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这样一位母亲,由于要上班,将3岁的女儿丢给离家不远的外婆照看,但她很不放心,每天都要去看两趟。这日早晨去看孩子时,女儿打了两三个喷嚏。上班时,她一直在思考这件事:“宝宝会不会是感冒了?会不会发热?或者是患了其他什么病?”她越想越担心,于是马上放下手中的工作,煞有介事地请了假,并急急忙忙地跑到外婆家。结果,她看见孩子正在那儿活蹦活跳地玩呢!  相似文献   

2.
撒谎的爸爸     
正自打记事起,她就知道自己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因为别的孩子都有父母疼,而她,只有爸爸。每每看到别的小朋友在妈妈的怀里撒娇,她都羡慕得不得了,她不明白,别人都有妈妈,为什么她没有?于是,她不止一次哭着向爸爸要妈妈,而爸爸总是告诉她,妈妈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只要她在家乖乖地听话,不哭不闹,妈妈很快就会回来。她信了爸爸的话,为了能让妈妈回来,她真的变得很乖很乖,尽管爸爸口中每次的"很快"都是遥遥无  相似文献   

3.
幸福地变老     
有记者向49岁的莎朗·斯通提问,问长期面对镜头的她会不会担心变老,莎朗.斯通听了突然激动起来,甚至连说话的声音都带着颤抖,她严肃地说:"怕老?真可笑!每天有多少孩子因身患艾滋病而死亡?如果他们有机会‘变老’,他们肯定高兴得不得了。关心皱纹,还不如关心他们!皱纹算什么?它是你活着、笑过、哭过的证明。多幸运啊,你有皱纹!"  相似文献   

4.
幼儿园孩子的回答 有一天,幼儿园的老师问一群孩子:“花儿为什么会开?” 一个孩子说:“花儿睡醒了,它想看看太阳。” 另一个孩子说:“花儿一伸懒腰,就把花朵给顶开了。” 第三个孩子说:“花儿想跟小朋友比一比,看看哪一个穿的衣服更漂亮。”  相似文献   

5.
正我一直在学习"接纳"与"放下",虽然愈学愈好,但有时候还是觉得不到位。因为,我还是会问:为什么?为什么这种事要发生?为什么事情会这样?为什么事情不能如我所愿?我发现,当我在问"为什么"的时候,其实是怀着一种受害者心态,想要讨回公道的。我有一个朋友,她的先生不到四十岁。有一天,先生和孩子在地毯上玩时,倒在地上再没有起来,就这么走了,连一句"再见"都没来得及说。在谈话中,她隐约地问到"为什么"。我看着她充满泪  相似文献   

6.
李曜安 《大众心理学》2020,(4):31-33,14
幼儿英语启蒙,我们着重针对0-5岁的孩子。英语启蒙实践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1)到底多大开始英语启蒙比较合适?2)小宝宝中文还不会说,又加上英语,会不会把孩子搞糊涂了?反而影响孩子的语言发展?3)启蒙是不是先教字母,然后教单词,这样比较好?4)有个孩子从3岁开始英语,学了两年了,单词会很多,但是只能说单词,学英语是不是就这样的?5)有的孩子看了两年原版动画磨耳朵,英语却没有一点进步。  相似文献   

7.
陈丰盛 《天风》2014,(12):48-48
有一天,一位姊妹找到牧者,说要谈谈自己的事,话匣子打开就收不住了……她从认识丈夫讲到结婚,再从两个孩子的出生,谈到自己想要自立,不想被丈夫牵绊。她不停地埋怨老公不会干家务,数落老公不懂得照顾自己、照顾孩子,经常上网:还说老公没有体谅自己,白顾自地赚钱。  相似文献   

