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在三一论的框架下寻求教会合一坚实的基督论基础和圣灵论活力,是中国教会在走向合一进程中需要有的深层教会论探讨。坚实的基督论基础和圣灵论活力既可以保证教会涵括丰富多样的信仰和礼仪传统,同时又能够保证教会是真正的不可分裂的"一",因为一主、一信、一洗是教会的共同信仰。因此,教会的"一"是多样性中的"一",  相似文献   

2.
中国基督教是目前世界基督教会中普世化——多宗派联合最为超前的教会,因为曾经有着七十几个宗派的教会放弃了原有宗派的界限与宗派结构间的差异,联合成为今天"后宗派"的中国基督教。可以说中国教会"后宗派"模式相对于现今普世教会合作运动致力于"求同存异"模式更加超前,因为在这一模式之中,宗派之间的差异和宗派的结构或隐或显仍然存在,却并非分开的;在上帝的道与圣礼中的崇拜中使得信仰的合一成为外在、可见的。在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大陆的教会由于政治的压力而放弃了宗派。因为当时时局的变化是非常迅速又强烈的,故而来不及发展与形成中国基督教会后宗派身份的神学基础。就这一点而言中国基督教的教会结构也是复杂而脆弱的。即便中国教会后宗派的模式对世界基督教是一重要的贡献,也迫切需要神学的强化,从而拥有更加成熟的教会论,因为中国教会是正在走向合一的教会。本文认为正在呈现出来的后宗派主义如果与圣餐团契教会论——目前最具活力、占主导位置的普世基督教合一模式结合起来,将有利于中国教会的巩固与发展。有一基本的共识,即教会的标志就是上帝纯正的道被宣讲、圣礼(洗礼与圣餐礼)得以正确施行。基督教会最基本的信仰生活,那就是在一起崇拜,上帝的道的宣讲和圣餐中领受耶稣基督的宝血与身体,如此才使得团契成为现实。只要基督教在这一点能够达至共识,信仰的多样性处境化表述可以有很大的自由。在联合崇拜中,中国基督徒可以在研究圣经、早期教会一些教会论上分歧观点的基础之上,借此形成某些共同的神学表述。也许编写一本后宗派的教义问答,可以作为最基本阐述和教导共同信仰的依据。希望合宜的圣餐礼的认识能够在中国教会中不断得到提升,这也将强化中国教会作为真正普世教会一部分的身份。结合圣餐团契教会论的实现,后宗派的理念具有巨大的普世合作潜力。这两种可以相互获益:圣餐团契的教会论为后宗派主义提供更大的神学支持,而后宗派主义挑战了传统的教会,寻求勇敢的进步,促动宗派放弃那些导致教会分裂的传统和教政体制,以求基督的教会能够获得可见的合一。新教教会正形成不断增长的趋势,那就是致力于除去宗派之间的分歧。在这样的背景中,中国基督教的后宗派经验将对全世界基督教普世合作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为促进中国教会的合一与神学建设,金陵协和神学院神学研究室于1998年3月21日举办“中国教会的合一”研讨会。与会者就新约圣经与教会合一,教会历史与教会合一,灵性经验与教会合一等方面内  相似文献   

4.
高英 《天风》2010,(9):16-18
世界基督教教会联合会(下称“世基联”)自1948年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宣告成立以来,在推动基督教三大宗派(罗马公教会/“天主教”、东方正教会/“东正教”以及基督新教)的普世合一运动中,已走过“花甲”之年,结出了令人欣慰的合一硕果。“世基联”下属专委会之~“信仰与教制委员会”(下称“信教会”),是早在1927年在瑞士洛桑成立的跨宗/教派组织,注重从信仰传统和各宗/教派教会体制(教制)层面上,探讨和推动教会合一。  相似文献   

5.
教会最基本的使命到底是什么?中国教会自传研究工作的使命又到底是什么?吴耀宗先生在1956年的讲话中有个十分明确的回答:“教会最基本的使命是传扬福音,引人归主,这就是中国教会自传的工作。” 为完成“传扬福音,引人归主”这一教会的基本使命,吴先生多次在重要会议上就中国教会的自传工作作过指示 1951年,他指出过:“若要真的‘自传’,中国的  相似文献   

