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诚 《法音》2007,(4):23-29
修学佛法,是整个转凡成圣的过程,它需要漫长的时间,不是说几年、几十年、几百年就能够学好。这需要多少生、多少世,甚至多少劫,才能够修学圆满、究竟成佛。如《大智度论》说:“【经】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求般若波罗蜜,当如萨陀波仑(常啼)菩萨摩诃萨,是菩萨今在大雷音佛所行菩萨道。须菩提白佛言:  相似文献   

2.
《佛教文化》2011,(3):124-124
供养,也是修行的方式之一。寺院每天过堂之前,都要诵供养偈,以三德六味供养三世一切诸佛,供养诸尊菩萨摩诃萨,并令法界有情普同供养。而在初一、十五,寺院还要特别隆重地上供,以种种美妙饮食供养诸佛菩萨。那么,是佛菩萨需要这些东西吗?如果我们不供养,他们就会忍饥挨饿吗?显然不是。  相似文献   

3.
漫话弥勒佛     
弥勒,为梵文Maitreya的音译,意译慈氏,为姓,一说名阿夷多。佛教认为,弥勒菩萨为佛弟子,先佛灭度,居住在六欲天中的兜率天宫,在那里讲经说法。由于释迎牟尼佛预记他在兜率天寿命终尽时将下生人间,继之为佛,因此他又被称为一生补处菩萨,即下一辈子即可替补成佛的菩萨。由于他将来必定成佛,因此也被称为弥勒佛。 弥勒的名字在早期的《阿含经》里就已经出现了。在《阿含经》中,弥勒是继释迦牟尼之后出世的未来佛。弥勒佛出世时,土地平整,七宝充满,花香浓郁,果味甘美,国土丰乐,人民善良,人的寿命达到八万四千岁,女…  相似文献   

4.
心皓 《法音》2008,(9):20-24
佛教三部大经之中,《法华经》历来被誉为成佛的法华.这部经倡导修行以一佛乘为归.将大乘菩萨行者称为佛子、如来使。经中把佛子定义为明了佛乘、修习六度的菩萨,佛子应当具足定慧双修、精进求道、忍辱大力、对机说法等等的德行。关于佛子这一名称的来由,《法华经·譬喻品》说到,舍利弗尊者听闻了佛陀应三请方说的一乘妙法以后.欢喜表白说:“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  相似文献   

5.
人间佛教要略印顺一、论题核心人·菩萨·佛:从经论去研究,知道人间佛教,不但是适应时代的,而且还是契合于佛法真理的。从人而学习菩萨行,由菩萨行修学圆满而成佛———人间佛教,为古代佛教所本有的,现在不过将它的重要理论,综合的抽绎出来。所以不是创新,而是将...  相似文献   

6.
大乘菩萨道中,有一件最要紧的事,若是这件事缺略了,便不能算是大乘菩萨。这是一件什么事呢?这便是所谓“愿”。本来一切唯心,万法唯识,三业以意为主,四定以欲居先,所以菩萨行大乘行,也就要仗着这一个愿。原是菩萨进破魔军的主,愿是菩萨趣入佛地的前锋,菩萨依着这个愿而修持,菩萨行着这个愿而弘利,菩萨抱着这个愿而成佛,菩萨乘着这个愿而再来。彻底的说,这一个愿乃是菩萨唯一的根本大戒,其他的戒,偶然的破犯,虽说罪重,还不算十分要紧,惟有违失了他的本愿,便使这个菩萨道根本的破坏了,纵然后来再能发心,也就增加了许多…  相似文献   

7.
学诚 《法音》2012,(2):29-36
在成佛之道上,剃度出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是法身慧命的真正开端。出家与在家是不同的,释迦牟尼佛乃至三世诸佛皆以出家相示现成佛,这证明出家是我们修学佛道过程中的必由之路和必然选择。《菩萨本生鬘论》说:"出家之利,  相似文献   

