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刊信息     
《中国道教》1989,(1):63-64
中国道教协会道教经书简介一、《黄庭经讲义》作者:陈撄宁小32K本,约五万字《黄庭经》为道教讲述炼养的重要经典,分《内景经》、《外景经》二篇。我会已故会长、著名道教学者陈撄宁先生就《黄庭经》二篇义蕴,沉潜探索,择其精要,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分类诠释,使其词能解,理可通,便于读者理解和学习。《讲义》后附《道藏》本《黄庭内景经》、《黄庭外景经》原文。定价:批发0.80元,另售1.00 二、《神经衰弱静功疗养法问答》作者:陈撄宁小32K本,约一万七千字本书为我国近代著名道教学者、养生学家、中国道教协会已故会长陈撄宁先生于1957年8月,应杭州市屏风山疗养院邀请讲学而编写的。  相似文献   

2.
论仙与道     
深入研究道教的内容,有仙与道两种概念。这两种概念,既有密切联系而可为一,亦有互不相关而具不同的实质。且道教的内容,因时间地域的不同而有变化,则仙与道所内含的形象,自然可一可二,可分可合而变化多端。陈撄宁(公元1880年—1969年)老先生为近代有名的道教学者,于五十余年前,曾创办“仙学院”,主编《仙道月报》,建国后出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会长等职,直至仙逝。一生研究道教之所得,即归诸仙与道两方面。要而言之,道本《老子》之言,得道成仙,斯为修道的成果,古有黄帝飞升成仙之事。合黄老之旨以究其理,此道教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正>举办陈撄宁道教思想与养生文化研讨会,是结合安徽省道教实际,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探讨加强宗教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式。怀宁,地处安徽西南部,不仅是著名剧种黄梅戏的发源地,还因历代以来才俊辈出而声名远播。我国著名道教大师、仙学创始人、养生专家陈撄宁就出生于此。10月18日至19日,由中国道教协会、《中国宗教》杂志社作为指导单位,安徽省道  相似文献   

4.
<正>1957 年4月8-12日,中国道教界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在北京前门饭店召开。会议选举岳崇岱为会长,汪月清、易心莹、孟明慧、乔清心、陈撄宁为副会长,陈撄宁兼秘书长,制订《中国道教协会章程》。4月12日,会议宣布中国道教协会成立。4月15日,国家副主席朱德、李济深等中央领导在中南海接见了与会全体代表及部分工作人员,并合影留念。  相似文献   

5.
正陈撄宁在主持中国道教协会工作期间,鼓励全国道教徒积极参加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协助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开展道教学术研究,培养道教后继人才,带领中国道教走出了一条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陈撄宁,原名元善、志祥,道号圆顿子,安徽怀宁人,道教全真龙门派第十九代圆字辈传人。1961年当选为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他是中国道教界富有传奇色彩、爱国爱教的一位著名人物。  相似文献   

6.
近代著名道教学家、仙道养生学家陈撄宁先生,1958年至1969年曾在白云观工作。其间,他对中国道教及白云观多有建树,功不可没,特略志之。 陈撄宁,祖籍安徽怀远县洪镇乡新陈梗,世居安庆苏家巷,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幼习儒业,稍长下科应试,中秀才。清末废科举,考入左宗棠创办的安徽高等政法学堂就读。因患痨疾,医生束手,不甘待毙,乃辍学改习中医,进而研习我国古传仙道养生功法以自救,果获痊愈。遂坚定信心,从我国仙道中发掘养生、健民、济世之术,以强我中华民族。他遍访道家名山,寻师求教;遍读道经,深探奥旨;创办《扬…  相似文献   

7.
关于陈撄宁学派这个问题,前人鲜有论及者,张广保先生在《明清内丹思潮与陈撄宁学派的仙学》一文中似乎肯定陈撄宁学派的存在,他说,陈撄宁高举"仙学"的大旗,以《扬善半月刊》和《仙道月报》为阵地,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仙学",在他周围渐渐聚  相似文献   

8.
近日笔者在《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中所发现的陈撄宁先生的几篇重要佚文,在现有的所有有关陈撄宁的研究与陈撄宁仙道文献集成中,都未曾提及和收录。这几篇重要文献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  相似文献   

9.
论仙学大师陈撄宁之人生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焜 《中国道教》2002,(2):32-36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可是流传至清末即已衰落,进入民国,又是时运多蹇,道教一直不振②。直至1949年后,才激发起一些热心于道教文化的有识之士,说及改革和创新 道教的工作,其中影响深远的要算是提倡仙学的陈撄宁先生。在道教界内,一提起近代道教人物,无人不知陈撄宁先生。近日他的著作《道教与养生》③又再版行世,这也是促成笔者写此文的原因。这几年来,研究陈先生“仙学”著作的学者逐渐多起来,早年有其学生徐伯英、袁介■于台湾编辑陈先生的著作《中华仙学》,由台北真善美出版;后有李养正教授、胡海牙老中医师及上海的…  相似文献   

