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舍小时候家境贫困,交不起学费,直到九岁才入学,而促成和帮助他入学的是当过北京鹫峰寺住持的宗月大师。宗月俗名刘寿绵,系清皇室内务府人,生于富贵之家,一生乐善好施。一天,他来到老舍家,一进门就问老舍的母亲:“孩子几岁了?上学没有?”等老舍的母亲回答完后马上表示:“明天早上我来,带他上学,学钱、书籍,大姐你都不必管!”第二天清晨,老舍  相似文献   

2.
拈花一笑     
著名画家齐白石先生有一句座右铭:“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这很有点禅意。  相似文献   

3.
笑的境界     
齐白石老先生有一座右铭:“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 人生于天地之间,有人称赞,就一定会有人诋毁。这就像天气一样,有晴就有阴,有阳光普照,就难免阴雨绵绵。这道理也许人人都懂,但真正像齐白石先生那样微微一笑,的确很不容易。  相似文献   

4.
在工人日报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征文”中,编辑部邀我撰稿。我写了篇特写《龙须沟人的今天》,被评上了头奖第一名。这篇作品为什么能中头奖呢?我初步总结了一下,主要是在“新”字上下了些功夫。线索新——吸引读者谁写文章,都愿意读者爱看。内容再好,人家不读,也等于零。五十年代初,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以北京天桥的一条臭沟沿上的穷人为素材,编了个话剧《龙须沟》,多次上演,激动人心,几乎无人不知。如果我写一篇文章,反映一下  相似文献   

5.
上帝笑什么     
翻开书来,看到外国有这么一句箴言——“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便忍不住发笑。然笑尚未完结,笑便凝固在因倏忽而至的思考而产生惶惑的脸上:我怎么竟笑了?我笑谁?笑上帝?笑人类?我不是上帝,是人类一分子,现在看书就是一种思考,我笑自己?自己可笑?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上帝笑什么? 笑人类思考?人类不需要思考么?人类要生存,要生存得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人类要发展,要抵御那无情的风霜雨雪的肆虐,要踏平那道路上的崎岖坎坷,要消除那折磨人类的疾病痛苦,要揭开人  相似文献   

6.
老舍先生在长篇小说《四世同堂》中曾写了这样的一句话:“两个”‘山’摞在一块儿,我请你出去!”作者利用“出”字字形结构的分合来巧妙地表达思想感情,这使语意表达得委婉诙谐,富有风趣,这样的辞格就叫作“析字”。“析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在充分利用汉字结构特点的前题下,通过对汉字字形结构的分解与组合,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析字”常见的有两种类形: 1、离合析字——利用汉字结构的拆离与组合来巧妙地表达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7.
正有一回,郑振铎先生应邀到老舍家,看老舍收集的小古玩老舍和郑振铎是老朋友了,无话不谈郑振铎先生当时是新中国的第一任国家文物局局长,是文物方面的大家他以专家的眼光看了老舍先生的收藏,然后很轻松地说了一句话:"全该扔!"老舍收藏的小古玩虽然从整  相似文献   

8.
一从时间上来说,佛教是诸宗教中最早撞击老舍心灵的;从交往的程度上来说,老舍与佛教的关系似乎也更为密切一些。然而,当老舍刚刚开始接触佛教时,却是被动的,不自觉的。换句话说,老舍是在一次极偶然的机会中,最早与佛教结缘的。当探讨老舍所受到的佛教影响时,联想到的第一个人,毫无疑问的便是“宗月大师”了。关于“宗月大师”的情况,目前掌握的较少。只知道他姓刘,名德绪,字寿绵,是西城粤海刘家的独生子。粤海刘家是内务府人,因祖上曾在广东负责过海外贸易,所以冠以“粤海”二字。刘寿绵家产万贯,好善乐施。1925年出家当和尚,拜当时北京西四…  相似文献   

9.
正北京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的四合院,是老舍生前最后一处居所。正房内,客厅最宽敞,其次是老舍夫人的卧室兼画室;东西厢房是厨房餐厅和女儿们的卧室;正房和西厢房间窄小阴暗的耳房,是老舍的卧室兼书房。如今,这些房间是老舍生平创作经历和室内生活原状展厅。循着墙上的文字和图片,不知不觉,就能走近人民艺术家老舍的人生。  相似文献   

10.
纳训先生(祈求安拉慈悯他)长眠北京芦沟桥畔回族墓园已经一易寒暑。可是,他的名字却和世界名著《一千零一夜》联系在一起长留人间。纳训先生的故里是云南通海县纳家营——著名的回族聚居区,全乡回族居民达千户以上。先民善工艺煅造兵器。青少年时代的纳训就生长在这“回回军匠”的工艺之乡,亲属中也有不少怀有绝技的师傅。凭他的聪明  相似文献   

11.
吃剩菜     
项黎 《天风》1996,(5):38-38
在家,剩菜常常是先生抢先吃了。今天先生晚上有课,不回家吃晚饭,剩菜当然只能有三口之家的另外二位——我和宝贝儿子吃了。但宝贝儿子一上桌就看到了剩菜:捣碎的蛋黄、蛋白和半块排骨,便嚷起来:“妈妈,我不吃这剩菜。”在“独生子女”的特殊政策时期,“小皇帝”、“小公主”的教育也极有其历史特征。  相似文献   

