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六朝建康墓葬的地域分布述论郭黎安六朝以建康为都,长达三百余年。其时,人物荟萃,户口殷繁,从而为这一地区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墓葬。建国后,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在今南京周围不断地有六朝墓出土。从地域看,遍及城内和城外四郊;以等级论,大致可分为帝王陵寝、大族墓...  相似文献   

2.
私家园林中的宗教现象探究居阅时本文从园林史入手,以苏州古典园林为现实依据,对私家园林中的宗教现象进行分析,得到许多鲜为人知的解释,大大加深了对园林艺术的理解。认为从宗教角度对园林艺术进行分析,是一条理解园林艺术的新途径,它有利于提高园林魅力和园林艺术...  相似文献   

3.
建康(今南京)作为六朝首都,是当时南中国最大的都会,经济十分繁荣。然而,造成这繁荣的基础,不仅来自建康附近的出产,更多的是汇集着天下贡赋和外来资财。关于这一问题,刘淑芬发表于台湾《食货》复刊第12卷10、11合期的《六朝建康的经济基础》一文曾有所论述,本文则进一步从吴会、岭南财赋和官吏还资三方面阐述外资在建康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建康的经济生活中,吴会财赋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吴会一般是指位于太湖流域和钱塘江流域的吴(治今苏州市)、吴兴(治今湖州市)、会稽(治今绍兴市)三郡,亦称三吴。这里自然条件优越,是我国东南沿海开…  相似文献   

4.
李涛 《中国宗教》2023,(6):72-73
<正>清代北京“三山五园”是中国园林巅峰之作的典型代表之一,其造景时遵循“即境即仙”的造园宗旨,“朴俭是崇”的造园思想,以“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为山水格局,“中正仁义”为园林名称,承托起一个时代中国园林对道教文化的理解与沉淀。  相似文献   

5.
江苏禅宗三大名刹金山寺高寺天宁寺成章历史上江苏是一个禅宗十分兴盛的地区。早在魏晋南北朝时,建康、江陵和蜀地,即同为全国三大禅修中心之一。盛唐时,法融(594—657)在金陵牛首山创“牛头宗”,以江东的般若“本无”为宗旨。晚唐时,文益(885—9...  相似文献   

6.
张天慈 《美与时代》2014,(11):31-31
苏州素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现有69座古典园林,为世界文化遗产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苏州古典园林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园林是世界园林中重要的一部分,而其中园林意境在园林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古典园林的艺术一直深深影响着现代景观设计,尤其是现代景观设计的原则与内涵中无不渗透着古典园林的印记。本文从园林中意境的表现与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入手结合分析,以意境营造为主要论述方面,探究古典园林中意境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园林建设,旨在运用生态学原理为社会外部环境与内部环保增光添彩,不仅可以维护生态平衡、美化景观,在改善环境质量方面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近年来园林建设更是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结合,将传统的园林建设通过科学技术等手段,塑造成为更具生态建设意义的“低碳园林”,这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国家环保与和谐的环境建造精神。  相似文献   

9.
中国园林艺术源远流长,艺术风格独树一帜,其一大特点便是无园不山、无山不水,造园活动中的叠山理水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中国园林以自然山水为范本,园林需理水成景,与山石景观互相借姿,方得天然之趣。当代园林家陈从周曾指出:“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水为活物,无论是在自然景观中,还是在人造园林中,水都不可或缺,少之,则少自然生机。理水在园林中的作用除了与山互成之外,其在中国人的审美意趣中亦不可或缺。自古以来,水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不单单指视觉上的客观景物,还包含了中国人对文化、美学和精神上的诉求。其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想象,成为叠山造园中不可或缺的生机,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以俄罗斯园林发展历史为线索,系统阐述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影响下的18世纪俄罗斯园林的设计特点。通过与源风格的对比,总结出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在北方大陆进行移植的过程中俄罗斯园林设计者采用的本土化手段,为如何借鉴外来设计风格发展本民族艺术设计提供范例,从而促进我国园林设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何毓 《美与时代》2023,(2):61-63
障景是园林造景手法之一,在园林中合理加入障景,可以起到欲扬先抑、增加层次等作用。在园林步行空间设计中应用障景手法,能够增加步行空间的层次性,让人们在步行空间里享受它所带来的趣味。但是,当下园林步行空间设计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行走路线过于单调,容易让人对园林景观的节点一览无余,缺乏趣味性;步行空间的景观节点设计缺乏连贯性,空间内外关联性不强;地域性文化渗透不足,步行空间缺乏典型的地域文化元素;等等。因此,对障景手法和园林步行空间设计进行分析,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探索障景手法在园林步行空间设计中应用的不足之处,针对这些不足分析相应的解决办法,并以苏州园林为例,分析障景手法在园林步行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12.
<正>东晋王朝建立以后,大批僧人也随之南迁,佛教中心转移至建康(今南京)。由于京师以庾亮为代表的排佛势力的兴起,竺道潜等几十位高僧也进入剡东岇山(今新昌县境内)避难,支遁和随从徒众100多人也纷纷从苏州来到沃州山(今新昌县境内)。据《高僧传》《世说新语》等记载,  相似文献   

