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范爱侍 《天风》2005,(9):23-23
人往往追求“动力”有余,而重视“制动力”不足,致常产生许多人际摩擦、矛盾、祸患——节制是圣灵的一个果子(加5:23)。节制也可译作“自我控制”(新约修订标准本)。骑过自行车的人都会记得,过去每年车检时,验车人不看轮飞好不好,只验“刹车”灵不灵。因为刹车关系到行车的安全,交警部门一定要管好。因此人骑车时,例必左手紧握刹车杆,以便随时,及时地刹车。如  相似文献   

2.
宽容是美德     
阿虎 《思维与智慧》2011,(10):17-17
对于宽容的理解,文学家说,宽容是在荆棘中长出来的谷粒;医学家说,宽容是一个人健康的钥匙;哲学家说,宽容是一个人修养和善意的结晶;心理学家说,宽容是生活幸福的一剂良药。一言以蔽之,宽容是明智者的伴侣,是庸碌者的敌人。  相似文献   

3.
谦卑     
圣灰礼仪日,当神父又一次把圣灰擦在我的额角,使刚刚迈进不惑之年的自己又一次扪心自问:“你是谁?天主若不造你,你不能自无而有。你要记得,你从前出于土,将来还要归于土啊!”圣奥斯定说:“认识自己,比通达天文地理及一切哲学穷理的学问更有益处。因为户别的学问容易助长人的骄傲。认识自己,能助长人的谦逊。”圣奥斯定以其智慧和圣德而成为教父,以其亲历述说了谦卑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平和是待人处事的一种态度,也是做人的一种美德。  相似文献   

5.

美德伦理的复兴是20世纪伦理学研究的重要转向和理论图景,国外美德伦理研究以麦金太尔为代表,迈克尔•斯洛特的情感主义美德伦理学最具代表性,国内在译介国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美德与规范的互补。在医学领域也开始复兴美德伦理,内因在于美德伴随医学的产生,比规范伦理有更悠久的历史,外因在于扭转社会的去道德化倾向,美德伦理与规范伦理同样重要,甚至某些情况下更重要。但在美德伦理的复兴过程中,也面临着内在与外在的阻力,美德伦理复兴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6.
公民美德: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公民身份的政治和公共特性决定了公民美德不仅是一种政治美德,它还是公民个体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该具备的具有示范意义的公共性美德.政治性与公共性是公民美德的基本特性.作为一种身份美德,公民美德能够使个体以公民之立场理解并参与公共事务,创造并服务于公共利益,支持个体完成公民分内之事,从而自觉地维系公民身份,并确保公民所属政治共同体之发展与凝聚.  相似文献   

7.
“孝”在儒家传统中发挥着双重功能,既是公共生活的规范,也是家庭生活中的个 人美德。作为公共规范的“孝”,往往意味着公共生活中的政治品格和家庭伦理生活的顺从 关系,被统治者所关注、舆论所监督、公权力所保障,由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落实“孝道 ”可能演化为一种“道德表演”。作为私人美德的“孝”,建基于家庭成员的 “互爱”,它出于个体的意志自由和道德自愿,更加具有真实性,体现了血缘之亲和家庭 之爱。现代意义上的“孝道”有必要弱化“孝”的公共规范色彩,而提升其作为一种个人 美德的意义,提倡从意志自由和情感自愿的角度去维护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关系、互爱关系 。  相似文献   

8.
论建筑美德     
建筑美德是一种物化形态的美德,它是一种通过建造活动展现出来的人为自己造福的重要实现方式,也是人利用人造物来满足生命需求、追求更好生活的外在表征.维特鲁威提出的三个基本建筑美德——坚固、实用和美观,蕴含普适隽永的价值.维特鲁威之后,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们对其建筑价值观的认识、评价与发展,折射出西方建筑美德观的流变.追寻当代建筑美德,除了遵守建筑的传统美德外,尤其应强调能够协调建筑与环境关系的美德要求.  相似文献   