8.
柏林禅寺观音大士像开光法语(佛历二五三九年农历四月初八日)净慧名蓝千古观音院,历尽劫波法运开;今日结坛修供养,尘尘刹刹现如来。恭维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久成佛道,为度众生,作如来使,于一身心,现千手眼,照见法界,护持众生,有求皆应,无感不通。称名脱苦,...  相似文献   

9.
《法音》1991,(1)
中国佛教有五大菩萨受到普遍地崇敬。这五大菩萨是:文殊菩萨表大智,体现了佛教重智慧的精神;普贤菩萨表大行,体现了佛教重实践的精神;观音菩萨表大悲,体现了佛教重慈悲的精神;地藏菩萨表大愿,体现了佛教重誓愿的精神;弥勒菩萨候补佛位,是未来佛,体现了众生皆可成佛的现实可能性。《佛教的五大菩萨》一文,是明旸大和尚所撰《佛法概要》中的一章,本刊将分五期转载,广大读者当可藉著文字般若的激发,深入了解五大菩萨各自的殊胜法门和度生因缘,策励上求下化的愿力,圆满无上菩提。  相似文献   

10.
《法音》1986,(5)
一、华严宗依据的主要经典——《华严经》《华严经》是释迦佛初成佛时,对文殊、普贤诸大菩萨第一期所说的一乘圆顿大法。《华严经》在我国有三种译本,即晋译六十卷《华严经》、唐译八十卷《华严经》和四十卷  相似文献   

11.
两种心——净心与妄心佛、众生、心三者相同《华严经》“夜摩天宫菩萨说偈品”的偈语中,有句名言:“心佛众生是三无差别”,就是说心、佛、众生这三者是一样的。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先以佛和众生来考虑一下。一提到佛就认为是超然物外的东西,这是一种错觉,其实佛与众生是一样的。应该认为佛迷就成众生,众生悟就成佛。同一种东西,趋于迷就成众生,趋于悟就成佛,仅此而已。然而我们、善财童子也一样,总是追寻佛是什么?佛在何处?其实佛并不在别处,就在自身之中。读白隐(1685—1768)的《坐禅和赞》,其中也有“众生本来即佛,如水与冰”  相似文献   

12.
《法音》1989,(9)
(一) 《涅槃经》说:“二种庄严,一者智慧,二者福德。若有菩萨具足如是二庄严者,则知佛性。”这说明福慧二种庄严是菩萨必须修习的两种行门,菩萨修习这两种行门,则能圆成佛道,亲证佛性,所以福慧二种庄严是菩萨修行成佛的总持法门。菩萨,梵语菩提萨埵,义译觉有情。菩提是觉义,萨埵是有情义,合言之,就是具大智慧,上求无上觉(佛)道,发大悲心,利乐一切有  相似文献   

13.
殊菩萨是大乘佛教的首席菩萨,那么,关于他的佛教经典有多少?是什么呢?按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展开》第二十一章第一节说:“佛为殊说的有4种;以殊为主体或参加问答的有8种;殊所说部分有3种;以经体裁长行或偈颂诵出的:以殊为主体的有3种;殊所说一部分的有11种、以神咒的有3种;殊未参与论议,也被提到的有42种,共计74种。”  相似文献   

14.
站在台怀镇地面的北部,翘首北望,可以看见一座巍峨壮观的宝塔耸立云霄。这座宝塔的所在地就是五台山七佛寺。七佛寺名称源于《长阿含经》,《长阿含经》载:在释迦牟尼之前已有六佛,即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图、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与释迦牟尼佛统称“过去七佛”。七佛寺之名即缘由于此。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演法道场,又因文殊菩萨曾为七佛之师,因而为之立寺,以作纪念。五台山别的寺院均以文殊菩萨为主要供养的对象,唯独此寺以七佛为供养主尊,这是十分独特的一个佛教现象。沿着寺前弯曲的水泥小路向上攀登,天王殿额“七佛寺”三…  相似文献   

