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情志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认为五志,即“怒、喜、思、悲、恐”五种情志变化与内脏有密切的关系。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悲”,肾“在志为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明确了情志的产生以五脏之精气为物质基础。当五脏发生虚实盛衰变化时,往往对外界某种刺激极为敏感,会直接影响到人的情志活动,而有情志异常的相应表现。《素问·宣明五气篇》云:“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马莳注释…  相似文献   

2.
怒伤肝机制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怒伤肝机制研究山东医科大学(250012)岳文浩,付文青,芦宗玉,江虹烟台市烟台山医院(264000)田明晓青岛医学院(266000)王方一、怒的动物模型(一)刺激猫“怒吼中枢”(GroaningCenter,GC)可产生怒行为反应。Flynn(19...  相似文献   

3.
愤怒,被认为是“人性的弱点”,是“用他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会“弱化人的活力。”怒伤肝,愤怒更被视为是健康的大敌,甚至是埋藏于体内的“定时炸弹”,随时会引起冠心病,高血压等疾患的爆发,致人于死地,三国时期吴帅周瑜便是在诸葛亮“三气”之下盛怒而死。因此,传统上历来提倡对愤怒的克制,希望能从根本上消除和减少愤怒。愤怒的确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一个人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动辄发怒,无论对事业,对身心健康都是有害无益,但人都有“七情六欲”,很难做到“无欲,无情”  相似文献   

4.
人们常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这句话虽有些夸张,但它却道出了情绪与健康的密切关系。史书上记载伍子胥过昭关,进退维谷,十分焦虑,一夜间白了“少年”头。诸葛亮利用周瑜气量狭小的弱点,设巧计,气得他“金疮迸裂”,断送了年青的性命。我国古代医书《内经》中说: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等;还说百病之于气也,怒则  相似文献   

5.
<正> 汉晋间王充、向秀、郭象都主“自生”说,而三者有同有异。王充反对“天地故生人”,主张“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论衡·自然篇》),“万物自生,皆禀元气”(《论衡·言毒篇》)。王充的“自生”说要点有二:一是万物“皆禀元气”而生,万物的本原是元气;二是万物的产生是一种自然过程,“自生”即自然而然产生,不是自己生出自己,更不是“天地故生物”。“天动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则自然也。”(《论衡·自然》)  相似文献   

6.
一、发展了古代六气(淫)致病说。陶氏在卷一的补阙中,援引汉代名医张仲景关于尸蹶(假死)是“脉动而无气,气闭不通,故静然而死”的解释,认为“凡卒死、中恶及尸蹶,皆天地及人身自然阴阳之气,忽有乖离否隔,上下不通,偏竭所致”.他认为只要疏通这种否隔不通之气,即“犹可治而生、缘气未都竭也”.又补阙“客忤”谓为“客气犯人”,“此盖恶气,治之多愈。”陶氏所指客气,恶气,当是上述天地自然阴阳之气以外的一种气体,认为由客气致病,容易治愈.从上可以看到,陶氏在《百一》开卷中,即继承了先秦道家关于精气一元论学  相似文献   

7.
“七情”的致病古今索源大连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116021)吕连祥,刘振芳“七情”的过极会导致人体的阴阳失调、气血失度、脏腑失和而为病。它使脏腑的气机发生紊乱。“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及“怒伤肝、...  相似文献   

8.
“养 心 经 ”云 : 于 每 日 静 养 之 时 , 须 先 静 其 心 、 平 其 肝 、 顺 其 长 生 法 门 万 万 千 ,修 真 妙 意 实 难 言 。 气 。 勿 思 可 喜 之 事 而 使 肝 气 散 ; 勿 思 可 怒 之 事 而 使 看 破 世 间 迷 眼 相 ,守 住 心 中 三 寸 间 。 之 肝 气 盛 ;勿 思 可 哀 之 事 而 使 肝 气 衰 ;勿 思 可 乐 之 事 长 生 之 法 ,奥 秘 无 穷 。 究 其 根 本 , 必 先 养 其 心 , 而 使 之 肝 气 弱 。 四 种 之 情 景 皆 为 心 中 之 用 , 却…  相似文献   

9.
一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这话虽然有些夸大,但的确很有道理。祖国医学有“情绪失调,累及五脏”之说:“怒则伤肝,喜则伤心,思则伤脾,忧则伤肺,恐则伤肾”。(《黄帝内经·素向》)有很多事实,证明祖国医学的科学论断。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0.
邢馨月 《美与时代》2023,(3):129-131
《海岳名言》是米芾书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其中,“变态贵形不贵苦,苦生怒,怒生怪;贵形不贵作,作入画,画入俗,皆字病也”一句更是对后世学书者影响深远。而清代学者倪涛编撰的《六艺之一录》中有两种不同的表述,即“贵形”与“贵和”。通过借助对《六艺之一录》编纂过程的考辨,证明两种不同表述存在的可能原因,由此进一步分析“贵形”与“贵和”各自的合理之处,以期对米芾的创作思想、以味论书、儒家的中和观有进一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黄元吉,名裳,清末江西省丰城人。著有《乐育堂语录》、《道德经精义》。其姓字与元代净明派黄元吉相同。其丹功为中黄直透。他的基本思想是: 一、理气合而生万物黄元吉说:“夫太极,理也。阴阳,气也。理气合一,而天地人物生焉”(《乐育堂语录》卷三)。他认为,“理”与气相结合,即生成天地万物和人。“理”是什么?“理”即是太极,即是性命,也就是性。通俗地说,理即性,乃指心中至善之理。所谓“理气合一曰仁”(《道德经精义》第五章),归根结底,就是说天地万物和人是由“仁”  相似文献   