9.
克里斯托弗·哈尔贝希系统阐释了美德的概念意涵,并第一次从本体论层面回答了“什么是美德”这一基础性问题,构建了内容丰富的美德本体论。不同于以往美德伦理学家对美德概念的解读,他认为美德不是“有用的性格特征”,而是“具有内在价值的性格特征”。哈尔贝希将托马斯·霍尔卡的递归理论发展为一种更突出美德概念之基础地位的“美德递归论”,认为内在价值是理解美德概念的关键。根据“美德递归论”,美德是对其他内在价值的态度,且其本身也具有内在价值。从某种程度上说,当代美德伦理学的理论发展已陷入瓶颈期,哈尔贝希对美德概念的重新阐释有效解决了当代美德伦理学对美德概念和美德本体论关注不足的问题,他的伦理学说为“美德伦理学”之后的“美德理论”贡献了崭新且极富启示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幸福研究方兴未艾,但当今研究着重于幸福的心理描述性层面,而通常忽视了幸福概念中的规范性或者评价性层面。在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眼中,美德是幸福的前提。心理学实证研究发现,实践美德行为,如志愿、捐助等活动能够使人获得幸福。同时,研究也发现,人们倾向于认为具有美德的人会更加幸福。虽然实证研究能够说明美德与幸福具有关系,但是在美德与幸福的因果联系确定上,以及美德对于幸福来说是否是工具性的问题上,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环境美德论     
建构环境美德伦理,首要问题是确认人在自然界面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人在自然面前的自我画像不同,人对自然界的道德态度与道德行动也就不同。通过人在宇宙中位置的本体论论证,澄明人是自然界的看护者,看护自然界由此成为人的基本美德。在这个世界上,从来还没有一个物种能够做到看护自然界,唯有人才能够担当如此神圣大任。看护自然界需要人充分运用大智慧,对自然界既要有所作为,又避免胡作非为,因而看护自然界既是对自然界的美好行动,又是对自然界的正确行动。通过看护自然界实现了环境美德伦理与环境规范伦理的有效结合,实现了对自然界道德品质与对自然界正确行动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中国政治语境中,西方公民美德传统被日益挖掘出来,作为分析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缓慢的重要参照点。考虑到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将公民美德从语义学角度拆分为公民与美德两个维度加以理解,会巧合地发现西方的公民本位传统与中国的德性传统的分殊。在中西方不同历史镜像中触摸公民与美德的原初旨意,便成为在中国语境下考察公民美德概念适用性的逻辑前提。在现代化反拨境遇下,中国的美德传统日益让位于公民实践的吁求,但由于公民理念的内在价值缺乏在社会之中的深度嵌入,致使当前中国准公民、伪公民、拟公民大量存在。公民的美德化与美德的公民化则为公民美德力量在当代中国真正发挥效用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正义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伦理学主题,当代伦理学家罗尔斯把正义当成是一种法律制度,而古代亚里士多德却更为正确地指出,法律正义还不是一种完全的正义,正义毋宁更是一种美德,它是一切美德的总汇。  相似文献   

14.
论政治美德     
人们都期望政治行为主体能够具有政治美德,但是政治美德的性质必须在政治关系的真实结构的基础上加以考察.从交换正义而非分配正义入手,我们就能发现政治的本源现象是正规的、公共的强制力量,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进一步考察政治的积极作用.所以政治美德首先在于能够尊重并保卫人们通过放弃原初的任性自由而获得的法定权利和自由,进一步就是能够为发挥人们的创造力、追求自己的好生活观念提供广阔空间.在政治生活中,公民们自我反思、自制、彼此尊重、宽容,并在公共辩论中以理服人、以理服己,构成了政治美德的基本内容,它们需要靠政治制度的引导才有望达到兴盛,但绝非强制所能奏效.  相似文献   

15.
那天看中央电视台《人生》采访年底大戏《温暖2003》,被大导演许鞍华打动。我想象中的许鞍华是一个叱咤风云的女子,一个领导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大导演能不是这样的女子吗?那天她走上台来,先是羞涩  相似文献   

16.
引导行为者做出保护环境的正确行动是环境伦理学的首要任务,但正确行动理 论在环境美德伦理学中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后果主义环境伦理学将正确行动诉诸最好的或足 够好的后果;义务论环境伦理学将正确行动解释为普遍化的道德规则;而环境美德伦理学从 美德角度来界定正确行动。整体而言,环境美德伦理学语境下的正确行动理论呈现出多样化 的研究态势,但同时还面临着“人类中心主义”“循环论证”以及“不确定性”等质疑。 澄清这些疑点,有助于推进环境美德伦理学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7.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美德"之学理根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能具备美德是人们都能理解的,但制度能具备美德却是需要加以严密论证的.在当代社会中,制度具备美德是一种普遍的诉求,正义是社会制度的美德,而且是首要美德.在一个具备了正义秩序和正义美德的社会制度中,社会才能获得发展的前提,个人才能合理追求自己的幸福,同时其他美德也能得以塑造成型.  相似文献   

18.
从美德教育理论的角度出发解读苏格拉底的哲学命题——"美德即知识",可以发现这一表面上看似悖论的命题正是对"美德可教"命题的全面、一致的哲学阐释:美德要可教,美德就是客观存在的、自身为善的,美德知识正是对美德自身价值性的认识;美德要可教,美德就必须是可以通过教育获得的东西,而只有知识才是真正可获得的东西,它一旦拥有就不再失去,是高度知行合一的。从美德教育实践的角度出发解读苏格拉底的哲学命题,其蕴含的真正教育悖论是:忽略了大众的理智有限性,试图把哲学教育运用于大众。  相似文献   

19.
20.
孟子道德学说的美德伦理特征及其现代省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的道德思想走的是纯粹内向证求之路,从人的内心亲证善端,并以推扩内在善端的方式来涵养美德,而不是把规范作为前提,充分体现了以行为主体的道德品质作为思考重心的美德伦理学特征。孟子的美德伦理思想是成体系的,并且其理论内部是自洽的,对我们当代美德伦理学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