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4年第一期《西藏研究》刊登了中国佛教协会理事、著名藏族学者才旦夏茸教授撰写的《藏传佛教各宗派名称辨析》一文。文章就汉语中有关藏传佛教宗派名称的习惯叫法作了辨析。关于不能同意称藏蒙传佛教为“喇嘛教”之见作者指出:“正如汉族地区自古盛行的佛教即称佛教才合乎本意而无争端一样,藏传佛教,汉语也应称佛教;或冠以地名,称西藏佛教;蒙传佛教则称蒙古佛教。我认为这样命名根本无错。”作者还指出:由于喇嘛教这一错误的名词,使现在一些西方学者认为藏族喇嘛们对佛法进行了许多改革和掺混,把藏蒙传佛教看成不同于佛教的“喇嘛教”,“是佛教的异类”。作者说:“这是绝不能同意的。”关于不同意称佛教宁玛派为“红教”之见文章说,藏传佛教宁玛派的称呼是西藏佛教后弘期开始的。那时班智达牟迪及大译师仁钦桑  相似文献   

2.
《法音》1993,(7)
四川读者常度来信说: 《法音》是宣流佛法的声音。《法音》发扬佛教优良传统,提倡人间佛教,在弘扬佛法、培养新僧、开展中外佛教文化交流,加强佛教徒之间的团结和友谊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受到海内外读者的欢迎。作为一名佛门弟子、《法音》的忠实读者,看到它从季刊到双  相似文献   

3.
水在佛教僧侣修行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佛教徒的洗浴,在佛教中有着特殊的规定。“僧者,净也。”(《六祖坛经·忏悔品第六》)佛教徒不仅要洗去自己身体上的污垢,重要的是惟有净心,才可心中无垢,得净法门。《维摩经》言:“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满,布以七净华,浴此无垢人  相似文献   

4.
尼泊尔之行     
今年五、六月间,我跟随以一诚祛师为团长,惟贤法师、刀述仁居士为副团长,由102人组成的中国佛教代表团,访问了山区之国─—尼泊尔。我有幸游览了尼泊尔著名的宗教圣地、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诞生地─—兰毗尼园,以及新建成的中华寺和博斯博地神庙。 一、兰毗尼园 佛教徒和稍有佛教常识的人,一定都对释迦牟尼降生的故事并不陌生。传说,当年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夫人按当地的风俗要回娘家临产,从迦毗罗卫国回娘家的路上经过兰毗尼园,在一棵无忧树下生下了释迦牟尼。因此,佛教徒便把兰毗尼园看作是佛教圣地,以来此朝圣为一生之荣。中…  相似文献   

5.
一、佛教道德观的特点佛教道德观最重要的特点是以般若为先导,以利他为基础。佛教徒为了自利利他,应当极其重视知识的积累和智慧的开发。佛把无知说成是无明,是一切烦恼(罪恶)的根本。唯有通达一切知识的人,才能攀登佛的果位。《瑜伽师地论》说,“菩萨求法,当于五明处求。”禅宗荷泽派的圭峰大师认为“知之一字,是众妙之门”。一切正确的知识为么什如此重要呢?这是因为: 1.知识是自利的先导。《涅槃经》说:“有信无智长愚痴”。指出无知的信仰,是愚昧的行为。佛教主张:信仰要透过知识的考察,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之上。解得分明,才能信得真切,没有透过知识思辨的信仰,看起来很虔诚,实际上这种信仰是很容易动摇的。如有人求菩萨保佑赐福,碰巧得到满足,就信仰笃诚。反之,就感到菩萨不灵,信仰也动摇了。对这  相似文献   

6.
《法音》1989,(6)
一种源自东方,已有2500年历史的宗教——佛教,吸引了20世纪的西方人。不久前,数以百计的佛教徒在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聚会,会议的主题是“西方文化中的佛教”。参加者包括来自17个国家的各阶层人士,这证明了佛教在西欧正在日益蓬勃发展。在西欧,虽然佛教徒人数已因东南亚难民的移入而增加,但有越来  相似文献   

