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越,男,大班从别的幼儿园转入我园。个性特征:活泼、好动、固执、任性、不听劝告,做事情风风火火,粗心大意。家庭情况:小越的爸爸妈妈已经离异了。他是判给了爸爸,爸爸带着他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爸爸是“包工头”,经常早出晚归,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很少过问。所以孩子教育的事情就落在了年老的爷爷奶奶身上,但隔代亲导致老人对孙子百依百顺,宠爱有加。  相似文献   

2.
古今中外,发生医疗事故的原因很多,但从医者的心理不稳定,粗心大意的“马大哈”性格是造成医疗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当今、过去和国外各举1个例子就可以说明问题。现代的一个事故是,广西一女孩到医院切除阑尾,主刀者没有严格辨认和细心操作,一刀就将女孩的左右卵巢切除了,可怜的孩子从此就被剥夺了将来做女人的权利和幸福。过去的一个典型事故是,二十年代梁启超在北京某医院做右肾切除术(因患肾癌),却被粗枝大叶的医生误把  相似文献   

3.
相传宋代有一位画家,刚画一只虎头,就有人请他画马,他在虎头后面画了匹马的身子。别人问是马还是虎。后来画家的两个儿子受《马虎图》的影响,去野外涉猎,遇见虎和马,把马当虎,把虎当马结果双双死于蹄下、虎口中。从此人们便把办事不认真、粗心大意的人称为马虎先生。现在中小学生粗心的现象很普遍。粗心马虎是  相似文献   

4.
人生道路漫长,很 少有人一生春风得意, 多数人免不了要磕磕碰 碰,遭遇到这样那样的 挫折,失败或灾难性事 件。这些不幸,有的是主 观原因所致,有的则是 客观原因所致。在体验 痛苦之余,人们会刨根 寻源,想把事情弄个明 白,随之常常是懊悔不 已,遣责自己目光短浅, 固执已见,一意孤行,优 柔寡断,粗心大意,鲁莽 行事等,产生强烈的负 性情绪。"后悔药"人人  相似文献   

5.
王金红 《大众心理学》2020,(2):29-30,23
2019年4月的一个上午,接到家长的求助电话。这位家长的孩子上初三,原来学习成绩挺好,马上要体育考试了,但孩子就是不上学了。孩子老师、同学、家长、亲戚试图和孩子沟通,孩子基本都不搭理。家长很焦虑,感觉和孩子仿佛突然在两个世界了,彼此没有信号。如何才能和孩子沟通呢?我们从两个方面分析。  相似文献   

6.
注意力是打开孩子心灵的钥匙,有了它,孩子便能学到好多东西、然而,如果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涣散,很多有用的信息便无法进入孩子头脑中:虽然造成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冈有很多,但仍有一些有效的方法可以培养孩子的注意力,你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利未 《天风》2011,(1):47-47
做父母的会生孩子却不一定会养孩子。虽说一切为了孩子,孩子是我们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可我们真的没有在教养孩子方面有认真的学习。  相似文献   

8.
杜睿 《美与时代》2005,(3):91-92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很多家庭拥有了一架钢琴,为的是陶冶孩子的性情,培养孩子基本的艺术修养,使其具有杰出的才能和高尚的情操,这也是天下父母们共同的、热切的期望.为了使孩子的艺术天分得到正确的引导,培养孩子在音乐的道路上成才,家长每周要接送孩子上老师家学琴,回家后提醒孩子练琴.但如果父母没有参与到音乐教育中,那音乐教学不可能完成,更不可能成功.因为学生一周不过上一次课,其余时间都在家长的指导下练习,所以家长应积极参与教育活动,他们也应做"家庭教师",这是孩子学习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现仅就家长在孩子上课、练琴中的作用略谈一二.  相似文献   

9.
葛蕤 《天风》2007,(18):6-8
我作孩子的时候,话语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丢弃了。现在,有的地方出现了一种叫"彼得·潘"的现象。这种现象讲的是有的人不愿意长大、拒绝长大。这个名叫彼得·潘的孩子,是苏格兰作家,在1904年所创作的一部小说的主人翁,他是个健健康康的人,他在成长的过程中觉得做小孩子真好,于是  相似文献   

10.
每个家长都会深切体会到培养孩子成长的艰辛,但是,如果家长能够了解孩子在成长发育过程中有哪些阶段是关键的转折点,在这一时期要重视哪些问题,进行哪些科学的训练和培养,那么,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心理门诊或咨询电话中,我们发现某些年龄段的孩子特别容易出问题,例如,3岁以前的孩子多见任性、发脾气、不愿上幼儿园、胆小、多动等问题;六七岁的孩子常见不适应学校生活,上课坐不住,爱做小动作等,但学习成绩还能凑合;八九岁(三年级)是咨询学习障碍问题最多的年龄段,那些在早期仅发现是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到了这个阶段则开始出现学习成绩…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呈现有一次,笔者和一名初中心理教师聊工作,他不断向我吐苦水。他观察到有一个学生问题很严重,多个症状表明是某种严重心理疾病,他强烈建议家长带孩子去专业的精神科医生那边去诊断治疗,可是家长就是不配合。教师描述的这么严重还不带孩子去医治,是不是我们教师的工作还做的不专业不细致呢?笔者追问该老师:"你是怎么和孩子家长谈的?"  相似文献   

