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萨特尔及其存在主义在法国风靡二十年之久。萨特尔与戴高乐、毕加索等人齐名,成为当今蜚声世界的法国人之一。然而今天,萨特尔却遭到了攻击。J. 拉康、C. L. -斯特劳斯、M. 福科和阿尔都塞等四人分别撰文对萨特尔及其存在主义提出异义。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是否有理由反对存在主义?  相似文献   

2.
萨特尔是存在主义思潮最负盛名的表达者之一。萨特尔的世界观实质上始终是唯心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世界观,但他的世界观又带有他那不同凡响的个性的印迹;他的世界观浸透了反抗资产阶级社会的精神;萨特尔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就与这种反抗精神有关。但是,萨特尔哲学的基本原则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是水火不相容的,因此这位法国哲学家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根本不是始终如一的。他的体系的个别原理很接近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他对资  相似文献   

3.
一九六三年秋,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协会邀请许多外国作家到布拉格访问,举行了座谈会和讲演会。奥地利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文学家、史学家费歇尔和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萨特尔及其夫人,也在被邀请之列。我们在这里所译载的是费歇尔和萨特尔在布拉格的一次关于“和平共处和思想斗争”问题的谈话,由此可以看出一个现代修正主义者和一个资产阶级思想家是怎样互相吹捧为“马克思主义者”而在观点上合而为一的。费歇尔和萨特尔的主张,都是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世界在文化上的“合二而一”论。这篇谈话,发表于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协会机关刊物《火焰》,我们是根据《新日本文学》一九六四年第六期上刊载的日文译文转译的,译时略有删节。  相似文献   

4.
阿隆(Raymond Aron)生于1905年,法国资产阶级学者,现任巴黎大学文学部的教授。他和萨特尔是师范学校时期的同级生。他对现象哲学和社会学有很大的兴趣。著有《聪明的保守派》、《历史哲学入门》、《知识分子的鸦片》、《国家之间的战争与和平》等书。《萨特尔和马克思主义》一文发表于1964年10月末的《费加罗文学报》。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对萨特尔在《辩证理性批判》一书中所标榜的“革新”马克思主义的意图作了批判。作者指出,萨特尔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1.坚决否认唯物主义的、客观的辩证法;2.承认马克思的经济的一历史的社会学;3.在行动方面,是一个“准马克思主义者”;4,《辩证理性批判。一书并没有超出历史唯物主义或阶级斗争概念的界限。但是,作者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古代社会中的劳动分工和暴力是阶级斗争的根源,萨特尔却主张生活资料的稀有性使人与人之间互相威胁,不能共存,因而引起“异化”和阶级斗争,所以萨特尔的思想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毫不相干,只能把人们引导到霍布斯的“人对人是狼”的观点去。作者分析了萨特尔的关于“群集”和“集团”的辩证法、关于“实践的一惰性的”存在和革命的“实践”的辩证法。萨特尔所描绘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个人的自由实践,这种实践异化为“实践的一惰性的”状态,分散的个人为了反抗这种异化状态而形成有统一意图的集团的实践,集团一被制度化又成为使个人异化的东西,引起个人的反抗…。作者认为,萨特尔的这种辩证法表示着异化和革命的轮流发生是永无止境的,所以这显然不是马克思的辩证法。作者认为萨特尔并没有达到“革新”马克思主义的目的,他只是用了一些暧昧、艰涩的词句分析了仅仅与马克思思想中的那些与黑格尔有关的要素,没有对我们的时代作出独创性的解释。作者最后说,萨特尔要“革新”的如果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列宁主义,那是枉费时间,因为这些国家的“国家真理或官方的意识形态是服从它们自己的规律的”,这不是萨特尔的那种“自由研究”的规律。萨特尔想“革新”的如果是西方的那种马克思主义思想,那么他只从《资本论》追溯到《经济学—哲学手稿》或者企图在克尔凯郭尔和马克思之间进行调和,那是不行的,必须象马克思那样写出一部“二十世纪的《资本论》”才行。本文在翻译时参考了日本《自由》杂志今年第四期所发表的若规则雄的译文,并采用了它的小标题。  相似文献   

