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红 《天风》2003,(5):44-45
为了宗教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宗教必须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可以说,今天这已经成为了我们基督教界人士的共识,且“不是要我适应,而是我要适应”。 我想现在摆在我们面前更重要的是,怎样适应、怎样更好地相适应的问题。我理解,当前中国基督教正  相似文献   

2.
1998年,笔者因公三次访问美国,特别是其中10月份应美国新闻署的邀请,以国际访问者的身份对美国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参观访问。斑驳陆离、五光十色的美国文化、政治和宗教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移民的国家谈起美国,人们总有各式各样的联想。从风靡世界的NBA,到比尔·盖茨创建的微软帝国;从克林顿绯闻案到美国国会两党的“驴”、“象”之争;从美国公众对宗教的热诚到美国社会暴力、色情的泛滥。美国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国家?一下飞机,负责接待的美新署官员就给我做了一番美国的国情教育。她说:美国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是一个移民…  相似文献   

3.
略谈宗教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摆在我面前的,是带有几分泥土气息的《贵州宗教文化研究丛书》的梗概。细品书名,有三个问题需要回答:为什么要研究“宗教”?为什么要研究“宗教文化”?为什么要研究“贵州宗教文化”?一、为什么要研究“宗教”?马克思说,“宗教只是虚幻的太阳,当人没有围绕自身转动的时候,它总是围绕着人转动。”也就是说,人在实现彻底解放自己,使自己成为真正自由的人、全面发展的人——达到“围绕着人自身转动”的漫长的过程中,总有“围绕着人转动”的宗教会与之相生相伴,如影随形,挥之不去。于是,观察、研究宗教,就是以改造世界、发展自己为己任的人类,不…  相似文献   

4.
袁蓉 《天风》2001,(5):21-23
超越——宗教里永恒的概念。“提起宗教,有些人会想到超越,以及宗教就是超越出人间的苦难。”(1)它在这,在那,在一个人们永远无法“求证”也无法“证伪”的地方,人们一旦触及到它,它就不在那里了。它在空气中,在人们的心里,它从哪里来,又将去向何方?还是它早已经就时间之先而存在于这世间?处在历史惯性中的人们不断地在发问、在探求,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它一定同人,进而同人性的善恶有关。笔者试图就这一特定的角度,分析一下人性善恶的对于超越(特指宗教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从“米规则”到“盐规则”──关于宗教伦理之重要性与统一性的思考何光沪在许多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传统中,有一条基本的道德原则。它有两种典型的表述方式,一是“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①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发起并协助准备了世界宗教议...  相似文献   

6.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关于宗教工作的新理念新举措,回答了新时代怎样认识宗教、怎样处理宗教问题、怎样做好党的宗教工作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一系列新理念新举措可以概括为“九个必须”。6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研讨会上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  相似文献   

7.
不平凡的三十年郭朋根据毛泽东主席的一项批示而创建的世界宗教研究所,于今已经到了它的“而立”之年。而随着原“哲学社会科学部”转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它已由建所之初的三十人编制,发展到现在的一百多人;所属学科,也比建所之创...  相似文献   

8.
当今世界,由于宗教的原因,或者在一定程度上有宗教的原因,一些国家动荡不安,一些地区冲突不断。这种现象令人不安,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们在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时,不仅要从冲突中汲取教训,还要从和谐中总结经验。在大洋彼岸的中国,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宗教冲突,这本身就是极不寻常的事情。如果有兴趣去了解一下,我想肯定会是有益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制定的宗教政策,内容很丰富,既体现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又具有中国自身的特点,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在完善。为了帮助大家能有一个初步的印象,我简要地…  相似文献   

9.
谈起藏传佛教,居住在汉族地区的人们一般知之不多。1990年深秋,笔者开始听到有关“密宗”讲解。那时,虽然我已经研究佛学五六年了,却对“密宗”一无所知,总感到神秘兮兮的。讲解者是研究东密的,除了讲密教史,还讲了东密的理论,但与藏密仍有差别。要了解某种宗教就必须接触这种宗教。1991年春节,碰巧青海省塔尔寺的“艺术三绝”——酥油花、堆绣、壁画在北京展出,笔者便借此机会,在展览会上整整盘桓了半个月。这个展览震撼了我,展览以具体的形象、明快的色彩和广博的胸怀向我敞开了另一个领域的大门。当时我已开始研究佛教造像,为了对藏传佛…  相似文献   

10.
本文的根本目标便在于从希克的“实体”学说、“救赎论”学说和“伦理标准”入手解析其宗教多元论假说的乌托邦性质,并进一步探究其宗教多元论假说的方法论原则,最后对21世纪基督宗教对话形态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正>首先,我要感谢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还记得我这个85岁的老人,发函邀请我从悉尼到成都参加《宗教学研究》创刊40周年纪念活动和“卿希泰学术讲座”第6讲。为了确保我能够平安往返,你们特意委派了专人来上海接我,活动结束后还要把我送回上海。其次,我要感谢川大宗教所还给我机会,让我在会场和讲台讲几句话。我要感谢川大宗教所各位领导、各位教授对我的厚爱,也趁此机会感谢川大宗教所的还在校和已经毕业的同学们对我的学术活动的关心和支持。  相似文献   

