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隐私权:网络传播自由的道德限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是一个崇尚传播自由的空间,滥用网络传播自由可能导致隐私侵权,因此网络传播自由应当受到必要的限制,隐私权就是一个合理的抗辩理由.但是不能借口保护隐私权,不合理地限制网络传播自由,这就要求正确处理隐私权和网络传播自由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大数据浪潮的兴起为医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给人类的医疗隐私保护带来挑战。通过限制个人信息的收集、分析、共享行为作为一种保护隐私的手段,医疗隐私层次化控制将运筹学的相关理论应用于其中,结合哲学系统论的方法进行论证,通过对患者个人信息采用分类分级的层次化控制,患者可根据自己对隐私的偏好来定义个性化的访问控制策略,通过优化分析有效解决患者的多目标、多层次、多准则的决策问题,实现医疗数据的社会效益与医疗隐私权益之间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3.
自从一本叫做《绝对隐私》的通俗读本在市场上“火”了一“把”后,随之跟风出现了不少克隆读本,而一些出版单位似乎也相互较上了劲,你出了一本《单身隐私》,我就来一册《非常隐私》,市面上有了《我和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个隐私被到处甩卖和窥视的时代,我们一边玩味着别人被我们的眼球蹂躏的快感,一边为自己的隐私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生怕一不小心自己也成为街头黄碟中的主人翁。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生活中其实每天都在不知不觉地上演着这样的肥皂剧。“为看少妇哺乳摔下高楼”、“入厕女猛推门撞翻偷窥汉”、“高倍望远镜与邻里隐情”,诸如此类的报  相似文献   

5.
基因隐私属于信息隐私的范畴。基因信息不仅与个体相关,而且与其血缘亲属、可能还有其族群成员身份有关。在大数据背景下,基因语境中的隐私问题较其他背景下的隐私问题更为复杂,这里的个人隐私可能同时也是群体隐私。随着基因技术的使用越来越普及,人们的隐私利益就越有可能受到侵犯,而对这方面的隐私利益予以特别的法律保护和伦理辩护就变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基因信息隐私关涉的伦理价值主要有:自由、尊严与公正。这三者是保护基因信息隐私的价值依据和伦理导向。针对大数据时代的基因信息隐私问题,需要有一般和特殊两个层面的伦理对策。  相似文献   

6.
数据是人的第二肉身。数据时代隐私的核心是数据隐私,隐私危机的核心是数据隐私危机。人既是复数的存在,亦是单数的存在。无隐私则无人性陶冶、人格及其尊严。社会成员因隐私敞现与观看在总体上被区分为敞现裸在者与隐在观看者。数据垄断可成为社会控制与奴役的方式。数据隐私危机在根本上是当代人类的存在危机。  相似文献   

7.
隐私权从传统的消极防御功能发展出兼有积极支配功能的双重属性,内容包括隐私隐瞒权、隐私利用权、隐私维护权和隐私支配权。患者隐私权的四项权能对应《侵权责任法》第六十二条、第六十一条、第五十五条和第五十六条,构建出完整的患者隐私权保护规范体系。患者隐私权被侵犯的实质表现形式是医院侵犯其知情同意权,患者隐私可以分为两部分,医疗机构对正常范围的隐私知悉不构成侵权;超出正常的隐私让渡范围时,医疗机构必须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患者隐私权与第三人利益、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时,应作出相应的让位。  相似文献   

8.
基因技术的发展将基因隐私保护问题摆在人类面前,"采用怎样的方式才能有效保护基因隐私"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疑问.从分析侵犯基因隐私所带来的社会危害出发,对"权利形式是否适用于保护基因隐私"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并得出肯定性结论.  相似文献   

9.
鲁迅对木刻版画情有独钟,曾花费大量心血研究和传播新兴版画。鲁迅以通信方式给版画家的作品进行具体的指导,并资助其社团、展览等活动。为了广泛宣传和传播版画,鲁迅先生翻译、出版了大量版画作品,并在自己的一些著作里以木刻版画作为插图。鲁迅为我国新兴版画的普及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男人的隐私     
隐私,是封尘在情感深处的一本私人存折,是现代人发明的一项人权专利,隐私不事张扬,也不容侵犯。说起隐私,自然想到女人,女人的贞操、情感、梦与痛、爱与恨等,富有神奇奥秘感,但人们极少把隐私与男人联系起来。其实,男人身心内部也有许多秘  相似文献   

