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良忍上人(1072~1132)无著作留下,其弟子所传亦无法详细了悉。良忍是否立教相判释,确定所依的经典为哪一部,都不明确,但大通上人(融观)发挥良忍之说,明白阐述了这些问题。其教判说为五教:一人天教,为修五戒十善而得人天果之教;二小乘教,为观  相似文献   

2.
《周易·系辞传上》: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相似文献   

3.
中央民族学院党委于古尔邦节日前夕,即责成有关部门作了认真准备,对维、回、哈等十个少数民族近千名师生员工发了节日补助;十月九日,又特放假一天。  相似文献   

4.
西城洞天考     
正洞天福地是道教神仙信仰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道教生态理念的重要实践平台。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它的面貌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原先没有进入序列的一些道教名山成为名副其实的洞天福地;二是由于历史久远和古人交通不便等诸多原因,有些早先列入道教典籍的洞天福地其具体位置已难以考察,十大洞天中的第三洞天西城洞天就是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5.
蔡莹莹 《管子学刊》2012,(1):115-122
本文介绍著名西方汉学家葛瑞汉的墨子研究,主要以"墨子十论"为讨论重点。本文第一部分简介葛瑞汉之学术研究概况;本文第二部分分别讨论葛氏提出"墨分为三"与十论篇次关系之理论,共有:其一,《非攻上》归属问题与《天志》诸篇关系;其二,《非命》诸篇之错简问题;其三,导致三派分歧的主题研究三大主题,逐一述评葛氏之研究成果,并参照相关文献,检讨其得失所在;本文第三部分则略论葛氏提出的墨家分派及其"十论"研究的效用与限制;最后则说明中、西学界治学方法、风格之异同,而吾人若能两者并参,截长补短,则必能双赢。  相似文献   

6.
佛言祖语     
《法音》1991,(9)
龙王!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归天: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复次、龙王!若离偷盗,即得十种可保信法。何等为十?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五、不忧损害;六、善名流布;  相似文献   

7.
《天学初函》史称“中国天主教第一部丛书”,明李之藻刻于1629年。“‘天学’谓天教,即天主教;‘初函’谓拟续刻,由初函而二函三函也。初函所包有二十种分为理编、器编,每编十种,皆利子等所编著。”(1)是书刊刻问世之后,影响颇大。陈垣先生曾言:“《天学初...  相似文献   

8.
施爱淮阴侯韩信有一段时间,穷极无聊,在城下钓鱼,聊以维持生计。同样在水边的,还有一些前来漂洗的妇女。其中有一个老妇人,见韩信饿得可怜,就把自己带来的饭给韩信吃。她在这里漂洗了几十天,就给韩信吃了几十天。  相似文献   

9.
百年未遇的太湖地区特大洪涝灾害,对靠水产养殖勤劳致富的万余名无锡渔民教友是一场严峻的考验。自6月底至7月中旬短短的十余天时间里,十九个教友渔业村相继被淹;三千多亩渔塘被洪水吞噬;一千多户教友家庭进水;最严重的家庭进水深度达2.8米,被迫撤离家园的教友家庭42户。129个承包户教友遭受直接经济损失613万余元,以教友为主体的集体水产场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196万元,其带来  相似文献   

10.
《中国宗教》2022,(8):94-94
“超度”是一种佛事活动,指佛教僧尼通过诵经、拜忏等方式,救度亡灵,超脱苦难。常用的“超度”佛事活动包括水陆法会、放焰口以及各种忏仪等。“水陆法会”,也称“水陆道场”“水陆大会”“水陆会”“水陆斋”“水陆斋仪”“悲济会”。这种佛教法会时间较长,少者七天,多者四十九天;规模较大,参加法事的僧人有几十甚至上百。法会期间,诵经设斋,礼佛拜忏,追荐亡灵,十分隆重。供品以饮食为主。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河图?什么是洛书?二者的关系如何?本文想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些探讨。宋人朱熹等对河图洛书的称谓和刘牧不同:刘牧称九数图为河图,十数图为洛书;朱熹等以十数图为河图,九数图为洛书。本文沿用的是朱熹等人的称谓。一、河图是五行数图《汉书·五行志》谈到五行和数的关系时说: 天以一生水,地以二生火,天以三生木,地以四生金,天以五生土。五位皆以五而合,而阴阳易位,故日五成。然则水之大数六、火七、木八、金九、土十。一、二、三、四、五是天地生水、火、木、金、土的“生”数,六、七、八、九、十为天地成水、火、木、金、土的“成”数。成数又称“大数”,由生数“合”五而成。如:一合五为六,二合五为七,三合  相似文献   

