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第五回艰难处境立信仰终不改622年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了伊斯兰教。636年阿拉伯人征服了巴勒斯坦和其它西亚地区,建立了阿拉伯帝国,在穆斯林统治下,犹太人要交纳特别的人头税和土地税才能使自己的生命、财产和宗教自由得到保障。8世纪初巴比伦犹太教教长与拉比学院将《巴比伦塔木德》推广到各国犹太社团,遵守共同律法传统与生活方式,但激起一些犹太人的反对。761年巴比伦人阿南·本·大卫创立了卡拉派。“卡拉”是希伯莱语“诵读”之意。因此卡拉派亦被称为“精读《圣经》派”。阿南谴责遵行《塔木德》的犹太人曲解犹太教教义,用…  相似文献   

2.
吕德志 《天风》2005,(11):40-41
在耶和华神的护庇下,摩西率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地,摆脱了在埃及长达430年的奴隶生活。出埃及已经满了三个月的那一天,来到了西奈旷野,就在西奈山下安营。耶和华神在山上,为以色列民制定了一系列的律法,其中有十条诫命,十条诫命反映基督教信仰中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3.
在犹太教中有3部典籍,第一是《塔纳赫》(Tanakh,希伯来语音译,即:《圣经·旧约》),所有犹太人都要绝对忠诚地信奉它。其前五卷书称为《妥拉》(又称《律法书》、《摩西五经》,是《塔纳赫》中最重要的著作);第二是《塔木德》;第三部是  相似文献   

4.
创世神话作为一种重要的神话类型,是每个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同属于古代近东闪米特民族的古巴比伦人和犹太人都有自己的创世神话,其经典代表著作分别为《埃奴玛·埃里什》和《圣经·创世纪》。巴比伦人与犹太人在宇宙观、万物创造、人类诞生以及创世神方面存在较多的异同,正是这种相同与相异的交织,反映了巴比伦人与犹太人在各自的生存环境、宗教信仰以及社会历史发展状况方面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第十章  巴比伦河畔 我们在讨论以色列和犹大诸王的时候,曾将旧约的故事回溯到犹大王约史雅在公元前609年于默基多战役中阵亡。为更好地理解犹太人遭受放逐的那段往事,我们要继续回顾犹大王国自约史雅战死后到公元前586年的夏季彻底灭亡,也就是犹大王国最后二十三年的历史。因此,本章将分三个部分进行讨论:第一部分,从约史雅死到耶路撒冷陷落;其中所涉及的主要人物是耶肋米亚先知,因为他是这段历史的重要目击证人。第二部分,犹太人被放逐到巴比伦;此间的主要证人是厄则克耳和第二依撒意亚先知。第三部分,选民由放逐之地…  相似文献   

6.
4.《回归法》《回归法》是关于犹太人身份界定的法律。按说,这一事关以色列人口构成的头等大事的法律理应由政府定夺,但犹太教正统派⑦却企图垄断这个涉及许多人公民身份的权力,为此,它与世俗势力及犹太教改革派⑧和保守派⑨展开了激烈的较量。早在1950年,以色列议会根据以色列国存在的理由之核心思想——“流亡者的聚集”,制定通过了《回归法》,规定:在任何地方的任何犹太人均有权返回以色列定居,入境时自动取得以色列公民身份资格。然而,《回归法》对如何确定犹太人身份并未作出明确的定义。在日后执法的过程中,如何确定犹太人身份成为一…  相似文献   

7.
怨言要不得     
喋喋不休的怨言让人感慨和无奈,那些目光短浅的不负责的窃窃私议,对已对人都不利。抱怨能解决什么问题呢?在圣史上,所有的怨言都站不住脚,都只能证明窃窃私议者的幼稚和偏情私欲。以色列人从仓林启程,来到厄林和西奈之间的欣旷野时,就因为食物的缺乏而抱怨梅瑟和亚郎。其实一路上他们就没停止抱怨。尽管上主始终驾着云头在队伍前面引领他们,保护他们不受侵袭,如此无怨而悔地为他们为他们工作,以色列人还是不停地理怨。当队伍进到上主踢给的阿摩黎人的山地,梅瑟由十二支派各选一人侦探那地方,并得回报说,“上主我们的天主踢给我…  相似文献   

8.
火蛇与铜蛇     
陈志华 《天风》2010,(2):37-37
以色列人在旷野的行程中屡发怨言,招致神怒,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而最为严重且为人熟知的一次可能是记载于《民数记》21章中,“百姓因这路难行,心中甚是烦躁,就怨精神和摩西,说:“你们为什么把我们从埃及领出来,使我们死在旷野呢?这里没有粮,没有水,我们的心厌恶这淡薄的食物。”其结果就是火蛇进入以色列营中,咬死很多人,在百姓悔改的哀求声中,  相似文献   

9.
弘道 《天风》2022,(9):41-43
<正>在《天风》2022年第6期上,笔者发表了一篇题为“‘以色列’这个名字含义的演变”的文章,目的是想要说明“以色列”这个名字在圣经中有几种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用法,既可以作为雅各这个人的名字,也可以作为对整个以色列民族和分国之后北国以色列的称呼,还可以指被掳归回以后的犹太人、上帝的圣民。有读者阅读后回应称:  相似文献   

10.
玛拉与以琳     
陈志华 《天风》2010,(9):39-39
在红海大胜埃及军兵后,以色列人带着无限的崇敬,向神大唱赞歌。然而,这份空前的喜悦,转眼间就被玛拉的怨言所代替。这情绪反复之快实在令人唏嘘!圣经说:“摩西领以色列人从红海往前行,到了书珥的旷野,在旷野走了三天,找不着水。到了玛拉,不能喝那里的水,因为水苦,所以那地名叫玛拉”(出15:22—23)。玛拉究竟是何地,如今无法考证,倒是其字义“苦”恰如其分地反映出以色列人在此地真实的经历。旷野本是缺水之地,连续三天不得水源,  相似文献   