11.
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佛教文化的交流始终占着主导地位,推动和促进了中日关系的发展。从南朝以来,日本一些佛教大师和僧侣陆续来到中国,学习佛经,并把中国的佛教经典带回日本进行传播。到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出现了高潮,大批日本僧人、留学生入唐求法、求学,一些中国高僧也曾东渡日本传播佛教文化,从而促进了中日之间各方面的交往和联系。隋唐以后,由于中日双方在佛教文化上都已建立和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大批佛教经典  相似文献   

12.
正在很多职场生存法则中提及练就高情商,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善于驾驭自己的情绪,比如不抱怨,不哭泣,保持积极的心态。但对很多职场过来人来说,调整和控制情绪只是练就高情商的第一步,职场不相信眼泪,比起隐藏自己的情绪,最重要的是善于弱化自己的隐私。于总经营着一家游戏公司,有一天面试了一个运营岗位的女生,各方面条件都不错,最后到了提问兴趣爱好的程序,  相似文献   

13.
做大事的人必定没有琐碎。琐碎的心境、琐碎的事,会扼杀掉人最优质的天分。很多人觉得:掌握资讯,可以让自己做事更方便。但不少人错误地理解了"资讯"二字的含义,把它同"小道消息"、"他人隐私"画上等号。中国人离不开饭局,饭局上离不开"小道消息"。吃的是山珍海味,品的却是家长里短。一个人的讲话,若总是不离他人隐私,且所说的内容总能让你时时有惊讶。离他远点,否则,下一个被出卖的,就是你。  相似文献   

14.
不同程度隐私信息有意遗忘效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学军  杨海波  沈德立 《心理科学》2005,28(6):1301-1305
以三种不同水平的隐私信息为目标信息,模拟员工招聘情境,采用类似字表的研究范式,探讨了大学生被试对不同程度隐私信息的有意遗忘特点。结果发现:①在模拟员工招聘过程中,实验条件效应显著;②被试对高隐私信息的编码比低隐私信息编码更为精细;③在信息提取时,抑制只能对编码不精细的信息起作用,而对编码精细的信息无明显作用。④与个人有关的某些信息,特别是隐私信息在员工选择的决策中有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反思医院泄露病人隐私现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医院泄露病人隐私现象,是阻碍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的绊脚石,是一种医疗领域人文缺失的表现.作为医院要设身处地的多为患者考虑,把尊重病人隐私当成一种常态,作为病人、家属及探视者,要自觉形成保护他人隐私的公德意识.  相似文献   

16.
一、由学生自杀引发的思考 我们在心理辅导中遇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位15岁的女中学生,被自己语文教师的品德、才华和风度所折服,她痴情地迷恋着,却从未将自己内心的情感向所崇拜的老师表白,也未造成对任何人的伤害。但当人们偶尔从日记发现她的“隐私”后,“第三者”,“居心不良”,“心理变态”等恶言纷至沓来,周围一  相似文献   

17.
以佛家的缘起论为视角,考察数据与隐私问题的因缘和合,展示信息技术与人类隐私伦理的新新生灭、续和合生的缘起过程;审视人类隐私忧虑、烦恼的缘起,"无常故苦"揭示维护数据高效利用与保障个人隐私之间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采用集合论的方法对一般非隐私数据范畴进行定义,并探讨了处理数据时保护个人隐私的原则。"缘起"、"无我"等佛家理念对于分析、对治大数据时代的个人隐私伦理问题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袁梦倩 《学海》2015,(4):55-61
大数据使"隐私"的边界与隐私保护的内涵变得更为复杂。近年来欧盟提出的关于信息主体的"被遗忘权"扩展了隐私保护的内涵。"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信息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社会意涵。而围绕它的争议又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对隐私边界的重新协商,是个人利益、公共利益、商业利益等多元利益的博弈与调和。  相似文献   

19.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不仅是传教士宣教中国人接受教义的过程,而且是中国人按自己的思维模式理解其教义、用自己的行为方式改变其礼仪的过程;不仅是传教士改变了部分中国人的信仰,影响到他们的思想、行为,中国的文化、思想等因素也影响、改变了传教士的思想、行为方式。特别是一些传教士采取了适应中国文化、环境的传教策略,主动或被动地接受  相似文献   

20.
患者的隐私权益能够体现患者人格尊严和价值,对于医学研究、公共健康保护具有积极意义。现有的关于患者隐私权法律保护相关研究包括:隐私权定义、患者隐私类型、患者隐私权保护机制、患者隐私权保护的限制及利益协调机制、患者隐私权易被侵犯原因分析、患者隐私保护需求顺位和患者隐私侵权构成要件等研究。关于患者隐私权的研究因为法律文化、立法传统等多种原因的不同而各异,目前的研究还没有达成共识;缺乏系统化、理论化的研究;有些研究还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