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郭熙是北宋著名画家、绘画理论家,他的山水画论基于儒家文化,同时蕴含了明显的道家思想,道家文化色彩极为显著。通过探究《林泉高致》中对后世影响较为深远的绘画理论,将郭熙提出的“林泉之心”审美心胸命题、“三远”创作手法以及“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山水画价值理论作为研究基础,分析其思想理论源头,阐述郭熙美学思想与道家思想的联系,并试图挖掘以山水画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艺术所体现的深层意蕴,让当代人更好地理解传统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2.
文章于人教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材中国美术作品鉴赏内容中,挖掘整理中国经典美术作品背后蕴含的道家文化哲学思想、审美价值追求,具体阐述和分析这些被选入教材的优秀作品所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的表现和总体审美导向,按教材课程章节顺序一一进行探究,给予欣赏者、学者、教师及学生一个先验的总体审美把握和思想引导。  相似文献   

3.
在对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的反思过程中,儒家学说的局限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日益被人们所认识,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哲学史概括为经学史的观点早已过时,儒学在中国哲学发展中居于主流地位的观点也正被“儒道互补”和“多元互补”的观点所补充或取代。继之,一些学者又提出了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中居于“主干地位”的观点(参见周玉燕、吴德勤:《试论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干地位》;陈鼓应:《论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主干地  相似文献   

4.
正王卡先生在道教文献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向来为学界推重,但他同时重视道家思想、道教义理的研究,所著《道教经史论丛》(巴蜀书社,2007年)可见他深厚的学术功力和敏锐的学术思想,而他的遗著《道家与道教思想简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19年)亦是一部侧重思想义理的著作。该著从老子创立道家开篇,由此论及杨朱、庄子、黄老等道家学派的分化,出土文献所见道家思想,道家与道教的关系,道教哲学的发展,道教流派的传衍及其思想特征,现代新道家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5.
<正>《明心宝鉴》是融合儒释道三教思想,网罗百家,杂糅典故与民间俗语,汇辑前贤文集中的格言警句而成的一部蒙学读物。蒙学是人格养成的核心阶段,要培养当代君子,推广道家道教文化,像《明心宝鉴》那样,在蒙学教育中增加道家道教文化的内容,将是一个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道家、佛家文化中的慈善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老子》、《庄子》等道家(教)文化典籍中“清净无为”的人生哲理及“赏善罚恶,善恶报应”等道德观念,是古代中国慈善事业发展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思想源头。佛教在中土的发展中一直伴随着对现实生活至善的追求并与传统伦理不断融合,使得中国佛教善恶观及劝善理论特别丰富。佛教在中国本土化之后,其社会功能也就趋向劝善化俗之道,即以通俗的教化劝导人们止恶从善,避恶趋善。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有两大支柱--儒家、道家.二者相辅相成,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对人们的行为、观念、思想产生着深刻影响,对文学创作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李安被认为是一位中西合璧的导演.就电影<卧虎藏龙>(以下简称<卧>)来说,李安内敛的性格和影片主人公李幕白隐忍的性情正好吻合,而影片中渗透的道家思想更是值得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8.
愚公移山典故出自道家经典《列子》,愚公的形象本质上是道家文化的产物,道家思想构成愚公移山精神的文化底色,不宜简单地把愚公移山精神归入儒家的精神思想体系。愚公移山精神所蕴含的道家思想主要有以愚为本、大智若愚的智慧境界,天地无私、多予少取的道德胸怀,基于理性的乐观与超越生死的达观,积小成大的执著与真实无妄的至诚等。  相似文献   

9.
千百年来,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必然受到本民族的思想所影响,儒、道、仙、佛各家在不同时期都影响着中国山水画,早期的儒道结合,后来由于时代的影响,道家思想逐渐占了上风,从此中国山水画无处不渗透着浓浓的道家思想。无论是用水墨取代"五色",还是隐士文人倡导的"无为而治",这些思想都推动了水墨山水画的发展,使水墨画成为中国山水画的传统。  相似文献   

10.
谈《桃花扇》中的道家道教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介绍了孔尚任与道家道教的交往情况,接着重点论述《桃花扇》中的道家道教思想。《桃花扇》不仅把整个故事情节镶嵌在道教的框架之中,使全剧笼罩了一层浓郁的宗教色彩,而且还把道教看作所有剧中人物的归宿。同时,剧中还宣扬了人生如梦、真假齐同的道家道教思想。  相似文献   

