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英国有一座"斜屋"酒吧,位于斯塔福特郡希姆雷市。"斜屋"酒吧已成为一个著名景点,世界各地的游客都纷纷涌来,一睹奇特"斜屋"的真面目。酒吧的左侧屋顶比右侧屋顶矮了整整1.2米。由于这座"斜屋"酒吧的屋顶、门窗,甚至吧台都是倾斜的,所以搁在吧台上的酒杯有时会自己滑动起来,而扔到吧台上的硬币也会自己动起来。这  相似文献   

2.
前一段时间,在都市出现了一种以孤独老人为特定服务对象的“陪老”服务,主要是与老人聊天唠嗑,为老人解除精神上的孤寂和烦恼,当然在聊天唠嗑中,并不排除情感上的交流。2000年春节晚会上赵本山和宋丹丹表演的小品《钟点工》反映的就是这一种社会现象。然而,时隔不久,在北京、南京、上海、合肥、南昌等大都市又出现了一种全新的面向社会各个年龄段的服务项目:“情感陪护”。操此业者,大多数是30岁以下的年轻女性,而且有一定的文化,通过陪客人聊天、唱歌、喝茶、逛街、旅游等活动,排解客人内心的孤寂,慰藉受伤的心灵,疏泄负性情绪,平衡心理。  相似文献   

3.
覃江 《宗教学研究》2003,(2):117-121
本文以《阿含经》为本,将其中所传安般念,用资粮、前行、修习、证果四位进行整理,使分散的经义得以条贯,从而让人对这个重要的禅定法门的体系与纲要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4.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则要说:家家有本当念的经——圣经。念了这经,我们就明白人生的意义;念了这经,我们就知道婚姻和家庭是怎么回事;念了这经,许多难念的经就变成易念的经。一、圣经是一本家书 旧约主要是写给以色列家的书,教导这个家庭的人知道他们的神和祖宗是谁,要他们信守与神立下的约。新约主要是写给“神的家”(提前3:15)——教会,要教会明白神的旨意。总的说,圣经是一本家  相似文献   

5.
恩惠 《天风》2009,(1):64-64
前不久,偶遇一个姊妹,多年不见,已不过不惑之年的她看上去显得有些苍老,松散的头发不时露出几根银丝,年轻时那引以自豪的双眼皮眼睛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灵气,神情木然.  相似文献   

6.
通过测定13名大学生在完成框架效应问题时的事件相关电位(ERP),探讨了框架效应产生时的脑内时程动态变化。结果发现,无论是以反应时为因变量,还是以"确定"选项和"风险"选项的选择率为因变量,框架效应都存在。正面框架和负面框架诱发的ERP晚成分均表现出先有一个正走向的变化,在500ms左右达到峰顶后(P500),逐渐转变为负走向的变化趋势。在900~1200ms的时间窗口内,框架效应存在半球效应,在左半球有更大的激活。对差异波(负面框架减正面框架)的偶极子溯源分析结果显示,该成分主要起源于右脑的边缘叶(Li mbic Lobe)和扣带后回(posterior Cingulate:Brodmann area31),可能主要与情绪的评价有关,"正面框架"和"负面框架"表达了一种情感信息。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决策的双加工理论。  相似文献   

7.
当代著名哲学家、中国哲学史家蒙培元的情感哲学,学界称之为"情感儒学"。他提出了"人是情感的存在"、"情感是人的基本的存在方式"、"儒家哲学是情感哲学"等一系列重要命题。他的哲学思想有"主体""心灵""超越""境界"与"自然"这几个最重要的关键词,并由"情感"观念贯通起来。他有一个重要命题即"情感可以上下其说":往下说,情感与生理心理相联系,就是主体心灵的感性层面,即是一种形而下的自然经验;往上说,情感与实践理性相联系,乃是主体心灵的超越层面,即是一种形而上的超越体验。情感儒学实可谓两千年来儒家主流哲学之大翻转,即颠覆了以宋明儒学为代表的"性本情末""性体情用"的观念架构,回归孔孟的情感本源观念,由此引发了当代儒家哲学研究的"情感转向"。  相似文献   

8.
我是一个喜欢幻想的女孩,因为自己长得不漂亮,我常独自一人躲在屋里,幻想着自己有一天会像丑小鸭那样变成白天鹅。我虽然已满18周岁了,可我还时常沉浸在幻想的童话世界里。我喜欢独自漫步在郊外的原野上,欣赏西边的太阳发出最后的余光。我喜欢一个人冒着倾盆大雨,在雨中不停地跑,体验被雨淋的滋味。我喜欢把自己关在12平方米的房间里,让奔腾的思绪不停地在稿纸上宣泄,让美好的诗句流出笔端,轻轻叩击着自己的心房。第一次见到他时,我只觉得眼前的这个男人好熟悉,好陌生,好潇洒,好深沉。他约有二十八九的年龄,中等身材,鼻梁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  相似文献   

