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总结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历程是一项意义重大的课题.如何估价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成就,是颇有争议或缺乏深入研究的问题.文章指出,应立足于古今中西比较,揭示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的独特贡献.面对20世纪中国的复杂历程,研究者要采取理智清醒的态度,以更开阔的视野,拓展研究工作兼顾文化的不同领域,挖掘民间的精神产品……,以展示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真实、丰富的风貌.  相似文献   

2.
本文围绕英国文学批评家约翰·凯里的著作《知识分子与大众:1880-1939年文学知识界的傲慢与偏见》展开讨论,特别关注他对英国现代主义文学形成根由的论述,即他认为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源自知识分子对大众及大众文化的排斥。在尼采哲学的影响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知识分子竭力贬抑大众,甚至试图消灭大众,而他们自己则自奉为"天生的贵族",认为自己应该享有政治文化方面的特权。这种知识分子的傲慢与偏见为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蔓延提供了温床,险些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对于鸦片战争以来的19—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者们往往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这种看法之不同,并不在于是否承认19—20世纪中国哲学与以往数千年中国哲学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不在于是否承认这一变化的根源来自中国从鸦片战争起被卷入以西方近现代文化为模式的全球性现代化运动,  相似文献   

4.
前文对林荣洪所归纳的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关系的五种模式作了简单的介绍.尽管实际的情形可能更为复杂,但这种类型式的归纳倒也不失简便,描述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基督徒知识分子在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时所具有的不同取向.那么,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5.
现代主义文学是随着"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而从西方介绍到中国的.20世纪30年代,现代主义(就它本身说)在中国文学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它在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几个方面都有所进展和突破,甚至达到(它在中国的)高峰.现代主义文学在30年代的鼎盛,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它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相似文献   

6.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基督教历史上形成了以高等教育机构青年学生为基础、鼓励他们志愿到国外进行传教事业的学生志愿海外传教运动.运动将这些学生的三分之一都派到了中国,直接影响到中国的传教事业.受其工作理念和方式的直接影响,中华基督教学生立志传道团于1910年成立,促使许多学生接受基督教并成为神职人员,是中国基督教学生运动的主要力量之一,但在30年代以后消失于无形之中.它是20世纪初期中国基督教史上产生于学生界和知识分子界,面向学生和知识分子布道,劝导他们成为教会神职人员的团体.  相似文献   

7.
陈永涛 《天风》2017,(9):27-27
前文对林荣洪所归纳的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关系的五种模式作了简单的介绍。尽管实际的情形可能更为复杂,但这种类型式的归纳倒也不失简便,描述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基督徒知识分子在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时所具有的不同取向。那么,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画具有千百年的历史,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表现手法与形式。在19世纪20年代初,西方宗教、文化、科技等逐渐涌入我国,我国知识分子开始走上了一条促使国家富强的道路,中国画改良运动由此产生。康有为最先提出中国画改良问题,成为促进中国画现代化转变的主要推动人物,另外陈独秀、徐悲鸿等人掀起了一阵中国画的改良思潮,中国画在西方美术技巧与形式的冲击下,逐渐朝着现代化方向发生转变。基于此,文章将对中国画的改良与现代化转变进行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9.
文化相对主义①(culturalrelativism)并非来自于中国本上。在中国历史上众多思想家那里,并不多见有人明执着文化相对主义的“旗号”,但是在文化变革发生后的过程中,从许许多多主张中,却总能看到它晃动的影子所以,对文化相对主义这一发生于西方、响应于国内的文化现加以分析认识,很有必要。文化相对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之初。被称为美国人类学之父的弗朗兹·博厄斯等人类学家率先向社会达尔文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提出了挑战,他们的观点被归纳为“历史特殊论”。博厄斯认为,19世纪要发现文化进化规律的企图和要把…  相似文献   

10.
杜维明先生是当代新儒家第三代的重要代表人物.自上世纪90年代始,他对"公众知识分子"的命题给予了较多关注,认为中国知识分子在其发展历程中可分为两个"断裂"的阶段,即传统的"儒家知识分子"--"士"和近代"五四知识分子";而"公众知识分子"是第三个阶段,它跟传统的"士"在"群体批判的自我意识"上具有同构性.但"公众知识分子"的现代性决定了它不同于传统的"士",也将超越"五四知识分子"的"启蒙心态"和"民族主义"的怪圈.尽管杜先生的理论中内含某种悖论和不切实际的玄想,然而他关于"公众知识分子"和"文化中国"的理论对于21世纪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走向及重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百年来,佛教与中国社会和文化一起经历了沧桑巨变。无论是组织形式还是教义宗派,无论是社会功能还是文教事业,中国佛教在20世纪整整100年间都发生了巨大变革。世纪之交,回顾和总结20世纪中国佛教走过的发展过程和历史经验就成为佛学研究者一项重要的使命。在我们刚刚跨入新世纪的时候,陈兵教授和邓子美教授出版了他们合写的40万字的专著《20世纪中国佛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佛教研究新领域的拓展,标志着20世纪中国佛教史学科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  该书以翔实的资料和宽阔的学术视野对20世纪中国佛教…  相似文献   

