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认识的主体性是指认识对象、认识过程和认识结果渗透、凝结着主体因素和主体属性的那样一种特性。人总是按照既有的认识图式去把握世界的,没有主体性的认识不存在。但是认识的要求却是客观性,即主体必须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反映事物。认识的主体性特性和客观性原则构成了认识的深刻矛盾。面对这个矛盾,许多人断言:“客观眼光”是没有的;认识的客观性不存在。其共同错误在于没有正确理解认识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2.
以“客观性=在我们之外”为标志的古典物理学实在论,日益受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冲击,而为现代物理学实在观所取代。后者的认识论模式是:“客体——认识条件——主体”,这一模式表明,物理实在必然与认识条件相联系,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现代物理学启示我们,真正的客观性在于保  相似文献   

3.
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是认识论研究中的一对基本范畴。对于认识主体,哲学和自然科学工作者做了很多探讨,文章不少。但对于认识对象,学术界专门研究的文章不多。我认为,这个问题是正确理解思维和存在统一性问题的关键。本文的目的,是想说明外部客观世界与认识对象的关系,阐述认识对象的生成和发展,从而把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理解为一个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历史进步过程。所论甚浅,许多意见不一定成熟,尚请读者批评指教。  相似文献   

4.
社会科学要加强对科技进步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科技进步对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日益重大的影响“科技进步”一般是指科学技术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展深化和为满足人们以及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我们在应用“科技进步”一词时通常有宽、窄两种理解:窄派把“科技进步”仅仅理解为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所谓“硬技术”的发展与提高。宽派则把它理解为整个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其中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管理与决策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个人是赞成后一种理解的。  相似文献   

5.
1 通常是把辩证法区分为“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这里的“客观辩证法”是指“事物的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指“思维的辩证法”。至于认识的辩证法”和“实践的辩证法”,则未作出明确归属。对于这种区分,人们常常提出疑问:事物本身是否存在与辩证法相对待的形而上学?思维的辩证运动是不是主观的?认识的辩证运动和实践的辩证运动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的论述表明,无论是外在于思维的物质世界还是人类思维本身,无论是思维反映存在的认识运动还是主体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它们自在地都是辩证的运动过程。他主要是在四重意义上说明辩证法的自在性的。  相似文献   

6.
论实践思维与实践观念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实践思维与实践观念的建构杜新山科学理论过渡到实践首先要转化为“实践观念”。实践观念作为对未来实践活动的观念的超前预演,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是思维运作的产物。探讨实践观念建构的思维基础,对于弄清实践观念建构的内在机理,不仅有着重要理论意义,而且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是一种创造性的改造活动。人在实践活动中能创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满足自己需要的东西。但是,人在还没有创造出这个东西之前,这个东西在实践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人的头脑中观念地存在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即是说人的思维在实践活动之前首先建构起观念的理想世界(“实践观念”),然后再把“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实在的东西。”“人的思维创造理想价值客体,而这种创造是以现实客体的先在性、独立性为前提的,即是说,思维要想创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东西,就要以认识现实中当下存在的东西为前提,这就是列宁所说的人的意识、思维认识、反映世界和创造世界的关系问题。换句话说,人的思维具有两种功能,即认识功能和创造功能。正象黑格尔所说:“我们对待自然界的态度一方面是理论的,一方面是实践的。”③马克思也把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区别为理论地把握世界的  相似文献   

7.
自组织理论为我们分析和认识系统的动态发展提供了许多新方法。普利高津的“通过涨落达到有序”的命题,可谓是这些新方法中的佼佼者。它简明而深邃地昭示人们:系统中的“涨落”,是使系统奔向新的有序的主要根据。所以,认识特定系统中的“涨落”,对于认识该系统的动态发展举足轻重。依此,欲揭示科学发展的深层奥秘,我们不妨去探寻一下科学系统中的“涨落”。科学系统是指由科学主体、科学工具、科学理论和科学规范为基本要素耦合而成的社会系统,这是科学活动过程的集合体。其中,科学主体主要是指在科学活动过程中的科学家个体及科学家群体(科学共同体);科学工具主要包括科学活动中所需的观察实验仪器这类物质工具,及关于客观对象的分析方法和认识方法这些思维工具;科学理论一般是指反映客观  相似文献   

8.
道德价值与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价值概念的基础是人的需要和利益,而真理概念的基础是人的认识能力;前者与人的情感密切相关,而后者则拒斥情感、诉诸于理性;前者主要与人的主观世界相关联,而后者则主要涉及客观世界;前者是非认知的,不提供关于世界的知识,而后者则是认知的,提供关于世界的知识:由此产生了所谓“有无价值真理”、“价值真理是否是客观的”、“价值与真理的关系”、“价值能否被认知”、“正当性与合理性的关系”等诸多问题。一、价值与认识一个人远远不止是一个认识论上的主体,他同时还是一个实践主体或价值主体,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9.
王振武把认识定义为“主体对信息的选择”;“认识的本质属性不是反映性,而是选择性。”这一定义首先是模糊了认识的对象。认识的对象只能是进入实践领域并与主体密切相关的客体,而信息作为物质与精神之间的中介物,作为外部客体的结构、功  相似文献   

