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民居建筑拥有独特的造型和布局,在中国建筑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现代化城乡规模不断扩大,但是部分地区在民居建筑上避俗趋新,使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民居建筑的艺术造型正在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民居建筑是需要思考并解决的问题。因此,从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民居建筑保护和传承出发,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为例,从文化保护的视角分析侗族传统村落民居建筑在传承与保护中面临的问题和影响因素,提出保存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民居建筑特色及丰富其文化内涵的建议和措施,以更好地促进侗族传统村落民居建筑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2.
民居建筑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木结构民居建筑曾在中国建筑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相比于石材,木材因具有重量轻、抗震性强、保温节能性好、加工容易等优点而被人们广泛使用。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生产力的发展,各种新型材料逐渐涌现出来,木材不再是主要的建筑材料。阐述东北木结构民居建筑的研究背景,分析其意义和发展现状,并探索东北木结构民居建筑的艺术性表达,以推动木结构民居建筑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中、印很多古代石窟或寺院建筑的屋顶、立柱等部位,经常会看到很多花卉图案,笔者认为它与佛教的一项重要礼仪,即散花供养密切相关。本文从经典出发,阐明散花供养在佛教中的重要作用,并结合中、印石窟建筑以及斯里兰卡地面寺院建筑的具体实例,探讨散花礼仪在建筑中的体现及其功能。  相似文献   

4.
谈到福建民居土楼中的圆楼与方楼,尤其是圆楼的成因,最经常出现的观点就是它们体现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其实,土楼民居建筑的形成具有相当的特殊性,但是也没有脱离传统民居建筑的基本设计观念。将天、地的观念与方、圆的形式进行简单的对应不免牵强,应该从天道圆,地道方的哲学观念上来理解土楼建筑中的天、地与方、圆。  相似文献   

5.
胡宇 《美与时代》2014,(10):19-19
通过结合长阳当地的老民居图片资料简单介绍清江流域,长阳地区的老民居建筑在室内格局和特有空间的特点。从地理、气候、风水、饮食习惯等因素来分析老民居建筑的格局。  相似文献   

6.
姜丹 《美与时代》2020,(2):27-28
新疆传统民居是新疆乡土居住型建筑,受"丝绸之路"多元文化影响的印记非常明显,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我国民族社会极为珍贵的人居文化遗产。文章旨在以数字化、信息化保护的研究视角梳理新疆传统民居的建筑形态与文化存续,以生物学"基因"概念为落脚点,开展新建传统民居建筑形态延续性及关联性的研究,并拓展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居遗产空间的保存、保护与传承途径。  相似文献   

7.
中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各民族习俗与区域文化也丰富多彩。区域性的建筑样式与空间不但会受到其他区域建筑因素的渗透,还会受到时代性因素的影响。在我国当代的多元化建筑潮流的推动下,广西壮族民居建筑势必会受到其他区域性与时代性的影响。深入挖掘广西壮族干栏式民居建筑在现代环境中的多种可能性,在弘扬地区文化、保持地方特色的同时,映射时代性需求,对广西壮族民居及其受众有着非常重要而积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8.
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对其传统民居特征在现代建筑中的表现方式进行探讨。梳理苏州地域文化与传统民居现况,结合色彩和三雕艺术分析苏州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和结构形式,并结合苏州地区的代表性案例,分别从继承转换、提炼重构、改造创新以及传统文化的隐喻转化四个方面展开探索。  相似文献   

9.
《法音》2002,(6):39-40
佛教寺院在广大佛教徒和老百姓的心目中一直是修行解脱的道场、积德行善的圣地,其清净庄严的形象历来受到人们的尊重和维护。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各地存在大量“文物寺院”、“旅游寺院”和“园林寺院”,这些寺院没有僧人住持,不由佛教团体管理,但毕竟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凝聚了广大信众美好的信仰追求,理应得到妥善运用和保护。可是有相当一部分这类寺院的管理部门,或是由于缺乏必要的佛教知识和宗教政策法规知识,或是出于借佛敛财的目的,却在包庇纵容种种亵渎佛教的行为:如在寺庙内开设荤食餐厅或肉食摊点,现场宰杀鲜活,严重背离佛门戒杀护生的宗旨;开设歌舞厅、赌场、靶场,设签筒,摆卦摊,兜售冥币等民间迷信用品,将清净庄严的道场搞得乌烟瘴气,成为藏污纳垢之所;甚至违反宗教政策,在非宗教活动场所的寺院内私设功德箱、化缘簿,聘用职工或社会闲散人员假冒僧尼,公然欺骗游客和信众。这类现象如不能得到及时遏制,势必严重玷污佛门清誉,增加社会人士对佛教的误解,助长各种迷信活动和邪教势力的泛滥,甚至损害中国政府和中国宗教界的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10.
程然 《佛教文化》2020,(1):92-99
这不是我第一次去朗奔佛寺(Rampoeng Temple)。这所寺院在清迈素贴山下的森林里。最早知道它,是认识的年轻人曾经在此短期出家。寺院不大,有一座古塔和一个大殿,如果不是这里常年举办内观禅修,与其它泰北的庙宇并无太大不同。  相似文献   