15.
佛言祖语     
<正>要学佛道,有不可缺少的信仰与了解,这在圣典中,说有八事,现在简要的略为六类。一、三宝威德——三宝就是佛法僧。以佛僧来说吧!大乘法中佛菩萨大(乘僧)有高上的智能慈悲,值得崇仰;更有难思的神力,能为一般所不能为的事。不但信佛菩萨的威德神通,还要信法,即成佛的法门,也确是有功德、有力量,依法修行,能使我们到达究竟成就。  相似文献   

16.
方丈与方寸     
在北京西城一条小小的胡同里,有一处小小的平房,平房里有一间小小的屋子。这屋子有多大呢?据我目测大约是十市尺见方,就算是方丈之地吧!辞源说:“以笏量基地,有十笏,故号方丈之室也。”笏是古代用的手板,也就尺把长,我估计得没错,这屋子就这么小,要放家电器具怕是装不进几件来的。可是,就在这小小的屋子里,积聚着难以尽数的财富!它使我产生了一个问题,“方丈到底多大?”《维摩诘经》不思议品第六说:“舍利弗见此堂中无有床座,作是念:‘斯诸菩萨大弟子众,当于何坐?’维摩法问:‘仁者为法来耶!为床坐耶!’舍利弗言:…  相似文献   

17.
地藏,梵名ksiti—garbha,音译作乞叉底苗婆。地,住处之义;藏,含藏之义。因“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故名地藏。另有地藏为伏藏(埋藏在地中之宝藏)之义;以地中之伏藏喻显“如来藏”。另由于地藏菩萨愿力特别深广,所以又称大愿地藏。地藏菩萨曾受释尊之咐嘱,于释尊圆寂后至弥勒菩萨成道间之无佛时代,自誓度尽六道众生后,始愿成佛。其实,据佛经载,地藏菩萨久远劫前,早已证人十地果位,但为教化众生,仍在声闻、辟支佛地,而不愿成佛。捍《大方广十轮经》卷一序品·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载,地藏菩萨由过去之…  相似文献   

18.
《佛教文化》2013,(1):125-125
正月初一日:弥勒佛圣诞;二月初八日:释迦牟尼佛出家;十五日:释迦牟尼佛涅粲;十九日:观音菩萨圣诞;廿一日:普贤菩萨圣诞;三月十六日:准提菩萨圣诞;四月初四日:文殊菩萨圣诞;初八日:释迦牟尼佛圣诞;五月十三日:伽蓝菩萨圣诞;六月初三日:护法韦陀尊天菩萨圣诞;十九日:观世音菩萨成道;七月十三日:大势至菩萨圣诞;十五日自恣日,也叫佛欢喜日;廿四日:龙树菩萨圣诞;三十日:地藏菩萨圣诞;八月廿二日:燃灯佛圣诞;九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出家;三十日:药师琉璃光佛圣诞;十月初五17t:达摩祖师圣诞;十一月十七日:阿弥陀佛圣诞;十二日初八日:释迦牟尼佛成道日;廿九日:华严菩萨圣诞。每遇到以上节日,大部分的寺院都会举行纪念仪式,诵持与佛菩萨相关的经典或礼拜佛忏仪等。如代表欢喜的弥勒菩萨圣诞,正值新春佳节,一般寺院均举行礼拜千佛法会,象征迎接弥勒菩萨早日降诞成佛,并以此贺年。  相似文献   

19.
正一、问题的提出《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二十三》(以下简称《药王品》)讲述的是佛向宿王华菩萨宣讲药王菩萨的前身一切众生生喜见菩萨精勤修行、燃臂供养而获得现一切色身三昧的事迹。该经云,在过去无量恒河沙劫有一佛,号"日月净明德如来",其时有一菩萨,名"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该菩萨一心求佛,精进修习苦行,经一万二千岁证得  相似文献   

20.
田青 《佛教文化》2016,(4):114-117
沧海桑田,曾经在中国人生活中长期存在并深刻影响了中国人心灵的佛曲和充满禅意的乐曲渐渐被现代人冷落了。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哀,也是中国人的悲哀。在这一章里,我从大海般浩瀚的佛曲禅音中捞起几颗珍珠献给读者,这里有长期流传在乡间的民间佛曲,也有充满禅意的古老音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