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严格地说,谬误是指不正确的论证,尤指那些似是而非的论证。对谬误进行研究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有效地识别他人论证中的逻辑错误并在自己建构论证时避免出现谬误。谬误通常可分为形式的和非形式的两类。前者产生于对形式逻辑推理规则的违背(如使  相似文献   

2.
论证中的非形式谬误是与形式谬误相区别的一种由论据推不出论题的错误。 关于形式谬误的表现和实质,逻辑学界的认识比较一致,认为它是由于违反论证方式规则即推理规则而产生的思维形式(或称思维的逻辑形式)方面的“推不出”错误。 非形式谬误的表现和实质是什么呢?顾名思义,它是除了论证中的形式谬误外的其他“推不出”错误。其实质在于违反论据规则,思维内容不合乎客观实际。但是,在许多逻辑教科书、论著中,却认为非  相似文献   

3.
人们在说话和写作中运用三段论,往往并不把前提和结论都一一列出来,而省略某一个前提或者结论。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掌握三段论的完整的形式外,还要培养学生善于辨析三段论的省略式。三段论省略式运用恰当,可以使推理简洁有力,给人以思索的余地,取得较好的表达效果。例如: 每一个中国人民都应当为祖国实现四化贡献力量,我们也不例外。这是一个省略了小前提的三段论。把小前提补出来,其推理形式是:  相似文献   

4.
非形式论证的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庆寅  赵利 《哲学动态》2003,22(4):34-36
一非形式论证 (informalargument)是与形式论证相区别的逻辑论证。形式论证是形式逻辑研究的内容 ,非形式论证是非形式逻辑 (informallogic)的研究内容。非形式逻辑于 2 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 ,用“非形式”命名这种逻辑 ,意指这是一种不严格的逻辑。形式论证具有固定的结构 ,要求结论从前提演绎得出 ,否则论证无效。非形式论证的结构常常不明显 ,它不单纯要求结论从前提必然得出 ,也允许结论得到前提足够的支持 ,仅当前提对结论的支持不足够时 ,才认为论证是谬误。对于论证 ,形式逻辑关注它的演绎有效性问题 ,非形式逻辑关注它的有效性程…  相似文献   

5.
选言推理是经常运用的一种推理形式。它是以一个选言判断和直言判断(或联言判断)为前提,推出一个结论为直言判断(或联言判断)的演绎推理。它包括相容的选言推理和不相容的选言推理,前者只有否定肯定式一种推理形式,而后者却有肯定否定式和否定肯定式两种推理形式。它的语言表述形式是多样的: 一、限选复句表达选言推理限选复句是一种“非此即彼”的选择复句。在特定的语境中,当结论是不言面喻时,就可以用这种复句表达省略小前提  相似文献   

6.
谬误(Fallacy)是不正确的论证模式。西方谬误研究自亚里士多德始至今经久不衰。如果说,以往在逻辑中讨论谬误完全是因袭亚里士多德开创的逻辑传统,那么,在符号逻辑占主导地位的当代,讨论谬误多少有点“对抗”符号逻辑的意味。本世纪50年代以来,新修辞学的兴起,日常语言学派的主张以及从逻辑应用出发对符号逻辑的反思,为研究符号逻辑视野之外的论证(Argt nent)开辟了道路。而谬误正是论证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十年,这  相似文献   

7.
论证的非形式谬误是相对于形式谬误的一种由论据推不出论题为真的错误。关于形式谬误的实质,逻辑学界的认识比较一致,认为它是由于违反论证方式规则、即推理规则而产生的思维形式(有称之为思维的逻辑形式)方面的“推不出”逻辑错误。关于非形式谬误的表现和实质,逻辑学界的认识就不能说是一致的了。多数的、尤其是权威的、影响深广的教材、论著,都认  相似文献   

