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士的称谓     
“道土”之称在东汉创教之前便有之。据《楼观本纪》载:‘调穆王好尚黄老,闻仙师杜仲有至德高行,遂师之。因追仰遗迹,崇构灵坛,招集四方幽人逸士,以绍玄业……朝野弘修道事,故以道士为号焉。”古时有三种人可以称为“道士”。一是崇泰道家之八二是有道之七三是方术之士。道教创立之后,‘道主’倒成为道教神职教徒的称谓。道教经书,如《太上太真科经》、《洞真太上太霄琅书经》均谓“以道为事,故称道士”。据此,道士必须信奉道教教义,遵守道教规戒,还必须身着规定的道装,在宫观内修习道教的斋仪和道术。上述‘值上’识是对道教…  相似文献   

2.
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浦东新区道教界连日来不断细化“非典”防范工作,全方位阻断病魔的入侵,为新区道士和信众撑起“保护伞”。统一思想,职责明确。新区民宗办和新区道协多次召开各宫观负责人会议,传达和布置政府有关防治“非典”精神,并发放有关资料,提高大家防治“非典”意识,强化防“非典”负责制。道协要求各宫观负责人“严”字当头,及时组织全体道职员工学习有关精神,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职工,同时要尽量做好道士和信众工作,让大家一道来保护自己,保护家庭,保护社会。细化措施,玄门共防。新区道协要求所有宫观近期取消一切大型宗…  相似文献   

3.
第六章教理教义一、道《道德经》中所说的“道”是道教的基本教义。《云笈七签》以《道德部》为第一部,《道教义枢》也以《道德义》作为开宗明义第一义。道教为什么要以“道”名教呢?就是因为他们对老子之道,一要研究,二要信仰,三要继承,四要发扬,所以《典论》中说:道士者,要“以道为事”。“道”字通常当“道理”讲,但老子所说的“道”并不同一般的道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湘潭道教始自晋代,已有1700多年历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落实,正一派道士大都恢复活动,但假道士也混迹其中,到1984年时,已有真假道士2000余人在活动,确实存在混乱现象,必须有组织地加强管理和引导。在向理安道长等的请求下,经过组织几位有威信的道士学习党的政策、法律,并了解他们的师承法脉、朝仪科范后,政府于1989年10月批准成立“湘潭市道教协会筹备小组”,1992年10月正式成立了“湘潭市道教协会”。 市道协根据党的宗教政策和中国道协《道教散居正一派道士管理试行办法》,对全市正一道士进行了一次摸底调查,在查清皈依“道、经、  相似文献   

5.
净明道     
道教教派之一。亦称净明忠孝道。始见于南宋高宗绍兴年间。相传当时西山(今江西南昌)玉隆万寿宫道士何真公祈请许逊降临解救战乱,因得许授“飞仙度人经净明忠孝大法”等;“净明大法”遂行于世。元初道士刘玉清整教法教理,正式采用“净明”为教派名称。主要经典《净明忠孝全书》,收于道藏太平部。  相似文献   

6.
《中国宗教》2022,(6):94-94
《道藏》是汇集收藏所有道教经典及有关书籍的大型丛书。从唐朝初年开始编纂,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道教创始于汉代,最初经典很少。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道教的发展,各派道士撰写的经典日益增多。一些著名道士开始搜集整理道书。例如,南朝刘宋时,道士陆修静广集道书,编写《三洞经书目录》,著录各类道经、符图和医药方技著作,共有一千二百二十八卷。到了唐朝初年,道书开始汇集成“藏”。  相似文献   

7.
唐代道教义理的代表作《道教义枢》是孟安排根据隋代巨著《玄门大论》而精炼简编的一部理论的专著。其作者“青溪道士”孟安排是唐武则天时期荆州———青溪山一带的道士 ,也是一个卓有成效的道教理论家和修炼者。因其生平事迹不见史传 ,我们仅从现存的少许资料中 ,就他与青溪山道教浅作探讨。一、孟安排生平略考《正统道藏》太平部收有《道教义枢》十卷 ,原书题“青溪道士孟安排集”① ,这是出现孟安排名与书的第一处 ;唐代诗人陈子昂撰《荆州大崇福观碑记》中有“道士孟安排者 ,玄禀真骨 ,记上阶黄裳羽袂 ② ……”这是《道家金石略》中收…  相似文献   

