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关于哲学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一、“哲学”与“哲学教育”:关于哲学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哲学教育 ,当然应当是按照哲学的特性进行教育 ,使受教育者掌握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独特的基本方式——哲学方式 ;然而 ,哲学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根本问题 ,却恰恰在于以非哲学的方式进行所谓的“哲学”教育 ,以至受教育者往往没有思考和体验过哲学方式的独特性质和特殊价值。因此 ,哲学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不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而必须是对“哲学”和“哲学教育”的“反思”与“定位”。作为“世界观理论”的哲学 ,它是理解和协调人与世界…  相似文献   

2.
分野与关联:本体论与道德形上学一般言之,“本体”是中国哲学中的根本概念。它所包含的意义是深刻而丰富的。它不是单单的“本质”或静的结构,它也不是单单的“过程”或动的变化,它不是抽象的存在,也不是实质的个物,不是人格神的上帝,也不是非人格神的物质。甚至它也不是海德格的基本形上学的主客不分的“个别存有”(Dasein)或隐显自如的“一般存有”(Sein)。事实上,一个形上学的对形上实存的理解本来就不可能范围在一方面或一个概念的语言之中。“本体”唯有中国哲学的“道”与“太极”的意含可以表达。“本体”这一概念可说…  相似文献   

3.
世间不是缺少幸福,而是缺少发现;世间不是缺少快乐,而是缺少理解。同样一件事,由于理解它的方式不一样,效果便有天壤之别,结局自然是“有人欢喜有人愁”。 清朝著名养生学家石成  相似文献   

4.
再谈划清安乐死的几个界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乐死应定义为“安乐地死亡”,它是一种死亡状态,不是死亡原因,不决定死亡的性质,不构成独立的死亡方式,其本 死得安乐、优死,不是无痛致死。其对象是死者,不是患者。其目的不是从生向死的转化,而是克服死亡愚昧,实现死亡文明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涛幕思·博格(Thomas Pogge)教授倡导的全球正义理论既不能说是“全球的”,也不能说是“正义的”.说它不是“全球的”,是因为它实际上只是“西方七国”与其造成的落后国家的贫困者之间的正义理论;说它不是“正义的”是因为,它实际上不是基于平等,即平等地对待全球每个国家每一个人的利益,而是基于补偿,即“西方七国”对受害者(其中一些国家的贫困是由“西方七国”造成)的补偿.  相似文献   

6.
我将从我所喜爱的哲学的一般性解释开始。也就是说,我将要对我所理解的分析哲学的本性作出说明,并且同时还要实践这种哲学。当然,“哲学”这样一个大名称并不总是在一切时候都仅仅意谓着完全相同的东西。就是在现在,它也并不是对每一个人都意谓着一个并且同一个东西。这一点可以用许多方式来说明。奇怪的是,通过英语诗歌也能够对此作出说明。“philosophy”(哲学)这个词在英语诗歌中的出现并不是非常频繁。〔与其它的词,例如“love”(爱)以及“death”(死)相比,它出现的次数要少得多。〕但是,有的时候它的确出现了。在密尔顿的假面剧《科玛斯》(Comus)中,一个角色说道:“神圣的哲学是多么迷人呵!”  相似文献   

7.
永生     
单信 《天风》1994,(8):43-43
“你当快信耶稣呀!信耶稣得永生……” 这样的话也许你并不陌生。“永生”是基督教的专用名词,并且已延伸成为社会名词,但基督教有它独特的含义。它显然不是“长生不老活下去”,也不是“精神不死,永垂不朽”,因为血肉之躯“人人都要死一次”(来9:27新译)。  相似文献   

