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的姥姥是一位慈祥可敬的回族老人,她的大半生都生活在旧社会。姥姥无常的时候享年84岁高龄。当时我还很小,朦胧中只记得,姥姥是一位满头白发体态瘦弱的老人。有关姥姥的故事,我是从母亲那里得知的。姥姥一生中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年轻时姥爷为了生计领上惟一的儿子下了关东,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一走就是几十年,后来才听说,姥爷父子俩都“无常”在了关外。姥爷走后,姥姥在凄风苦雨中将我的母亲和姨妈带大。再后来,姨妈嫁到了外地,家中只剩姥姥和还没有成年的母亲相依为命。后来,母亲嫁给了本村自幼孤苦的父亲。于是姥姥就成了这个新家庭…  相似文献   

2.
正我爱读书,也爱喝茶,书香悠悠,茶香缕缕,伴我流年的好时光。小时候,在姥姥家生活,姥爷爱读书饮茶,姥姥爱养花做美食。每每回想那时候的生活,是那么快乐美好。退休在家的姥爷每天早早起来,姥姥已烧好热水,为姥爷沏好一杯茶,自己顺手也倒了一杯。顿时,馥郁的茶香扑鼻而来。姥姥手艺高超,早餐自然也是丰富可口好吃的。饭后,  相似文献   

3.
正小时候,我非常喜欢去姥姥家,不仅因为姥姥、姥爷非常疼爱我,还因为姥姥村里每年都在村子中央的大槐树旁搭一个大戏台,请一个小剧团到村子里来唱戏。而像我一样大小的孩子,在姥姥家最热闹的事情就是跟着大人一起看戏。夕阳已经落下,早早地吃完晚饭,和姥爷、姥姥一起来到村中唱戏的地方。戏台比较简陋,设在村中  相似文献   

4.
一、母亲小时,自认“命中无福” 姥姥家仅有两个女儿:大的是我姨妈,小的是我母亲。因家居山区,姥姥家有许多粗重活,都由我姥爷一人承担。农闲时,一人还可以顾得过来;农忙时,就不行了。于是,姥姥想了一个主意:由姨妈和我妈抓阄,来决定她俩的分工。抓阄结果是:母亲帮助姥爷负责家外的事:如:耕田、打柴等农家粗重活;姨妈则留家帮姥姥料理家务,如:做饭、洗衣、做鞋等轻活。因为分工清楚、职责明  相似文献   

5.
为他人许愿     
小时候,邻居潘姥姥的嘴很瘪,妈妈让我把刚刚蒸好的蜂糕送去给她吃,她高兴得不得了。可是吃那糕以前,她把糕上的红枣都抠下来,让我很吃惊。后来听妈妈说,如果潘姥姥有钱安上假牙,她就可以像我一样享受红  相似文献   

6.
为他人许愿     
小时候,邻居潘姥姥的嘴很瘪,妈妈让我把刚刚蒸好的蜂糕送去给她吃,她高兴得不得了。可是吃那糕以前,她把糕上的红枣都抠下来,让我很吃惊。后来听妈妈说,如果潘姥姥有钱安上假牙,她就可以像我一样享受红枣的美味了。  相似文献   

7.
正小时候我总挑食,爸爸妈妈经常端着碗在后面追赶着,才终于撵上我,连哄带骗地恳求我吃上一口,我却丝毫不领情。我最爱吃姥姥做的菜,于是,爸妈总会开上一个小时的车把我送到姥姥家,还未进门,就能闻到红烧肉和糖醋排骨的味道。夏日傍晚时分,姥姥的身影映在门帘上,我看着她熟练的动作:倒油、热锅、加葱姜爆锅,  相似文献   

8.
正早晨起来,一杯蜂蜜水下肚,我在迷迷糊糊中打开冰箱,拿出每天都要吃的辣酱,忽然发现,瓶子里什么都没有了。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打开手机,想给姥爷打个电话,让他给我再做一瓶。电话刚刚拨出,我忽而想起,姥爷已经走了半年了。一股巨大的失落感袭来。姥爷走的那天,我没有什么感觉,因为我还是活在姥爷仍然"活着"的那种状态里。看着周围哀悼的  相似文献   

9.
非血之爱     
爱有无数种分类,我以为最简单的是以血为界。一种是血缘之爱,比如母亲之爱子女扩展至子孙爱姥姥、姥爷、爷爷、奶奶,亲属爱表兄、表弟、堂姐、堂妹……甚至爱先人爱祖宗,都属于这个范畴。还有一种爱在血之外,姑且称为——非血之爱。比如爱朋友,爱长官,爱下属,爱动物……最典型的是爱自己的配偶。  相似文献   

10.
正因为是早饭吃太饱的缘故,午饭就没了食欲,随随便便吃上几口一餐饭就打发了。想来古人有先见之明,《海公大红袍全传》里,海瑞说过一句很应景的话,大意是:饭不能吃得太饱,尤其不能"饥食过饱",吃太饱容易碍事,而且对身体不好。这么明理的话,可惜我总是事后才想起。回想以前逛小吃街、美食街,常常因为一开始吃得太多,后继乏力,真正碰到想吃的了,就再也  相似文献   