6.
从中国教会的发展过程及现状看,就其发展方式以及福传进度,无一不在恢复“信仰自由”后形成的,尽管表现出一种后发展的特征,但对于见证中的中国教会的机遇来说,从20世纪后半叶到21世纪,我国教会的确随着国力的兴盛而广扬的,绝不仅仅是时间的推移,而是涵容着社会大变革的深刻内容。尤其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教会的“服务体系”得到重振,一种蕴涵着天主教会博爱胸襟正在有条不紊地在中国大地呈现,教会的“教友数”的发展较“解放前”有可喜之处,从而使中国教会以崭新的面貌立于普世教会之林。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当然这个奇迹不是…  相似文献   

7.
海外消息     
晓望 《天风》2012,(4):64-64
世基联圆桌会议豫讨合一,拟定“教会”共识 世界基督教教会联合会(简称世基联)总干事特维特牧师近日主持圆桌会议,探讨合一。世基联信仰与教制委员会总监Rev.Dr John Gibaut表示:不合一的现象比教会合一的来得明显。不同的传统对“教会”亦有不同的描述。如果大家不能就“教会”有共同的想法,那么大家亦很难在教会合一上讨论一些什么。而信仰与教制委员会就“教会”草拟一份具有共识的文件,将于第十届世基联大会呈交。  相似文献   

8.
现状之描述: 中国教会的“义工现象”缘于复堂后“庄稼多工人少”的严峻现实,广大比较老练的信徒出于爱主爱教会的热忱,把业余时间全部投入在教会各种服侍之中,这为中国教会的恢复与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教会发展到今天,若离开广大义工(平信徒)的事工参与的确是不可想象的。有同工估计,中国教会至少有超过50万人数的义工活跃在教会工场上。  相似文献   

9.
倪光道 《天风》1994,(5):28-28
本刊今年第一期刊登“治好教会大家谈”征文后事后,收到十分踊跃的来稿,充分说明大家对主的教会的热爱以及对治好教会的迫切心情。本刊将分几期发表具有代表性观点的来稿,但须声明的是,发表的文章并不一定代表本刊的观点,只望读者能从中得着供养或引起思考。 本期专栏内有三篇是议“民主办教”的,我们已经说过,民主办教是治理教会的一条可探讨的路,但“民主”既不是由人意代表神意,也不是迁就不当的意见,“民主”乃是调动并发挥信徒的参与。《中国教会的型态初探》一文从历史的回顾中探讨今日中国教会的治理方式(型态),值得一读。文章较长,我们将分三次刊出。  相似文献   

10.
王嘉理 《天风》1994,(7):29-30
三、当今中国教会:在世而不属世 1949年以后外国在华宣教历史旨一段落,中国教会开始了三自爱国合一运动。由于极左路线和文革的摧残,1979年前中国已无有形的教会。在此期间,中国信徒用家庭聚会的方式保存了信仰,并且坚持传福音,扩张神的国。家庭聚会的实质还是地方自治、自养、自传的一种教会型态,颇像早期教会。  相似文献   

