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首先指出,目前苏联哲学界对这两个概念持有不同的理解,而且其中有些定义是辯証唯物主义所不能接受的。关于絕对眞理概念,苏联大多数哲学家把它理解为对现实的完滿的、詳尽无遺的反映,少数哲学家把它理解为部分的、具体的、将来也不会被駁倒的知識。有些作者时而采用前一个概念,时而采用后一个概念,把前者称为就广义而言的絕对眞理,把后者称为就狹义而言的絕对眞理。作者反对把絕对眞理理解为对现实的完滿的、詳尽无遺的反映。他认为这种理解是与客观眞理的含义——客覌眞理是人关于客覌世界的覌念的內容——不一致的,而且与辯証唯物主义关于客覌世界对于人的认識来說是不可穷尽的原理相矛盾的。作者还反駁了И.Д.安德烈也夫关于絕对眞理是对于事物和现象的本质之完滿的、全面的知識的覌点。作者认为对于对象的本质的认識并不是对于对象的完滿的、詳尽无遺的认識,而且脫离对非本质的东西就不可能实现对本质的认識。作者还反駁了Г.А.庫尔沙諾夫等人的下述覌点:絕对眞理是认識的目的、理想,是用詳尽无遺的方式去认識世界的可能性。作者认为这种覌点是把絕对眞理与相对眞理的相互关系問題和在认識論上把认識評价为过程的問題混为一談。作者支持А.А.斯塔欽柯的观点:絕对眞理是部分的、具体的、将来也不会被駁倒的知識。絕对眞理的标准就在于它的不可反駁性。作者认为在給絕对眞理和相对眞理下定义时,不应該以它們內容的完滿性这个特征为出发点,而应該以对眞理与现实的一致的評价为出发点。关于相对眞理,作者不同意Ν.С.納尔斯基关于相对眞理中不包含謬誤因素的覌点,而认为相对眞理就其內容的某一部分来說是可以改变的、补充的或者甚至可以駁倒的,因此相对眞理才能变化和发展。相对眞理中之所以存在着謬誤因素,是由于人对现实的认識不可能是純粹的认識,而眞理从其开始形成之时起就只能是純粹的眞理。作者最后联系到审訊中的眞理問題,攻击了А.Я.維辛斯基,說后者正是利用絕对眞理概念的多意义性和不确定性,来为法庭的任意专断作辯护。  相似文献   

2.
为紀念K. 雅斯貝尔斯(生于1883年2月23日)誕生八十周年,慕尼黑皮佩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书,标志是《卡尔·雅斯貝尔斯,他的著作和活动》(共217頁,1963年)。除了雅斯貝尔斯写的哲学自传之外,这本书还包含K. 皮佩、D. 斯滕貝格、G. 曼、J. 赫  相似文献   

3.
理論脫离实际是公共課心理学教学中的一个严重問題。不少人說,“心理学学了沒有用,不解决实际問題”,“心理学里讲的那一套,跟实际有距离,用不上”等等。这个問題,长时期以来沒有得到解决。这里面的原因很多。从貫彻理論联系实际方針的角度来說,我們认为,可能存在着几方面的問題:这里既有对心理学教学中貫彻理論联系实际方針的认識和态度问题,也有对我們傳統的心理学理論与教学实际不相符合的情况不够了解的問  相似文献   