11.
人性的灯盏     
那年冬天,一场“阶级斗争”正搞得轰轰烈烈,身为“地主婆”的姥姥,每天吃过晚饭,都要独自穿过生产队牲口棚旁边那条长长的胡同,到大队部去接受“贫下中农”的批斗。那时,作为“地主狗崽子”的舅舅,正在海河工地挖河,吃住在工地,一个冬天也没回家。姥姥天生胆小,更怕走夜路,特别是每当路过牲口棚那条坑坑洼洼又黑又长的胡同时,姥姥浑身都起鸡皮疙瘩。但为了节省煤油,姥姥从不打灯笼,就硬着头皮迈动着那双“三寸金莲”,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过胡同,常常被胡同里的砖头瓦块绊倒,摔个鼻青脸肿。尽管这样,姥姥还是舍不得打灯笼,姥姥说:“打一回灯笼,…  相似文献   

12.
正我生孩子的喜悦姥姥是第一个知道的。孩子有病的消息姥姥是最后一个知道的。不想让90岁的姥姥再替我分担这份苦难了,尽管我无论如何是支撑不了的。姥姥把人类不可避免的灾难称之为"天黑了"。姥姥从前说过:"天黑了就是遇上挡不住的大难了,你就得认命。认命不是撂下(放弃),是咬着牙挺  相似文献   

13.
弥留之际     
我的姥爷住院了,看来行将离开人世。我到医院去看他。姥爷已经八十多岁。我看他浑身的皮肤部贴着骨头,眼睛里也没了神。据说已经好几天不能饮食了。姥爷在我的印象中一向和蔼平静。如同暮春的风。几乎令人觉察不出他的存在。然而这一次他却让我吃了一惊,仿佛突然相识。“一个人在他生和死的时候最为人注目”。这话是对的,我从一个既陌生又熟识的老者身上,似乎体味出一丝人生的奥理。  相似文献   

14.
正曾经一度,我鄙视甚至痛恨我的家,那个隐在山沟、穷困破败、给了我血肉的原生家庭。父亲哥儿一个,自然我也从未感受过来自伯伯叔叔姑姑们的疼爱帮衬;打记事儿起,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皆已成故事,只是野外几个低矮荒凉的坟头,没尝过隔辈亲的甜蜜。  相似文献   

15.
味道     
正你可曾吃过糖稀吗?那混着麦芽香气的,绵厚而悠长的味道,你可曾记得?小时候,老屋的味道便是糖稀的味道。在想起老屋时,咂咂嘴,口中便仿佛充满了那样一种清香的麦芽的味道。姥爷善熬糖稀,儿时的记忆里,每每推开老屋的门,便看见木凳上,向着阳光,静静地放着两罐糖稀。姥爷站在一旁,笑着招呼我。我急急  相似文献   

16.
正老婆出差,懒得做饭的我想带儿子去吃快餐。儿子却非要吃鱼,只好带他进了一家特色小店。我吃得津津有味,儿子吃了几口却突然放下了筷子:"还不如我妈做的好吃!""怎么可能呢,这可是本地最有名的鱼馆。"话音未落,儿子悠悠地回了我一句:"可这鱼做的没有妈妈的味道。"儿子的话,让我的心陡然一疼。小时候家里穷,几个月能吃上一次肉就是很幸福的事了。每次,不光把肉吃得干干净净,连盘子里剩下的汁,也会拿馒头蘸  相似文献   

17.
徐静 《天风》2002,(6):43-44
“试炼来了莫发愁,莫发愁,人的尽头神起头,神起头。耶稣和我手拉手,领我绕过虎狼口,我的心哪,总是和主亲不够,亲不够。”三岁的小女儿一边玩一边哼着从姥姥那里听来的这首歌。小家伙红扑扑的小脸蛋放着光,这是个健康聪明而活泼可爱的孩子,总是快活得像头草原上的小鹿,说话还  相似文献   

18.
星期天,我们一家三口正围着火锅,吃得大汗淋漓时,忽然有人敲门,门打开后,一位睑色黝黑,头戴瓜皮帽,手提蛇皮袋的庄稼汉,立在门口。  相似文献   

19.
黑昼     
1943年6月6日,一个极其平常的夏日。天刚亮。昨夜的一场滂沱大雨过后,天空依然没有放晴的迹象。空气湿漉漉的,厚厚的阴云笼罩着曹家务这个冀中平原上回族聚居的小村。那低低的乌云,仿佛就悬浮在人们的头顶上,直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每天这个时候,太阳已经升到半杆子高了,可今天这个早晨却显得暗无天日,四周灰蒙蒙的一片。姥姥起得很早。这些天,鬼子三天两头到村里扫荡,家里的粮食早被抢了个精光。好在精明的姥姥提前把一小袋玉米面藏在了房后隐蔽很好的菜窖里,一家人才能靠这少得可怜的玉米面和从地里挖来的野菜勉强度日。姥姥起床后,下到地窖…  相似文献   

20.
正每每吃自助餐,总会看到一些撑得肚子滚圆走路都走不稳的家伙,小孩子是嘴馋贪吃,大人则是另一种情况,他们的解释是"花了钱,既然随便吃,那就能吃多少吃多少,要不然就赔了"。还有的说"我不吃就被别人吃了,我少吃一口别人就多吃一口,与其被别人吃,不如我自己吃"。其实这些说辞都指向一个意思:宁愿自己撑得难受,也决不能便宜了别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