8.
综观西方电脑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美国一项有关电脑应用范围的研究报告,2000年全美的电脑系统中有五成为“商业用”,有二成为“家庭用”,有二成为“教育用”,只有一成为“科学用”。而在2002年,全美的电脑系统发生了变化,有六成为“商业用”,有三成为“家庭用”,只有剩下一成为“教育和科学用”。由此看来,西方世界“家用电脑”的普及确实有着急遽增长的趋势。 然而在我国,近几年来学习电脑、进入网络已成为我们不可缺少的社会风尚。与此同时,由于广博信息的接触,也使得许多父母步入了另一个教育儿童的困境:我的孩子年纪还小,现在就去学电脑是不是太早?如果不学电脑,孩子将来会不会跟不上别人?我的孩子会不会因为使用电脑而丧  相似文献   

9.
引言如果你被训练成一位哲学家而突然丧失了说话、书写和阅读的能力,你会有什么感觉?你会不会觉得有一种死或涅槃、或者有意无意地失去控制的感觉?你会不会以科学家的客观眼光看待自己,或者充满了亚里士多德式的迷惑?你会不会以为这是一次不可思议的经历?  相似文献   

10.
识趣者     
正一个女孩搬到了一个新小区,某天加班直到深夜,刚进小区,她就发现身后有一个男人。男人高大强壮,虽然看不清样貌,但女孩依然有些害怕。她步子飞快,可男人始终不紧不慢地跟在她的身后。她走到楼门前,踌躇着该不该进去,万一被尾随可就糟了,但如果大喊大叫也有些过度敏感。记得某次她躲着一个男生,不肯单独跟他坐同一班电梯,那人还很生气,说怕什么?难道我长得很凶吗?你这样很没有礼貌。  相似文献   

11.
为她换双鞋     
单位里搞联欢,大家都乐着笑着跳起了舞。可是,有一个人却木头般坐在座位上不挪屁股。他就是刚刚大学毕业、来自农村的李小明。一曲跳罢,小萌来到李小明的座位前,好奇地问他:"怎么就你一个人坐在这儿呢?"李小明很难为情地说不会。小萌不由得咯咯笑了:"不会跳有什么关系呢?你下来,我教你。"确实,小萌的舞跳得很好,在舞池里就跟百花丛中翩翩起舞的花蝴蝶一般,单位里很多喜欢跳舞的人,都是她教会的。在小萌的坚持邀请下,李小  相似文献   

12.
正母亲今年60多岁,本就不瘦的她这些年像吹了气一样地愈加胖起来。由于胖,她婉言谢绝我让她入住大城市的邀请,固执地留守在老家,上午遛遛弯,下午打会儿小麻将,每月靠着不多的养老金,自娱自乐,怡然自得。那日,我带女儿旅游回来,照例给母亲打电话,像过去那样不厌其烦地描述所到之处的风景和趣闻。母亲一向爱听这些,边听还边好奇地问:上海真的繁华热闹吗?南方的春天跟北方一样吗?故宫里还有宫女吗?草原上有狼吗?她的问题稀奇古怪,总让我的小女儿忍俊不禁跟我吐  相似文献   

13.
小时候,她是家里3个孩子中的老二,对"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深有体会。她的父亲是一名退伍军人,母亲是个心理学家,当她9岁的时候,母亲离开他们跟另一个男人走了,从那个时候,她就开始管家。  相似文献   

14.
曾经读过这样一篇文章,题目叫《寂寞女儿心》,是一位女士写的!她叙述了女儿的一段事情:她的上小学的女儿自小跟外婆,后被接回家中,却与父母有所疏离,尤其是因学习不佳,在学校也得不到老师的青睐,她只得训导,但并无起色.一次雨天,她撑着雨伞去接孩子,她向着马路对面的孩子大声呼喊,而孩子却自顾在雨中“沐浴”伸开双臂奔跑,体验一种从未有过的快感,她马上意识到孩子心灵中久存的压抑,从此她开始尝试另外的与孩子交流的方式.当我读到这里,我也被长久地震撼了.我不是一个教师,也没有做家长的体验,但经过一个漫长的学生时代,对于这位女士的描述或身感心受或目睹耳闻,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总觉得想说点什么.  相似文献   