5.
论萨特尔     
如果说,海德格尔是胡塞尔的追随者;那么可以说,萨特尔是海德格尔的追随者;如果说,海德格尔按照胡塞尔否定了的方向发展了现象学,那么萨特尔则是遵循着被海德格尔所摒弃的方法发展了至关重要的本体论学说。尽管海德格尔和萨特尔二人具有同样的现象学倾向,尽管他们都认为人处于一种衰落境况之中,但是,他们的理论动机却有着深刻的差别,并且他们的经历也很不相同。首先,萨特尔似乎对所谓浪漫主义的“存在的情感”不大感兴趣,而海德格尔却深受那种情感的影响。在萨特尔看来,存在既不向我们自动显露  相似文献   

6.
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辩证理性批判》提出问题,真是文不对题!这同在交易所投机中交了好运的小店主竟敢到抽象思辨中碰碰运气,岂不是同样荒唐吗? 萨特尔把马克思主义看作当代的不可超越的哲学,而马克思最初是从批判政治经济学入手的。萨特尔把存在建立在劳动之上(继克尔凯郭尔之后),他明确地研究那些通常留给经济学家们去研究的问题,也就用不着奇怪了。萨特尔提出要在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之间进行分工,这个假想提得这样明确,因而我  相似文献   

7.
1961年12月7日在法国缪丘阿利特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讨论会,参加讨论的共产党人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有R.伽罗第、J.维以叶、J.奥谢尔等,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J.-P.萨特尔、J.伊波利特等。讨论的中心问题是:辩证法是否是存在的普遍规律,也就是说,是否是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抑或辩证法的使用范围只限于人的历史和思维(存在主义的观点)。会上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热烈争论。  相似文献   

8.
法国近十五年来的哲学变迁,要想以短短几页篇幅来概括,显然难以做到。这是因为:首先,哲学思想要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必须花费大量笔墨,而要做到这一点,不管篇幅多长总有不够之嫌;其次,1968年以来,法国的哲学生活极为丰富,长期来以萨特尔为代表的“博学智者”的形象虽不再时兴,但在一些具体领域从事研究的人却相当之多,而且他们之间往往没有什么联系。因此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所有的人都一一介绍。在介绍哪  相似文献   

9.
六十年代盛极一时的“结构主义”思潮曾蔓延到西欧、美国和日本。它是萨特尔存在主义的接替者。据有的学者估计,结构主义已经作为资产阶级哲学流派的一种而进入了史册;但是目前在美国和日本,对于结构主义理论的研究却仍不乏人。西德学者黑尔曼德在《从一个德国人的观点看法国的结构主义》一文中认为,“结构主义是一种形式主义体系,它对历史完全抱着一种漠视的态度。它反对一切进化和发展,而追求所谓‘封闭体系’和  相似文献   

10.
萨特尔人生观的内在矛盾探析宁馨萨特尔的存在主义人生观是其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包含着许多内在矛盾的人生观。正是这种充满矛盾的人生观,曾经几乎影响了西方社会一代人的生活及人生观、价值观,一度也在我国知识界和青年中产生过很大影响,这种影响至今仍有...  相似文献   

11.
这篇文章是评介萨特尔的《辩证理性批判》的。作者比较了《存在和虚无》和《辩证理性批判》的同异,说萨特尔受了工人阶级的“不自觉的影响”,他的“立场改变”了,过去是“用现象学方法来描述人的存在的特征”,现在则是“用辩证方法,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结构”来探讨“人的处境”。作者介绍了这本著作的人本学和“辩证方法”,解释了萨特尔的若干基本概念,如自在与自为、内在与外在、内在化与外在化、有机实践与总体化、肯定与否定、主观与客观、被动的主动性与主动的被动性、自由与必然等等。  相似文献   

12.
萨特尔在《辩证理性批判》(以下简称《批判》)中,阐述了一种实践的学说,这一学说发展了《存在与虚无》的人本学,同时声称要改正和完善马克思主义。萨特尔论证的中心内容有两种主张:第一、辩证法对人的活动来说,是基本的原则;第二、全部历史的发展根源都在于  相似文献   

13.
一开始就把萨特尔的著述作个从头到尾的大致的了解,这能提供一系列有关的重要内容,作为以后各章详细论点的参考框架。哲学强加在萨特尔的头上,部分地是因为他要当一名小说家和文学教授的雄心,这使他通过了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哲学考试;部分地也是由于他对柏格森的著作和现象学所  相似文献   

