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建筑是为人们提供居住空间和场所的,同时,建筑以其各种建筑实体来表达着创作者的意图.人们对其精神的理解与把握,符号学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本文用符号学的分析方法对建筑进行解读,以期揭示其艺术与审美的价值,以及对我国当代建筑设计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于传统的建筑文化,既要传承,又应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代建筑进行创新。文章就以当代建筑设计工作为基础,提出应将我国传统建筑文化融入到当代的建筑设计思想中来,对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形式予以传承,实现对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精神、建筑文化技艺的传承与体现,再通过与当代建筑设计工作的创新,更好地起到传承传统建筑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介绍了符号学在博物馆建筑设计中的一些基本理论观点,阐明了建筑与符号之间的原则概念。分析博物馆建筑符号的特征及其运用手法,探究博物馆建筑设计中的符号现象,具体分析图形、点线面、色彩等建筑符号性表现,结合苏州博物馆的设计用符号学做出进一步的解读,并试图寻找一定的规律,以有效地指导建筑实践的进行。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现象学为哲学基础,建筑现象学及场所精神为探索背景,叙述了场所及场所精神的概念,并从建筑场所现象学出发对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部分建筑作品进行赏析,探讨了场所精神在安藤忠雄建筑作品中的体现以及建筑与场所精神之间的联系和所产生的现实效益。  相似文献   

5.
磁器口古镇坐落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嘉陵江下游,是一个有1000余年建镇史的码头民俗文化古镇。它为川流不息的商旅人士提供了遮风挡雨的居住和商业场所,见证了巴渝地区的历史人文变迁,有着极高的历史意义及研究价值。在研究文献、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总结磁器口古镇的建筑特征及建筑符号,运用皮尔斯符号学"三分法"归纳建筑符号,从符号学的角度重新研究磁器口古镇建筑,再通过符号的语义表达,揭示磁器口古镇建筑的内涵及特征,加深对该建筑的形式和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为磁器口古镇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古镇建筑的文化传承作相应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芬兰现代建筑具有鲜明的自然主义和地域场所属性,在很多优秀作品中都生动诠释了本土建筑大师阿尔瓦·阿尔托所提倡的建筑人情化内涵。从木构建筑体现的空间自然属性、光影营造的丰富空间体验以及建筑与场所的情境互动三个方面阐释芬兰现代建筑的地域性设计精髓。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科技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文章充分了解建筑设计的历史进程,以及其发展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来树立起一个持续良性发展的建筑设计方法。分别从功能、科技以及精神方面对建筑设计创新评价进行分析、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加强建筑功能设计的同时传递建筑人文精神,而不是一味对传统汲取和复制。同时从智能、生态、绿色环保的角度,利用计算机的仿真虚拟建造手法,打造出一套系统化的建筑优化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8.
文章提出现代建筑设计在发展过程中,更加强调建筑的社会性,建筑不能只受到技术条件的约束,更应注重环境、空间和人的感受,不能只用简单的中性方式来应对各种复杂的设计要求,而忽视了人的精神需求、审美价值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当下,建筑设计应在功能性、实用性、安全性的原则上结合民族性、文化性及地区性等因素再设计,以此来平衡建筑与环境、建筑与人的关系,在绿色设计、生态设计、情感化设计的背景下,合理运用建筑设计与装饰设计,探索出一条更适应于社会发展、美学价值及创新实用的设计方向。  相似文献   

9.
建筑通常作为日常居住所必需的生活空间得以存在,而建筑写作对建筑具有记录、评价与解释等作用。应当说,写作与建筑不仅在结构上具有某种相似性特征,它们也在审美与文化上相互关联、甚至交织。建筑为建筑写作提供了必要的空间或场地,那些曾经发生过文学故事的建筑场所,还被灌输进了历史记忆及其所承载的精神与文化。建筑写作对于建筑意境的揭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能为建筑意境作出富有意义的阐释,这种解读不仅可以构建一个独特的氛围与语境,更是对建筑意义的一种社会、历史与文化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现实生活中任何一种建筑设计作品都必然要存在于一定的环境当中,而自然环境、历史文脉长期以来影响着建筑作品的设计文化特色。空间使用功能决定着建筑设计作品的内在价值意义。贝聿铭先生在建筑设计实践中,在建筑空间结构形式的处理方面做出积极的探索性思考,时时刻刻遵循着在建筑空间内恢复自然元素的建筑设计使命。室内外景色的对话处理、室内外装饰细节的关系把握、自然光源的运用以及对现代建筑设计美学的诠释成为贝聿铭建筑设计遵循的法则。正是这种秉承着与自然协调、与环境呼应以及"天人合一"的传统设计思想才造就出了他层出不穷的优秀建筑设计作品。  相似文献   

