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时期云南道教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武 《中国道教》1994,(2):24-28
道教传入云南,早在东汉末年五斗米道创立之时。张陵创教时所立“二十四治”中,有“蒙秦治”、“稠粳治”分别辖有越嶲郡、犍为郡地盘,而汉时越嶲郡大体相当于今云南西北部及四川西昌等地区,键为郡则大体包括今川南及滇东北地区。五斗米道创立后不久,由于受到中原封建统治者的挟制而陷入了暂时的沉寂。据《三国志·和洽传》言,曹操征服汉中张鲁的五斗米道政权后,“竟徙民弃汉中”;大批的五斗米道徒被迫迁出他们的根据地。  相似文献   

2.
张天师     
天师道创教人张陵(即张道陵)及其后代世袭嗣教者的通称。天师之号,见于《庄子·徐无鬼》,盖有道者之极称。汉末张陵创立五斗米道,自称太上老君降“命为天师”,故世称张天师,其教亦称天师道。陵置二十四治(即教区),其中阳平治为各治之首,类似中央教区,制“阳平治都功印”,连同“三五  相似文献   

3.
东汉灵帝光和年间(公元178—184),汉中五斗米道(天师道)兴起。据《后汉节·刘焉传》、《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说,五斗米道“使人为奸令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习”。这就是说,五斗米道以《老子五千文》为信奉的主要经典,教徒们都要诵习。《老子五千文》即《老子道德经》,因经张鲁定  相似文献   

4.
“正一道”,道教称是太上老君亲授张道陵天师的新出治世之“真道”。于是,“正一”之名伴天师创教而益彰;且其蕴义贯穿道教经箓、义理、修养等各个方面,渗透整个道教历史发展过程之中,抑或谓为道教精髓。本文根据道典,仅就几个主要方面略为论述。一、“正一道”名称之由来《易》曰:“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张道陵乃博学之士,在蜀为官时,亲睹巴蜀民夷的粗俗宗教陋习,欲施改变。于是,弃官遍访参学,历十数年,回到蜀中,依据老学创立道教,以“正一”明宣其道,教化民夷。但张天师所创之教,现存正史皆不言“正一”,多称之为“五斗米道”或“米道”,把传播五斗米道者称为“五斗米师”。这是因三师(天师张道陵、嗣师张衡、系师张鲁)  相似文献   

5.
道教是中华大地上孕育出来的一朵宗教奇葩 ,是华夏沃土中由民族精神追求、道德礼义、民族信仰、文化渊源、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结合而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 ,她的初期是张陵创立的道教五斗米道 (注 :教内称正一盟威之道 )。由于多种原因 ,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等史典中都对张陵的五斗米道记载甚少 ,而且对其称为“米贼”。唯东晋史学家常璩在《华阳国志》中 ,将道教五斗米道创立的全过程记载得最详实 ,是中国最早的一部道教史。《华阳国志·巴志》中载有 :“周武王伐纣 ,实得巴蜀之师 ,巴师勇锐 ,歌舞以凌殷人 ,前徒倒戈 ,故世称之…  相似文献   

6.
五斗米道命名的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斗米道是道教正一派之源,创建时间最早,在道教史上自有其应有地位。但对五斗米道命名之由来,学者们的专论甚少,卿希泰先生认为:“五斗米道的命名,可能与崇拜五方星斗有关。”本文试图从另一角度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7.
“鬼道”、“仙道”与“正一盟威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汉晋的历史文献中,多称张陵之道教为"鬼道",称其道徒名为"鬼卒". <三国志张鲁传>曰:"鲁遂据汉中,以鬼道教民.自号师君,其来学道者,初皆名鬼卒,受本道已信,号祭酒,各领部众,多者为治头大祭酒."  相似文献   

8.
天师道,初创时俗称“五斗米道”。教内则称“正一盟威之道”。因道教尊奉创始人张道陵为天师,故称天师道。宋元以后,龙虎山天师主领道教三山(龙虎山、茅山、阁皂山)诸派,统称“正一道”,以区别于金元时期在北方兴起的全真道。  相似文献   

9.
《法音》1992,(9)
“师君三尊”藏语称为“堪洛却松”,“堪”是堪布的简称,即亲教师,此指静命论师;“洛”是洛温的简称,即轨范师,此指莲华生大师;“却”是却杰的简称,意为法王,此指藏王赤松德赞;“松”是三个的意思。师君三尊即两位高僧大德(师),加上一位藏王(君)。他们是藏传佛教前弘期里十分重要的人物,他们三人的合作,不仅建立了佛教在西藏的正统地位,并使之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而且也确定了以后佛教在整个藏语系地区发展的一些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0.
道教是乐生恶死的宗教,其长生不死思想,渗透在国人的思想意识、民俗心理和社会习俗诸方面,影响深远。岭南人的生死观就带有浓厚的道教意味,体现道教在岭南的地位及其与岭南文化的融合。一、饮食的讲究,体现道教“重生养生”思想乐生恶死是道教的核心。道教重生乐生,视生如同天地之大,如作为五斗米道的重要秘典《老子想尔注》就把《老子》第十六章中的“公乃王,王乃大”和第二十五章中的“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的“王”字统统改为“生”字,并加注云:“生,道之别体也。”①强调生与道合一。太平道的经典《太平…  相似文献   