4.
怀德海底《符号論,它的意义和效果》一书是他于1927年在阜吉尼亚大学的演讲集。全书共有三章,这是第一章的譯文。本文共分十三节。在第一节里作者提到三种符号論:(i)宗教所用的象征,(ii)写出和說出的語言,(iii)純是书写的代数符号。在第二节中他特別强調說,从感觉符号表象达到物体,此中的符号論乃是一切符号使用方式中最自然而广泛的方式。第三节是討論方法。关于方法的一般原則是:低級特征最好先和相应的低級有机体(怀德海用‘有机体’这个名詞和通常不同,他认为一个电子也是低級有机体——譯者)联系起来研究,高級特性应先和最初具备充分完善的高級特性的有机体联系起来研究。第四节說明符号論之所以易于犯錯是因为它可以引出对一些事物的行动、威情、情緒和信念,而这些事物純是观念,在世界中并沒有这符号論引导我們所設想的那些事物。第五节把符号使用下了一个定义說:当人心經驗中某些组成部分引出意識、信念、情緒与习慣而关涉到心灵經驗其他組成部分时,人的心灵就发生符号式的作用。前一套組成部分是“符号”,后一套就构成符号的“意义”。从符号到意义的过渡中所有的有机作用就叫作“符号的指示”。第六节說明符号指示的知觉所包括的全部活动是知觉者产生他自己的經驗的一种活动。在第七节討論語言中,作者說,語言使用是有双重符号指示:在說話人方面是从事物指示字眼,在听話人方面是从字眼反轉过来指示事物。作者认为人对外界的知觉有两种內容,在第八节中他只提到关于同时世界习用的直接表象,这是应用我們直接感觉向外投射而有的,它替我們决定了同时的物质东西的特征。这就是近代哲学中所說的感觉材料或素材。在第九节中作者认为知觉的經驗方式有两种,概念分析的方式只有一种。两种知觉經驗方式中的一种是叫作“表象的直接性”或“直接的表象”,另外一种叫作“因果效力”。第十节說,这两种方式的作用都是把实在的事物“客体化”。把这种方式混合为一个知觉的綜合活动就是“符号指示”。在第十一节中作者說物质的和心智的东西在經驗中是糾纏在一块的,因此沒有明显的界綫可划。第十二节是研究感觉資料和空間在直接表象中的作用。作者举出三个重要事实:(i)感觉材料如色、声、触等是依靠能知觉的有机体和它对所知觉的有机体的空間关系;(ii)同时的世界是显现为有扩延的和充满着有机体的;(iii)直接的表象只是少数高級有机体經驗中的重要因素。第十三节說,“客体化”本身就是一种抽象,因为沒有实在的东西在它的形式方面完全“客体化”了。  相似文献   