12.
拈花一笑     
著名画家齐白石先生有一句座右铭: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这很有点禅意。人活在天地之间,有人赞颂,就一定会有人诋毁。这就像天气,有晴就有阴,有阳光灿烂,就必然有阴雨连绵。这道理可能人人都懂,但真正做到如齐老那两笑,可不容易。别人奖赞,自然高兴,谁不  相似文献   

13.
本人从单位里辞职出来专事写作——不再靠拿工资生活的消息传出后,引起不少朋友的关注,有表示钦佩的,有介绍写专栏的,也有劝我三思而后行的。一位编发过我好几篇小说的编辑先生,在来信中劝我说:“我认为靠创作谋生是一桩险事,需三思而后行。六七百元的生活费绝不算多,写起来却很累,有些文章还前途未卜。最不易的是心态,有时许久没有心思写,生活就没有着落了。”我一看见他的“最不易把握的是心态”就笑了。是的,一个人最难的就是把自己的心态建设好,保养好,把握好。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把握”。平常情况下,做到有一个好的心态…  相似文献   

14.
找乐     
据报道,有个治病的组织叫“找乐”,把一群患有疑难杂症的人聚集起来让他们笑,让其中一个人笑,受其影响,其他人也跟着笑,一开始是假笑,后来就变成了真笑,就这样大家每天都受好情绪的影响,开怀大笑,居然治好了许多疑难杂症。  相似文献   

15.
有个谜语: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这是什么? 也许有人会猜:这是镜子。可我却要告诉你:不,这是“生活”。为什么?因为,如何看待生活,与人的主观世界关系极大——你愁眉苦脸地看生活,生活必定愁眉不展;你爽朗乐观地看生活,生活就肯定阳光灿烂! 尤其有趣的是,笔者闲时钻研法国文学时,居然  相似文献   

16.
丕之走了,走得那样突然。离开北京时不是还好好的!那健壮而健谈的样子,一点也不像已过七十的人。然而他的确走了,这是一个“事实”,而“事实”往往是对人不利的。“死”就是这样一种最为普遍而又最无可奈何的“事实”。我认识丕之三十多年了。1957年反右前他在高级党校工作,到人民大学听贺群先生讲黑格尔哲学的课,不久就到哲学研究所贺先生领导的西方哲学史研究组工作。那时我刚从北大毕业,他在我面前有一个高大的形象,不仅年龄比我大——其实那时他才三十多岁,他还是党内的老干部、老革命,原则性很强,我对他一直有“敬畏”之心…  相似文献   

17.
《哲学研究》1988年第5、6期上发表了拙文《科学中问题的结构与问题逻辑》,前不久又发表魏发辰先生专题论文《关于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探讨——兼与林定夷先生商榷》(载《哲学研究》1989年第12期)。魏发辰先生在文章中不但对我关于“问题”的定义提出了讨论,而且也提出了建立“问题哲学”或“问题论”的任务。就他对我的文章的质疑,本文作些澄清和说明。就他提出应当建立问题学或“问题论”这一任务来说,这是与笔者近十年来的努力相一致  相似文献   

18.
有一天我去西湖游玩,在玉泉出来的路口等人,忽见一人前来搭话:“先生,你好福相哪!”看那人装扮和语气,知道面前之人是看相测字者无疑,原想不予理睬。可这人很有沾劲,继续朝向我说:“我眼睛从来不会看错人,先生耳朵大又均称,显示福路通达,额角那里有官场纹路,还有手掌纹路可看财……”我是个已经退休之人,谈福路还有音头,谈官路财路已经毫无意义。看面前之人叽叽不休,不由“哈”地一声笑起来,“我这个年纪,看官路财路还有意义吗?”那人连连说:“有意义,有意义,不说古时朱买臣老年运转做官,就说现代人,老年升官和发财的例子有的是。”我摇着头…  相似文献   

19.
<正>22年前,我曾在《中国民族博览》创刊号(1992年10月出版)发表一篇短文,题为《沉睡五十年的一页珍贵史料——介绍新发现的老舍讲演词》。介绍的是堙没了51年的老舍先生一篇佚文。1941年(伊历1360年)4月9日,中国回教救国协会在重庆十八梯清真寺举行"至圣默罕默德诞辰暨明忌纪念日"扩大纪念会,出席者有白崇禧、唐柯三、时子周、麦斯武德、达浦生,马松亭,王静斋,丁歧山,温少鹤等回族政界人士、  相似文献   

20.
主持寄语 “佛教文化是什么”——这个问题自从今年初在第1期上提出后,几个月来我陆续收到各地读者朋友的答辩之文。其中鉴斋先生的功夫下得较大,他把自己的看法系统整理,写成文章寄来。我将此文展示给这场小小争论的“发难者”谢慈悲先生,他读罢很是欢喜,认为自己的看法中情感的成份多些,而此文则逻辑条理性较强,正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佛教文化正是这样在千百双眼睛不同视角的关注下,才会逐渐被理解、接近。听完了谢氏这番话,我忽地记起今年元旦的一幕情景:那天在北京西四路口,我邂逅一位刚从佛学院研究生毕业不久的青年法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