14.
作者(R.W.Sellars,1880年一)是批判实在论代表之一,美国密支根大学教授,《哲学与现象学研究》杂志的编委,著有《批判实在论》、《进化的自然主义》等书。本文原载《哲学与现象学研究》1965年3月号,译时作了删节。作者说他主张“进化的唯物主义”,“拥护渐进论”,“同萨特尔的存在主义有许多共同点”。作者认为,英美经验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存在主义是现代哲学斗争中的三个主要竞争者。他反对各派哲学之间的斗争,要人们放弃对自己哲学的信仰,彼此“相互滋养”,并且要减少“哲学上的文化隔阂”,创立和追求一种既不属于这三派哲学但又把它们的特点融合起来的哲学。在谈到辩证唯物主义时,他对现代修正主义者歪曲利用马克思早期著作颇感兴趣。他一方面诽谤和歪曲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唯物主义同黑格尔辩证法的混合”,是按照黑格尔的正一反一合思考问题,并且“难以适应自然科学的发展”;另方面企图模糊、取消辩证法同庸俗进化论的界线,辩证唯物主义同存在主义和新实在论的界线,寻求什么它们之间的“共同点”,甚至胡说什么“列宁寻求建立一种实在论”。作者说,存在主义在欧洲已成了流行品,它“作为第三哲学势力起作用”。他认为,存在主义的着重点就是人的状况问题。作者把萨特尔当作存在主义的代表,认为他对于研究这三派哲学“最有用”。他说萨特尔的观点是自然主义的和人道主义的。然而,他却无意中给萨特尔帮了倒忙,道破了萨特尔伪装赞成马克思主义的真面目,认为他既想避开唯物主义又想避开唯心主义,力求用妥协的办法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走中间道路。色勒士的观点反映了在帝国主义竭力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文化渗透”时,一些资产阶级哲学家企图在哲学上使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反动哲学彼此调和、互相融合,并且同现代修正主义者“修正”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呼应。  相似文献   

15.
萨特尔的《辩证理性批判》一书,代表着对他早期存在主义思想的一种马克思主义式的扬弃。虽然萨特尔并没有说,他后期理论是他前期理论的继续发展,但他认为他前期和后期的理论,至少是基本上一致的。一般认为,他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和社会哲学,是要把前期的存在主义概念从一种纯本体论的概念改造为一种历史范围的概念,从而在扬弃它们的片面  相似文献   

16.
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联合发起的十八世纪法国哲学讨论会于10月12日至10月16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人出席了会议。 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名誉会长贺麟出席了开幕式并讲了话。他说,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在哲学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现在召开十八世纪法国哲学讨论会,对于推进西方哲学史的研究是一件值得庆祝的大事。 大家就有关十八世纪法国哲学的阈题发表了下列意见。  相似文献   

17.
法国是近代欧洲社会世俗化先驱国家,同时也是宗教信仰高度自由的国家,宗教在法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法国宗教与政治的互动长期存在,研究法国宗教与政治的互动关系,对了解法国政治、社会、文化特征及其国民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法国学术界对法国天主教与政治关系研究数据入手,分析法国天主教与政治互动关系研究的数据库情况,分析法国天主教与政治关系的综合性研究和互动性研究,认为其研究特点主要三个方面:一是成果多、亮点多;二是学科多、角度多;三是信教研究者多。  相似文献   

18.
当萨特尔获得诺贝尔奖金时,P.布里松一再要求我为《费加罗文学报》写一篇回忆文章,谈谈萨特尔和我在高等师范学校那几年的生活和交往。我没有接受这一要求。在学术上,萨特尔讨厌听别人的赞扬,在政治上,我们之间有意见分歧,当时的形势又不适宜进行一次清算,或暂时把分歧搁置起来。我向P.布里松提出,是否改写一篇关于《辩证理性批判》的长文。《费加罗文学报》的这位社长失望之余,无可奈何地回答说:“我需要的不是巴黎大学的讲稿”。其实,当我们钦佩一位思想家的精神力量,但又不同意他的论点和立场时,向他表示敬仰的最好办法,不正是阅读和评论他的哲学著作吗?  相似文献   