5.
主体对客体的关系問題是认識論的一个基本問題。任何一种这样或那样涉及认識問題和科学方法論的哲学覌点,都不能不以对此問題的一定的解决为出发点。主体-客体的认識論問題包括两类問題。本文只討論其中的一类問題:从主体对客体的关系方面来探討主体本性的理論认識問題。无論內省心理学或者行为主义都不能解决主体-客体問題。此二者虽然是心理学的两个流派,但其理論覌点却是带有哲学性质的。在哲学上,內省心理学与现象学相似;而行为主义則与现代邏輯实証主义接近。 馬克思主义哲学在解决主体-客体問題上有两个出发点:第一,认識关系是从主体对客体的实践关系中派生出来的;第二,认識任何时候也不是由个別的、孤立的个体来实现的,而只是由包括在集体的实践活动中的那种主体来实现的。人,就其自然存在来說,还不是认識主体。人类之意識到主体与客体的区別,是很晚的事情,晚于他意識到自己作为自然界的物体而区別于其它物体。从严格意义上来說,认識論主体乃是存在于諸个体的活动之中的社会。社会主体才是眞正的认識論主体。社会是通过历史上創造了的认識活动的方式和积累的知識系統而成为认識主体的。个体之成为认識主体,要看他掌握社会在其历史过程中創造的认識手段的程度如何。个別个人只有通过与其它人的关系才能认識自己。主体意識自己,即意識自己与客体的区别,首先是通过个別主体的启我意識。然后主体才理解到一切知識与客体的区別,而这只是在哲学已經形成和科学知識的最初因素已經出现的情况下才达到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刊載于日本共产党中央理論政治杂志《前卫》今年五月、六月、七月三期上,全文約有五万多字,共分以下十一节:第一,“薩特尔的复数的‘面孔’和围繞着他的‘面孔’的状况”;第二,“存在主义哲学基本性质的素描”;第三,“‘选择’和‘自由’的虛像”;第四,“与反馬克思主义接触之点”;第五,“抽象的‘异化論’的危险的迷途”,第六,“对辯证法的‘干与’”;第七,“关于‘自然辯证法’”;第八,“关于历史辯证法即历史唯物論”;第九,“这是‘馬克思的方法’嗎”;第十,“对‘辯证法’的空虛的尝試的根源”;第十一,“亚当·沙夫的論点”。本文力图全面批判薩特尔的哲学,指出薩特尔虽說承认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們时代的哲学”,但在对自然辯证法和唯物辯证法以及历史唯物論的理解上,原則上是同馬克思主义相对抗的。薩特尔想“补充”馬克思主义的“空白”的企图,本质上也不外是想根据存在主义的理解和歪曲来篡改馬克思列宁主义。他的立脚点仍然是主观唯心論。他的哲学虽然具有存在主义哲学的“畸形”的性质,但是沒有打破存在主义哲学的“原型”。本文前五节着重批判薩特尔的“原型”的存在主义哲学。第一节考察了他二十年来时而“接近”馬克思主义、时而“批判”馬克思主义的經过;指出他每过数年便来一次轉变和动搖,令人很难捉摸他的真正“面孔”。第二节論述了由克尔凱郭尔开始,經过雅斯貝尔斯、海德格尔到薩特尔的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性质,指出存在主义哲学不像馬克思主义哲学那样在世界观和方法論的整个領域具有一个統一的体系。它虽然以对于人的資产阶級的抽象的观点和个人主义的基本思想为自己的本质,但却有无神論的存在主义和基督教的存在主义两种。它不仅是与唯物論无关的哲学,与唯物論相对抗的哲学,而且它还具有政治的反动性。克尔凱郭尔就公然发表过反社会主义的政治見解,他的思想到了雅斯贝尔斯便直接同反馬克思主义思想結合起来。海德格尔耕耘了德国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土壤,这是众所周知的。薩特尔虽然不能与他們等同,但他的基本哲学見解也具有作为存在主义的本质的共同点。总之,存在主义是由資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革命时代的資产阶級个人主义的哲学,它的根子是主观唯心論。第三节分析了薩特尔的“选择”和“自由”的槪念,指出薩特尔和其他存在主义者一样,强調“个体”。薩特尔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个体”的选择就是創造,就是“自由”;“自由”就是不受任何束縛的意志的行为,就是不遵从任何历史規律的行为,即“計划”(projet);“自由”是超越所有道德行为的东西;只要是个人“自由”所决定即选择的行为,哪怕是杀人行为、法西斯主义,都可以被肯定为眞理。