8.
西方论著中的混淆! “歧义”意即“分歧的意义”。一个语句(或一段文字)P,当它有超过一个意义时,便有歧义。但是,它与“歧义谬误”不同!后者狭限为:超过一个“标准”的意义。歧义谬误可分为两大类:第一,一词多义谬误,就是由于一些词语有超过一个难于取舍的标准意义而引起的;第二,语法结构松驰的谬误,就是由于句子语法结构不严谨或语文过份省略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9.
王露  黄华新 《哲学动态》2004,1(3):20-24
"语用谬误"一词最早出现于亚里士多德<修辞学>一书,该著作对于修辞式推论谬误进行了详尽的说明.亚氏在书中驳斥了作为谬误极端形式出现并以利用手段与诉诸情感为惯用伎俩的诡辩修辞术,确立了以修辞式推论为主要说明方式的新修辞学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逻辑是关于思维的科学,是寻求真理的工具。但是,正确的思维只有同谬误的思维相比照,才有实际意义,才能显示出它在认识中的作用和价值。因此,谬误研究应为逻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汉语中,“谬误”可泛指一般的错误、差错;也可用作与真理相对的反义词,指与客观现实不一致的认识。作为逻辑术语,“谬误”有广狭二义。广义的谬误,指在思维议论过程中发生的各种错误,包括思维形式上完全违反形式逻辑的错误,言词上与形式逻辑有关的错误,以及实质的即关于事实或内容的错误。狭义的谬误,指貌似正确的错误推理,亦即违反形式逻辑规律、规则而产生的错误。中国古代逻辑中的谬误论,讨论广义的逻辑谬误。  相似文献   

11.
论证有两种类型:论证1是指作为一种话语或交际行为的论证,它被看作是由主张(结论)及其理由(前提)所组成的;论证2是一种特殊交互作用,指的是一个论争或就特定主张做出一个论证的过程。(O’Keefe,pp.121-128)前者是指作为结果的论证(argument-as-product),后者则是指作为过程的论证(argument-as-process)。哈贝马斯把前者称为“论证”(argument),后者称为“论辩”(argumentation)。广义的论证包含上述两种类型,狭义的论证则仅指上述第一种类型。然而,20世纪上半叶论证结构被理想化了:数学证明被人们当作成功论证的范式,论证完全被从自然语言…  相似文献   

12.
合取谬误是一种常见的判断偏差,它指的是在不确定条件下,个体评估合取事件及其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时,对合取规则系统性偏离的一种现象.实验1 就认知需要类型对合取谬误的影响进行探讨,结果发现高认知需要的被试较不易表现出双重合取谬误和单合取谬误.实验2 探讨了警告类型对合取谬误的影响,结果发现无警告时个体最易表现出单合取谬误,其次是间接警告,最后是直接警告;此外,认知需要与警告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高认知需要的被试在直接警告和间接警告时更少表现出双重合取谬误,在直接警告时更少表现出单合取谬误.  相似文献   

13.
运用“多前因变量-多结果变量”框架, 探讨教养方式、气质对青少年直接和间接攻击有无独特效应与差别效应, 以及规范信念(认为攻击他人是正确和可接受的)在其中的中介作用。660名青少年(平均年龄14.14岁, 女生364人)报告了教养方式、气质特征、攻击信念和攻击行为的情况。多重和多元回归分析表明:(1)教养方式(权威、专制、纵容)对直接攻击独特效应不显著, 气质(意志控制、愤怒挫折、感觉寻求)对直接攻击有独特效应; 教养方式(权威、专制、纵容)和气质(意志控制、感觉寻求)对间接攻击有独特效应。(2)教养方式(权威、专制、纵容)与直接攻击的联系显著弱于其与间接攻击的联系, 而气质(愤怒挫折、感觉寻求)与直接攻击的联系则显著强于其与间接攻击的联系。(3)两类规范信念与两类攻击具有不完全的特异性联系, 而且直接规范在气质(意志控制、感觉寻求)与两类攻击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间接规范在教养方式(权威)与间接攻击、气质(愤怒挫折)与两类攻击之间具有中介作用。因此, 教养方式和气质对不同形式攻击行为的影响不同, 且这种影响可以部分地由规范信念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14.
犯罪与诡辩     
据《光明日报》83年9月11日报道:“张书学的儿子张爱军是一个流氓犯罪团伙的骨干分子,八月十四日,公安干警前往张家依法逮捕张爱军时,遭到了张书学的阻挠,张书学说:“我的孩子我知道,他一不偷,二没作风问题,谁捏造,谁负法律责任!”张的口气之硬,大有“谁敢在太岁头上动土”之势。通过简单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张书学的这段话是三段论的省略式。把三段论的省略式补足为完整的形式,就可以暴露其中掩盖的谬误。张书学的那段话意思是要证明他那个宝贝儿子是守法的,有人捏造了他儿子的罪名是要负法律责任的。下面,我们不仿恢复张书学推理的原型。  相似文献   