12.
<正>家庭中,相对于孩子,父母总是强势的一方。对于孩子身上暴露出来的“待人不礼貌”“不愿意与小朋友分享玩具”等等“小毛病”,父母总是倾向于把问题原因归结为“孩子天生性格如此”“自家孩子就是不如别人”等客观因素,很少从自身找原因。殊不知,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重要的模仿对象,而模仿正是孩子习得技巧、获取行为规范的重要途径。毫不夸张地说,孩子身上的问题,基本上都能从父母身上找到影子;孩子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爱孩子是人之常情,天下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然而怎样爱孩子,并不是每个作父母的都明白的。爱要适度,千万不要陷入爱的误区。爱孩子的心理误区表现在:  相似文献   

14.
平时,常可以听到一些家长批评孩子,对孩子左不顺眼、右不称心,弄得孩子很为难。其实,做家长大可不必对孩子吹毛求疵。一个人从出生到成人,其间要经历无数次的“失败”,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是不可多得的锻炼。有道是:多一分感受,多一点经验;多一点积累,多一分成熟。相反,如果家长对孩子过于“严格要求”,则有碍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其危害性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养成怯懦心理 父母对孩子经常吹毛求疵,久而久之,会使孩子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自信心,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出现“我大概是不  相似文献   

15.
有些心理学将听话、顺从、乖巧、循规蹈矩的孩子归入不正常孩子之列。因为,一个绝对服从、循规蹈矩的孩子,通常是缺乏个性的。这种孩子对自我表现毫无兴趣,他的满足来源于顺从别人的意志而获得别人的好感。一般说来,这样的孩子将来是不能很好地承担创造性工作的,除非别人提出非常明确具体的要求。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听话、顺从、乖巧孩子是大受欢迎的。这与我们的文化传统有关,家长需要孝子,对“不孝之子”并给以严厉的惩罚。如果思想、行动、举止不跟在父辈后面亦步亦趋,就是不孝,就是坏儿子,就要绳之以族规家法。教师同样喜欢学习好、服从、听话的学生。“我们所施行的是什么方式的教育呢?连小小的角也不能有,否则大难临头,惟有兔子式的逃跑而已。”  相似文献   

16.
笑话!当今的孩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心中的太阳,哪个父母不认识自己的孩子。当然,你清楚知道你的孩子今年几岁、爱穿什么、爱吃什么,但是你知道你的孩子心里想什么,乐意干什么吗?教育子女,首当其冲是要知子、识子。对孩子认识越全面越能使你的教育起到预期的作用;对孩子认识的越细致越  相似文献   

17.
与孩子通心     
当今独生子女时代,也不完全是孩子的天地。有一些刚刚进入成人角色的父母,方便地运用自己的管教,而在不知不觉中让孩子体会到权威式的压抑感。原因是孩子没有接受和拒绝的自由,尽管有的指导并没有充分的理由,孩子也必须被动地接受成人给予的各种要求。在过多的指示与教导环境下,孩子更会损失自我探索的机会。儿童心理学家对这些父母的建议是,最好放弃严谨的教导态度,要重视与孩子温暖、协调、包容的共同操作,使孩  相似文献   

18.
从孩子呱呱坠地起,父母就盼着孩子能快点长大,可随着孩子一年年地长大,却平添了许多烦心事。因为,进入青春期后,以前听话的“乖乖女”、“乖乖儿”不知怎么就变得像头牵着不走、打着倒退的犟驴了。教育处在青春期叛逆状态的孩子,是件很棘手的事:打骂不行,因为打骂只能增加孩子的对抗情绪和叛逆心理;说教又被孩子当作了“耳边风”;放任不管更是不行,因为孩子们那并不成熟的个性和主见,不约束的话,难保他们不会出现行为偏差甚至滑向歧途:“家有‘逆子’怎么办?”这成了困扰孩子开始步入青春期的父母们的难题。当父母们发现,许多传统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9.
勇气是强大自信心的第一块基石.信任是润滑剂,信任生正能量.在与孩子相处时,务必要注意三点:一是要设法避免让他(她)过早错把自己的弱项当成无法更改的既定事实.孩子的可塑性是特别强的,要向孩子传递出不轻易服输和放弃的强烈信息.二是要准确把握孩子真正的兴趣爱好、自身条件和个性特征,因势利导地助其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三是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进步,才不至于挫伤他的自信心.  相似文献   

20.
<正>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要不是为了孩子,我早跟他(她)离婚了”“我不离婚是因为担心孩子受到伤害”等类似的话,但是不离婚就一定对孩子好吗?离婚似乎是解决父母冲突的一种很高效的方法,但部分家长不愿意让孩子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中,于是选择勉强维系婚姻关系。那么当孩子生活在看似完整但高冲突的父母关系中时,对他们来说,究竟是爱还是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