11.
郇玉峰 《天风》2001,(6):45
从圣经中的“三自”原则到中国教会“三自”道路的实践,中国教会走出了一条充满祝福的道路,成为普世教会一盏明亮的金灯台。为第三世界国家教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总结了经验。站在新世纪的起跑线上,中国教会面对着新的挑战,为更好按“三自”原则办好教会,积极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中国教会积极地开展了神学思想建设,这是深化“三自”,全面实现了“三自”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12.
晨风 《天风》2003,(4):48-49
一、引言 《尼西亚信经》的第九句:“我信独一圣神大公使徒的教会”。精练地阐述了教会的四个特性,即:合一性、圣神性、大公性和使徒性。这四性是教会沦中很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每个在建设和发展中的教会时时来衡量自己身量的主要尺度。深刻地理解和应用其中所蕴涵的真理,对每个教会来说都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对正在蓬勃发展的中国教会而言更是如此。本文欲从浅析教会的圣洁出发,来看教会的圣洁性给中国教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教会合一运动继续发展,其中尤以宗派间合作所取得的成就最为显著。抗战爆发后民族主义的空前高涨促使中国基督教界更加关心社会新秩序的建构问题,而宗派间合作则被视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教会外民族主义对于中国基督教之于抗战救国的有用性诘问促使中国教会推动合一运动;中国基督教民族主义推动教会合一以使基督教有助于抗战建国。教会内外这两种民族主义共同推动了抗战时期的教会合一运动,尤其是宗派间事工性合作。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介绍了团契教会论在普世教会运动中的神学地位、以及对它的基本定义和神学理解。团契教会论既是一种新的教会论的理论尝试,又是一个教会在探索自身本性和使命过程中的具体实践,更是一个推动教会向前发展的远象。本文的目的在于指出团契教会论也能给联合中的中国后宗派教会带来一些建设性的思考。在推进基督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团契教会论不仅可以建立对教会的本性和共同信仰生活的一种共识性理解,也能为中国教会担当社会责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尊敬的主教、神父们,各位主内兄弟姐妹: 感谢天主的安排,我们欢聚一堂,共同就“社会变迁与教会回应”进行交流,我愿借此机会就“回顾中国天主教五十年”谈点浅见,供大家分享,请允许我先从中国教会历史谈起。 一、中国教会历史的经验教训: 天主教于1294年由方济各会会士意大  相似文献   

16.
编者的话     
《天风》2003,(12)
满载着中国1600万弟兄姊妹情谊的中国基督教代表团一行9人,完成了对加拿大、美国14个教会组织和机构及11所神学院的访问交流后顺利回国。中国基督教代表团就神学思想建设、神学教育、中国教会事工近况、有关中国宗教政策等主题的专题演讲,让海外教会弟兄姊妹们感受到“中国基督教的神学思想建设是对普世教会的一种贡献”。在中国教会的信仰具体实践中,中国教会是一个宣讲和服务的教会。  相似文献   

17.
杨联涛 《天风》2017,(7):13-14
中国教会不断兴旺发展,几乎每个教会每年都有不少人受洗归入主的名下,更有不少人加入教会义工队伍,奉献时间、精力,活跃于教会各类事工中。然而,愿意报考神学、专职侍奉的青年人却越来越少,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面对发展中的中国教会,面对已经成熟了的庄稼,却没有足够的工人收割,家主心甚忧急:“谁肯为我们去呢?”  相似文献   

18.
《天风》1998,(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会与海外教会的友好关系有很大发展。但海外仍有一小部分教会或教会团体不尊重我们教会的三自原则,擅自以帮助中国教会的名义,搞一些不正当的活动,如过去较多的募捐走私圣经进入我国,现在又来了一个募捐帮我们建神学院之事。不是说中国教会不能接受外援,问题是海外教会或教会团体必须尊重我国教会的三自原则。这一点我们一再申明,但有些人置若阁闻,我行我素。这是为什么,很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9.
执事的意义     
徐晓鸿 《天风》2005,(7):14-15
经文:徒6:1-7;林后3:4-6;提前4:6 今日的中国教会,在上主的眷顾下,福音兴旺,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与挑战也越来越多,传道人信仰素质不高,教会不团结,各种纷争矛盾层出不穷……这使我想起初期耶路撒冷教会的光景,据使徒行传6章1节的记载,一方面“门徒增多”,另一方面也有人在“发怨言”, 虽然我们今天面临的不一定是饭食管理上的问题,但从某种意义上说  相似文献   

20.
季剑虹 《天风》2002,(4):26-28
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是中国教会团结广大基督徒联合走爱国爱教、独立自主、自办教会道路的圣经依据,是全体教牧同工事奉的目标和方向。“在金陵成长”让我们看到一位金陵人在金陵的成长过程,见证金陵的发展。“在主日礼拜的事奉”谈谈如何管理主日礼拜:“权利、义务与遵纪守法”阐明了公民在享受信仰自由的同时。应该履行遵纪守法的义务:教会书坊介绍一位仆人的信仰之路。华东神学院参加上海市学生联合会感触颇深。愿意在继承、开拓、创新中发展。本版编辑:王荣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