7.
《法音》1999,(12)
我国在尼泊尔佛陀诞生地兰毗尼建造的中华寺已竣工验收,我会派遣的僧团已于今年7月1日正式进驻中华寺,拟于明年春天隆重举行中华寺开光庆典,这是我国佛教界的一件盛事。兰毗尼是全世界佛教徒向往的圣地。尼泊尔王国政府在联合国开发署的帮助下,吁请世界佛教国家和佛教组织共同庄严这一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遗迹,使之成为弘扬佛教。开展国际佛教友好交流、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阵地。八十年代初,应尼泊尔王国政府及尼泊尔佛教界的请求,经我国政府同意,我会已故名誉会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第十世班禅大师在尼泊尔加德满都举行的世界佛教徒…  相似文献   

8.
普正 《法音》2003,(2):30-36
佛法僧三宝是佛教的主体,所以,信仰佛教的第一步就是要皈依三宝。韩国佛教曹溪宗的祖师们为了树立三宝在佛教徒心目中的绝对地位,以三宝的名称建立了三座寺院,称为“三宝寺刹”。笔者曾介绍了供养佛陀舍利而得名的佛宝宗刹通度寺(《法音》2002年第3期)和供奉八万大藏经而得名的法宝宗刹海印寺(《法音》2002年第5期),本文介绍的就是以出过16位国师而著称的僧宝宗刹松广寺。一、松广寺的历史沿革松广寺至今有1200多年的历史,位于全罗南道顺天郡,为韩国佛教曹溪宗三十一本山之一,又称曹溪山。新罗末年慧瞞初建小庵…  相似文献   

9.
在浩如烟海的佛经中,我们随处可见关于山川大地、日月星辰、奇花异树、走兽飞禽、琴箫梵呗、细雨和风等种种美景妙境的描写,由此可见佛教对美好环境的向往与重视。 佛教徒善于在内心“造境”,造清净之境;佛教徒也善于造心外清净之境。此为内外同一的不二法门。 “因果”规律是佛教的核心思想。佛教徒可以从“因”预知其果;佛教徒也可以从“果”推知其因。今日地球环境日趋恶化,就是人类所种恶因所致。 佛教徒对虫蚁鸟兽,从不加害,视之“平等众生”。这是佛教慈悲思想的具体体现。在佛教徒的眼中,雪山飞瀑、残荷败柳,无一不是“无情说法”而赋予她们深邃的哲学思辨。  相似文献   

10.
法界春秋     
《法音》1991,(8)
全国佛教界隆重举行“佛吉祥日”法会公历每年五月月圆日(农历四月十五)是世界佛教徒联谊会所定的世界佛陀日,南传佛教国家及我国藏、蒙、傣等族的佛教徒均在这一天纪念佛陀的诞生、成道、涅槃。经赵朴初会长倡议,汉传佛教寺庙将五月圆日定为“佛吉祥日”,举行庆典,以体现佛法的庄严性和一致性,从而促进各国各地各族佛教徒之间的友谊和团结。今年是此项庆祝活动的第二年,全国汉传佛教寺庙均在这一天  相似文献   

11.
最近读了(日)中村元君的文章《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特征》(载《国外社会科学情况》1989·6·) (下称“中村文”),有一些想法,特别是中村文“二、抽象思维不发达”标题下的一段:“4、以曲解的方式接受了印度逻辑学。作为表示思维法则的逻辑学在中国未得到发展……佛教的逻辑学被译介到中国有几个值得注意的现象:①几乎没有逻辑著作译成中文,倒是有不少译成藏文;②有些极简单的逻辑书籍译成了中文,但系统地阐述逻辑学的巨著则没有;③作为逻辑学的基础的认识论方面的著作也未翻译。即便那些译过来的简单的逻辑书籍,也曲解了其原意,就连玄奘(596—664)在介绍逻辑学时也未能完全弄懂。”这段话全是结论,作者未给出论据。仅就以上几点结论,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汉字,汉语中的逻辑问题缺乏研究,例如中村文说汉语“无单复数之分。如‘人’,可表示一个人、一  相似文献   