15.
正一凡是我最难忘的朋友,只是,在她28岁的时候,上天就把她从我们身边带走了。如果你认识她,或许会和我一样喜欢她。她是个既安静又开朗的姑娘,言语恰到好处,有她在,既不会觉得聒噪,也不会感到冷场。她周到地照顾着每个人的情绪,也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她散发着温和的光彩,从不灼痛别人的世界。就是这么一个姑娘,28岁之前,她都是幸运的。  相似文献   

16.
这一天,在我开的心理诊疗室里,来了一位年轻美丽的少妇。尽管她全身上下打扮得珠光宝气,但从她的眉宇间看得出还有几分稚气,也有几分烦郁。果然,我刚开口问她心理上有什么毛病,她就掩面抽泣起来,断断续续地说:“医生,我心理上没有毛病,只是想问问你,我该怎么办?”我清楚心理病人一般都不会认为自己心理有毛病,便宽慰她道:“那你有什么烦恼跟我说一说吧!或许我能帮你解开心中的疙瘩。”她迟疑着,好像难以启齿。我也不去催她,只是用亲切的眼神鼓励着她说出来。在我无声的鼓励下,她终于开口了,含泪地说:“医生,我不是个好女人,我总是在对不起我…  相似文献   

17.
余红珠 《天风》2006,(16):10-12
上帝又对亚伯拉罕说:“你的妻子撒莱,不可再叫撒莱,她的名要叫撒拉。我必赐福给她,也要使你从她得一个儿子。我要赐福给她,她也要作多国之母;必有百姓的君王从她而出。”亚伯拉罕就俯伏在地喜笑,,心里诡“一百岁的人还能得孩子吗?撒拉已经九十岁了,还能生养吗?”(创17:15-17)  相似文献   

18.
烛光映心     
家里太穷了,孩子只能在家里生。丈夫尴尬地去请医生。医生披上衣服,背起药箱就朝外奔,引领着这位张皇失措的男人穿越茫茫黑夜。医生到了他家,竟然没有电灯。她心里一惊,很快稳定下来,问:“你家里还有蜡烛吗?统统点起来。”在烛光下助产,对她来说,这是第一次,但她相信自己的医术。这家贫穷的人更相信她,她精湛的医术和善良的心地,连这里的石头都知道,如果石头会说话,一定会为她歌唱。  相似文献   

19.
郭为 《天风》2014,(10):56-57
前不久,在苏丹发生了一起“逼迫基督徒放弃信仰”的事件,让我再次深思做主门徒的代价.一名叫梅里·易卜拉欣的怀孕妇女因嫁给基督徒并且改信基督教而被判死刑.据她的丈夫丹尼尔说,她在监狱里被迫带着锁链生下了自己的女儿.当地法院给了她两年的宽限期,在孩子断奶后,她会因背叛伊斯兰教而被鞭笞100次,随后处死.穆斯林法官已经给了易卜拉欣生存的机会,如果她放弃基督教的信仰成为穆斯林,可以免于一死.但是勇敢的易卜拉欣说:“要处死我就快点动手吧,我不会改变我的信仰,我拒绝改变信仰.我不会放弃基督教苟且偷生!”易卜拉欣面对死亡的威胁毫不畏惧,勇敢地坚持自己的信仰.这让我想起德国神学家潘霍华的那句话:“当基督呼召一个人时,他是召他来为他死.”这句话道出了作为主的门徒必须具备毫无惧怕、决不妥协的心志,令人警醒.  相似文献   

20.
一位性格非常温柔的同学,说到她那从事铸造设计的丈夫时,觉得最难以忍受的,不是那些明显的缺点,而是每天回到家里还一个劲地跟她说那些她根本不感兴趣的铸造原理、设计图纸、产品更新。直到有一天,她面对眉飞色舞的丈夫吼道:“你有完没完?烦不烦人?”而丈夫却一脸疑惑:以前她不是蛮喜欢听的吗?另一个极端的故事是事业心特强且有所成就的女领导,回到家里还无法忘怀在单位的尊贵与风光,不仅常常教导丈夫该怎样做,还让本来自卑感就已很强的丈夫承担全部家务。直到有一天,丈夫“邂逅”了一位女同事,于是“老树发出了新芽”,因为他“不想下班以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