9.
在暴力的情感解释路径中,暴力已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躯体化问题,而是包含了怨怼、愤恨等情感的表达性行为.此外,该路径强调在具体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系统之中理解暴力行为及其情感意涵.沿此路径,本文考察了发生在村落社会初级关系圈中的暴力事件.研究指出,此类暴力事件通常与纠纷、争吵等因素联系在一起,涉及到初级关系圈中的道义、情感和权力,体现了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恩怨爱恨以及对报复性正义的追求.这种凸显暴力行为所蕴涵的道德情感特质的研究路径有助于我们对暴力行为获得一种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作者认为,在《情感及伦理生活》文集的亚洲情境中,情感成了私人和公众之间的重要连结。正如公众主要是由私人个体所组成,私人个体的情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公众的情感,反之亦然。情感在许多案例中被证明是使得统治阶级的政策和宣传能够被民众接受并支持的关键性说服因素,而且它还提供了次级社会运动和统治政权之间协商和妥协的中间地带。情感提升了人类社会之内以及相互之间的理解与接纳的这一特性,就是其伦理价值的基础,以及在亚洲视角看来情感是如何成为伦理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1.
基于情感效益探究台湾六都的城市情感意象,过程中尝试不同的研究途径,也根据猫途鹰旅游网站的评价选择景点样本,最终采用感性工学、KJ法和语意分析做调研,针对一般民众和专家实施问卷调查,再从中选择台北、台中和台南代表台湾三处不同场域进行分析,其结果显示一般民众和专家对城市意象的认定并非一致,主因在环境场域认定的部分有其不同的偏好,以及地方公部门主力形塑的场域不同。  相似文献   

12.
情感与人生:伦理学视野的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是情感的动物.人的情感是以本能和欲望为基础,受理智影响和控制的心理感受.人的情感是一个多彩的、复杂的天空,存在着性质、广度、深度和强度的区别.从伦理学的角度看,可以根据是否有利于人的生存,从是否健康、是否丰富、是否持久、是否高尚、是否美好五个维度对人的情感进行价值审视.这五个维度也是情感是否有利于人的生存的五条标准,其中是否健康是底线标准,规定着情感的好坏善恶性质.情感对人生有全面、深刻而直接的影响,可以成为人生幸福的源泉,也可以成为人生痛苦的渊薮.情感需要理智的合理导向和控制,理智与情感以更好生存为取向实现和谐,才会有完整意义上的真正人生,才有人生的幸福.  相似文献   

13.
情感适应是指对重复或连续刺激的情感反应变弱的心理过程.在解释情感适应的心理机制和过程的理论中,最有影响的是AREA模型.该模型认为个体注意到与自身相关且难以解释的事件时,对事件作出情感反应并试图解释或理解;若解释成功,注意力会减弱进而适应该事件,对应的情感反应也会变弱.大量关于消极事件与积极事件的研究为AREA模型提供了实证支持.未来研究需要从影响情感适应速度的因素、跨文化研究、适应轨迹的时间精确性以及干预措施等方面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4.
美育:一种生命和情感教育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教育也开始走向了改革的道路,教育观念和体制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变化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人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美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许多学校开始开设美育课,有的还花大量资金和人力购置设备,举办各种培训班。国家教委也把美育正式列入大中小学的教学大纲。这些都是可喜的现象。然而,在为美育得到普遍开展而欢呼欣喜的同时,不能不看到,在目前流行的关于美育的观念中,还存在着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问题之一:认为美育是德育的一部分,是进行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和方法。这种观点实际…  相似文献   

15.
<正>作者:王皓月,中华书局2017年版本书以《真文赤书》《人鸟五符》《玉京山步虚经》《诸天自然内音玉字》四部经典为中心,考察东晋、南朝时期相关道教经典的内容和关系,通过经典思想的演进推测经典编纂的顺序和时期,进而分析陆修静改编《灵宝经》的动机和方式,对六朝时期道教的形成及道教的道派进行重新认识,指出陆修静使用敷演的手法  相似文献   

16.
正在中国历史上儒、佛、道三教之一的"道教"基于三洞四辅部经典,其中备受关注的就是三洞部的洞玄部《灵宝经》。道教的诸多教理、科仪都是由《灵宝经》提出,所以《灵宝经》的研究在道教研究之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灵宝经》研究虽然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有一个关键性问题一直悬而未决,即陆修静是否直接参与改编《灵宝经》。虽然之  相似文献   

17.
姑且不论古典艺术的形式法则,单是对古典之美进行审美主体方面的考察,便会发现在古典艺术兴盛的特定时期,审美主体的趣味是艺术审美形态的主导因素.在由情感与理智构成的二元因素结构的心理中,审美主体表现出了整体的单一性,这种单一性的达成也需通过情感与理智的斗争和妥协.在古希腊时期,哲学理性处于对个体情感的绝对驾驭地位,而在中世纪,宗教理性则取代了个体情感,支配了主体的审美判断.最终,在古典时期的审美主体心理倾向上,发生了情与理的斗争,并以理的全面胜利收场.自然,古典艺术表现出了崇高的理性光辉.  相似文献   

18.
道德焦虑:一种不可或缺的道德情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焦虑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情感.道德焦虑与羞耻感以及内疚感相比是更为基本的道德情感,它所需的条件更少.根据人类在远古时期以及幼年时期的情形,我们发现道德焦虑在产生与维持伦理秩序的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当进入伦理世界之后,道德焦虑则在主体行为净化和人格升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
当玛丽·都铎(Mary Tudor),即血腥的玛丽于1553年成为英格兰女王的时候,她下定决心要击退宗教改革的浪潮,恢复罗马天主教的势力。玛丽与信仰天主教的西班牙有着根深蒂固的联系,她嫁给了西班牙的腓力二世,并且诱使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