8.
澳门的正一派音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从正一派伙居音乐再发源正一派音乐的特色是地方性,同一首经文不同地区都可以依当地所编乐谱演诵出来,所以许多时形成同经文不同谱的现象。这也是与全真派以全真正韵为本的不同之处。正一派道士除了居住于宫观外,还存有散居民间不出家的道土,俗称“伙居”道。伙居道土所做道场与宫观道土所做道场大致一样,但为取悦民众和信徒,其音乐的地方性更为突出,伙居道士常用的音乐,便是吸收了许多民间俗乐曲调,将其仙乐化,使俗乐具有道性,有些伙居道士的艺术造诣和表演水平更为高超。六十年代,中国经历了十年浩劫,广东省正一派的道…  相似文献   

9.
这次由市宗教局组织的爱国主义专题教育课程,内容是“如何做一名合格道士”,这是一个老话题,但在新世纪、新形势、新环境中,当有更丰富的内容,寓于更深的内涵。道士古时称为有道之士,当今应释为悟道之士,得道之士,守道之士,弘道之士。要做好一名道士,非一时一事的体现,要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和追求,要立志、有进取心、有恒心、有奉献精神。悟道是为了得道,要经过艰辛卓绝的探寻,从徐福到东海寻长生不老之药,到郑隐炼丹而发明火药的不平常过程;从葛洪弃官而终生寻道,世称“小仙翁”,到陶弘景辞官入茅山,人称“山中宰相”,皆以道为一生追求的宗…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乐清县道协于1992年12月1日至4日,举办了正一清微派道士培训班。参加学习的道士117人,有入道60年以上的老前辈,也有初入道门的新道徒。温州市道协陈会长亲临培训班作了动员报告,乐清县委统战部施仁芬副部长作了学习“十四大”文件的辅导报告,县道协副秘书长马达民先生作了学习小结报告,并布置了今后任务。在短短四天中,学员们学习了江泽民总书记在“十四大”的报告和《浙江省宗教管理条例》、《中国道教协会关于对散居正一派道士管理试行办法》、《温州市道教协会宗旨·会员守  相似文献   

11.
刘国强 《中国道教》2003,(4):59-60,62
在中国的许多旅游胜地,常常见到洞天、福地之名,所谓“洞天福地”,是道教选定的仙境:“洞天”,指有山峦合抱中虚,兼采阴阳二气的“洞室”通达上天,神仙主治,众仙所居,凡夫道士居此修炼,即可登仙;“福地”即谓“得福之地”,多为地仙、真人主宰,居此即可受福度世成仙。洞天福地观念形成于东晋以前,早期道经《道迹经》、《真诰》均已提到“十大洞天”、“福地志”。南北朝道书《敷斋威仪经》将天下分为“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庐,七十二福地,三百六十五名山……”,洞天福地具体名目则首先载于唐道士司马承祯(647~735)所编《天地宫府图》,以及后来…  相似文献   

12.
<正>2022年9月24日,由北京市道教协会与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联合举办的“人居日下:明清宫廷与北京道教”学术论坛在西顶庙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及师生围绕“宫廷的道士:制度与道派”“宫廷的道化:空间与艺术”“宫廷到民间:神明与社会”三大主题展开对话和讨论。  相似文献   

13.
北宋道士陈景元的《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颇具理论特色:(1)对“道生万物”论与“万物独化”论两种对立的思想作了调和;(2)将“常道”和“可道”分别对应于道家的自然无为和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认为道与仁义礼智信是体用关系;(3)对人性之本源与人性之现实表现作了区分,认为人性之本源相同,而现实表现则有上、中、下三等;(4)将“无为”的内涵诠释为“不越性分”。  相似文献   