11.
正道家思想对中国两千多年以来的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认真借鉴道家思想中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理念,对推进我国法治建设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道家思想的精髓要义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各种学派相继产生,尤其是儒家和道家成为几千来中华传统文化的引领者。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为老  相似文献   

12.
从道家思想的最初理论觉醒,从道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哲学思潮的发展演变和人们的精神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在现代观念背景下道家思想所获得的理解和确认,都显示出它可能会是属于未来高文化、高理性人类的一种哲学选择。  相似文献   

13.
中国道家、道教,之所以成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支柱之一,有一个长期孕育发展的过程。春秋《老子》、战国《庄子》的出现,标志着道家思想体系的建立和完成;西汉初期的黄老道家走上政治舞台,成为治国的统治思想,表明道家思想的发展已经达到了顶点;东汉张道陵创立道教,说明道教的宗教性质及组织形式已经完备。凡此种种,都很自然地涉及到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道家和道教从产生、发展到日臻成熟,必然有一批早期代表人物,彭祖则是其中的一员。彭祖其人尽管彭祖其人颇为迷离,但是对其世系,史籍记载则十分清楚。《史记·楚世家》、《五帝…  相似文献   

14.
道家思想同儒家思想一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文化史和哲学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传统文化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前几年的文化研究中,相对于儒家思想的研究来看,对道家思想的研究有所不足。为了促进文化研究的深入,加强对道家思想的研究很有必要。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近年来已引起学者的关注。研究道教更需要深入研究道家的哲学思想。道家思想中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如何抓住重点深入下去,这本身就需要探索。看来,把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起来,放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结构关系中去考察,可能有助于准确地把握道家思想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较为恰当地评判道家哲学对我们民族理论思维的影响等等。从本期起,本刊开辟“道家思想与传统文化研究”栏目。这里发表的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老子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及老子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我们欢迎踊跃来稿阐述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易传》、《中庸》、《大学》是早期儒学的三部重要经典。然而,如果仔细研读这三部经典,其中均含有对道家思想的汲取与改造,并各自从特定层面展示着儒道两家思想的会通。下面,即对这个问题作初步探研。一、《易传》与道家思想《易传辟为解经之作,与《易经》有很大不同。如果说,《易经》是一部以八卦与六十四卦及卦父辞预测人事吉凶,指导人们活动的巫术宗教文化之书;那么,后出的《易传倒是一部抛弃了《易经》之宗教内容、继承人卦与六十四卦符号系统的以人为中心的哲学人文文化著作。《易传》与《易经》所以有如此差异,最根本的原…  相似文献   

16.
可持续发展对道家思想的借鉴及现代超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球性生态危机愈演愈烈的情况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日渐成为人类共识。可持续发展得到全世界响应,源于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会议。然而,追根溯源,可持续发展思想在绵延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已初露端倪。诚如耗散结构论的创立人伊·普里戈金所言:“中国文明对人类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中国思想对于那些想扩大西方科学范围和意义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来说,始终是个启迪的源泉。”(转引自王锐生:《坚持可持续发展也需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哲学史》1998年第2期)道家思想对于…  相似文献   

17.
“道家思想、仙话与民间文化”研讨会综述郑土有由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间文化》编辑部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联合主办的“道家思想、仙话与民间文化”研讨会于11月11日至15日在上海举行。与会代表大都是近年来在道教文化、仙话、民间文化、民俗文化研究方面...  相似文献   

18.
道家思想发展到汉代,对汉代的学术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道家的气论学说衍变成了元气说,并以此形成了宇宙论的体系;道家思想与儒学相融合,使儒学的理论思维进一步深化并发生了某种程度的转换;道家思想向经学的渗透,有效地消除了汉代经学的非理性因素,增强了经学的理性成分;道家思想也为汉代的社会批判思想提供了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9.
道家是中国哲学史的主干──访陈鼓应先生干春松陈鼓应,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1979年赴美,任加州大学研究员。现为北京大学教授和《道家文化研究》主编。主要致力于尼采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研究。主要著作有《庄子今注今译》、《老子注译及评介》、《悲剧哲学家尼采...  相似文献   

20.
以《神农本草经》中的道家养生思想,结合汉画像石中的羽人仙药图,说明秦汉时期道家养生思想对《神农本草经》的渗透与影响,以及《神农本草经》道家养生思想对后世本草方剂学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