作者批評說:存在主义的自我决定即选择論,与其說是反道德的,还不如說是对于狼的邏輯的肯定;它的“自由”,是应該加以唾弃的小資产阶級的抽象的“自由”,馬克思列宁主义者絕对不能肯定这样的“自由”。第四节考察了薩特尔的“自由”、“选择”的观念在日本所产生的影响,指出薩特尔把个体的“选择”、“自由”的观念絕对化了的观点,已經迷惑日本資产阶級社会的一部分小資产阶級知識分子,使他們产生这样的錯觉:似乎在美帝国主义和日本垄断資本統治的条件下,人們即使处在无权的状况下,也能获得“自由”。薩特尔的“自由”、“选择”論,因为对任何“选择”都加以正当化,所以又給了一些“轉向者”(变节分子)以精神上的安慰,使他們把“轉向”(变节)的責任推到“自由意志”上。第五节分析了薩特尔的“异化”槪念,指出薩特尔的“异化”槪念是专用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自己的对他关系中的。換言之,就是当自己成为他人的客体,被他人凝視着的时候,就认为自己是被“异化”了。作者认为,这样的“异化”槪念即使能够成立,也只能在观念的邏輯上成立,而决不是表現現实矛盾和异化的槪念。因此,薩特尔的“异化”論是与馬克思的观点和方法相对立的。馬克思的异化槪念是說明資本主义生产关系之下的劳动者的状况的,它本身就是反对資产阶級的一种号召,而薩特尔的“异化”論不仅对工人阶級沒有积极的意义,甚至还有反对社会主义的作用。他把反对人民民主和反对資本主义都看作是摆脫“异化”的行为,同样加以正当化和美化。由于这种观点,他甚至把一九五七年波茲南事件的反社会主义現象也看作是进步。由第六节到第十节着重批判了薩特尔的“畸形”的即修正主义的存在主义哲学。第六节分析了薩特尔“干与”辯证法的目的,指出薩特尔企图以存在主义哲学家的資格来“补充”馬克思主义的“空白”,具体地說,就是企图用存在主义来构成他认为馬克思主义所“缺少”的“历史的人学”,幷且把它塞进馬克思主义里,也就是企图用存在主义的“人学”来篡改和修正馬克思主义的辯证法,再以此来构成“辯证理性批判”。因此,薩特尔的承认馬克思主义,也只是为了把它当作一个修正的对象来承认的。作者认为,对于薩特尔的干与辯证法,必須在这种意义上来理解。第七节在論述馬克思主义的辯证法中,批判了薩特尔的辯证法,指出薩特尔所說的“辯证法”旣不是思維的辯证法,也不是客观的辯证法,而不过是一种“理解”而已。所以,他旣拒絕客观的辯证法,也否定客观的自然。他极力攻击恩格斯的“自然辯证法”,原因即在于此。他說自然辯证法是把“自然拟人化”,是“硬把辯证法适用于自然界”,是“形而上学的假說”,是“独断的辯证法”。他对自然辯证法采取否定的态度,而对历史辯证法却采取“承认”的态度。但是“承认”历史辯证法,也是因为他认为在历史中有个体的“总体化”作用,才予以承认的,而幷不是眞正肯定馬克思主义的历史辯证法即历史唯物論。第八节在論述了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論之后,具体地分析了薩特尔所“承认”的历史辯证法,指出他所“承认”的历史辯证法是与馬克思主义的原理无关的,不过是他用主观主义的存在主义哲学概念对历史唯物論加以歪曲以后泡制出来的一种东西而已。第九节批判了薩特尔所說的“溯行的方法”。薩特尔以为从个体的欲望、实践即“計划”开始分析,就如同馬克思从商品开始分析那样,可以闡明整个历史的辯证法。他认为这就是馬克思的方法,尤其是《政治經济学》和《資本論》的方法。作者批判說,薩特尔根本不应該把个体的实践即“計划”看作与馬克思的商品具有同样的地位。因为馬克思的商品不是一个超历史的范疇,而薩特尔的个体的实践即“計划”却是一个超历史的范疇,它沒有任何时代性。第十节批判了薩特尔的“被构成的辯证法”的图式,指出他的辯证法是与历史辯证法即历史唯物論相对抗的,是与数千年来貫串在历史中的客观規律背道而馳的,他的辯证法不外是存在主义对馬克思主义的修正。从个体的实践即“計划”出发的薩特尔的辯证法,根本就不是表現历史辯证法的东西。最后的第十一节批判了亚当·沙夫关于薩特尔的存在主义的見解,指出沙夫贊揚薩特尔提出了問題幷且把存在主义与馬克思主义的“不同意見的中心点”归結为“人的問題”这两点,是錯誤的。作者认为,这等于沙夫接受了薩特尔关于所謂“馬克思主义的空白”的說法;沙夫的这种錯誤态度完全出于他的抽象的人观、抽象的人生观。以下摘譯的是作者着重批判薩特尔想“补充”馬克思主义的“空白”和曲解自然辯证法与历史唯物論的第六、七、八等三节。  相似文献   