12.
徐新民 《法音》2022,(9):12-18
<正>一、关于佚文《致昱山》释太虚(1890-1947),法名唯心,字太虚,号昧庵,俗姓吕,乳名淦森,学名沛林,是近代倡导“人间佛教”的先驱。太虚《致昱山》一文发表于《天荒》杂志1917年第1期(上海图书馆藏),系太虚大师普陀闭关两月后写给法兄昱山的信。此信未被收入印顺法师编《太虚大师全书》,黄夏年编《民国佛教文献汇编》《民国佛教文献续编》《民国佛教文献补编》及其他太虚大师著作文集中,故可认定是太虚佚文。  相似文献   

13.
读者来信     
净慧法师: 我是一个《法音》期刊的忠实读者,见到贵刊92年12期中演翔写的一篇《古今寺院与搞活经济》(以后简称古今)文章中主张寺院应该搞活多创收入,认为僧人经商是符合佛所提倡的“五明兼学”,是在弘扬佛法,又以海内外香港、台湾及东南亚国家的一些寺院经商办厂——作为成功经验向读者介绍。对此,我不敢苟同。首先,我认为《法音》期刊是弘扬佛法的一个有力工具,它是指导广大佛教徒启迪智慧、净化人生,但《古今》  相似文献   

14.
“佛教至明代,一些执着印度佛教和经院哲理浓厚、修行方式严苛的教派都趋向衰微,唯识、华严、律宗、天台,若有若无,奄奄一息,而禅宗和净土尚盛”。“明初各宗派中,禅宗盛行。”这恰好反映了明代佛教的情形。在今本《西游记》中,自始至终呈现的,主要是禅宗,这首先表现在作品中大量禅宗术语的运用上,“禅宗”、“禅林”、“禅院”、“禅堂”、“禅僧”、“禅关”、“禅诗”、“禅心”、“禅”等字词,在文中随处可见。《西游记》不仅通篇充满了“禅”字,还大量的引用了禅宗史上的公案,这些历代以来的公案,被作者信手拈来,揉入文章,使文章大大增…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作者首先探讨人间佛教的思想渊源,直接追溯到太虚大师提倡的“人生佛教”。继而说到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其对人间佛教主旨的讨论,引向了整个佛教对人类和生态的关怀。这种关怀,体现在净土思想的终极关怀上,从“庄严净土”流衍出“人菩萨行”的理论。太虚和印顺的人间行菩萨道,也在大陆佛教界得到了积极的回应。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和真禅法师这样一些佛教大师都对于“人间佛教”作出了思想内容和实践方面的发展。真禅法师对太虚大师所提倡的“人间佛教”和“人间净土”思想有其独到的体悟,并进行了诠释。具体而言,可以从几个方面得到说明:首先,真禅法师解释“人间佛教”的思想内容说是“一个人觉悟了佛法原理,把佛教作为思想信仰的中心,并以此为出发点,去实行救世救人,建设人类的新道德和新秩序,从而使国家富强,人民安乐”(《论人间净土》)其次,“人间佛教”与“人间净土”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为一个佛教徒,不应厌弃现实世界,而是要用自己的一片清净之心,去改造和建设现实世界,使之变成净土世界。”(《论人间净土》)第三,真禅法师以禅学思想和华严思想丰富了人间佛教的内容,认为禅法“存在于人间,而且要利益人间。如果离开了人间,就不会有禅法,也就谈不上修禅。”(《禅学思想就是人间佛教思想》)禅的可贵就在于其实践精神,真实的修持。再者,真禅法师认为,学禅,除了真实修持以外,也要学习佛教经典,即注重佛学思想研究,把它看成是禅学实践的一个组成部分。出家的佛教僧人的修行不能仅限于自了自利,更要发扬利他精神,对于“利他”,真禅法师不仅用禅法来概括,还用普贤精神来发扬。由于利他,资生福利的事业也就自然成为了人间佛教思想实践的具体产物。真禅法师反复强调“资生福利事业,不仅直接利乐众生,而且有助于道德的提高和完善。我们佛教徒救济伤残、衰老、孤儿、寡母等不幸者的义举,不仅是佛教慈悲情怀的流露,也体现出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舍己为人的高尚道德情操,展现了人性的美好与尊严。所以,资生福利事业,是内益于己,外益于人,生益于时,死益于后的伟大事业。它既体现了佛法的根本精神,也适应了新时代的道德要求。因为,通过这一利生实践,有助于形成有难共当、有苦共担的社会风尚,有助于创造和乐共处、相亲相爱的社会氛围,可以引导人们向善、向上,从而使整个社会变得更文明、更美好。”(《佛法与人生》)真禅法师对人间佛教的诠释和实践,对当代佛教具有相当的影响也直接批量导着今天玉佛寺佛教事业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十分荣幸来参加这次由中国佛教协会主办的盛大研讨会,在此我想向本次世界佛教论坛的主办人员致以诚挚的感谢,感谢他们给了我代表缅甸佛教徒发言的机会。全世界60亿人口中只有5亿多佛教徒,所以普及和传播佛教毫无疑问是至关重要的。更何况,随着有些地区人口的增长,佛教徒的数目正在上升。关于发扬和宣传佛教,佛陀劝诫道:“众比丘!应当施行传教的事业,为了大众的利益、为了大众的安乐、为了世界的安宁、为人天的利益安乐,不要二人同行一路。”他的另一句名言是:“诸布施中,法布施最。”因此,致力于普及和传播佛法是与佛陀教诫一贯相符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山西省原平县石寺公社共有在家佛教徒五十余人,分散居住在附近十多个生产大队,他们中间年龄最大的八十岁,最小十八岁。这些佛教徒多数是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他们不但坚持佛教徒的自我修养,而且受佛教“人间净土”思想的熏陶,对社会主义事业有极大的信心和责任感。他们遵照“报国土恩,报众生恩”的佛教教义,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己任,发扬了佛教的优良传统,真正做到了先辈提倡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相似文献   