8.
邓艳英 《天风》2014,(6):7-10
团契有很多种牧养方式,然而有时候却不免在联络、生命成长及活力方面有些匮乏,我所在的无锡市中山路基督教堂青年团契采取了细胞小组的牧养方式,强调的重点不是“小组”而是“细胞”,关注的重点不是“聚会”而是“关系与生活”。我想结合本青年团契细胞小组的牧养方式及生物细胞的特性,来谈一下我在小组牧养中的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9.
永生     
《天风》1994,(8)
“你当快信耶稣呀!信耶稣得永生……” 这样的话也许你并不陌生。“永生”是基督教的专用名词,并且已延伸成为社会名词,但基督教有它独特的含义。它显然不是“长生不老活下去”,也不是“精神不死,永垂不朽”,因为血肉之躯“人人都要死一次”(来9:27新译),就是主  相似文献   

10.
邓艳英 《天风》2014,(6):7-10
团契有很多种牧养方式,然而有时候却不免在联络、生命成长及活力方面有些匮乏,我所在的无锡市中山路基督教堂青年团契采取了细胞小组的牧养方式,强调的重点不是“小组”而是“细胞”,关注的重点不是“聚会”而是“关系与生活”。我想结合本青年团契细胞小组的牧养方式及生物细胞的特性,来谈一下我在小组牧养中的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11.
我们应当如何"重读马克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天 ,“重读马克思”已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响亮口号 ,并且得到越来越多同行的认同 ,这是一种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趋势。但问题在于 ,这种“重读”决非简单的“重复”。如果继续沿用旧的解读方式 ,那么“重读”就是失败的 ;因为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以往对马克思哲学的种种“误读”。现在需要做的并不是在旧的视野内寻求个别结论的调整和修改 ,而是清算并重建对马克思哲学的解读方式本身。那么 ,我们究竟以一种怎样的方式“重读马克思”才是恰当的呢 ?这是一个必须反思且具有前提性的问题。笔者认为 ,在对马克思哲学的解读方…  相似文献   

12.
当代哲学的生存论路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时下多有谈论“生存哲学”或“生存论哲学”的 ,或者与我们的所指相类 ,或者大相迳庭。那么我们所说的“生存论路向”究竟何谓呢 ?首先 ,它并不是指一个哲学部门或一种哲学样式 ,换言之 ,它既不能作为一个哲学部门与其他部门———如存在论、认识论、逻辑学等等———相并举 ,亦不是称谓某种多少与“生存”一词有牵连的哲学样式 ,如“生命哲学”或“存在主义”等等 ,尽管这样的哲学样式完全可以是生存论路向的。其次 ,它也并不是意指特定的哲学研究的对象或问题领域 ,仿佛“生存论哲学”乃是研究“生命”或“生存问题”似的。我们所说的当代…  相似文献   

13.
麇鹿     
荆云 《思维与智慧》2008,(12):41-41
有一只麋鹿感到十分痛苦,因为它的角似鹿但它又不是鹿,头似马但它又不是马,身似驴但它又不是驴,蹄似牛但它又不是牛,所以大家都叫它“四不像”,这只糜鹿在森林里处处遭到其他动物的嘲笑。它痛苦地想:“要是我完全长得像鹿,或者像马,或者像驴,或者像牛,那么这些动物都会把我看做是同类的,为什么老天偏偏把我长成了这副模样啊?”  相似文献   

14.
“外部的思想”与“横向的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杰 《世界哲学》2009,(3):5-20
形而上学是一种以“再现”方式不断重复的同一性活动,它把瞬间的判断加以凝固,做出“必然性”的结论,并同时排斥精神的其他可能性。“外部的思想”是对形而上学精神传统的暴力,它认为“再现”最终会导致一种陌生事物之间关系的差异活动,这种关系遵循一种“横向的逻辑”。“横向的逻辑”放弃关于事物“起源”的假设,也就是不假定时间与空间中的“某一点”和“其他点”比照具有特权地位。事物不是按照某个中心点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而是无数个彼此毫无关系“点”的陌生合作关系促成的,而这样的合作关系具有任意性。在“横向的逻辑”中,用很多“出发点”或者“精神的拐点”代替独一无二的“起源”。  相似文献   

