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阳明(1472—1528)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王阳明任兵部主事时,因上流营救南京科演员戴铣等,被宦官刘玲陷害,廷杖四十下狱,同年十二月简为贵州龙场驿丞。正德三年(1508)三月,王阳明到达龙场驿,正德五年(1510)初离开龙场,滴居龙场达三个年头两年多时间。王阳明满居龙场时悟出了心学要旨,为其哲学体系奠定了基础,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巨大,其离去后在龙场留下很多遗迹遗物。本文试撮聚史志文献记载以及实地考察的结果,对王阳明满居龙场的住地、讲会、文物及其弟子、后人所建的调堂等遗迹作一系列考…  相似文献   

2.
王学作为明代思想的主流 ,好之者不绝 ,而攻之者亦众。批评者经常讥讽王学为禅学 ,这可以说明王学与佛教的关系比较密切。虽然没有人批评王学为道教 ,但在明代“三教合一”的时代洪流中 ,王学与道教还是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本文拟就此问题来作一探讨。一王学的开山祖师王阳明本人与道教的关系就十分密切。王阳明曾自称与道教打了三十年的交道 ,《王阳明年谱》中不乏他寻访道士问道的记载 ,他与道教的交往记录明显地要比佛教多得多。王阳明从小就与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据《年谱》记载 ,王阳明十二岁时 ,“与同学生走长安街 ,遇一相士。异之曰…  相似文献   

3.
《中国哲学史》2006年第1期刊发的胡永中《有关王阳明的两个考证》对阳明学研究中的两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提出“新说”。其一,以南刻《传习录》刊刻时间在嘉靖五年八月至嘉靖七年十月之间;其二,以王阳明首次提出“致良知”三字的时间在嘉靖三年甲申,并基于此,曲解王阳明《年谱》辛巳“始揭‘致良知’之教”的含义,质疑《年谱》所引“遗书守益”为“来历不明”、为“可疑”。其考证结论既不成立,其推理过程亦问题良多。本文通过驳论,意在澄清相关事实。  相似文献   

4.
王阳明与湛若水是明代心学阵营的两大宗师,虽私交甚笃,但论学互致批评。关于王阳明与湛若水的格物之争,研究已多,但王阳明对湛若水的最后论评,学者较少留意。据湛若水嘉靖八年三月祭奠王阳明文可知,王阳明去世前一个多月在广州穗石曾发表批评湛若水的言论。穗石讲学应有其事,湛若水的转述带有他个人表达习惯,但其中包含的要点与王阳明是年两封书信所言一脉相承。穗石讲学是王阳明去世前最后一次重要学术活动,是对现有王阳明传记的一个有益补充。湛若水对阳明的最后论评做了有利于自己的解读。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王阳明万物一体之仁的论说过程的三个关键动词语式进行语义上的分析与厘清,有助于揭示王阳明思想之中的“体知”性特质。“视”、“见”、“知”在王阳明一体论说之中,都属于生存论、道德论的范畴,弄清楚这一点对于我们深入领会王阳明生命智慧的工夫论性质及其知行合一思想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龙场三卦”是解读王阳明易学思想的重要文本,从王阳明对恒、遁、晋三卦的解读来看,他此时所思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理解价值世界以及如何看待价值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矛盾冲突。通过对恒卦的解读,王阳明指出价值世界具有客观性、历史性和实践性,否定了价值相对主义与主观主义的理论立场。通过对遁卦的解读,王阳明主张当价值世界与现实世界发生冲突时人们应当坚持价值理想,但同时也应当注意实践的策略性,不能忽视对客观条件和可能性的分析;当理想中的价值世界暂不具有现实可能性时,可以选择策略性遁世。通过对晋卦的解读,王阳明说明了价值之落实与成就理想人格的关系,并提出理想人格的成就终将对推动价值之落实发生积极的作用。“龙场三卦”在哲学义理上层层推进,体现了王阳明对价值世界及其与现实世界、主体实践之关系的系统性思考。  相似文献   

7.
阳明学“致知”与“心悟”关系简议———新编《王阳明全集》所收《大学古本序》之末句不宜改断林乐昌由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组织重新编校的《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1995年4月第2次印刷,以下简称《全集》),堪称目前最为完...  相似文献   

8.
《王阳明全集》之《年谱》和《年谱附录一》皆称《山东乡试录》出于王阳明之手,但是学术界对于这一观点存有争议。查考明朝相关的科举制度和上海图书馆所收藏之《弘治十七年山东乡试录》,可以确证《山东乡试录》非出于王阳明之手。  相似文献   