18.
一般人皆以为佛教弃乐求苦。例如一说到某位僧人吃肉饮酒,就觉得大不该,一听说有僧人近女色,更不得了,这是对具体的佛教徒而言;对整个佛教而论的,如电影《少林寺》拿僧人吃猪肉一事对佛教教义取笑,又如许多观众见到电影《少林寺》及《木棉袈裟》中的爱情悲剧而诅咒佛教的不近人情;既对个人又对整个佛教而论的,如近几年来,在党的宗教政策落实以后,有一些青少年出家到寺庙,许多人因此发出疑问:现在当和尚准不准结婚?这么可惜,为何抛弃天伦之乐,去当和尚,作尼姑?好端端的有福不享,要去过那清苦的生  相似文献   

19.
佛教传入中国已经将近两千年了。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佛教对中国各民族饮食活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佛教宣传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力戒杀生。由于教规的缘故,形成了佛教徒们独具特色的饮食习俗。在中国,除藏、蒙古及傣族的佛教徒不茹素外,其他民族的佛教徒都坚持素食。素食,民间俗称“吃斋”,“素”是洁白、粗略之义。  相似文献   

20.
《法音》1987年第二期教学园地载有《打开人生奥秘之门》一文,系中国佛学院学生和贾题韬居士的一席对话,文中谈到四个问题,贾居士谈到第二个问题时说:“佛教是无神论,这是佛教在各宗教中独具的特色。其它宗教都有一个共同之点,认为有一至高无上的神掌握着人的命运,甚至连宇宙万物都是由神创造的。……佛教否认独一无二、绝对至上掌握人的命运的神。……”冈此有些读者问我“佛教是无神论还是有神论?”希望我在教言教,再来谈一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