15.
张能 《世界哲学》2023,(2):107-116+161
德勒兹毕生的思想与“内在性”难解难分。德勒兹在不同时期对“内在性”都有其艰深的探索,尤其在后期重要著作《什么是哲学?》《内在性:一个生命……》中,德勒兹又重思“内在性”这一课题。德勒兹对“内在性”一直萦萦于思,但就其每个时期的单个思想文本而言,所朝向内在性的方式是迥异的。总体上,根据德勒兹系列的思想文本,内在性本身以不同的形式或方式显现于其哲学的内部,并将其勾连为一套完整的独属于德勒兹的哲学体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内在性就是为了实现内在性而进行无限创造的努力活动。对于我们来说,关键是如何充分地呈现和利用内在性,而不是将其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陈述表达。因为内在性本身就是必须被思考,但是又无法被思考。毋宁说,它不是一种知识或者理论,而是一种触摸。它超越了一切理论知识的纯粹沉思,它指向的是一种纯粹潜能或者思想道路。  相似文献   

16.
“不是”辩     
“是”是判断动词,它的后置成分是判断宾语,这已经被人们所承认。然而,对“不是”,人们还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很多人认为“不是”是偏正词组(前偏后正),在句子中,“不”充当判断动词谓语“是”的状语,如: ①他[不]是教师。②中国[不]是资本主义国家。把“不是”当作词组,在句中分别充当状语和谓语,无论从语法角度分析,还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基石既不是“鸦片论”,也不是“幻想论”,而是对世界的“掌握论”.把宗教视为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马克思从最高层面宏观把握宗教问题的一个深具学理价值和实践意义的重要论断.  相似文献   

18.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论最基本的范畴。本文的任务,并不是全面论述这对范畴,而是就学术界关于这对范畴分歧较大的若干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不当之处,还望得到批评指正。 一 有的同志认为,“社会存在是社会‘物质’的流行说法,是不科学的”,“它本身不是物质”。因而提出了“社会存在同它的物质承担者的关系”这个命题(《论上层建筑不是社会存在》,载  相似文献   

19.
1 模型思维与原型思维中西医的本质区别是思维方式的区别,具体表现为中医采用“模型”的思维方式,西医采用“原型”的思维方式。“模型”一词,起源于拉丁文Modulus,原义是样本、尺度、标准。科学意义上的“模型”是人们按照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描述,用物质或思维的形式对原型进行模拟所形成的特定样态。思维模型不是认识的物质手段而是客体在人们思想中理想化、纯化的映象、摹写,是人们在头脑中创造出来并且运用它在思维中进行逻辑推理、数学演算和“思想实验”,人们以理想的、想象的形态或借助于专…  相似文献   

20.
社会时间不是相同的,它因地区、国家和层次不同而不同、同一历史时刻,对确定该时刻的社会来说,它可能呈现为“现在”;对超前的社会来说,它可能呈现为“过去”,而且有时可能还是十分遥远的“过去”;而对那些沿同一社会文化方向运动但相对来说却仅仅走完一小段路程的社会来说,它可能呈现为可望而不可及的“未来”.虽然进步的标准不是什么无可争议的和普遍承认的东西(象进步这一概念本身一样),但毕竟存在某些有关社会体制的观念;这些观念能促使自已实现并淘汰现已过时的实在.这些思想观念在有些国家里,早已变成了现实.这些国家的历史时间与普遍的时间是一致的.而其他“落后了的”国家的“现在”,在这些国家看来,已经作为“过去”而死亡了,所以需要更新.这样就出现了现代化问题:如何把这种基本上已经过时了的“现在”改造成“现在的现在”,即在普遍的历史日历中已经翻开的公认的现在.在俄国,这场变化的方式、阶段和速度,变化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它与其他国家的类似过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它的可能性(其基础是面向未来的开放性)和必然性(必须符合历史的规律性),这些就是本刊组织的这场讨论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