11.
刘军 《中国宗教》2021,(2):46-47
雍和宫是清朝的皇家寺院,由于地处京畿的先天优势和皇家寺院的特殊身份,其建筑上悬挂使用的匾额,具有数量多、种类丰富、形制规格高等鲜明特征,是佛学理念、文学理念、书法艺术、装饰艺术等的完美结合。从佛教中国化的角度来看,雍和宫的匾额具有鲜明的代表性,是佛教中国化在寺院建筑方面的体现与成果,是清代佛教中国化进程和样貌的一个缩影,是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2.
索朗卓玛 《法音》2013,(3):44-48
"荣康"是藏传佛教寺院内最大的厨房,是为参与法会的所有僧众们提供饮食的场所,与汉传佛教寺院里的"五观堂"有异曲同工之妙。色拉寺和哲蚌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著名的两所寺院,它们分别位于拉萨市的北郊和西郊,"荣康"作为给僧人提供饮食的场所,在其整个寺院的运行中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是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寺志及僧  相似文献   

13.
罗晶 《中国宗教》2018,(11):70-71
佛教寺院建筑,是佛教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历了中国化的历程。这种思想的转变也直观地体现在佛教寺院建筑风格的变化之中。通过不同时期表现佛教寺院建筑形态的壁画,可以直观地了解中国佛教寺院建筑早期关键性的演变,同时为了解佛寺建筑中国化的过程提供图像见证。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川西麦洼寺藏传佛教的历史、寺院现状、僧侣及信众的社区生活进行考察与描述.从中我们发现,麦洼寺的发展能够有现在的规模和影响主要在于有一定的教派渊源而且历史悠久;拥有气势不凡的建筑和其他宝贵的文化遗产;寺院管理秩序井然.宗教生活与国家制度之间和谐适应;受寺院影响的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与寺院关系十分密切.  相似文献   

15.
靳梦 《美与时代》2023,(3):13-15
传统民居中的装饰不仅取材广泛,图案美观,还带有一定的吉祥寓意。分析传统民居装饰的吉祥寓意及其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方法,使人们更多地去关注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在现代建筑中使用传统吉祥图案,不仅能提升建筑装饰的文化品位,还能使传统民居装饰中的吉祥图案得到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李超 《佛教文化》2013,(1):102-109
灵岩寺:建筑比时间更久坐落于泰山西北麓的灵岩寺尽管行政归属于济南市,但在地理特征和文化形态上,这座始建于东晋的古老寺院,几乎见证了泰山佛教文化发展完整的脉络。灵岩寺在唐代之时,与浙江天台国清寺、江苏南京栖霞寺、湖北江陵玉泉寺,同为天下寺院“四绝”,而它在唐武宗时也难免于灭法的命运。寺院走过了1600多年的岁月,几度沉浮之后,灵岩寺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底蕴以古建筑遗存的方式呈现于世人面前。灵岩寺早期的建筑多已不存,从现在寺院内所发掘出的遗迹可见当时宏大的建筑基础。有些尚未发掘,所见多为宋代以后所建。这里仍然保留着完好的佛像雕塑、石刻和墓塔等,可以说灵岩寺是一部中国佛教文化建筑艺术史。  相似文献   

17.
“村古建筑群”主要是民居。民居植根于特定的地域、适合特定的气候和生态条件,适应特定的民族习俗和人文环境,因此民居建筑形态多样、风格各异,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具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建筑,历史文化价值很高,有不少古村、古民居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如果说一个城市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民居就像那古老的琴瑟弹奏的一曲曲古月,悠远、美丽而又神秘。  相似文献   

18.
鸡足山因山型“前列三峰,后拖一岭”,形象鸡足前伸三爪后突一趾得名,且雄居六诏,挖引西番,前临苍洱,后带金沙连接三州,风和民淳,以佛教经记载的山型地貌神形相合。隋末唐初南诏以来,鸡足山佛教建筑艺术在这里得天独厚,塔峙峰岭,寺院古刹,多依山临岩取势依地而筑,隐映在云海葬林松柏苍翠,泉飞碟溅的水秀山青云间。  相似文献   

19.
寺院僧人的生活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一定是非常清静而悠闲的,晨钟暮鼓,青灯黄卷,令多少世人羡慕不已。但是,真正的寺院生活其实十分清苦,同时也十分有规律和节奏。僧人们闻钟而起,闻鼓而眠,闻板上殿,闻梆过堂,日日如此,月月如此,年年依旧。在这里,向大家介绍寺院僧人日常进行的几项活动,如朝暮课诵、布萨诵戒、上供、过堂、普佛等。一、朝暮课诵 朝暮课诵,又称为“课诵”,是佛教寺院定时念持经咒、礼拜三宝及梵呗歌赞等法事的总称。因为课诵是佛教寺院僧众日常最基本的宗教修行,是每天早晚必修的,所以称为“朝暮课诵”。 早…  相似文献   

20.
川东北地区由于相近的自然环境与人文背景,其地区独特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形成了特色明显、风格独特的建筑形式。位于四川省巴中市泥溪乡西北部的梨园村,是川东北地区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在这里传统民居与自然相互协调,人与建筑共生共存,达到了"天人合一"的生态观,探究其传统民居背后所蕴含的生态思想,能够为当下住宅的建设提供新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