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论议,即讲论和对议,在我国中古时代是朝野商略政务、榷量学术的一种形式。汉唐时期常有论议发于朝堂之上、庠序之中、学人之间。宋代学者王钦若、杨亿等编《册府元龟》的《总录部·论议序》概述古代论议的政治功能与学术宗旨是:“考古今之得失,评理道之臧否;稽合众说,以归于至当,发明大训,用垂于可久”。提出从论议的形式评量论议高下的二十字标准:“文质兼备,纲条不紊,遣辞本乎闳达,析理畅乎精微”。还综括古代论议内容,将之大别为学术、时议、俗尚和政事四类;又将古代论议从形式上归纳为讲论(“品题”“扬确”“诠述”“讲求”属之)和对议(即辩对,“讥(击)短”“驳难”属之)两类。  相似文献   

2.
论稷下学派与秦汉博士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稷下学派和秦汉博士,我们知道向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属于两种学术名词。稷下学派在战国年代齐地稷下,学者所群聚的地方,构成了学术思想并起、百家争鸣的一支重要力量。秦汉博士则是秦代和汉代朝廷所聘任的一批学官,并无浓厚的思想活跃空气,职责在于传授经书和百家语给下一辈的弟子和诸生们。其实这样二项学派和机构,虽然时代不同,从事的事业亦异,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脉络相承。由稷下流衍蜕变而为博士,稷下学派实际就是后来秦汉时代博士官之所导源。现在我把这个观点析论如下:  相似文献   

3.
唐代宫廷的三教论议或三教论衡是唐代儒佛道三教关系的重要表现形式。这一活动从唐初持续到唐末,五代时期仍有其余绪。三教论议在唐朝的各个历史阶段的情况不一样,可以将它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唐高祖、太宗朝,此一阶段的辩论与佛道二教的排位有关;第二阶段为高宗朝,内容主要涉及佛道二教的教理争论;第三阶段则为中唐以后,逐渐演变成庆祝君主诞辰的一项颇具娱乐性的活动。唐代宫廷三教论议承当了双重的功能:三教的思想对抗与取悦人主,而正是后一种功能的强化,导致了三教论议的日益沦落。  相似文献   

4.
正卢德之博士新著《论共享文明——兼论人类文明协同发展的新形态》2017年12月由东方出版社出版发行,并与近两年出版的《资本精神——人类文明协同发展的力量》《论资本与共享——兼论人类文明协同发展的重大主题》构成了他的"资本与共享三部曲",比较系统地展示出了他多年来关于资本、资本精神、现代慈善、共享、走向共享、共享文明等问题的思考与探索。《论共享文明》沿着他以探讨人类文明协同发展为目标、以资本与共享为支点的研究视域与方式,围绕新时代与新文明、人类的困境与共享文明的崛起、共享文明与人类文明发展的谱系、共享文明的本质追求与人类  相似文献   

5.
本文考察了印度佛教论议的名义及其生成背景,认为印度佛教论议是一种判决经典真伪、以种种异文句义解释佛说的学术辩论活动,它肇始于古印度爱好神学辩论的文化传统,它的产生与佛陀说法的广略有直接关系,也与佛陀时代百家竞进、善论者为世所重的社会风尚密切相关。在小乘向大乘转型的过程中,论议的成败成为各宗教团体争取信徒、地盘以及供养权的关键所在。由此,佛教论议作为佛门对他宗斗争的现实之需而被强调,成为彰显自宗正理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正>《走向共享:面向未来的思考与追求》(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让资本走向共享》(华夏出版社,2015年)《资本精神:人类文明协同发展的力量》(东方出版社,2015年)、《论资本与共享:兼论人类文明协同发展的重大主题》(东方出版社,2017年)四部专著初步构成了卢德之博士所追求的"以资本精神为核心的新财富论、以21世纪慈善为核心的新慈善论、以共享主义为核心的新共享论"的思考体系。四部专著出版后,被译成英文、俄文、韩文等多国文字。"资本与共享"系列专著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反响。洛克菲勒家族第四代掌门人佩吉·杜  相似文献   

7.
<正>一引言近读黄家裕博士《模拟理论的综合进路》一文(见《哲学动态》2009年第9期,以下简称"黄文"),我对文中几个基本观点持有异议。鉴于黄文所涉及的模仿论(同黄文中所指的"模拟论")问题是近来心灵哲学与认知科学的重要话题,且近期国外该领域的研究尤其活跃,新论证思路和论据的迭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马俊峰博士的新著《评价活动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下引此书,只注页码)面世了,这是我国一部系统的水平较高的“评价论”学术专著,我们认为,该著具有以下三大特点:  相似文献   

9.
《论语》之“论”作“伦理”解、圆通解、“选择”解、“讨论编次”解、“编纂”解都是不对的,而应当作“议”解。许慎《说文解字》释“论”为“议”。《论语》、《孔子家语》、孔安国《孔子家语后序》和班固《汉书·艺文志》中的“论”也应释为“议”。《论语》之“论”的动作实施者肯定是孔子,而不是此书之编者。与《论语》相同时期的其他著作中也出现了许许多多作“议”解的“论”字,“语”具有“言说”和“辩论”之义。《论语》书名之义就是:孔子的言论及其与弟子的辩论。  相似文献   

10.
《文子》与《淮南子》都是反映秦汉黄老之学的著作。《文子》的道论偏重于考察“道” 的实体,《淮南子》则偏重于探索“道”的历程;《文子》的无为论着眼于对老子“无为”的改造,《淮南子》的“无为”则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内容;《文子》在融合百家之学方面,坚持以道为主,兼取各家;而《淮南子》则表现了儒道整合的倾向。《文子》与《淮南子》的思想异同,既展示了秦汉黄老之学的演化,又从思想发展的逻辑证明了《文子》的成书年代先于《淮南子》。  相似文献   