7.
我的感想     
我是个普通的穆斯林青年小商人,沒有什么文化和知識,也沒写过稿。听說“中国穆斯林”要創刊,我們有了自己的园地,感到万分的高兴。我們穆斯林各族人民在共产党和国家正确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政治上得到了平等的地位,經济生活也有了提高,宗教信仰有了保障,感到很幸福。有些人,尤其是青年,有了工作,教門方面就疏远了,礼主麻的不多。我們的宗教是偉大的,我們偉大古蘭經的青春常在,可惜我們却未去追求和發揮它。  相似文献   

8.
作者宣称:这篇文章試图确定科学研究邏輯的基本对象,并且闡明其主要槪念。科学研究邏輯不是某个現代邏輯体系的部分或分枝,而是一个新的、正在形成中的知識領域,是各种把认識过程作为科学研究来研究的邏輯体系的綜合。作者认为:科学研究是直接为了在思想中获得对一般主体来說是新的結果的认識过程。科学研究邏輯是以分析科学研究过程的規律为对象的。这种邏輯运用唯物辯证法和現代形式邏輯的一切手段来制定自己的范疇,其中包括:問題、事实、体系、科学探索、直觉、假設、理論、观念、等等。因此,作为邏輯和认識論的唯物辯证法可能有两个范疇体系。其中的一个体系,从一般哲学方面来說明认識过程的特点;另一个体系把认識过程着重作为科学研究的过程来說明。当然,第一个体系的一切范疇是为理解科学研究邏輯的范疇所必需的,但是人們不能把另一堆范疇归結为第一个体系的范疇,而应当对它們进行特殊的分析。作者认为:科学研究邏輯应当研究的基本对象,簡单地說,就是“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形式以及构成它的要素”;科学研究邏輯的任务是要分析知識的起源,即分析新知識在現代科学中是如何产生的。作者还說:光是分析科学研究邏輯的基本概念,是不够的;必須在某个体系中表現它們,否則就得不到邏輯;这个体系目前可能是最最初步的,但是討論它的基本原則却是很有益的。  相似文献   

9.
意識和实在的关系問題所以暧昧不明,是由于基本前提沒有弄清楚。作者从两个最簡单的前提出发,即絕对有效性(假定陈述有正确与否的不同)和經驗公理(除了基于邏輯演繹的知識以外的一切知識,我只能通过我的感觉而得到)。由于前后一貫地采用了經驗公理,必然建立起一个唯我主义的世界。这个世界也可以完全符合于常識。这里所謂存在,首先意味着我用我的感觉感知到某一事物。除了通过純粹观察,我們也从操作上、从因果上給某物的存在下定义。一群現象如果总是在某一固定联系中出現,我們就說某物“存在”,如熵、电磁場等概念。因此理論物理学中存在的标准是不同的,可以有存在与非存在的中間状态。爱因斯坦的同时性定义表明,我只能认識在我的空间和时間的立足点上所加之于我的世界。它也說明,要給一个物理量下定义,必須說明这概念所根据的經驗。但是,爱因斯坦又假定自然定律对于各个不同的坐标系都是等同的,因此我也能够运用我从別人那里得求的意象。我的意識也象其他生物体一样,只是“外在世界”的一部分。自然定律对于我自己或其他生物都是对称的。这样,我对世界的描述只能以“游覽手册”的形式开始。 現在已推翻了唯我主义的世界,假定确有一个同我与其他有意識的生物都对称的世界。这就是絕对对称的形而上学公設。在这里,虽然世界不再依賴于单独一个人而存在,但是要給任何概念下定义,仍然必須把它們建立在感觉經驗之上,仍是自我中心的,仍有唯我主义的痕迹。因此,实在主义者所能够建造的世界,唯我主义者也能够建造。反过来就不一定。而絕对对称公設却受到两重限制:实在主义者对之深信不疑,不能放弃;把自我同社会中的任何个人等同起来,就混同了部分与整体。由此实在主义者面临一系列困难,例如:存在有不同的水平,感觉材料的存在同“熵”之类概念的存在相差很远;不同人的感觉材料不一致;我們的大脑也不完备;等等。不解决这个困难,就会导致誖論。我們假定知識只能通过感性知觉而得到。如果承认“絕对知識”,就会发生一个人的认識不一定为其他人知道的困难。出路只能是由实驗来决定。总之,如果一切綜合知識仅来自感性經驗,就有了符合于实在世界的每一定律的定律;实在主义者的对称公設有困难:认識論研究中可以运用实驗心理学或其他自然科学。  相似文献   

