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春景 《法音》2020,(2):70-73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印文化交流中,1924年泰戈尔访华是个分水岭,之前去往印度的人非常之少。许丹(许季上)和万慧法师是这少数人中的翘楚。薛克翘先生在《中国印度文化交流史》一书中提到,1928年之前去过印度的中国人有曾圣提与许季上两人。许季上作为学者是1919年去的印度。许季上作为鲁迅在书信中经常提及的人物,其印度之行值得关注。需要补充的是,许季上去印度的时间不是1919年,而是1920年。  相似文献   

2.
一个人     
一个人,三个字,很有意味。它和两个人不同,两个人,就有了依靠,有了温暖,有了温度。三个人,就有了热闹,到一群人,就彻底热闹了。一个人,是寂寞的,是风景的,是丰子恺的那幅名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空灵的,只剩下一钩新月和冷掉的茶,而人,已经孤独于月下寂影里。喜欢一个人,是很小的时候,才十多岁的年龄,我不合群,大过年的,一个人跑到城墙上听一个老头吹箫,那时家乡的城墙还没有拆,风大,到处是土,我穿着碎花衣裳,听他吹箫。  相似文献   

3.
我们所说的“印度教” (Hinduism)一词 ,并不是印度人本身对自己宗教信仰的称呼 ,而是近代西方人进入印度后对当地居民宗教信仰的一种称谓。现在 ,“Hinduism”这个词被各国学者所接受 ,用来特指南亚印度民族的一种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 ,以区别于佛教、伊斯兰教和耆那教等。“Hinduism”一词 ,起源于古波斯文“Hindu” ,它是由梵文“Sindhu”演化而来的。古代印度和波斯在地理上相距很近 ,两个民族很早就有交往。我们知道 ,古印度人称印度河为“Sindhu” ,但是波斯人在发音上习惯于把“S”读成“…  相似文献   

4.
《法音》1992,(6)
大乘佛学有宗在中国被称为法相宗,或唯识宗。此宗学说完全是照搬印度佛学的,在中国佛学思想史上有一定的影响,但不大,只流传了几十年便衰落下去了。唯识宗学说既然是照搬印度的,它就带有深厚的印度佛学特征。印度佛学与中国化佛学有所不同,中国佛学来源印度而又不同于印度佛学,它是吸取了印度佛学学说而构  相似文献   

5.
2001年12月13日印度议会大楼受到袭击,印度方面宣称巴基斯坦有两个武装组织参与此事,要求巴方取缔一些伊斯兰武装组织。印度还认为,印度古吉拉特邦的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宗教冲突中有巴基斯坦宗教组织参与。从那时起,印度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与印巴  相似文献   

6.
正印度有家叫"阿妈"的餐厅,由一位68岁的女士贾娅拉姆创办于2013年,仅三年时间,"阿妈"就拓展到300多家分店,成长速度让人瞠目。"阿妈"餐厅环境优雅,店面装修呈淡淡的粉红,给人一种亲切和温暖,它菜色健康,菜品便宜。"阿妈"最贵的菜品只卖0.47元,此外,还经常  相似文献   

7.
《中国天主教》2006,(3):49-49
(天亚社讯)印度东部的印度教徒辛格(Anuradha Singh)在今年四旬期禁食,每天只进餐一次。这位35岁的农村妇女亦参与天主教的苦路礼仪。辛格与6000多人4月7日到北方邦“母亲居所”灵修中心拜苦路,以纪念耶稣基督的苦难与死亡。她说,四旬期以来,每周五她都参与拜苦路。四旬期是天主教徒以守斋克己默想救主苦难的时期,今年由3月1日开始。灵修中心在印度教圣城瓦拉纳西外约10公里,位于印度教神圣的恒河岸边。很多印度教徒认为若死于圣城,就能上天堂。恒河在首都新德里东南约750公里。在该中心服务12年的卢克雷蒂娅(Lucratia)修女说,来拜苦路的…  相似文献   

8.
一个人     
一个人,三个字,很有意味。它和两个人不同,两个人,就有了依靠,有了温暖,有了温度。三个人,就有了热闹,到一群人,就彻底热闹了。一个人,是寂寞的,是风景的,是丰子恺的那幅名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空灵的,只剩下一钩新月和冷掉的茶,而人,已经孤独于月下寂影里。  相似文献   

9.
人的本身是由许多庞大复杂的系统构成的。构成人的各种系统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便是人体的各个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的最好说明。构成人的系统因素有自然的和社会的,因为人的有机体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是,人不能脱离社会生活,从小脱离社会生活的人,即使有其“人身”,没有“人心”,将要成为野兽,如狼孩等。因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肯定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是社会的人,不是纯粹自然的人。  相似文献   

10.
美丽的缺陷     
刘行 《天风》2004,(5):19-19
有这样一个故事:“印度一个挑水工有两个水罐,一个有裂缝,另一个完好无损,完好的水罐总是把水从远处小溪运到主人的家,而那个有裂缝的水罐到达目的地,漏得只剩下半罐水了。那个完好的水罐为自己的成就和完美感到骄傲。 而那个有裂缝的水罐为自己天生的裂痕而感到十分惭愧。两年后的一天,它在水溪边对挑水工说:“我为自己感到惭愧,我想向你道歉。”挑水工问:“你为什么要感到惭愧?”水罐答道:  相似文献   