15.
"可设想性蕴涵可能性"论题(下简称为CP论题)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可靠的理论假说。尤其是经过查莫斯(D. Chalmers)利用其二维语义理论消除了来自克里普克式后天必然语句的反例之后,精致版本的CP论题似乎无懈可击。然而,近几年里,三位哲学家分别利用CP论题本身为前提构造了一系列反CP论题的归谬论证:一是霍维尔(R. Howell)以"CP论题为假是可设想的"为前提的论证;一是密匝和摩罗(M. MizrahiD. Morrow)以"CP论题必然为假是可设想的"为前提的论证。这些论证的结论都是CP论题是自我反驳的。然而,三位作者都没有给出充分理由证明这些归谬论证的核心前提是成立的。笔者给出了证明核心前提成立的两条路径。但是笔者发现,任何一条路径都会使得归谬论证本身变得多余。所以诉诸归谬论证攻击CP论题将陷入两难:要么归谬论证本身是多余的,要么它们的可靠性得不到辩护。最后,笔者指出这个两难表面上保护CP论题免受打击,实际上暗示了CP论题运用于某一类命题时不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渐进式论证是一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但很少得到专门讨论的论证。不过,和渐进式论证形式几乎完全相同的连锁悖论和连锁型滑坡论证,则得到了不少关注和研究。虽然连锁悖论和连锁型滑坡论证传统上都归为谬误,但我们不需要改变论证的形式而只需要限制推理的长度,就能避免得到荒谬的或不可接受的结论。换而言之,并非所有渐进式论证都像连锁悖论和连锁型滑坡论证一样会得出不能接受的结论。那么,渐进式论证究竟何时得出可接受的结论进而成为一个好的论证,何时得出不可接受的结论而成为谬误?对于连锁型滑坡论证,沃尔顿认为若推理过程从可控区域经过灰色区域最终滑向失控区域,就会得出不可接受的结论。不过,关键的灰色区域如何更为精确地定义和识别?本文将使用概率论和模糊集对渐进式论证、连锁悖论和连锁型滑坡论证的论证过程进行定量刻画,从而回答这些问题,并得到这些论证之间的一些内在联系和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7.
三段论规则中的周延律一般是指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本文把直言命题中作为主项和谓项出现的词项处理成零元模态词,提出一个零元模态逻辑系统来精确定义周延这一概念,并论证这两条规则可以从该系统的内插定理直接导出,由此确立周延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8.
在形式逻辑的教学中,我们时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对于一个省略三段论,究竟应当怎样恢复其省略部分?按照目前国内许多逻辑教材的说法,无非是先确定未被省略的是哪些部分,省略掉的是哪一部分,然后根据未被省略的部分把省略的部分恢复起来。比如,我们通过分析知道了一个省略三段论未被省略的部分是结论和小前提,省略掉的是大前提,就可以把大项(结论的谓项)和中项(在小前提中出现而在结论中未出现的词项)  相似文献   

19.
毛特纳曾有一个著名的观点 :“要是亚里士多德说汉语或者达科特语 ,他肯定会获得一种完全不同的逻辑 ,或者肯定会得到一种完全不同的范畴学” (Mautner,S 4 )。这一观点常常被理解为逻辑论证意义上的语言相对主义。毛特纳本人和后来坚持语言学或逻辑 -语言学相对性论点的人也持这一立场。不过 ,这一陈述首先是不够清楚 ,而必须加以澄清的。此外 ,它在某些方面也使人误入歧途。首先 ,我们必须追问 :这一陈述是否涉及印欧语言或欧洲语言规范中的一门具体语言或一个结构族 ?逻辑形式的结构是否受特定的前提如主谓宾结构或者主谓结构 (S是P)的…  相似文献   

20.
比喻论证也称喻证法,是用比喻者之理会论证被比喻者之理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在论辩实践中一直被广泛运用。中国古代的雄辩家没有不重视喻证的,在理论上也早就有所探讨。《墨经·小取篇》里将推理的具体论式概括为七种,其中的“辟”式推理,即为比喻推理(由前提到结论的推理和由结论到前提的论证,这两者的区别,仅仅是主观态度上的区别,本文不作严格区分)。但是,比喻论证在逻辑学中却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