10.
全民国家     
这篇文章,发表在英国共产党理論杂志《今日馬克思主义》今年三月号上,美国共产党理論杂志《政治月刊》今年四月号全文轉載。作者杰克·柯汉(Jack Cohen)在这篇文章中重复了赫魯曉夫修正主义集团关于“全民国家”的一些濫調,竭力为修正主义的謬論辯护,幷且歪曲我們党在这个問題上的論点,指名攻击我們党。作者认为:阶級斗爭在社会主义社会已經“不起作用”,当馬克思和列宁談到資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时期时,他們所說的共产主义“指的是以其第一、低級阶段开始的共产主义,即社会主义”。作者武断地說:“中国同志强調国家的‘阶級性’,意思是要特別强調它的强制性”,并且断言我們党“沒有看到”国家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而且在这个社会进入共产主义建設时期的期間会发生“辯证的转化”。作者还把我們党关于社会主义国家毫无例外地存在着阶級和阶級斗爭的正确論断,曲解为“阶級斗爭随着社会主义的进展而尖銳化”的說法;幷且牵强附会地說,这个思想“是从斯大林那里拿来的”,但是“早在三十年代末期斯大林本人也抛弃了”。接着,作者否认苏联产生新資产阶級分子的可能性和事实,理由是,在苏联,“‘产生’資本主义分子的社会基础的小所有制,事实上已經消失了。”作者还硬說我們党“把全民国家的概念当作主张‘超阶級国家’来攻击”,“把两个不同的观念学究式地混淆起来”。  相似文献   

11.
唯物辯证法是关于客观世界及认識的发展法則的科学,是无产阶級的宇宙观和方法論。而对立統一的法則則是唯物辯证法最根本的法則。运用辯证法的这一法則,对我們认識和把握事物,以及解决当前实践中的問题,具有很大的意义。因此,毛主席教导我們說:“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学会这个方法,才能正确地分析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現状,并推断革命的将来。”又說:“辯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因此,具体地了解事物矛盾这一个法則,对于我们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他在本文中主张事物之間有类同性,思維和存在之間也有一种类同性,两者之間有預定的和諧。他围繞着这个論点发揮了若干論点。 1.平常人們所謂真不是全对,就是全非;而在作者看來,真有无限等級,有很大伸縮范围,它可以由最不恰当的描述上升到精确的表象,这个表象的完善程度也无止境。关于真理的定义,平常人认为是各个确言与事物的符合,而作者的所謂真則是概念与事物的符合。各个概念如果探入事物深处,就可揭开面紗,因而可以算为形而上学的。 2.他从这个观点反駁了几派說法:第一,是原子論的說法,它把一把扫帚当作是最后实体集合成的复合体,但是作者认为承认扫帚結构的复杂性和其作用的相对簡易性,那对扫帚的本性和构造更为真实一些。第二,是語言哲学的說法,它认为必然性、可能性、偶然性等都是我們說話方式的单純反映;下面跟着举了若干例子。但是作者认为所謂真正可能的、矛盾的、独立的等范疇都不是純粹形式上的,而是經过深刻的反省才能决定的。語言哲学家忽略了对样想的深刻反省,他們表示中立不倚,不作事实的肯定,不涉及經驗上的事情,那就不承认两个事物可以融合,后事已非前事,等等。 3.說話的方式有肤浅的、抽象的,也有深刻的、具体的,有适合于数学的,也有适合于物理学的、心理学的、价值学的、形而上学的。所以說話方式是有等級的,那就是說,其真实性是有大有小的,我們应当針对事物的真实把自己的概念加以調正。不过經驗也不能改正我們的不完善的概念,因为这就是拿新形成的概念来改正我們起初的粗糙概念。作者提出亚理士多德所主张的活动的智力和被动的智力,来說明概念的由粗及精,由不完全至完全。因为我們对事物有一个相对含蓄的概念,也有一个明显的概念。我們的明显概念在滿足了含蓄概念的一切要求以后,我們才感觉到自己說明了某种事情,才有了类似于亚理士多德的現实中的理智的一种东西。不过各个个体事物永远不能妥当地陈示出柏拉图式的原型来。我們的世界是由体現于实例中的原型所組成的。 4.作者认为,我們要妥当地认識世界,就应当减少世界止的偶然性,克服不相关联性,我們有任务,給哲学家重新带上必然性的镣銬。不过作者也并不想把偶然性退斥到必然性以內。作者认为人类的各个概念之間的最重要的联系是概然化的联系,是单純概然性的联系,不是严格的必然性的联系。 5.最后作者企图說明他所謂类同性和先天的概然性。就是,凡存在的东西的参差不齐性,应当减少而非增多。他认为这是为"自然"、为"心灵"所立的原則。这个原則超过关于可能性的种种陈述,也超过形式主义。他的先天的概然性原則設定事物多半是由邻近之物产生,由类同事物发生,而不是由辽远的事物产生。他认为,要說每一事物都有某个原因,这个原則是空虛可笑的。 6.这种宇宙論上的类同性的一个特殊形式就是心理生活与物理存在之間的类同性。他认为对象就可能在人們正确表象它們的方式下存在,而下是在誤表它們的方式下存在。这就是思維与存在之間的类同性,也即是它們之間的预定的和谐。甚至世界进程和合理理想之间也有一种类同性。 7.形而上学方法基本是直观的,不过这种直观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系統地捉摸出的。原文排錯字的地方有数处,譯者大胆改正,如有錯誤应由译者負責。  相似文献   