13.
宫欣君 《美与时代》2023,(4):118-120
以明代秦耀所题《寄畅园二十咏》、宋懋晋所绘《寄畅园五十景图》两种文本和图像语言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传统文化与明代造园艺术在数字化背景下的融合表达,深度挖掘江南园林的文化内核,解构、诠释图文意境。以“寄字语园”为例,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将有关江苏无锡寄畅园的诗画与园林意境相结合,探讨江南园林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审美意蕴数字化表达的路径,探索立足传统园林文化视角讲好中国故事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4.
中国园林设计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形成独特的个性,中国古典园林与法国式园林和阿拉伯园林一道,并称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国园林设计以其曲折多变的造型和自然野逸的意趣在世界园林设计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早在七八世纪已传到日本,18世纪又远传欧洲,引起英、荷、德、法等园林设计者的纷纷效仿。中国园林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是中国古代设计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15.
郑炜 《美与时代》2024,(2):118-121
园林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重要体现,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园林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和创新空间。在分析浙江南宋园林文化遗产现状的基础上,揭示园林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活化的必要性,阐述针对性的数字化保护策略与方法,进一步提炼包括数据采集与整理、处理与分析、展示与互动、存储与传播四大板块的园林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技术路线,最后构建出以数字呈现、数字体验、数字文创、数字共生四种模式为核心的南宋园林文化遗产数字化活化路径,为浙江南宋园林文化遗产在数智时代的保护和活化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刘文静 《美与时代》2014,(12):26-26
唐代时期政统与道统的矛盾斗争促进隐逸思想的改变,并融入了园林中,促使了园林中郊野别业发展。隐逸思想丰富了唐代园林文化的内容,使郊野别业“隐逸”构建空间开始定型,并对后世园林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园林景观有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其中地域性是园林生存的基础。泰国是东南亚地区最具异国风情的国度,其园林景观也别具特色。泰国的园林主要指的就是泰国的以人文风情为主的城市园林与郊野园林。本文探讨的是以这类人文风情景观为代表的泰国园林所呈现的风格特征,以便为景观设计师们在此领域的实践提供一些灵感启发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玄高从学佛陀跋陀罗的一桩公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玄高是否曾经从学佛陀跋陀罗(觉贤)一案的破解,对于佛陀跋陀罗离 开长安与到达建康的时间、鸠摩罗什的卒年、法显回国后的经历等一系列相关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相似文献   

19.
东晋出现了四大佛教中心:襄阳、庐山、建康、会稽。它们以佛理探讨为主,但民俗信仰也在教理佛教氛围中培植。道安在襄阳僧团内倡导了弥勒信仰;慧远在庐山教团中进行着阿弥陀佛的集体崇拜实践;建康皇室佛教充斥着低级淫祀;而会稽地区,却酝酿并盛行开了观世音信仰。这些民俗信仰既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又具有相当的流动性。佛教的民俗信仰中有一个趋势:弥勒作为佛的身份和上生净土、释疑解难的一面被阿弥陀佛信仰取代;弥勒作为菩萨的身份及未来佛下生人间的一面渐被观音菩萨现世救济取代。  相似文献   

20.
丁翔  黄星鼎 《美与时代》2023,(12):80-82
“浅空间”概念是《透明性》一书中重要的空间概念,它延续和发展了现代主义建筑理论,最早从立体主义绘画中引申而来,是现象透明性理论的转化介质,主要作用在于分析空间中的层化关系。中国山水画在历史的河流中,同样出现过类似于立体主义空间关系的画面组织形式。山水画的发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国古典园林。这四者微妙的关系为园林门洞的取景空间建立了可分析的纽带。通过分析立体主义之于“浅空间”理论和中国山水画之于中国园林的关系,以“浅空间”理论为出发点,尝试以别样的角度分析中国古典园林门洞中的空间关系,为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分析提供多样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