9.
王阳明《年谱》所谓“始揭‘致良知’之教”的确切含义是指第一次明确提出“致良知”的话头;作为其立论依据的“遗书守益”之“书”可疑之处甚多;王阳明正式提出“致良知”话头的时间,很可能不在正德十六年辛巳,而在嘉靖三年甲申。《年谱》对“南大吉续刻《传习录》”时间的认定是错误的,南刻《传习录》成书时间当在嘉靖五年八月与嘉靖七年十月之间。  相似文献   

10.
明正德三年(1508)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这是他学术思想上的分水岭。阳明龙场所悟之道,从直接的内容看,不外是对格物致知之说的重新理解,而其深层的内涵则颇为复杂,主要包括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和致知格物三个内容。  相似文献   

11.
论王阳明与贵州少数民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阳明谪居贵州三年 ,与少数民族友好交往 ,创办龙冈书院 ,主讲贵阳文明书院 ,大力传播儒家文化 ,宣传心学思想 ,培育了大批黔中“夷汉”弟子。由此 ,提高了贵州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 ,促进了民族的团结和进步 ,给贵州民族地区的文化学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王阳明作为一代儒学宗师 ,在贵州的这些活动 ,充分体现了儒家文化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具体结合 ,凸显了阳明心学在广义文化学意义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宋明理学的形成,乃是宋明大儒融汇三教的产物。理学与道教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吸收的复杂关系。历史上,全真道的内丹修炼学说继承了道教钟吕内丹学传统,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则吸收了全真道的“真功真行”说。本文拟就全真道的功行说对王阳明的知行说的...  相似文献   

13.
王阳明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方国根(人民出版社)1996年夏,由贵州省政协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浙江余姚市人民政府、贵阳市人民政府、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社科院等20余家单位协办的“中国贵州王阳明国际学术讨论会”在贵阳市举行。中外专家学者110余...  相似文献   

14.
王阳明的民族观是在强调大一统的王权统治下提出的,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顺其情不违其俗,循其故不异其宜"的民族差异性;"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教化之人"的民族平等性;"在身心上做,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的民族团结性。王阳明的民族观值得我们批判地继承和创造性地发展。  相似文献   

15.
贵州是王阳明心学的发祥地,也是王阳明弘扬心学的第一课堂。由他亲手播下的心学种子,以后在贵州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之果。从正德初年王阳明讲学龙场、贵阳开始,经过弟子的培育灌溉,到嘉靖、万历年间,贵州涌现出一批心学名士,他们的讲学和著述,不但面向贵州,而且影响全国,甚至海外日本,成为王门后学中不能忽视的一个学派。明清之际的大学者黄宗羲撰写《明儒学案》六十卷,其中突出整理了一百多位王门后学的事迹和语录;计浙江王门19人,江右王门33人,南中王门10人,楚中王门2人,北方正门7人,闽粤王门2人、泰州王门21人。按地…  相似文献   

16.
##正##王阳明心学颇多创新,在明代哲学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不过,王阳明心学也有其内在的矛盾、罅漏。当代研究者大多注重阐释王阳明心学的学术创获,对其理论缺失虽然亦有所论及,但往往  相似文献   

17.
发掘阳明心学资源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中国贵州王阳明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王路平中国贵州王阳明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6年7月20至25日在贵阳市召开。这次盛会,由贵州省政协牵头,与中国孔子基金会、余姚市人民政府、贵阳市人民政府等20余家单位共同举办。...  相似文献   

18.
"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观念。在阳明心学框架内,将其"良知"仅仅理解为知善知恶或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会使行为者的道德行为缺少合理动因。而以一种整体性的解读方式,将王阳明的"良知"理解为一个包含道德主体、道德规范和道德能力三个层面含义在内的整体观念,将使得"良知"观念能够为行为者的为善去恶提供合理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严滩问答是王阳明生前最后一次重要的论学,但学界对于严滩在何处这一基本问题却莫衷一是,或以为在富阳,或以为即桐庐七里濑,本文考证出严滩即严陵濑,在桐庐县西三十五里,前人之说皆误。王阳明《次谦之韵》一诗是对邹守益《赠阳明先生》的唱和之作,《王文成公全书》将此诗排在嘉靖二年浮峰诸作之前,很容易让读者以为,它们是同一时期的作品。受其影响,后来论者将《赠阳明先生》与《次谦之韵》二诗均系于嘉靖二年。本文考证出《次谦之韵》实际写于嘉靖三年八月间。  相似文献   

20.
王阳明《文录》续编收有其《与杨邃庵》一书,笔者稽考相关文献指出,此信非写与杨一清者,而是写给时任首辅大学士之杨廷和者。现存阳明文献未见有与杨廷和的私人往来书信,厘清此一点,可以为我们考察王阳明与长期居正德中后期及嘉靖初年首辅之任的杨廷和间的关系提供新的材料,亦可见王阳明对于正嘉之际朝廷"新政"的看法。并于文末附论寄杨邃庵另一书,指出其存在相类似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