11.
有关道教发源于四川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张陵所创立的五斗米道的早期名称和张陵其人及其创教地方作了探讨,并对五斗米道为什么发源于四川的问题作了论证。  相似文献   

12.
斋醮     
道教祭祷仪式。其法为设坛摆供,焚香、化符、念咒、上章、诵经、赞颂,并配以烛灯、禹步和音乐等仪注和程式,以祭告神灵,祈求消灾赐福。东汉五斗米道仅有“指(或作旨)教斋”、“涂炭斋”等斋仪,祈祷者“黄土泥面,反缚悬头”,仪式简单。两晋南北朝时,经上清、灵宝派道士之推演,逐渐形成整套的仪范和程式;出现了灵宝六斋、九斋、十二斋等不同斋仪。六斋,即金策斋、黄篆斋、明真斋、三元斋,八节斋、自然斋。再加玉篆斋、上清斋、指教  相似文献   

13.
张陵创立五斗米道的蜀之鹤鸣山究竟在哪里?本刊曾发表过四川大邑县鹤鸣山为道教发源地的文章。现在蔡运生先生提出四川剑阁县鹤鸣山才是张陵创教地点的新见解,我们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刊登其来稿。  相似文献   

14.
鱼凫图腾与道教的三官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官即天、地、水三官。《三国志·卷八·张鲁传》记载有五斗米道的“请祷之法”三官手书”;三官崇拜反映了道教的核心观念“不死”与“仙化”,从而为我们提供了探讨道教起源的可能。道教起源于巴蜀早期原始宗教,前人于此已有所论及,可惜语焉不详。本文欲蜀的鱼凫图腾崇拜考察其渊源,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5.
马贤 《福建宗教》2001,(1):40-41
伊斯“--.教是m个注重卫生、讲究卫生并有一定饮食禁忌的宗教,最主要的禁忌源于(古兰经)的规定,即:死动物(包括因打、摔、触、勒、电等原因而自死的动物)、流出的血、猪肉和非诵安拉之名而宰的动物以及酒。伊斯兰教之所以禁止信徒吃用这些东西,是出于“重视人的性灵纯洁和身体安全”。动物不宰自死或因疾病,或为衰老,或为中毒;血液乃输送身体需要的各种养分的渠道,往往存在有害物质;猪形态丑陋,不择饮食,性情懒惰。此三类列为不洁,故不可吃。至于禁食“非诵安拉之名屠宰的”动物,是因当时多神教徒宰杀牲畜时,必诵自己所崇拜的偶像名  相似文献   

16.
张陵     
(34——156) 五斗米道创立者。又名张道陵,字辅汉。传为汉留侯张良后裔,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少即研读《道德经》、天文地理河洛图纬之书,曾入太学,通达五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东汉明帝时(58——75)曾为巴郡江州(今四川重庆市)令,后隐退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北),学长生之道。朝廷征为博士,称疾不起;和帝即位  相似文献   

17.
任继愈 《中国宗教》2018,(11):62-62
道教是产生于中国的传统宗教,是把古代的神仙思想、道家学说、鬼神祭祀以及占卜、谶纬、符篆、禁咒等综合起来的产物。道教形成于东汉。最初是一些民间教团。主要有:(1)五斗米道。汉顺帝(126-144在位)时张陵在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修道,以符水及中草药为人治病,奉老子为教主,尊为“太上老君”,教人读《老子》,凡入道者交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张陵就是后世说的张天师。其后子孙世代相传,是为“天师道”。(2)太平道。汉灵帝(168-188在位)时张角奉《太平经》为经典,用符水治病,信徒数十万。  相似文献   

18.
3月23日,我们汉中教区和爱国会在教区总堂举行会议,支持杨高坚主教3月19日就罗马教皇“为中国教难祈祷”一事发表的声明,抗议罗马教皇对我国教会的恶意诽谤。出席会议的神长教友纷纷谴责罗马教皇敌视中国和中国天主教会的罪恶行径。陕西省天主教爱国会代主席、汉中教区主教、爱国会主任李圣学主持了会议。与会  相似文献   

19.
孙恩     
(?——402) 东晋道士。农民起义领袖。字灵秀,祖籍山东琅琊(今山东胶南、诸城一带),后徙江南琅琊郡(今江苏句容北)。出身庶族地主,世奉五斗米道。其叔孙泰曾师事钱塘五斗米道首杜子恭。孙恩又传泰业。泰因宦途升沉不定,曾以道教联络下层群众,  相似文献   

20.
宫观     
道士修道、祀神和举行宗教仪节的处所,为道宫和道观的合称。古祀神之宫观,始见于《史记·封禅书》汉武帝令在长安、甘泉建观,以候神人。但均非道观。道教宫观盖源于张陵之二十四治。“治”乃五斗米道的传教点区,其治所亦道士祀神修道之所,多设在山中,“置以土坛,戴以草屋”,“治馆之兴,始乎此也”。至晋,或称治、或称庐,或称靖(又作“静”),东晋始称馆,北朝始称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