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般来说,祖师提示学人的言句不是像哲学命题或宗教教义那样含有什么意味或者规定、确定什么概念及结论的"实法",而是使学人消除思量分别的一种空荡荡、"没滋味"的随立随扫的"虚言"。尤其在看话禅,这种虚言性的公案及话头,是一边搅乱动摇衲僧的分别、一边又要将衲僧的分别反转为疑情的明眼宗师的手段。换言之,公案与话头就是要把衲子引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言亡虑绝)的境界(疑情状态或顿悟见性)。为此,在作家宗师句下,衲僧如果当场不能顿悟,那么应当就其言句起疑情,用其疑情的火焰彻底烧掉一切妄情妄识(思量分别),不应把"虚言"误认作"实法"而进行理性的理解或追求逻辑的解答。  相似文献   

2.
佛言祖语     
《法音》1994,(4)
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师言:吾与大众,作《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依此行,虽在吾边,壬。隔千里。颂曰: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惟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菩提本自性,起。C即是妄,净。C在妄中,但正无三障。世人若修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