19.
1964年3月22日至26日,罗马葛兰西学院组织了一次关于“道德基础”问题的国际讨论会;应邀参加的有苏联、捷克、波兰、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匈牙利、意大利和法国的哲学家。参加这个讨论会的法国哲学家有加罗迪、谟里和萨特尔。陶里亚蒂参加了这个讨论会的开幕式。加罗迪在会议的第一天作了报告,这个报告后来发表在1964年11月的《新评论》上,就是我们在这里摘要译载的这一篇。加罗迪的这个报告,主要是想解决道德和社会的关系问题。他说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首先解决三个问题,一个是要澈底与教条主义决裂,一个是要创立一种马克思主义的主观性理论,一个是要创立一种马克思主义的超越性理论。加罗迪在这个报告中,十分强调费希特的哲学遗产的重要性。他一则说,费希特最先抓住了道德和社会这属于一条链的两端的统一,提出了从自由过渡到规律的问题,创立了一种既非主观主义又非个人主义的理论;再则说,存在主义的最初根源可以在费希特那里找到;三则说,马克思主义者和存在主义者在费希特身上找到了共同的祖先;最后说,马克思主义者把费希特的主观性理论批判地采纳过来,就可以解决道德的基础问题。加罗迪认为,存在主义提出了主观性这个现实的问题。他批判了萨特尔的无时间性、非历史性的观点,但又认为马克思主义应当从存在主义的观点来研究主观性问题。加罗达又根据人有主观能动性这一点大谈其超越性的理论。他说因为人从事劳动,能估计可能性和作出计划,有选择的自由,有需要,所以总是从现状向未来超越,这就是属于人的而不是属于神的超越性。这种超越性使人脱离动物性和异化。无产阶级的革命就是主观性和超越性的高度表现。他说社会劳动、社会实践的创造活动,就是主观性和超越性的统一。也就是道德的第一范畴,即道德的基础。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道德既是社会的道德又是个人的道德,两者不可分割。这种道德的最高目的是创造种种条件,使一切人都可能实际成为完全的人,即成为创造者。抬出费希特,于主观性之外提出“超越性”,用“主观性和超越性的统一”来代替主观能动性这个概念,这是加罗迪用以宣扬其人道主义和人性论的新花样。  相似文献   

20.
〔译者说明〕这是法国历史学家维拉尔1964年2月在“法国知识界天主教中心”所组织的学术会议上的一个报告。他以历史家的资格,自称要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明历史的客观性,同时批判法国人格主义哲学家保罗·里苟和其他一些人的观点,从这里可以看出法国学术界在历史观点上的一些争论情况。作者认为马克思是哲学家,但不是历史哲学家。他说马克思是“第一个提出社会发展的一般理论的学者”,但社会发展的一般理论不是历史哲学,而是受到或将受到经验检验的一套假设。他说马克思根据过去的思想家的遗产,提供了一系列社会史的基本概念,所以是历史社会学的第一个理论家。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观点,应用在历史研究上,就是要同当前的斗争相结合,不要只研究过去。作者主要阐述了三方面的问题:第一,他从理论上解释了几个问题:生产力概念,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概念,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之间的“适应规律”。第二,他阐述了“作为批判工具的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他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批判方法表述成达样一条规则:“对于决定历史家的主观性的那些客观因素的认识,应当通过历史家的专业操作,给历史家提供一种本领,使他能够看透过去的人们的主观性,从而得出关于客观和主观的关系的一个客观的看法,这就是科学和哲学相结合的最高阶段”。第三,他阐述了“作为辩证法工具的马克思主义”,他又把它叫做“建设性的辩证法”。他提出观察一切历史现象的三种连续的方法:第一步把历史现象看作“征兆”而进行论证和分析,第二步是向后看而把它作为“结果”来考察,第三步则向前看而把它作为“原因”来考察。他说这种方法可以在归纳和演绎之间、分析和总体化之间、循环的证明和确实的前进一步之间实现必然的联系。作者虽然自己说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但是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观点力求妥协,例如他虽然对里苟进行争论,却又对里苟的一些观点表示赞成;他虽然说萨特尔“信口开河”,但又采用了萨特尔的一些术语,如“总体化”、“实践的-惰性的”存在物等,来解释问题。他虽然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战斗的政治立场和科学态度的一致,但是在解释上都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