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人是家     
生活中,我们把女人称为女人家,非常通俗亲切的称谓,让女人富有了家的概念,女人就是家的载体、家的含义。没有女人,家就只能是一个生硬的建筑,没有女人,家就不会生动起来。女人是家,有女人才是真正的家。所谓人家就是指有女主人的家庭,否则就算不上什么人家,男人打拼,女人持家,家的存在以女人为中心,家是女人一生中最重  相似文献   

2.
女人是家     
生活中,我们把女人称为“女人家”,非常通俗亲切的称谓,让女人富有了“家”的概念,女人就是家的载体、家的含义。没有女人,家就只能是一个生硬的建筑,没有女人,家就不会生动起来。女人是家,有女人才是真正的家。  相似文献   

3.
家支作为彝族特有的内群体,使得彝族具有中华民族、彝族和家支三层群体结构。关于彝族家支的研究先前主要通过访谈法、田野考察法、文献法等进行,缺乏对家支的量化研究。本研究基于心理学的社会认同理论,将家支作为一个独特的内群体结构进行量化研究,考察彝族家支认同对幸福感的影响。研究一修订了彝族家支认同问卷,结果显示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研究二发现,彝族的民族认同,家支认同和幸福感三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彝族的民族认同在彝族家支认同和幸福感之间存在调节作用,民族认同水平越高,家支认同对幸福感有着更强的预测,影响也更大。彝族家支认同对于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  相似文献   

4.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礼文化源远流长。传统家礼是礼文化中极为重要的内容,狭义的"家礼"指家庭、家族或宗族用以维护内部秩序的礼仪规范和伦理观念。家礼文化指广义的"家礼",涵盖制度、器物、实践、观念等多个层面。家礼文化借助家礼典籍、私塾社学、家训规诫、家谱族谱、礼器服饰、传统建筑、家风传承等载体,实现其教化功能。传统家礼体现了中华民族家文化的独特气质与精神,是"礼文化"的核心内容与价值。借鉴传统家礼教化方式、路径,可以增进角色认知,涵养个人德性;吸收传统家礼伦理内涵有助于我们营造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称情立文"的制礼原则有助于促进社会礼仪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5.
家——中华传统道德之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传统道德重要的社会根源是家,其道德意识和范畴体系的起点是家。认识传统道德的局限进而批判其消极因素,要抓住家这个关键和出发点,更为重要的是,在弘扬中华道德的优良传统、建设社会主义新道德的时候,我们也要从家出发,以家为重要的起点。  相似文献   

6.
谦卑低头     
有两个邻居,张三和李四。张三家常常吵架,李四家却从来不吵。张三就问李四:“奇怪!老李,你们家怎么能够不吵架呢?”李四回答:“你们家所以会吵架,是因为你们家都是好人;我们家所以不吵架,因为我们家都是坏人。”“为什么呢?”“因为你们都认为自己对,  相似文献   

7.
家校合作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衍玲  臧原  张大均 《心理科学》2007,30(2):400-402
近30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在家校合作的研究和实践上取得了一些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本文从家校合作分类、家校合作模式及实践、家校合作的理论基础三个方面介绍了家校合作研究的进展,并分析了我国家校合作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走向。  相似文献   

8.
孙向晨 《哲学动态》2022,(6):45-55+128
在一个没有“家”的哲学时代,提出“家”哲学势必遭到各种质疑,如李勇教授从内、外两个方面深入细致地分析了“家”哲学可能遭到的批判。确实,“家”哲学要在现代世界站立住,就必须经受各种挑战。从“家”问题内部的论域来看,首先要清楚区分传统的家与现代的家,古今之间有联系也有很大差异。今天我们讨论“家”的问题并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一定要站在现代世界之中。其次,“家”作为一种普遍性存在,其在中国社会的形态与在世界范围的形态也需要深入辨析,汉语哲学有责任充分汲取中国思想传统的资源。最后,“家”作为社会性论题与作为哲学性论题也有所不同,本文强调从哲学层面来思考“家”的问题。从外部的哲学批评立场来看,“家”哲学还需应对来自自然主义、多元主义以及个体主义立场的挑战。在这些问题上,“家”哲学有着不同的形而上学预设。最终“家”问题有一个从“厚的文化”不断理性化到“薄的哲学”的过程。但“薄”并不意味单薄,而是意味着论题的普遍化。  相似文献   

9.
李勇 《哲学动态》2022,(6):36-44+127
在过去十几年中,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现代性转化的一种努力,笑思、张祥龙和孙向晨等学者在汉语哲学的语境中,解释和辩护传统儒家思想中家的哲学,回应现代化的冲击。但是,这种努力面临着外部挑战和内部挑战。当代哲学中方法论上的自然主义、认识论上的多元主义和实践哲学中的个人主义,构成了家的哲学的外部挑战。而家的哲学存在的三种不同解读之间的张力则构成了内部挑战。家的哲学到底是作为一项解释的工作,用来阐释家在儒家思想中的核心地位,还是作为一项辩护的工作,用来辩护家的客观性、必然性和普遍性价值,这构成了家的哲学最大的挑战。家的哲学需要回应这些挑战。  相似文献   