10.
孟庆延 《学海》2024,(1):62-80+214
在现代社会科学研究中,研究本身的科学性、客观性是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问题,这又关系到研究资料本身的真实性。是否基于可信赖的、真实的资料,是否能够中立、客观地对研究资料进行分析,都成为评价一项研究的重要标尺。不仅如此,通过研究所提炼的理论、概念与规律又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也是研究者们争论不已的问题。本文认为,“真实”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有三重不同的意涵,认识、理解进而把握这三重“真实”,有助于我们走出各种方法论误区,推进对社会现象的整全性理解。  相似文献   

11.
应当:真理性和目的性的统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实践的过程正是主体与客体不断矛盾又不断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不断地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达到对世界的真理性的把握,使得人的活动合乎客观规律。同时,由于主体具有“自觉的能动性”(毛泽东语),使得其活动也是一个合乎自身目的的过程;人总希望把世界的现实状态改变成自己所期望的状态,而不希望把它变成一种“异己物”。只有这样,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国内哲学界对现代物理学与认识的主体性问题的探讨逐步展开,方兴未艾。笔者试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作一述评。 1 针锋相对的争论始自何祚庥在1990年《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上发表的《现代物理学能为“认识的主体论”提供科学基础吗?》一文(以下简称何文)。何文首先针对国内学术界近些年来的认识主体性研究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认为其中确有一些人坚决主张一种怀疑知识的客观性的“认识的主体论”,其特点是往往引用相对论或量子力学为论据,国内现代物理学的哲学解释中的确存有唯心主义思潮,其根源在于国际物理学的唯心主义思潮影响和没有正确把握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的客观内容所致。何文接  相似文献   

13.
历史认识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 ,这是决定历史学科性质的根本问题。西方学术界一百多年来形成了实证主义与相对主义史学两大对立派别 ,国内关于此也久讼不决。其焦点在于 :(1)历史研究少不了历史学家的积极参与和认识主体的介入 ,能否实现认识过程的客观性 ;(2 )在不可避免认识主  相似文献   

14.
刘阳 《美与时代》2003,(9):87-89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① 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是有区别的,自然科学主要是通过逻辑思维对物理世界进行抽象概括,从而获得客观知识、客观真理;而人文科学更多的是强调主体对人文世界的感受、理解,同时也比较强调直觉与体验。这种直觉的、体验化的认识形式突出体现在审美活动中,也就是说直觉、体验是审美活动的主要特征。学校音乐教育应以“审美体验为核心”②已在理念上被确立,那么,探寻与之相符和的教学方法并运用于教学实践,已成为推进学校音乐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关键之一。为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认知命题集合的逻辑构造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三分的认知世界人们拥有信念, 信念即是人们相信的东西。然而认知主体的认知世界里存在不相信的东西。可以说, 不相信的东西是人们的“负信念”。人们不相信的东西是人们所“怀疑的”, 认知主体“怀疑”某个命题的认知状态是一种不同于“相信”的认知状态。如果认知主体的认知世界整体只有两种认知模态“相信”和“怀疑”, 那么“相信”和“怀疑”是可以相互定义的。即我们可以定义其中一个如“相信p (Bp)”而得到另外一个“怀疑p (Dp)”———怀疑p等于不相信p: Dp ~Bp。但事实上还存在这样的认知状态: 对于一个命题, 人们既不相信…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社会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的客观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什么是社会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的客观性赖金良编者按赖金良同志的这篇文章,涉及到社会科学研究中一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现予发表,以期引起深入的讨论。首先,在什么样的意义上,社会科学可以被称为是科学的?它在什么程度上,可以应用自然科学的划界标准和方法论准则,或者,它由于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上的何种独特性,因而有着自身的具体要求?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我们如何坚持“客观性”而又不陷于列宁所批评的“客观主义”?唯科学主义的“科学”概念,把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排除在外,是不是严整的概念?尤其是,在社会科学领域,客观性…  相似文献   

17.
一康德美学不仅在康德批判哲学中而且在整个西方美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以往我们对康德美学的理解多停留于、满足于从社会性、直观性两方面挖掘其合理性,并从先验主义和心理主义两方面来批判其唯心主义片面性,基本上没有超出胡塞尔现象学所批判的那种自然主义的眼光。这里所说的自然主义,是指那种在主客二分的前提下,既设定一个对象的客观存在,又设定主体能站在对象之外对这对象进行客观的认识和把握的思维方式,它典型地体现在近现代自然科学中。无须辩驳,在近代自然主义传统大背景下探究美学奥秘的康德,难免带有传统自然主义的“…  相似文献   

18.
1981年5、6月,我们在上海、大连召开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现代自然科学”座谈会。11月中旬,我们在北京再次就这个问题召开了一次小型座谈会,对如何认识智能机器给人类认识带来的新特点,以及认识主体-客体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论。现将这次座谈会上部分同志的发言摘要予以发表,供大家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9.
再释主体性原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原则是人对世界(包括对自身)的实践改造原则,是从人的内在尺度出发来把握物的尺度的原则,是强调人的发展和人的主体地位对改造世界所具意义的原则。它与唯心主义、无政府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主体性原则有着本质的区别。正因为如此,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哲学形态的建构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者的行动原则。旧唯物主义的客观性,只是客体、客观世界的客观性。从主体性原则出发的客观性,则是包含对象世界的、主体的和主体活动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