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已上升为社会的普遍问题。探讨独生子女的个性心理特征并实施教育这一课题,也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国外对独生子女的研究,本世纪初就已开始,近十多年来更是一个热门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倾向:一是认为独生子女是“问题儿童”;他们从医学和个性心理学角度出发得出独生子女在性格方面必然比非独生子女差的结论。二是认为独生子女并非“问题儿童”;他们同广泛的家庭环境联系起来认为独生子女并非“天生”、“必然”具备不良个性心理特点。前一论点停留在独生子女本身的研究,后一论点注意用联系、发  相似文献   

2.
查子秀 《心理学报》1985,18(2):32-41
本研究是通过对儿童类比推理发展水平的探讨,比较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在思维这一方面有无差异,并分析儿童类比推理的发展与家庭环境和教育条件的关系。 研究对象是400名3—6岁儿童,分四个年龄组,每年龄组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各半,或按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在该年龄中的比例选择一定的数量。 研究结果表明:3—6岁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三种类比推理的平均成绩及发展水平,差异都未达到显著性水平。但是同为独生或非独生子女,在不同的家庭教育条件下,类比推理的成绩有显著差异。这说明在多种相互联系的家庭因素中,家庭教育的因素,对儿童智力的发展起着连接的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独生子女及儿童观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光江 《学海》2003,(2):140-144
独生子女群体及家庭在中国社会中的规模、作用及影响越来越大,对独生子女及儿童观变迁和调整的研究因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探讨独生子女现象对儿童成长环境的影响、独生子女及儿童观的变化对家庭、社会和价值体系的影响,将有助于科学或理性的儿童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自从80年代我国推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独生和非独生儿童在认知和个性方面是否存在差异,是我国心理学界与教育学界感兴趣的问题.早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国外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就开始注意这个问题,1898年美国心理学家E.W.Bohannon 发表了第一篇关于独生子女研究的论文——“家庭中的独生子女”,T.Falbo 对自1925年至1984年间发表的200多篇文章,进行了元分析(metaanalysis),结果发现,在个性特征上,一般看来,独生与非独生儿童没有差别,而在智力和成就上独生与非独生儿童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关于独生子女合群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科文 《心理学报》1985,18(3):40-46
目的与问题 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独生子女已成为我国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社会现象。长期以来,不少人一提起独生子女总离不开“孤僻”、“不合群”等形容词,因而担心提倡“只生一个”会造成畸形的一代,变态人格的一代。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就是从这种观点出发而极力反对独生子女家庭的。马卡连柯认为,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姊妹,因而也就没有相互体贴照顾的经历,没有相爱互助,相互模仿,共同努力和共同享受的经历,这不利于儿童发展集体主义意识,而会导致儿童个人主义的蔓延。不少人显然把兄弟姊妹关系视为帮助  相似文献   

6.
独生子女非智力人格因素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人格是否有差异的问题,是独生子女特异性的核心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心理学界长期以来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自独生子女问题研究先驱、美国心理学家博汉农(E·W·Bohannon),首先揭示独生子女人格特异性以来,美国的霍尔(S·Hall)、德国的内怀特(E·Neter)和苏联的布隆斯基等人的研究,无一不强调独生子女的人格特异性,视独生子女为“问题儿童”。  相似文献   

7.
两岁儿童的行为抑制-非抑制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会昌  张越波 《心理学报》1998,31(4):460-466
行为的抑制和非抑制是气质的一个重要维度,对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采用实验室观察法,设计了翻斗车、机器人、面具三种实验情境,测查随机抽样的122名两岁儿童的行为抑制-非抑制特征。结果表明:(1)按照Kagan的划分指标,中国两岁儿童的抑制-非抑制行为呈负偏态分布,其中抑制型儿童约占20%,非抑制型儿童约占10%,其余为中间型;(2)在三种实验情境中,两岁儿童的抑制-非抑制行为具有中  相似文献   

8.
正近日,李弟兄打来电话,要我为他及其家庭祈祷:年迈且多病的父母双双住院了,无人照顾,只能请护工代劳。即使如此,他也要与妻子轮流每天来回奔波……且有初中求学的儿子需要照顾,实在是筋疲力尽了……现年38岁的李弟兄和小他1岁的妻子,是中国第一代的独生子女。他们要面对双方渐渐老去的父母及尚在求学需要养育的孩子,老龄化、少子化、独子养老等问题,就像悬在这一代独生子女家庭上  相似文献   

9.
混龄编班对四岁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玉萍  苏彦捷 《心理科学》2007,30(6):1397-1401,1355
从个体的社会交往经验、同伴关系和社会行为等方面来探讨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个体差异。中国独生子女缺乏西方通常的家庭内兄弟姐妹间的社会交往经验,幼儿园混龄编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与西方家庭近似平行的探讨条件。被试为混龄班44名、同龄班30名4岁儿童,男女各半。采用经典错误信念任务测查儿童的心理理论,用情绪知识理解任务测量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儿童的社会行为评估问卷和儿童社会技能的教师评价量表对儿童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技能进行考察。结果表明混龄编班对四岁儿童的错误信念理解和情绪理解有显著的影响,提示了混龄同伴交往经验对独生子女心理理论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研究选取北京市3所幼儿园的73名儿童,采用固定盒子任务、延迟满足等待任务和A非B任务,系统探索了家庭背景因素对2~3岁城市中层儿童执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存在具体的影响关系:非独生子女在抑制控制任务上好于独生子女;家庭成员数量越多,儿童在认知灵活性任务上表现越好;父母更高的受教育水平对儿童的认知灵活性有更积极的影响;家庭收入对执行功能的发展无显著影响;研究所涉及的家庭背景因素对工作记忆均无显著影响。可见,家庭因素会对儿童执行功能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前,城市幼儿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因此,对于独生子女的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孩子,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此采取了不少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对于独生子女,人们普遍认为,主要问题是个人主义和缺乏劳动锻炼.关于如何教育孩子克服个人主义和增强劳动观点,不是本文的议题,本文只就劳动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社会转型期儿童责任行为的发展特点,本研究以“责任关系”的视角,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了儿童的责任行为发展特点及其与学校、家庭表现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不同性别儿童责任行为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的责任行为水平无论在总体或各因子得分上,均显著高于男生;(2)不同年级儿童责任行为存在显著差异,小学生的总体责任行为水平高于初中生;(3)独生子女的自我责任行为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核心家庭儿童在自我责任行为上显著低于扩展家庭中的儿童;(4)责任行为水平高的儿童具有更高的社会能力,家长问卷中参与家务的行为也更多。总之,儿童的责任行为水平与年龄、性别、家务劳动和社会能力均有显著的关联。  相似文献   