13.
毛主席經常教导我們“要有目的去研究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論,要使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論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結合起来”;但是我們总是經常在前人所提出的一般原理上兜圈子,不能联系中国实际而有所發展.用哲学上的話来說,这就叫做不能用自己的思維去不断深入地反映客观和改造客观,把它变为自己底世界。毛主席是伟大的馬克思列宁主义者,他一生总是紧随着中国革命底發展,把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逼真理活用在中国革命底各个阶段、各个方面以至每个細小环节上,从而他就在我們这一代创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列宁主义。过去在建党、建軍和指导民族、民主革命  相似文献   

14.
丁瓚 《心理学报》1960,5(1):11-16
1959年是我們伟大祖国建国十周年。全国各地无論在工农业战錢上,教育、科学、卫生和艺术等文化战綫上到处都是万紫千紅、碩果丰收,說不尽的光輝灿烂的动人景象。就拿我們心理学这顆幼苗来說吧,十年来在我們这块“換了人間”的祖国大地上,已經有了迅速的成长。尽管它的成长速度和其他科学比較起来是緩慢一些的;但是,和它在旧中国的  相似文献   

15.
一、起源 馬尔庫茲說,哲学上的“实用主义”这个詞,此希臘的“实用”(实践,效用)这个詞的含义广泛得多,它意味着:理論服从于实踐,思維服从于效用。 馬尔庫茲說,实用主义者威廉·詹姆士在他1907年發表的“实用主义”一書中指出,“实用主义”是由数学家兼哲学家皮耳士(1839-1914)在他1878年一月在“通俗科学月刊”杂誌中,以“怎样使我們观  相似文献   

16.
反对哲学史工作中的修正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是唯一科学的哲学。它是我們研究各門具体科学的唯一可靠的指南。当然,对于哲学史工作者說来,不但不能例外,而且因为所研究的是哲学史,就更必須时时刻刻地紧紧地依靠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指导。所謂哲学史的方法論,从根本上說,乃是运用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研究”哲学史,还是运用辯証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哲学史的問题。哲学史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爭的历史;在历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基本路綫的对立是非常鮮明的,第三条路綫是沒有的。哲学史的研究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最激烈的斗爭场所之一;在哲学史的研究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基本路綫的对立也是非常明显的,第三条路綫也是沒有的。因此,我們必須把哲学史工作中的两条路线尖銳地对立起来,必須坚持哲学史工作中的唯物主义路綫,捍衛哲学史工作中的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本書內容包含作者关于老子“道德經”的概論以及老子作品的新譯文。在許許多多的欧洲譯本和注解之后,本書标誌着研究老子学說的一个新阶段。在概論里,作者断言:老子哲学是充滿着辯証法因素的原始唯物主义的哲学。由老于的門徒所形成的道教流派不是發展了而是歪曲了老子的学說。他們利用老子唯物主义的下徹底性作为道教神秘主义的哲学基础。楊兴順指出:老子的学說給予中国哲学史的影响,不單是为道教所歪曲,并且是在“道德經”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唯物主义的哲学。就这  相似文献   