12.
过去我对弘一大师李叔同的印象,只是与那悠远哀怨的千古绝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相联,他的形象也就如“芳草碧连天,夕阳山外山”渐趋模糊。感谢潘霞执导的电视剧《弘一大师》,不仅让我分明地看清了这位值得民族骄傲的传奇人物的音容笑貌,更使我分外地体验到了“忧国忧民一身浩然正气,爱国爱民一种人格真谛”的强烈震撼。近年来颇有些文艺家关心宗教文化,着手宗教题材的创作。这部二十集电视剧当是上乘之作。写宗教人物并不立意于宣扬宗教,而是要从特殊人物身上揭示超越宗教意义的、具有共性的人格底蕴。我们主张有信…  相似文献   

13.
宗教现象学     
宗教现象学(荷兰)范·德·莱乌1.现象学是对现象的系统论述,而宗教是一种逃避我们观察的终极体验,一种在其本质上是,并且仍将是隐蔽的启示。可是,我将怎样对待如此总是逃避和隐蔽的东西呢?我怎样能在没有现象的时候继续谈论现象学呢?我到底应该怎样来指称“宗教...  相似文献   

14.
从宗教问题谈到中国的向西开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几年来,在对新疆等地宗教问题的调查和思考中,时常有一个看起来与宗教问题并不直接相关的地缘战略选择问题浮上脑际、萦绕心怀,这就是中国不仅要向东开放,也要向西开放。研究宗教问题引出的战略构想众所周知,今天的世界很不安宁。在世界范围内危害甚烈的恐怖主义,乃是宗教极端主义、宗教原教旨主义的恶性演化,它在世界民族矛盾、政治冲突与经济竞争等世俗性问题的刺激下愈演愈烈。霸权主义与恐怖主义相生相克,又相克相生。在当今世界很多人“谈恐色变”的时候,我国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风景这边独好。新疆也是一样。但新…  相似文献   

15.
一、宗教“四要素说”的提出和影响《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2期发表吕大吉教授《宗教是什么》一文,文前的简介说:“1987年作者(按:即吕大吉教授)曾在《中国社会科学》(当年第5期)上发表了《关于宗教本质问题的思考》一文,该文的核心内容‘宗教四要素说’是作者二十多年来从事宗教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基本心得。”同年夏天,在世界宗教研究所于辽宁兴城举行的学习马列研讨班上,吕大吉教授作了关于宗教本质问题的中心发言,其发言也说,“四要素说”乃是自己从事宗教研究二十年的基本成果。据会上、会下得到的消息,吕教授这…  相似文献   

16.
本文的根本目标便在于从希克的“实体”学说、“救赎论”学说和“伦理标准”入手解析其宗教多元论假说的乌托邦性质,并进一步探究其宗教多元论假说的方法论原则,最后对2l世纪基督宗教对话形态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尽管国家宗教、国教等已成了宗教学中的习用术语,但是,学术界对于国家宗教的研究,一直处于一个较为薄弱的状态。这种薄弱主要体现在理论的滞后,这其中的一个关键的原因就在于对“国家宗教”的内涵、外延、功能、结构,更主要的是对其本质特征缺乏明晰的、系统化的理论阐释。在《汉朝的本土宗教与神话》一书中,尽管汉朝国家宗教形成的历史过程与背景是我讨论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我并没有对这一概念作系统的梳理与界定,就很难对国家宗教本身作深入的研究。在这种背景下,张荣明先牛的近作《中国的国教》出版了,说这本著作是国家宗教研究中的一大突破,毫不为过  相似文献   

18.
吴伟庆 《天风》2023,(5):6-7
<正>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北京基督教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关于宗教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一精要表述,为新时代基督教中国化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北京基督教界将以二十大精神为引领,不断深化北京基督教中国化方向的理论,形成生动有效的北京实践。  相似文献   

19.
熟悉我的神学的人士都知道 :我从未否认过我的神学来源 ,并且当我在80—90年代转入到世界宗教、世界和平与全球伦理主题时 ,也未从我在60—70年代有关成义、教会、基督徒的重新联合、上帝存在与论基督徒的著述中有所后撤。的确 ,坦率地讲 ,我这些使命之精神力量最终来自对上帝的理性信赖 (vernuenftigenVer trauen) ,而上帝就是“最后———最初”的实在。我甚至在晦暗的时候也没有放弃我的瞻望 ,而这确实出于我的基督教信仰 ;我反而在这几十年中愈益扩大着这一瞻望 :从各教会到各宗教 ,再从各宗教到各国家 ,…  相似文献   

20.
有这样一件事,刺激了我也启发了我。于是,我便鬼使神差地写了这篇文字。 某位企业家积下了一笔可观的钱,打算在家乡山区开发一下旅游项目,建几处人文景点。对这样的事,我是天大的外行。把我邀去了,我的本意只是在那里散散心,享受一下山野风光。所谓“出出主意”、“当当参谋”,对我未说无异于“瞎掰”。我一再老老卖实招供:“无论是搞经济操作,还是搞文化经营,我都一窍不通。”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