13.
独生子女的人际关系及其社会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对夫妇一个孩子”的人口政策的实施无疑对人口控制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国内至今尚未发表系统详密的科学报告,提供关于独生子女社会化的资料.人们一直对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存在怀疑与分歧.就健康与智力而言,似乎独子女的优势(或者至少无劣势)已经比较明显,突出的问题是独生子女的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及其相关的道德与心理健康状况.因此,本文专门考查独子女与多子女二者之间在人际关系以及相关的心理健康方面的差异.在对美国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有关资料的简述之后,考虑到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与社会结构,对独子女人际关系变化同整个社会变化的联系提出假设.希望在今后系统的社会调查中,这些假设能得到检验.  相似文献   

14.
小学儿童谦虚的道德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傅根跃  陈伟伟 《心理科学》2000,23(5):581-585
本研究分析比较了314名7、9、11岁儿童对谦虚故事的道德评价及其评价理由,试图以此初步揭示儿童谦虚观念的发展状况.结果表明随年龄增长,没有谦虚观念的儿童人数比例显著减少,9岁和11岁有谦虚观念的儿童比例显著高于7岁儿童,且11岁儿童出现了一种后谦虚观念--认为人做了好事就应该承认,没有必要谦虚.  相似文献   

15.
儿童基于不同线索的所有权判断及其文化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占星  朱莉琪 《心理科学进展》2016,24(12):1889-1896
对所有权的认知依赖于不同的线索。儿童很早就能通过不同的线索判断所有权。3岁幼儿能够基于先占、劳动、证言、许可控制、刻板印象等线索判断所有权。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会影响幼儿对所有权线索的利用, 如社会经济发展不发达地区儿童对先占线索的利用在发展上会有所延迟, 集体主义文化中的幼儿在进行所有权判断时更保守一些, 表现为当先占线索和劳动线索冲突时更倾向于判断物品属于先占者。未来研究应重视通过冲突线索范式探索不同线索在儿童所有权判断中的权重, 探索儿童基于不同线索判断所有权背后的内部心理机制, 同时尝试利用眼动技术等手段对2岁以下幼儿的所有权认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父亲教养态度与儿童在4~7岁间的问题行为和学校适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54名儿童在4岁和7岁时的问题行为及其父亲的教养态度进行追踪研究,在儿童7岁时,根据教师报告考察其学校适应情况。结果发现:父亲的过分关心能显著预测男孩的外显和内隐问题行为;父亲的拒绝和控制能显著预测儿童在学校中的助人行为;从4岁到7岁.父亲的教养态度既有稳定性,又有一定的变化;父亲对待男孩和女孩的教养态度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7.
张群华  丁芳  郭勇 《心理学探新》2011,31(5):440-444
为了说明儿童能否感知到父母在情感、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的关爱,研究采用情境故事考察了幼儿园中班及小学二、四、六年级169名儿童对父母关爱的感知能力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父母关爱的感知能力在不断发展;女孩对父母情感关爱的感知显著高于男孩;独生子女对父母生理关爱的感知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高同伴接纳水平儿童对父母生理关爱的感知显著高于低同伴接纳水平儿童。  相似文献   

18.
儿童行为问题是儿童时期较为常见的行为偏异。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家庭人口结构、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在城市,核心家庭及独生子女家庭已成为社会的主导,儿童的行为问题也有明显上升的趋势。[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以幼儿园3.5—6.5岁的30名独生子女为被试,对他们与成人进行交往的动机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学前儿童的每一年龄组均存在多种交往动机,且不同年龄组分别存在不同的主导动机,在学前早、中、晚期分别以活动性、认识性、个性的交往动机为主导动机,这三种主导交往动机又随幼儿的年龄增长依次更替。男女儿童在交往动机发展水平上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小学儿童对日常生活事件时间关系推理能力的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格  田学红 《心理学报》2002,34(6):52-58
探查小学儿童对含有“在什么之前”“同时”日常生活事件时间关系的推理发展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被试为7岁、9岁、11岁3个年龄组共54名小学儿童,每个年龄组18人。4种问题模式分别为带有传递关系的单模型问题、带有无关前提的单模型问题、含两个前提的单模型问题、有肯定答案的多模型问题。每种问题模式含3种具体探察任务。主要研究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1)儿童对事件时间顺序关系的推理从7岁到9岁有快速发展的趋势;(2)单模型和多模型任务无显著差异,模型数量似乎不是影响儿童推理成绩的关键因素;(3)儿童能够主动采用5种策略解决问题。逆向关系传递策略是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