12.
中国佛教协会友好代表团,应日中友好佛教协会的盛情邀请,带着中国佛教徒的深情厚谊,于六月二十三日至七月二日,对日本进行了十天的友好访问。代表团由七人组成。团长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巨赞法师,副团长是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佛教协会副会长明旸法师;团员有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佛协福建省分会会长普雨,中国佛教协会理事通一;主任秘书是中国佛教协会负责工作人员游骧;秘书是佛协国际部工作人员徐明;担任翻译的是佛协国际部工作人员蘧俊忠。这次佛协组团访问日本,是在中日邦交正常化十周年和两国佛教友好合作事业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吕小飞 《天风》2012,(8):26-27
一个县级教会的乐队,每年有将近200天在外献演,足迹踏及四个省(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浙江省),近十个市,几十个县,几百个乡村;一个县级教会乐队,曾在河北省艺术中心音乐厅演奏;一个县级教会乐队,拥有队员50余人,中西乐器齐全,既可以演奏电子类流行音乐敬拜赞美会,也可以演奏中国传统形式的舞蹈曲艺节目敬拜赞美会。这个乐队为何如此受欢迎?  相似文献   

14.
庚,十天干之第七位。《尔雅·释天》:“太岁在庚曰‘上章。’”午,十二地支之第七位。《尔雅·释天》:“太岁在午曰‘敦牂’。”庚午年,据干支纪年法,逢“午”之年,即谓马年。《诗·小雅·吉日》:“吉日庚午,既差我马。”以午对马。《论衡·物势》:“午……其禽,马也。”十二生肖,午以为马,故“午”,即马之代称。  相似文献   

15.
道教辞典     
道教对大地名山间十处相传为上天遣群仙治理之所的总称。据《云笈七签》卷二十七《洞天福地·天地宫府图》所载十大洞天所在地之府州县名称,释以今名:第一王屋山洞,名小有清虚洞天,在山西垣曲和河南济源两县间的王屋山上;第二委羽山洞,名大有空明洞天,在浙江黄岩市委羽山上;第三西城山洞,名太玄总真洞天,所在不详,疑在青海西倾山上;第四西玄山洞,名三元极真洞天,在陕西华阴县华山上;第五青城山洞,名宝仙九室洞天,在四川都江堰市青城山上;第六赤城山洞,名上清玉平洞天,在浙江天台县赤城山上;笫七罗浮山洞,名朱明辉真洞天,在广东增城和博罗两县间的罗浮山上;第八句曲山洞,名金坛华阳洞天,在江苏句容县茅山上;第九林屋山洞,  相似文献   

16.
取凡地一念之心,具十法界,十神性相,为三法之始。若有无明烦恼性相,即是智慧观照性相。以迷明故,起无明;若解无明,即是于明。如冰是水,如水是冰。悉有恶业性相,即善性相。由恶有善,离恶无善,翻于诸恶,即善资成。—一明·智旭《阅藏知津》截取世俗观念的每一个闪念,其中都具备十法界(佛、菩萨、声闻、缘觉、人、天、呵修罗、畜生、恶鬼、地狱)十种性相(即探究诸法实相应把握之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十个方面),这是三种认识途径或认识角度的起点。如果有无明烦恼性相,那就是智慧观照性相。产生无…  相似文献   

17.
十斋日补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十斋日的来源及地藏菩萨十斋日,法国学者苏远鸣与中国学者张总、王承文等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他们于佛教对十斋日的具体接受过程还缺乏深入的考察。本文就此提出补说。认为:佛教徒对十斋日的态度经过了由拒斥到吸收的过程;在统治者推行十斋日,以及民众修习实践的压力下,十斋日在盛唐、至少是中唐时期已进入佛教经典,至少在中唐时期已被信奉者归之于佛教;佛教徒对十斋日的改造使其反而取代了道教十斋日,在民众信仰生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而目前将敦煌遗书中的十斋日统称为《地藏菩萨十斋日》是不恰当的,后者乃《地藏菩萨本愿经》吸收十斋日所产生的结果,而它的称谓,似也应以写本中用得较多的《地藏菩萨经十斋日》为准。  相似文献   

18.
"切记,时间就是金钱。假如一个人凭自己的劳动一天能挣十先令,那么,如果他这天外出或闲坐半天,即使这其间只花了六便士,也不能认为这就是他全部的耗费;他其实花掉了、或应说是白扔了另外五个先令。"  相似文献   

19.
一山昙花     
"你们来晚了!"我老是听到这句话。旅行世界各地,总是有热心的朋友跑来告诉你这句话。于是,我知道,如果我去年就来,我可以赶上一场六十年来仅见的瑞雪;或者如果一个月前来,丁香花开如一片香海;或者十天以前来,有一场热闹的庙  相似文献   

20.
时间     
人生的全部学问就在于和时间打交道。有时一刻值千金,有时几天、几个月、几年乃至几十年,不值一分钱。年轻的时候,一天可以干很多事。在世上活的时间越长,就越抓不住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