似文献   

13.
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范畴,从分工的观点看人的发展,受益于恩格斯的理论启示。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恩格斯将历史唯物主义称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1];在致康.施米特的信中,他进一步指出:关于整个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问题从分工  相似文献   

14.
近三年来,苏联《哲学问题》杂志(1963年第7、12期,1964年第8、11期,1965年第7期)上陆续发表了八篇文章,讨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对象、结构和范畴等问题。其中引起讨论的Д·И·契斯诺科夫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结构》一文已译出,译文见本刊1963年第11期。本文是最近发表的一篇,着重讨论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问题,文章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他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这个完整的哲学体系的一部分,但它具有自己的对象、自己的范畴和规律的体系,可以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讲授,而不同意那种反对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开讲授的论点。第二部分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结构是社会关系体系的反映.他认为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等范畴中固定下了对社会经济领域最一般发展规律的认识成果,而在反映社会精神生活的范畴中则固定了对社会领域和社会政治领域的一般发展规律的认识成果。他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结构,既决定于科学的对象本身,又决定于科学发展的具体条件和革命实践的需要,由前者决定的部分具有稳定性,由后者决定的部分具有可变性,应当善于在教科书中把这两部分结合起来。第三部分分析“第一性社会构成”和“第二性社会构成”的范畴: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基础和上层建筑,客观前提和主观因素等等。他认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这对范畴是历史唯物主义中最广泛的概念,反对把这对范畴看成是“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个题目的一部分。他认为上层建筑并不直接反映社会的生产技术基础,因此存在着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他认为主观因素一方面是某些现象的客观前提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另方面则反映了群众、阶级、政党以及个别人的意志、愿望和意向。此外,他还分析了社会、社会经济形态、时代、社会进步等范畴。第四部分分析各种社会共同体的范畴:阶级和阶级斗争、部族和民族、集体和个人等等。他认为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是认识社会生活现象的重要手段,反对把“阶级和阶级斗争”这个题目从历史唯物主义教程中排除出去。他区分开“人”和“个人”这两个概念,认为人具有生物的、社会的和心理的本性,而个人则是表现人的社会本性的范畴,是许多种社会关系的个体体现者。此外,他还分析了利益、劳动、传统、地理环境和人口等范畴。最后,他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正在不断发展,产生了许多新范畴,例如:“社会在社会政治和思想上的统一”、“社会的同质性”、“威望”、“社会的整体性”等等。  相似文献   

15.
2010年10月15—1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十届马克思哲学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来自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点的学术带头人和从事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学者160余人与会。本届论坛围绕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问题这一主题,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了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16.
民主德国科学院哲学部主任克劳斯最近发表了《控制论与社会》(柏林1964年)一书,把他过去在《从哲学观点来看控制论》一书中所发挥的“唯控制论”观点进一步推广到社会科学问题上。这里译出的是他这部近著的第一章第一节。作者讨论了用数学方法、系统理论、模型理论和方框开关方法来分析社会现象的可能性。作者认为控制论可以“补充”历史唯物主义的体系和方法,说什么“系统地和自觉地应用控制论方法为历史唯物主义服务,这将会加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并为列宁从根本上进一步发展了的方法,并有助于更进一步详细地发展这种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书曾在供外国读者用的优秀教科书全苏比赛中被授于头等奖金和奖状;这是由苏联部长会议国家出版、印刷和书籍发行委员会和《进步》出版社颁布的。本书预定是供那些第一次从事研究历史唯物主义的来自亚洲和非洲解放了的国家的读者用的。作者从下述情况出发: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关于整个人类社会的科学和关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及其发展动力的科学,它揭示世界历史过  相似文献   

18.
西方道德哲学以理性的个人为基点,形成了“意志自由”和“行动自由”两条确证道德自由的代表性理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这两条理路由于忽略了道德自由问题产生的现实生活基础,要么将道德自由推向了道德强制,要么将道德自由降格为道德任意.道德自由只有在现实的人及其社会关系中才能获得真实的理解,现实的人及其社会关系是道德选择和道德责任发生的具体场域,也是道德自由得以可能的真实支点.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中的道德自由是社会伦理自由,社会性的个人所承担的道德责任是现实的社会伦理责任.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的自由人联合体中,社会伦理责任所承载的道德自由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9.
一、可喜的新步伐前几年,人们喜欢用哲学的贫困来形容我国哲学研究不适应现实发展要求的状况,其中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状况尤为不满。看重理论的人,觉得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味不浓;看重实践的人,则觉得它缺乏现实感、时代感,从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被看作贫困中的贫困。然而,如果认真地阅读一下近二年,特别是1987年以来发表的历史唯物主义论文,那就会使人感到,我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出现了新的发展势头,迈开了新的步伐,概括起来,有以下表现:  相似文献   

20.
每个社会的道德建设都需要在维护和创新两个基本层面展开,社会公德维护是其建设的中心任务.目前中国社会维护公德面临的突出问题是遵守和践行社会公德往往会使人陷入道德悖论现象的"怪圈"而难以自拔,进而导致"道德冷漠症"屡见不鲜.维护社会公德的当代课题就是要走出这种"怪圈",这就需要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原理的指导下,正确认识产生"怪圈"的社会历史原因,构建维护社会公德的社会公平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