12.
刘黎红 《哲学动态》2001,(11):21-25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与现代化所伴生的意义危机和文化全球化对本土文化的新一轮更加广泛、深层次的冲击,文化保守主义问题在中国凸现了出来.当国内学者发现了这一问题的现实性和它仍将持续存在的必然性以后,文化保守主义很快成为新的研究焦点.就近代文化保守主义[1]而言,自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学者们对其从各个角度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现将国内10余年来的主要研究观点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范钦林 《学海》2002,(1):34-36
20世纪中国文学史写作所面对的问题 ,既关系到文学史观的问题 ,同时也关涉到文学观、文学批评等相关问题 ,甚至也超出文学领域的局限。正因为这样 ,由 2 0世纪中国文学史写作所引起的话题 ,一直受到文学研究者的关注 ,可以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本期发表的这几篇文章 ,也许有助于对这一话题的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的文艺理论范式大体经历了三次转型,分别是从开国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文学工具论、钱中文与童庆炳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本世纪初的审美意识形态论,以及马克思主义文论在新时期的发展文化政治诗学。通过这三种文艺理论范式的比较阐述可以发现,中国文论是随着时代背景与社会现实共同发展的,而文化政治诗学,正是最符合社会主义中国当下语境的文论范式。  相似文献   

15.
杨绛先生的小说《洗澡》描写了在建国之初至"三反"运动这个时间跨度内众多知识分子的个人境遇与思想变化。在书中,作者塑造了众多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有卑劣猥琐却无暇自怜的余楠、忠于自我却无力挣扎的许彦成,以及刚直不阿却封建昏庸的朱千里等。对这些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的研究将对我们分析本书所要表达的主旨内涵起到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性别对组织沟通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严文华 《心理科学》2001,24(5):614-615,617
随着人力资源性别结构的变化、管理层性别结构的变化,性别差异及其对人际沟通、组织沟通的影响成为研究者们非常感兴趣的一个研究内容。研究者们多从文化角度,而不是从生物和心理角度解释他们观察到的差异。他们认为,性别差异更多是社会习得的产物(Rubben。1988)。也有的研究者把性别也作为跨文化研究的内容之一。20世纪80年代学者们更关注男性和女性在语言沟通和非言语沟通中具体差异的研究,进入90年代以来,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中国文学"与先验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士林 《学海》2002,(1):28-30
20世纪中国文学史写作所面对的问题 ,既关系到文学史观的问题 ,同时也关涉到文学观、文学批评等相关问题 ,甚至也超出文学领域的局限。正因为这样 ,由 2 0世纪中国文学史写作所引起的话题 ,一直受到文学研究者的关注 ,可以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本期发表的这几篇文章 ,也许有助于对这一话题的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18.
叶虎 《学海》2002,6(1):36-40
20世纪中国文学史写作所面对的问题 ,既关系到文学史观的问题 ,同时也关涉到文学观、文学批评等相关问题 ,甚至也超出文学领域的局限。正因为这样 ,由 2 0世纪中国文学史写作所引起的话题 ,一直受到文学研究者的关注 ,可以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本期发表的这几篇文章 ,也许有助于对这一话题的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19.
汤拥华 《学海》2002,(1):31-34
20世纪中国文学史写作所面对的问题 ,既关系到文学史观的问题 ,同时也关涉到文学观、文学批评等相关问题 ,甚至也超出文学领域的局限。正因为这样 ,由 2 0世纪中国文学史写作所引起的话题 ,一直受到文学研究者的关注 ,可以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本期发表的这几篇文章 ,也许有助于对这一话题的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20.
王纪人 《学海》2002,(1):40-42
20世纪中国文学史写作所面对的问题 ,既关系到文学史观的问题 ,同时也关涉到文学观、文学批评等相关问题 ,甚至也超出文学领域的局限。正因为这样 ,由 2 0世纪中国文学史写作所引起的话题 ,一直受到文学研究者的关注 ,可以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本期发表的这几篇文章 ,也许有助于对这一话题的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