10.
陈撄宁     
(1880—1969) 当代著名道教学者,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安徽怀宁人,清末秀才,毕业于安徽高等法政学堂。无意仕进,转而学道;遍历道教名山,寻师访友,深究仙道之学。早年参访北京白云观。攻读明刊《正统道藏》。三十年代在上海任仙学院教授,主编《扬善半月刊》、《仙学月刊》。1956年,与各地道教界人士发起筹备全国道教组织。  相似文献   

11.
陈撄宁先生以毕生精力研究仙道之学,融会贯通,创卓然一家“新仙学”,是近代著名道教学者。他致力于道教事业,培育道教人才,也是深得众望的宗教界爱国人士。关于道家、神仙家、道教以及其他宗派的理论和功法,先生都有深入的研究。晚年,他潜心研究静功修持,归结为由后天神气合一,返还先天性命,再由先天之性命合一,归本于清静自然。他许多著作、注释和书信留下丰硕的研究成果,给道教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珍贵的遗产。我同陈先生相处是在六十年代他主持中国道教协会研究室工作这一段时间,对他既严谨又创新的治学精神,十分钦佩,铭记心中。  相似文献   

12.
本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期,我曾听陈撄宁先生讲授“静功”、“仙学”与《黄帝内经》,初悉道教养生学与我国传统医学有密切关系。尔后,在同道教界师友交往中,更确知道教很重视医药卫生之道,不少高道深谙医药之学。这既是出于自身保健养生需要,也是出于济世利人、修道积...  相似文献   

13.
《中国道教》1990,(1):8-9
全国政协宗教委员会和中国道教协会,为了纪念中国道教协会前会长,近代道教著名学者、全国政协第三届委员会委员陈撄宁先生仙逝二十周年,于1989年9月5日在北京白云观隆重举行纪念会。出席纪念会的有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宗教委员会主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张声作,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局长任务之,全国政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主席宗怀德主教,全国政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安士伟阿訇,全国政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近代著名道教学者陈撄宁及其追随者的内丹思想,认为陈撄宁学派所谓“仙学”是明清内丹思潮发展的结果,构成民国道教发展的一种新型。式对内丹内含的科学因素及其理论,通过对陈撄宁学派之介绍作了新的评析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道教协会成立60年以来,其道教文化研究工作经历了从坎坷到发展的过程,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既为发扬道教优良传统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贡献。一、道教研究工作的起步20世纪60年代初,时任中国道教协会代会长兼秘书长的陈撄宁先生提出道协应开展对道教文化的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央统战部和国务院宗教事务局的重视与支持。1961年3月22日,由全国政协宗教组出面召开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陈撄宁仙学的内涵,探讨了其仙学独立论、仙学实证论、仙学救国救世论以及仙学的理论与方法,指出陈撄宁在道教衰微的困难条件下,弘扬了道教文化的精华——仙学,以一种极为特殊的方式促成了道教学术的复兴。  相似文献   

17.
<正>陈撄宁毕生从事道教学术研究,发展道教事业,为我国传统道教文化宝库增添了许多珍贵的遗产。深入研究陈撄宁道教文化思想,有益于弘扬道教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推进道教文化的现代转型,有利于促进道教医学文化的传承发展。中华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陈撄宁,这位中国近现代道教的杰出人物,一生致力于研究仙学丹道,宏扬道家学说,为复兴道教事业、重构道教文化的现代转型、振奋中华民族精神做出了突出贡献。安徽省怀宁县作为陈撄  相似文献   

18.
正陈先生一生致力于研究和实践"仙学",新中国成立后,参与发起成立中国道教协会,先后担任中国道教协会第一届理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第二届理事会会长。他学识渊博,品德高尚,深受全国道教界的拥戴。1989年,在陈先生仙逝二十周年时,中国道协曾在北京隆重举行纪念会,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先生和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局领导都对陈先生作了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9.
<正>《道协会刊》系《中国道教》杂志前身,创办于1962年,迄今已有50余年历史。本期刊登的两幅照片为1962年《道协会刊》第一期清样照片,上有陈撄宁会长认真审阅校订的笔迹,以及他请相关道长和人员提出修改意见的便签。  相似文献   

20.
《法音》1989,(11)
黎遇航会长和诸位道长、先生: 陈撄宁先生是我的乡前辈。解放前,他在上海住了多年,我也在上海,但一直没有见过面。由于我见闻闭塞,当时在上海发行的《扬善半月刊》,没有见过,自然也就没有读到陈先生在那个刊物上发表的文章。直到五十年代,陈先生来到北京,担任中国道教协会的领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