14.
张万福是唐代著名道士 ,生卒年不详 ,生平事迹难考。要考证其简略活动情况 ,只能依据张万福著作中的部分言辞来探究。《道藏》第三十二册所辑的张万福之作《传授三洞经戒法略说》卷下说 :“窃见金仙、玉真二公主以景云二年岁次辛亥春正月十八日甲子于大内归真观中 ,诣三洞大法师金紫光禄大夫鸿胪卿河内郡开国公上柱国太清观主史尊师受道。”①“景元”是唐睿年号 ,景云二年即公元 71 1年。因为他在各种著作中均自称“京三洞弟子清都观道士张万福”② 、“三洞弟子京太清观道士张万福”③ ,可见张万福在唐睿宗时已是京城道士。又《传授三洞…  相似文献   

15.
青溪小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统道藏》太平部所收《道教义枢》十卷,是唐代道教的重要论著。原书题“青溪道士孟安排集”。据唐初诗人陈子昂所撰《荆州大崇福观碑记》所载:孟氏曾于武周圣历二年(699年)上表,请于荆州建立大崇福观当系高宗、武后时荆州道士。孟安排号称“青溪道士”,此青溪当指荆州临沮县之青溪山,为六朝道流隐居修炼之地。东晋文人郭璞已提及青溪。《文选》卷21载郭璞《游仙诗》第二首云: 青溪千余仞,中有一道士。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借问此何谁?云是鬼谷子。翘迹企颖阳,临河思洗耳。  相似文献   

16.
试谈步虚韵     
步虚韵也叫步虚声,是道教历史上最早的曲子之一,也是道教徒最常用的经韵之一。据《渊鉴类函》卷三百九,道部·道士三及汪汲《词名集解》卷二引《吴苑记》:“陈思王游鱼山,闻岩里有诵经声,清远寥亮。顺使解音者写之,为神仙声。道士效之,作《步虚声》。”  相似文献   

17.
李裴 《中国道教》2003,(4):19-23
司马承祯,字子微,法号道隐,河内温人(今河南温县),为唐代著名道士,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自号“白云子”或“白云道士”,又号“天台白云”。作为上清派第十二代传人和有道高士,司马承祯受到历代唐帝王如武则天、睿宗、玄宗的优宠,被尊为帝王之师。他一生著述颇多,其中主要包括《坐忘论》,《天隐子》8篇,《修真秘旨》12篇,《修身养气诀》,《服气精义论》,《修真秘旨事目历》,《修真精义杂论》。其中,主要代表作为《坐忘论》和《天隐子》,蕴含了丰富的道教美学思想。本文从他对审美判断的主观性特点及“道”美的肯定和追求,“坐忘”修心的审美…  相似文献   

18.
苏州市散居道主管理委员会于8月间在玄妙观正式成立。会议经过民主协商,推荐散居道士管理委员会委员共9名,苏州市道教协会副会长师敏绪道长为主任委员,毛良善道长为副主任委员。苏州市散居道主管理委员会是市道教协会的一个管理机构,将遵照章程对该市散居道士进行爱国爱教、遵纪守法、发扬道教优良传统的教育,协助党和政府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充分满足广大信教群众的需要,保护散居道士的合法权益,为维护社会稳定服务。苏州市成立散居道士管理委员会@郁永龙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30年代,广东省、广州市当局曾经查禁和取缔广州市的正一派道士开设的"正一"、"祈福"道馆(统称"喃呒道馆")。整个事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起于1929年12月,后因掌握广东实权的陈济棠的影响而中断;第二阶段起于1936年7月陈济棠在广东的统治垮台后,到1938年10月广州沦陷时结束。广东地方政府认为正一派道士开设商业性的喃呒道馆,借神生财和搞迷信活动,不是正规的道士,类似巫觋,应该取缔。而全真派道士致力潜修,为正规的道士,可以免受取缔,但也必须遵守有关规定。  相似文献   

20.
宫观     
道士修道、祀神和举行宗教仪节的处所,为道宫和道观的合称。古祀神之宫观,始见于《史记·封禅书》汉武帝令在长安、甘泉建观,以候神人。但均非道观。道教宫观盖源于张陵之二十四治。“治”乃五斗米道的传教点区,其治所亦道士祀神修道之所,多设在山中,“置以土坛,戴以草屋”,“治馆之兴,始乎此也”。至晋,或称治、或称庐,或称靖(又作“静”),东晋始称馆,北朝始称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