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我意象是20世纪心理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心理学家马尔慈认为:人的潜意识就是一部“服务机制”——一个有目标的电脑系统,而人的自我意象,就犹如电脑程序直接影响这一动作机制的结果。如果你的自我意象是一个沮丧的失败者,你就会不断地在你内心的“荧光屏”上看到耷拉脑袋的自我。反之,如果你觉得你是个总统,你便能成为一个总统。这种自我意象就是自己的“标签”。美国一著名心理学家说:“心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按照标签所标定的去塑造自己。”你的“标签”会直接影响你的成败,“成也标签,败也标签”。我们在漫漫的人生路中,用好自己…  相似文献   

2.
做什么事都得讲究效率,教育孩子也应该是,尤其处在这个信息蜂拥的“快时代”。如果你有心你也会发现:快乐教育总比枯燥教育效果好;感觉不到在教育他的教育总比气氛庄重态度严肃的教育效果好;孩子自己教育自己总比大人出面教育效果好。下面是一位年轻妈妈让孩子自己教育自己的实践活动,妈妈自己也是教师,孩子刚上二年级。妈妈有选择地记下孩用麻药,两腿直立,一动不动,任豆大汗珠簌簌直滴,硬是承受64刀,割去腐肉,摘除被子弹擦伤的[球,被沃克称为“军神”。录音放到这里,他看似在嘻笑,其实心有惭愧,放一次,愧一次,不知哪天开始,打针再不言怕了…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语文老师如果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便会大大提高。如何才能够让自己成功驾驭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引领者,我想势必要做到学会反思,在反思中使自己逐渐成长乃至成熟。应该说从学校举办的“教坛之星”大赛课讲台走下来时,我的内心并不平静,有自己战胜怯懦后滋生的喜悦,有学生积极互动后带来的感动,有课堂出现误差后闪现的遗憾……但不管怎么说,我清楚的意识到,通过参加本次活动,我真正的成长了!回顾从着手备课到比赛结束,有许多地方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4.
催眠师对受术者——一个准备学习催眠术的人说: “学习催眠术,首先精神统一,只要照我说的去做,就能立即掌握,请你到我这边来。”催眠师把学习者引到自己面  相似文献   

5.
俗语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确实,语言是一柄双刃利剑,善用者能横扫千军、杀敌致果,拙运者则磕磕绊绊,因辞害意。而在这个世界上,你几乎找不到一个不希望别人给自己美好祝愿的人。且不说我们常常会忘记给别人一个真挚的祝愿,就是有这种想法,表达出来的话语也往往辞不达意,甚至会愿望与效果南辕北辙。由此可知,不仅批评人要讲艺术,恭维人也有艺术性。 恭维人要看情景。著名语言学家孟君曾经讲过这样一件事:有个四十多岁的副教授在除夕之夜对他说:“将来我写缅怀你的文章,我就……”在孟君先生明确表示不快后,他还是说“我说这话你又会不高兴了——以后我写回忆你的文章……”他每次这样说,孟君先生心里真的不高  相似文献   

6.
智慧语丝     
正凡是自己说不出"为什么这样做"的事,都是没有意思的生活;凡是自己说得出"为什么这样做"的事,都是有意思的生活。——胡适不要用你喜欢的方式去对待别人,而要用对方喜欢的方式来对待他。——乐嘉如果一个一直对你不好的人偶尔对你好一次,你会无比感动;如果一个一直对你好的人偶尔对你不好一次,你就会无比愤怒。——木心不要光研究胜利者的传记,也要研究一下失败者的传记。胜利者的传记里有很多夸张的东西,而失败者的传记里有很多东西都是真实的。我的经验是,碰到任何困难都要赶快往前走,不要欣赏让你摔倒的那个坑。——黄永玉  相似文献   

7.
重返童年     
在我的整个一生中,人们总是对我说:“戴尔,你从来也没长大过,你简直还是一个孩子!为什么你的举止与你的年纪不相称呢?”只要能继续听到人们说我太孩子气的话,那么我就会知道自己的行为表现得正好。我喜欢做一个小孩。对于我来说,小孩就象夏天那清凉宜人的井水。尤为重要的是,那些由于我的帮助而变得越来越象小孩的人,正因为如此而似乎更加感到身心舒适,生活愉快。你也许会对自己说:“当然,我也愿意  相似文献   

8.
对小学生进行性教育,已逐渐引起人们重视。性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并没有普遍展开。尽管教材中有相关的内容,但教师讲起来,依然是遮遮掩掩,闪烁其辞,亦或干脆让学生自己看书。学生有了问题,不敢问家长,更不敢问教师,都是在同学间探讨,或者借助于电视、书籍、杂志、录像中有关的情节,以弄清自己心中的疑惑。曾有一个六年级的女生悄悄问我:“老师,和男生拉拉手,是否会怀孕?”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成功的高度     
一个登山运动员,有一次参加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活动,当他奋力攀登到6400米的高度时,因体力不支停了下来。他的朋友们知道了这段经历后,都替他惋惜。大家说如果他能坚持一下,咬紧牙关挺住,再攀登一点高度不就上去了?那位登山运动员却平静地说:“不,我自己最清楚,6400米的高度是我登山生涯的最高点,我一点都不遗憾。”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名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中主人公和他舅舅之间的一席话:“……如果你不行,如果你是弱者,如果你不成功,你还是应当快乐。因为那表示你不能再进一步。干嘛你要抱更多的希望呢?干嘛为了你做不到的事悲伤呢?一个…  相似文献   