11.
安藤忠雄是一个把建筑设计得美观又舒适的艺术家,在很多时候,他更像是一位哲学家,不断思考建筑与城市、自然、光影、生命之间的关系。文章对他在中国设计的台湾亚洲现代美术馆、上海保利大剧院、顺德和美术馆等三座建筑进行分析,三件作品分别用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来表现现代建筑的美。  相似文献   

12.
马宁 《美与时代》2013,(11):27-27
从造型元素、色彩元素、材质元素三个方面对高迪建筑进行分析探讨,学习研究高迪建筑的视觉语言的表现应用带来的启示,探寻打造我国本土特色的现代建筑设计的一些方向。  相似文献   

13.
哲学现象学在建筑领域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而建筑现象学是现象学重要的分支。在建筑现象学思想结构下,从现象学的角度,来分析阿尔瓦·阿尔托的设计背景,同时探索其设计思想中关于建筑现象学的理论依据以及建筑设计作品中的现象学精神。通过分析从其反射出来的现象学的理念,利用建筑现象学精神,以此更加深刻地理解建筑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以清代沈鸿宾故居为中心,通过对故居中人文历史、建筑艺术形态进行分析,探讨沈鸿宾故居中"物性"与"人性"的文化价值,对建筑中楚文化艺术形式和装饰纹样展开研究,探讨楚文化装饰艺术在故居建筑设计中所传递的时代艺术思想与精神文明,从而总结名人故居建筑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在引导正确社会价值观的同时对当今荆楚地域性建筑设计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衣、食、住、行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四大问题,住就离不开建筑,建造房屋是人类最早的生产活动之一。人类早期的建筑最主要的就是体现其功能性特点,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除了功能性以外,人们也对建筑美观性和个性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需要技术,同时建筑也涉及艺术。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建筑空间进行了分析,结合点、线、面三个要素来阐述建筑空间的构成,同时,由于建筑设计也受到社会生产方式、周围自然环境、民族文化差异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在对此充分考虑的基础上,分析了建筑空间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使建筑更具艺术美感和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美的追求也不断提升,而且在各个领域中都有所表现。建筑领域是我国现阶段发展的重要方面,因此建筑美术艺术也在建筑设计中占据着极为关键的一部分。人们对美的追求,在建筑行业就是色彩与建筑的融合,同时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从古至今,人类对装饰艺术的发展都极为重视,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也有着极为关键的影响。装饰艺术从西方引入到中国时,与中国本土文化进行了简单的融合,借助其美术建筑的思想,倡导建筑的艺术性。美术建筑是一种综合性的设计,需要根据建筑设计方案来定,美术建筑的质量与建筑设计的方案和建筑美术施工质量等有关。我国现代建筑装饰工程中将美术艺术进行融合,将艺术魅力与现代建筑风格进行有机结合,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建筑装饰美学设计,而且在我国建筑装饰工程中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17.
传统元素的应用一直都是传统建筑的场所精神所在,通过参与建筑行业内的竞赛方案,透过传统建筑元素、节能方式、平面组合方式,以经济、有效、美观为目标,为农村基础建设卫生站提供虚拟实验性方案。并通过这个应用研究让建筑学低年级学生得到与行业紧密挂扣的锻炼,实现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提前介入,并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  相似文献   

18.
视觉中心主义是建筑领域受到关注的议题之一。芬兰建筑师尤哈尼·帕拉斯玛呼吁重视感官体验,特别强调触觉的价值和自我感知的重要性,并将自身观点凝结为感官建筑理论。研究感官建筑的概念,梳理其从视觉批判到感官重塑,再到实现精神完善的逻辑线,以此推演出知觉与建筑、行为与场所、思维与空间之间的关系,并将其作为延伸建筑学边界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9.
王俊 《中国宗教》2022,(5):78-79
重庆近代天主教堂在建筑设计上注重融合东西方建筑美学,建筑布局采用中国传统的合院式布局,外部形态体现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建筑装饰上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重庆地处西南内陆,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所形成的区域建筑文化特色,对重庆地区近代的天主教堂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很多教堂在设计上融合东西方建筑美学,形成独具特色的中西合璧的天主教堂建筑。  相似文献   

20.
从符号学的视角来分析全球化背景下,建筑领域城市自身文化内涵和本土特色日渐缺失的问题。总结河南地域建筑发展历程及演变手法,运用符号学的理论成果,提出河南地域建筑传承的方式方法,剖析建筑地域化概念,旨在探索一种既能传承传统建筑风貌肌理与精神内涵,又能满足现代功能需求的建筑形式,从而有效地保护与传承传统建筑及其文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