11.
加尔名答人把德肋撒看作活圣人,这位传奇性妇女已78岁了,她主持印度146家救济院,在全世界71个国家办起350家,专门向最贫困的人们提供服务。在近40年时间,她建立了一套庞大的慈善服务系统,1979年她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而她个人财富只有二三套衣服。她出生在阿尔巴尼亚人家庭,在柏林修道院学习后被派往印度开始修女生涯,后来成为印度公民。集了300万志同道合者,她称之为“世界上最无组织的组织”,他们访问老弱病残、孤  相似文献   

12.
一个人     
一个人,三个字,很有意味。它和两个人不同,两个人,就有了依靠,有了温暖,有了温度。三个人,就有了热闹,到一群人,就彻底热闹了。一个人,是寂寞的,是风景的,是丰子恺的那幅名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空灵的,只剩下一钩新月和冷掉的茶,而人,已经孤独于月下寂影里。  相似文献   

13.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十六日至十二月七日,中国佛教代表团一行四人,应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的邀请,前往印度进行了三个星期的友好访问。先后访问了三个邦三个大城市,往返经泰国曼谷,行程万里,有许多令人难忘的印象。增进了传统友谊代表团出访前夕,印度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特为全团饯行,印度驻华大使文卡特斯瓦兰及夫人也出席作陪。十六日启程赴印时,  相似文献   

14.
智慧语丝     
人有两只眼睛,全是平行的,所以应当平等看人;人的两只耳朵是分在两边的,所以不可偏听一面之词;人虽只有一颗心,然而有左右两个心房,所以做事不但要为自己想,也要为别人想。——于丹除了世界首富和世界首穷,所有人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幸福和痛苦的秘诀在于,幸福的人比下,痛苦的人比上。  相似文献   

15.
佛教与婆罗门教是古代印度的两个主要宗教派别。它们的善恶观念是各自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教的此类观念虽然有明显不同,但都与古代印度圣典吠陀和奥义书有渊源关系。佛教和婆罗门教各自的善恶观念都有不同层次的划分。在后来的发展中,两教的善恶观念有很大的趋同性,它们相互影响,彼此吸收对方思想。两教中的一些基本层次的善恶观念的内容有大量是相同的,较高层次的善恶观念虽有不同,但同样强调智慧解脱。这方面的思想对古代印度系统宗教哲学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学诚 《法音》2007,(11):36-49
一、学法首求善知识同行善友共增上修学佛法,必须依靠善知识。善知识,需要我们主动去希求,因为跟他学法的人是非常多的,并不是只有一个两个,像当年印度那烂陀寺,有学法僧众八千人。你去找那里的善知识的时候,他不一定有时间,有  相似文献   

17.
吠檀多 (Ved nta)哲学是现代印度哲学流派中的主流哲学 ,从中世纪起一直在印度意识形态领域里起着主导作用 ,影响着占印度人口 75%的普通群众 (主要是印度教徒 )的精神世界 ,是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赖以形成的思想基础 ;同时 ,不成文地被印度统治集团奉作国家大事的指导思想。因此 ,要了解印度的上层建筑 (印度人的精神生活方式 )和经济基础 (印度人的物质生活方式 ) ,吠檀多哲学的研究是一把金钥匙。本文扼要地评介吠檀多学派的核心理论和它与佛教在本体论问题上的激烈论争。吠檀多哲学家提出“我 tman”是永恒不灭的精神实在 ,认为在经验世界里 ,自然淘汰规律支配着所有精神性和物质性的现象。但永恒的“我” ,不受此限。佛教哲学家不承认有所谓永恒不灭之“我” ,针锋相对地提出“无我论an tman” ,认为任何事物 ,无论其为精神性的或物质性的 ,都不存在所谓的不灭之“我” ,或别的什么不死的主体。吠檀多的“有我论”和佛家的“无我论”的论争 ,正好说明印度意识形态在中世纪的发展趋势。从印度哲学史看 ,早在公元前 1 50 0年的吠陀时期 ,吠陀哲学家就创立了两个重要观念 ,即“有” (sat存在 )和“无” (asat非存在 )。到了吠陀终结的奥义书时期 (公元前 7、 8世纪 ) ,“有”发展为“永存”的观点 ,  相似文献   

18.
有两个年轻人都很喜欢画画,一个年轻人很有绘画天赋,家境也很富裕,而另外的一个年轻人则资质差一些,家庭贫困。在二十多岁的时候两个人都默默无闻,很有天赋的年轻人开始不耐烦了,开始抱怨成功遥遥无期。另一个年轻人则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去跟人学做木匠,可是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天主教》2005,(5):49-49
[天亚社·印度科拉姆讯]25岁的利妮·保禄(LiniPaul)自海啸夺去她两名儿子后,极希望再度怀孕。可是她在两年前已接受绝育手术,令怀孕的机会变得渺茫。这位教友与其他居住在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科拉姆沿岸的人,同样面对这处境。去年12月26日的海啸,夺去109人的性命,包括25名儿童,令一些夫妇立时失去孩子。利妮去年诞下第二名孩子时,同意医生的建议进行绝育手术。利妮哭着对天亚社说:「但我从没有想过海啸会夺去我两名孩子的生命」。  相似文献   

20.
早期佛教与婆罗门教之差异主要在于教义和宗教形态两个层面,前者关键在于对本体系空或有之歧见,并由此导致人之平等是否合理的不同认识;后者要点在于宗教骨干是一个松散的种姓,还是有严明戒律的僧团.由于在同一个文化地域的长期共存,两教有了相互吸收和融合,并致使佛教在印度的婆罗门教化和中国佛教包含着不少婆罗门教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