11.
跨越约旦河     
何介苗 《天风》2010,(6):15-16
<正>约书亚在当时的以色列人中,何止是一只蝴蝶,他是天空中高飞的领头雁,他是群羊中干渴寻找水源的领头羊!走了四十年旷野之路的以色列人,没有一个人的鞋破损!他们来到约旦河旁,流水湍急的约旦河,横在他们的面前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以色列人只能隔岸相望迦南地!约书亚要带领以色列人跨越约旦河。按照常规,不外乎三种方法:一是"等",等到涨水  相似文献   

12.
智慧的心     
林孔华 《天风》2009,(9):6-7
人生最大的智慧就是求教于智慧的神。约在公元前1400年,西奈的旷野,夕照余晖中,一位威严的老人挺拔身姿,伫立于西奈山,双目炯炯有神,远眺对岸峰峦层叠的群山,俯视山脚蜿蜒曲折的滔滔江水,回顾120年的人生历程,以智慧的眼光、优美的笔触、满怀的感慨、无限的敬虔吟唱出气势磅礴、响彻千古的名篇——(《诗篇》九十篇。  相似文献   

13.
遵主命有福     
聂福玲 《天风》2022,(6):8-10
我们都有这样朴素的愿望,"成为一个有福之人",如何成为"有福之人"呢?今日的经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遵行主命,就能成为有福之人",因此,借着神话语的亮光,我要与弟兄姊妹分享的信息是:"遵主命有福." 一、听主命令 1."以色列啊,你要听"(参申6:4) "听"的希伯来文是"Shema"(示玛),这段经文和《申命记》11章13节至21节以及《民数记》15章37节至41节一起被称为"示玛",也就是"恭听篇".犹太人对此非常熟悉,他们每天要背诵这段经文,并且定期在会谈敬拜中诵读.犹太人把示玛视为教义纲领,也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祷文.当时,以色列人并没有律法抄本,摩西教导百姓神的律法基本靠口述,特别重要的诫命需要反复提及,因此学会"听"是一门很重要的功课.  相似文献   

14.
犹太教正统派(Orthodox)是犹太教派别中最大的群体,自视为惟一正统的犹太教信众。其最大特点是拒绝犹太教的任何变革,坚“持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原则,确信整部《妥拉》是上帝在西奈山上赋予摩西的神启,犹太律法是不能改变的,所以必须严守犹太教的传统信仰、律法和礼仪。许多人依  相似文献   

15.
犹太教会堂     
犹太教会堂(Syn-agogue)是犹太人进行公共祈祷、慈善、文娱活动和研读经书的场所,是犹太人的宗教、教育和公共事务管理中心(Synagogue取自希腊词汇synagoge,意为“一个聚会的地方”,是希伯来语Bet Hakeneset的译文)。 无人知晓犹太教会堂的建制是从什么时候发展起来的。据传,它最初出现于公元前3世纪的巴勒斯坦,但许多学者认为它源自巴比伦时期。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城陷、所罗门圣殿被毁、犹太人被掳往巴比伦,沦为“巴比伦之囚”。失去故土与圣殿,又没有领袖人物的犹太人,自行组…  相似文献   

16.
以色列是个崇尚“多子多福”的国家。无论是以色列犹太人还是以色列阿拉伯人,都十分重视家庭,喜欢生活在人口众多的大家庭里。以色列人喜爱孩子,没有孩子的家庭难以被人理解和接受,不能生育的夫妇要承受巨大的社会压力,常常遭到同事的歧视和冷遇。相反,生  相似文献   

17.
摩西见异象     
苏志明 《天风》2013,(11):20-21
摩西不仅是以色列人的民族领袖,也是一位属灵的伟人。摩西的一生常常被划分为三个阶段:在埃及皇宫四十年,在旷野四十年,出埃及四十年(参徒7:17—36)。其中,摩西在何烈山上看到耶和华显现的特殊经历,是摩西在旷野四十年和出埃及四十年之间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对摩西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饷,这种经历对我们的生命也有很多启发和反思。  相似文献   

18.
《学海》2019,(3):74-81
在犹太传统中,诵读《传道书》是住棚节礼仪的一部分。但当前对《传道书》的研究往往忽略了它在犹太宗教仪式中的运用。住棚节作为犹太节日,本质是犹太人的一种时间标记,而《传道书》又以对时间观的讨论而著名。住棚节与《传道书》的关联不只限于个别经文,而与文本整体的内在运思有着本质性的神学关联,《传道书》的神学运思可以说是既来自住棚节又回到住棚节。《传道书》的思想,并不是那种脱离独特的以色列救赎史传统而进行的个人思辨,就其与犹太传统的关系而言,也不是一种颠覆或背离,而毋宁说是一种传承与更新。  相似文献   

19.
陈志华 《天风》2012,(3):59-59
在圣经中,希伯来人、以色列人、犹大人和犹太人四个不同的称呼用来同指被上帝特别拣选的民族。  相似文献   

20.
1996年8月27日上午以色列拉比阿丁·施坦泽兹应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了题为“犹太哲学与中国哲学——知行观与圣人观的比较”的学术报告。 拉比阿丁‘施坦泽兹是中以建交以来第一位应邀来华介绍犹太教文化的拉比,也是国际上公认的本世纪最主要的学者兼拉比。他创建了以色列塔木德出版社,并已出版58部有关塔木德、犹太教神秘主义、宗教思想、历史人物传记、社会学和哲学著作,这些书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各国出版发行。他最卓著的成就是对《巴比伦塔木德》的翻译、注解和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