10.
向别人提问和被别人提问是我们常常碰到的事。如果有人要你在人和东西之间选择一个答案,你将不可避免地被他愚弄。如果你回答“我不是人”,自己打了自己一记耳光;如果你回答“我不是东西”,自己给自己找来难堪;如果你回答“我是东西”,那么对方将会反洁“请问你是什么东西呢?”你还没来得及作任何回答,却早已招致一阵哄笑;如果你回答“我是人”,对方又会微笑地对你说:“唤,我明白了,原来你不是东西”,其结果让你哭笑不得。由此可见,只要你简单地用是或不是来回答上述的问题,毫无疑问,你必将陷入窘迫的境地和尴尬的场面。问…  相似文献   

11.
“逆反心理”是人对某类事物产生了厌恶、反感的情绪,做出与该事物发展背道而弛的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消极的抵抗心理,这种心理一旦产生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对教师的教育乃至所有的言行都持否定的态度,使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久而久之还可能导致矛盾激化。因此,教师一旦发现学生对自己形成了“逆反心理”,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疏导。[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不得不说而直接说却又效果不好的情形。这里,就需要我们讲究一下口语表达技巧,正所谓:一样话几样说,看你会说不会说。如果你能运用好下面的几种表达技巧,就会步入“不着一字”,却能“尽得风流”之佳境。  相似文献   

13.
所谓班主任威信,概而言之,就是学生对班主任老师的尊重和信赖,也就是班主任老师的品格、学识、能力、教学艺术诸因素在学生心理上唤起的信服和尊崇的效应。人们常说:“教育是一门科学,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培养劳动者的劳动者。”这些话准确地道出了教育工作区别于其它各项工作的特殊性。正因为教师培养的对象不同于工厂里的产品,而是一个个活生生会思维有感情的人,因而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自身形象大小、威信高低,对教育任务的完成具有微妙的奇特功效。丰富的教学实践表明,班主任的威信对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4.
思考,是自我修养的一门艺术、要学会这门艺术,首先就得感到自我的存在.那么,人们如何才能在这纷繁杂乱的世界里获得自我的宁静呢?答案只有一个,即自己必须渴望宁静.你有了这种渴望,宁静就会自然到来.有那么一天,你会满意地发现,“等待”(某人或某事)将成为你的一大乐趣,这是因为你能拥有机会独自享受“闲敲棋子落花灯”的情趣.并且这种宁静情趣的悠闲、浑然望我,实在已把“等待”这种苦差,升华为一种泰然自若的时间艺术,而且随时随地与你同在.  相似文献   

15.
直截了当小伙子:“亲爱的,我对你的爱简直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姑娘:“那你就用金钱来表达嘛。”学汉字一位美国教授在教中文,他说:“中国文字始于象形,”于是在黑板上写个“宀”,告诉学生这代表房屋,再写个“女”字说:“这代表女人。”然后问学生:“如果屋子里有个女人你会得到什么?”一群美国学生高喊:“麻烦。”教授微笑道:“噢,可如果屋子里有一个中国女人你会得到平安。”义正辞严一位先生帮他太太向保险公司买保险。签约后,他问业务员:“如果我太太今天晚上死了,我可以得多少?”业务员回答说:“大概20年徒刑,先…  相似文献   

16.
“现在的孩子真是越来越难管,说啥都听不进去。”我曾听到过很多家长、老师,甚至是我自己也都如此抱怨。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和摸索,我倒觉得家长和老师们板着面孔的说教对孩子们来说显得“曲高和寡”。如果你说一些他们想听的话,寓教于乐,肯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在学校教育中,对“差生”进行教育,一般都感到棘手,这样的学生在一个学校或班级里,人数极少,可是他们的活动能量很大,就那么一个或几个“差生”,往往会搞得一个学校或班级都不得安宁,学生不能安心地学习,教师不能很好地教学。学校的领导、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用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去做他们的转化工作。但是对这个工  相似文献   

18.
传播福音     
《中国天主教》2009,(4):1-1
有一个人来到耶稣跟前说:“师傅!我该行什么‘善’,为得永生?”耶稣对他说:“你为什么问我关于‘善’?善的只有一个。如果你愿意进入生命,就该遵守诫命。”他对耶稣说:“什么诫命?”耶稣说:“就是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应孝敬父母,应爱你的近人,如爱你自己。”那少年对耶稣说:“这一切我都遵守了,还缺少什么?”  相似文献   

19.
一个叫威廉·约翰的青年请教培根,他说他虚荣、好斗、嫉妒心太强。他讨厌自己心中常常冒出邪恶之念,可又无法改变自己,怎么办?培根说:“孩子,你敢于坦率地道出这些,已表明你不是一个邪恶的人。其实,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是极善良或极邪恶,而是介于善良和邪恶之间。”约翰兴奋地问:“那么,我是一个很正常的人?”培根摇头:“我只是说你不是一个邪恶的人,你可以努力成为一个善良的人。”约翰有些丧气,他问:“善良有些什么特征?”培根告诉他,譬如,如果一个人对外邦人也能温和有礼,那么他就可以称作一个“世界的公民”———他的心与五洲四海是…  相似文献   

20.
小草 《天风》2005,(6):35-35
一个杂志的编辑说:“很多有头脑的警官都看到了青少年犯罪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这些父母对孩子通常说的话是,我们想让孩子拥有我们没有的东西。”您会发现,完美主义会给孩子带来的苦毒,因为孩子并不完美。如果您能回顾一下自己成长的“历史”,或许能够帮助您。您需要对孩子实行宽容,他们不能和比他们大5、6岁的人相比。他们把事做对时要找出夸奖他们的理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