10.
我爱我的家     
王侠 《天风》2006,(18):37
家是人们熟悉的一个字眼,熟悉的一个地方。家究竟是什么?不同的人对家的理解也不同,有人说家是人的栖身之所,休养身心的地方,是避风的港湾;有人说家是丈夫的王国,妻子的世界,孩子的乐园;有人说家是……家在人的心里概念是不尽相同的,但相同的是家对每个人都是重要的,因为她是人一生离不开的地方。人可以没有钱、没有权、没有势、没有一切,但不能没有家。家既是重要的,每个人都会爱自己的家,我也一样。  相似文献   

11.
清山 《思维与智慧》2013,(12):11-11
姨家在乡下,姨父包了一片水塘,种莲藕。 夏季最热的日子,酷暑难耐,但一想到姨家那片荷塘,一股清凉的感觉瞬问传遍全身。暑假里,带孩子去姨家走亲戚,说自了,是把姨家那个小村当成了避暑山庄。在姨家只坐了一小会儿,我和孩子就迫不及待地要跟着姨父去肴荷花。  相似文献   

12.
位于“南国陶都”石湾镇的佛山市陶瓷工业公司,是一个生产建筑、园林、美术、日用和工业五大类陶瓷产品的企业。共有职工一万三千多人。下属工厂、企业30家:陶瓷厂22家,机械,原料、釉料、印刷厂5家,水泥、运输企业3家。其中属全民所有制的13家,集体所有制的17家。  相似文献   

13.
正杨朝明先生的著作《〈孔子家语〉综合研究》由齐鲁书社出版发行,该书是他十几年来潜心研究《孔子家语》(以下简称《家语》)的成果汇编,共收入论文22篇。此外,还有附录书评、综述5篇。该书从《家语》的真伪、文献学及其与孔子思想、儒家学派四个方面进行探讨,讲清楚了《家语》的源流,纠正了将《家语》视为"伪书"的某些"成见",肯定了《家语》作为"孔子研究第一书"的重要价值。该书是杨先生对《家语》综合研究的用力之作,是杨先生对《家语》的"正名"之作,是第一部《家  相似文献   

14.
家支作为彝族特有的内群体,使得彝族具有中华民族、彝族和家支三层群体结构。关于彝族家支的研究先前主要通过访谈法、田野考察法、文献法等进行,缺乏对家支的量化研究。本研究基于心理学的社会认同理论,将家支作为一个独特的内群体结构进行量化研究,考察彝族家支认同对幸福感的影响。研究一修订了彝族家支认同问卷,结果显示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研究二发现,彝族的民族认同,家支认同和幸福感三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彝族的民族认同在彝族家支认同和幸福感之间存在调节作用,民族认同水平越高,家支认同对幸福感有着更强的预测,影响也更大。彝族家支认同对于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  相似文献   

15.
良好的家师关系是家校合作的基础,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研究对北京1366名小学四年级学生及其父母进行连续两年的测查,旨在探讨师生关系在家师关系对小学生学校态度影响间的中介作用,并分析父母差异。结果发现:(1)父亲和母亲报告的家师关系质量均能负向预测学校回避,家师联系频率均能负向预测学校喜欢;(2)母亲报告的家师关系质量能正向预测学校喜欢、家师联系频率能正向预测学校回避,而父亲报告的这两条路径均不显著,存在父母差异;(3)师生关系在父亲和母亲报告的家师关系质量对学校喜欢和学校回避的影响中均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建堂的欢乐     
罗世和 《天风》1996,(6):13-14
凡经历过家庭建房的人,都觉得辛苦万分,同时也感到欢欣,因为等新房建成后,就成为一家人共同享受的新天地。然而对我们基督徒来说,建造礼拜堂比建造自家住房更欢乐,因为礼拜堂是神的家,同时也是众信徒灵性的家。属灵的家比肉体的家更重要。 梁桥教会原在数间旧房内做礼拜。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先秦时期所称的"家",主要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六家"、"九流十家",与先秦至汉代所称的"百家",不是同一范畴内的概念,它们之间并不互相排斥.后人不了解"家"的这两种含义,更不了解"六家"、"九流"所产生的背景,对于先秦学术思想史有误解.  相似文献   

18.
婚姻的眼睛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有了一个习惯,走在路上,喜欢抬起头来扫视别人家的阳台,因为妻说,阳台是家的眼睛,春光明媚的阳台后面,是一个幸福充盈的家,有一位蕙质兰心的女主人。  相似文献   

19.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三家学术思想及人生经历与佛教渊源甚深,此三家又皆重静坐、止观等佛家修行实践。三家论静坐皆融汇儒佛,虽境界不高,然解行并重之学风诚为可贵。三家论静坐止观义先出儒家心学,融摄华严止观义;后梁谭二家皆有从华严转唯识之历程,颇好从生理学、心理学等现代科学阐释传统静坐实践及义理,此举于传统身心修学道术之弘扬诚为方便善巧。  相似文献   

20.
正什么是家?有人说,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有人说,飘着饭香的地方就是家。家是什么样子?有人说是富丽堂皇的别墅,也有人说是干净整洁的小院。而在我看过、到过、读过的所有家里,最喜欢的还是出自那个平凡而又不凡的女子口中的家,"此心安处是吾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