11.
编者按:为了支持宗教学研究,反映宗教学学术研究成果,宗教文化出版社编辑出版了《宗教学博士文库》。《宗教学博士文库》由黄心川、陈红星主编,首批推出的作品有:《大梵与自我──商羯罗研究》(龙达瑞著,导师:黄心川)、《神圣与世俗——南传佛教国家的宗教与政治》(宋立道著,导师:任继愈)、《明清之际道教“三教合一”思想论》(唐大潮著,导师:卿希泰)和《融合的佛教——圭峰宗密的佛学思想研究》(董群著,导师:石峻)。19世纪下半叶,德籍英国人麦克思·谬勒首先提出了“宗教学”的概念,过了100多年后,“宗教学”已经…  相似文献   

12.
三论宗是以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为所依,宣扬空、无相、八不中道等义理的宗派。由姚秦时罗什传来的三论学,谓古三论;而由僧朗、僧诠、吉藏所传的三论学,称为新三论。新、古之分,不仅因其在传承和时间上,就是在产生的背景、思想和影响上均有差别。  相似文献   

13.
养生是道家黄老之学的一个重要面向。《管子》中的黄老道家篇章,蕴含着丰富而深致的养生理论,其思想要点是:一、"精气"本源论;二、形神交养的养生论;三、养生必且体道;四、养生通于治国。从以上方面出发进行考察,《管子》诸篇所表述的养生思想,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战国及秦汉之际黄老养生之学的理论结构和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4.
拉毛才让 《法音》2021,(1):34-38
《释轨论》是古印度世亲论师所著的一部佛学经典,被称为阐释经典的方轨之论。目前,《释轨论》的梵汉本俱缺,唯存其藏译本。其梵文名为Vyākhyāyukti,藏文名译为rnam par bshad pa'i rigs pa,通常被简称为rnam bshad rigs pa。其汉文名有多种译法,如在郭和卿所译的《布顿佛教史》中译为《论议正理释论》[1],蒲文成所译的《布顿佛教史》中译作《梳理论》[2],《藏文〈大藏经〉总目录》中译成《如理解说》[3]。  相似文献   

15.
晚清经学有今古文学之争,而今古文家都将此学术现象追溯至两汉,以为两汉经学亦然。但返观两汉,则其时虽有王官学与民间学之辩,却无廖平《今古学宗旨不同表》所罗列的那种壁垒森严的对立。文章从廖平表中选出四例,即今文与古文、《王制》与《周礼》、孔学与史学、义理与考据等,证明以今文和古文不能概括经学之争,而王官学并未必以经学为孔学,民间学也不以史学看待经学;且二派都既重义理,也重考据,二者不偏颇;又《王制》之大法未行于汉代,新莽乃以《周礼》改制。凡此证明经今古文学之争是晚清所特有的经学形态,与两汉事实不大相符,如再以今古文学的对立思维来研究经学,显然不甚妥当。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画论自秦汉萌发,经唐宋元繁盛,至明清积淀集大成。石涛《画与录》以十八章篇幅,通于哲理;要言少索,论深精妙;更成为其佼佼者惠泽后世。而石涛一生跌宕传奇,适逢家国大恨,正是人生悲凉;沧海桑田,如同幻梦;朱楼玉宇,瓦砾颓场;前景何在?寻不得,求不到,后知时事难移,寄于书画。如此这般,不禁让人深究石涛在《画与录》中的"蒙养"之道。  相似文献   

17.
方军 《现代哲学》2006,(2):84-89
王符《潜夫论》治道思想的历史地位在两汉经学的式微与魏晋玄学的孕育中得以显现出来,其表现有三:一是其治道思想作为社会批判思潮的代表性;二是其所关注时代问题的转变,围绕本末、名实、才性诸问题而展开;三是王符治道思想中所彰显出的人本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18.
《太平经》是东汉道教的一部重要经典,书中涉及子嗣传衍等诸多内容。本文结合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社会民俗、医学水平等情况,对该书所涉此课题的基本内涵予以剖析,并据此考论先秦两汉时期生育之术及其观念的演进轨迹及特征。  相似文献   

19.
"复仇"本身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话题。《驳复仇议》一文借实际案例传达出柳宗元对"复仇"的深刻思考,且与陈子昂《复仇议》、韩愈《复仇状》遥相呼应。柳宗元深厚的公羊学修养,立论的高度与持论的魄力,以及唐代尚侠的社会氛围都是此议能够流传千古的原因所在。同时《驳复仇议》一文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社会关于礼、法问题的热烈讨论,从中可以窥见士人法律意识的普遍觉醒,以及对于如何恰当地调解礼、法冲突,构建司法原则的大胆尝试,其背后的文化意蕴十分丰富。  相似文献   

20.
伊斯兰国家在其发展现代经济的过程中,究竟采用的是什么样的经济制度和模式?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论是学者还是广大读者都希望了解和认识当代伊斯兰教国家的历史、宗教、文化与传统,认识和了解伊斯兰世界内部及各国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中东石油资源更是备受关注。显然,对伊斯兰世界的关注与研究目前已成为世界学术研究的热点。从这个意义上讲,由民族出版社2004年4月正式出版的《伊斯兰经济制度论纲》一书,可以说填补了这一空白。作为一部具有拓荒作用的学术专著《伊斯兰经济制度论纲》是民族经济学博士王正伟先生,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