18.
世界历史可能会有一种外貌,仿佛只是混乱不堪的許多偶然事件。如果这样来看历史,历史就沒有意义、統一性和結构。然而历史哲学所要探索的,却正是历史的意义、統一性和結构。历史有四个意义深远的时期:在第一个时期,人类产生了語言,发明了工具,取得并利用了火;在第二个时期,在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平原以及中国黄河流域成长起来了很高的文化;在第三个时期,奠定了人类心智发展的最初基础,中国、印度和希腊相继誕生了各派哲学,人逐漸意識到他的整个生存和种种限制,体会到世界的丰富和自己的无能,在“自我存在”的深处和超驗界的明晰里认識到自己的未受限定的自我;第四个时期,就是科学技术时代,它在最近几十年里达到了令人危惧的頂点。在目前,我們正生活在一个有着許多最可怕的大灾难的时代。如果我們自問什么是历史的意义,那末,任何相信历史有一个确定目的的人就不仅要想出这个目的来,而且还要着手計划如何实现这个目的。然而,独裁者們曾經根据他們所自詡的完备的历史知識,作出了許許多多計划,結果都归于失敗,造成混乱。如果我們断言世間生活的意义就在于获得最后的幸福,那末,我們即使运用想象也揣摹不出这个幸福象个什么样子,我們也不可能在已往的历史中找到对于这个幸福的任何指示。任何目的都是特殊的、暫时的和可以更改的。历史的終极目的乃是人类的統一。它只能通过“交往”来达到。它的一个必要条件是:生存須有一种人人都同意的政治形式,因为这种形式能給每个人提供获得自由的最好条件。这种形式只有在西方才部分地实现了,那就是“法权国家”。虽然建立起一种世界秩序,战爭就可以結束,但是我們看到现在人們对于陌生的人还是嫌恶厌弃,醉心于爭取权力和使用暴力,而不願和他交往。因此,我們必須負起我們的責任,通过对我們自己时代的探索,力求达到我們在其中能有发自深处的生活的那个領域。  相似文献   

19.
自1955年4月亚非国家万隆会議以来,中国与阿拉伯各国之間的友誼关系获得了新的发展,自中埃和中叙建立正式邦交以来,这种友誼关系日愈密切。中国与阿拉伯各国的知識分子都知道,我們的友誼关系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傳統的。古老的友谊关係远东与近东之間虽然相距数万里,但很早以前,在交通工具还是原始工具的时代,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間就发生了政治、經济和文化上的联系。中国船只一直航行到希拉城,在那个时代,海岸就在現在的安那查夫,我們的証据是阿卜杜勒·麦西哈的談話:在艾卜·伯克尔任哈里发的时代,他对哈立德說:“你还記得么?”他说:“我还记得,中国船只停泊在这些堡垒的后面。”(1)从前,中国船只航行到阿  相似文献   

20.
三是怎样一种宇宙論《略論》大意說:“法相宗建立了精神性的单子——‘种子’說,认为种子是构成世界的原因。”即“物界心界都是种子的产物”。“种子是各各独立的、最小单位的实体,一粒一粒的。”“它不是物质性的,只能是精神性的”。“他们又认为人的主观精神(心)最根本的是第八識,种子藏住的地方在第八識里面。种子和第八識是虚构的互相依存的精神实体。”又据他說:“第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