12.
当别人的一次失误给自己带来损失时,有的人会大发雷霆,甚至用抱怨和责罚来发泄自己心中的怒气,从而又失去了一个好朋友;而有的人却会对自己的损失表现得不屑一顾,用宽容和体谅消除自己内心的不满,因而赢得了朋友的信任和尊重。  相似文献   

13.
中医情志相胜疗法的心身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思维观的创新中医情志相胜的心理治疗方法又被称作“活套疗法” ,是建筑在中医脏象五志论、阴阳整体论和七情学说的理论基础之上的疗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怒伤肝 ,悲胜怒。……喜伤心 ,恐胜喜。……思伤脾 ,怒胜思。……忧伤肺 ,喜胜忧。……恐伤肾 ,思胜恐。”就如现代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在理论上主要受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三大学派的影响 ,学科交叉 ,流派纷呈 ,心理治疗的方法而今已经多达 4 0 0余种一样 ,中医历代医家发皇古义 ,在情志相胜的理论和临床技术的实施上 ,不断地继承发扬 ,以聚合和发散的创新思维 ,…  相似文献   

14.
关于传统医学文化的"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历史遗产和医学文化的积淀甲骨文中已有气字。写得略带波纹 ,就像现在的“三”字[1] ,是山川之间飘逸云雾气的象形字。除了云气 ,《说文》段注说它还有“廪气”之义[2 ] ,指粮仓中的米粮 ,引伸为食物。即吃饱了才有气力。前者指物质 ,后者则指物质产生的功能 ,寓有能源补给等义。大致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自然界的六气、精神方面的勇气、浩然之气 ,以及既可指物质 ,又寓有精神意义的“精气”已经相继出现。《老子》有“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的名言 ,“一”指太极 ,“二”指阴阳 ,“三”指阴阳会和之气[3] 。所谓“一阴一阳之…  相似文献   

15.
《抱朴子内篇》(下文简称为《内篇》)①是晋代葛洪(公元283—363年)的代表作,它不仅是金丹派的养生著作之一,而且还是道教养生大全。由于早期道教的养生著作大多亡佚,而《内篇》中却包含有丰富的养生思想,因此,对《内篇》中的养生智慧进行认真地发掘和梳理是十分必要的。一、养生理论基础(一)养生本体论《内篇》从宇宙本体论的高度来论证长生久视的思想。它认为“玄”或“气”是宇宙的本源,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玄”或“气”产生的。它说:“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P1)“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也。…  相似文献   

16.
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在医学上的影响安徽中医学院中医系(合肥230038)王锡安一、天地之生由乎气《论衡》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专挑先秦、特别是儒家的一些唯心主义以及一些造说,作以立论。如历史上共工与颛琐为争天下,怒而触不周之山,于是使天柱折,地维绝之说。王...  相似文献   

17.
精神失常,这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古今中外,处处皆有。致病因素,虽是多种多样,而精神创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却是占有重大作用的。古书上记载说:“喜怒伤气。”又云“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脑”、“恐伤肾”等等。  相似文献   

18.
行气     
道教修炼方术。亦称“服气”、“食气”、“炼气”。是指一种以呼吸吐纳为主,辅以导引、按摩的养生内修方法。道教修炼,重视气对人体的作用,认为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气以生,《摄生纂录(?)调气》称“气聚则生,气亡则死。”《太平经》曰:“人欲寿者,乃当爱气、尊神、重精。”葛洪也认为“服药虽为长生之本,若能兼行气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药,但行气而尽其理者,亦得数百岁。”  相似文献   

19.
诸葛亮在《戒子书》中有句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明志”,可使人去品味人生领略人生顿悟人生;“宁静致远”,让人心静如水,胸襟开阔,潜心修炼,达到物我两忘的“空灵”境界。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何为“情”?由阴阳二气相互感应而生,不通过人为的加工而自然生成,从本性产生出来的喜、怒、哀、乐,就叫做情。文人笔下,常以“眼含  相似文献   

20.
<正> 荀子有两种明显的自觉意识,一是把人同自然界的禽兽草木区别开来:“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以下引《荀子》书只注篇名);“凡生乎天地之间者,有血气之属必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