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西方园林发展史上,意大利的台地式园林、法国的规则式园林、英国的自然式园林是其典型的代表。虽然它们同属于西方园林体系,具有许多共同特征,但是受限于社会背景和自然条件,又表现出了不同的风格。与东方的造园艺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师法自然的理念不同、西方几何图形式的规则园林,更强调轴线的统领作用。这是一种着眼于几何美、严谨美的园林体系,重塑"完整、和谐、鲜明"三要素,追求严谨的理性。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中国传统山水画是古人主观思想的二维体现,那么中国古典园林则是一幅幅呈现在三维空间中的立体画卷,可谓是"凝固的诗、立体的画",并且在路径的转变、时间的推移中带领我们渐入佳境。那么中国传统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又是如何被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呢?从中国传统山水画与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指导思想、艺术手法和意境传达几个方面入手,研究中国传统山水画与古典园林之间的关系,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作为欧洲园林的一种重要风格,是17世纪法国绝对君权制度的产物。它在继承欧洲造园传统,尤其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园林传统的基础上,通过严谨的几何构图、明确的空间结构,将传统造园要素组织得更统一、更宏伟,具有宏伟壮丽、中轴突出、严谨对称的特点,开创了前所未有的"伟大风格",体现了古典主义的审美思想,成为风靡欧洲各国达100多年的一种造园样式,并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及各国城市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彩墨画作为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绘画领域中大放异彩。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不仅在科技上、军事上开始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文化也是如此,改良中国画的思潮也应运而生,很多具有国画基础的艺术青年陆续到国外留学,许多接受过西方理念的画家学者们推崇将西方绘画的精髓融入到传统的中国画表现当中,尝试对中国传统绘画进行改革。或写实或抽象的彩墨风格在这样的中西文化融合碰撞中形成出来,逐渐形成了彩墨画这种新的画种。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相融合之后形成的"禅",对中国传统艺术极具影响力。王维,这位南宗画派的创始人,其绘画风格清逸洒脱、淡泊高远,是中国绘画史上独特的一种画风,这位"诗佛"所作之画往往能渗透"禅"的意境。而王维的"禅画"艺术对近代美术绘画有何影响,是主要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6.
由于经济、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中西传统人生观教育方法在发展的基本趋势上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而在具体方法层面,有共同的特点,也有相异之处。中西传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相同点主要体现在:都注重"因材施教";都强调"知行合一";都重视"学科渗透式教育"。中西传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西方重"宗教化",中国重"世俗化";西方重"心理疏导",中国重"行为引导";中国重"反求诸己",西方重"外在拯救";中国重"正己而令他",西方重"正他而树己"。  相似文献   

7.
一、克里姆特绘画的中国情结 19世纪下半叶,西方世界的哲学、科技、文化、艺术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照相技术的产生使艺术家传统的模仿自然的艺术观念发生了改变.这时中国的绘画艺术作品、日本的浮士绘等东方艺术作品大量出现在西方,使得西方一些大胆的艺术家开始借鉴东方的艺术观念和形式,引发了西方绘画从写实向写意的转变.德国和奥地利的新艺术运动诞生了象征主义的绘画流派——"分离派",它强调的是艺术的独创,追求的是强烈的艺术表现功能.作为"分离派"领军人物的克里姆特,他的绘画就受到了中国民间美术及东方绘画很大的影响,当时他对中国画情有独钟,收藏了大量的中国卷、轴画,戏曲人物画等.他巧妙地把欧洲绘画的人物与中国民间美术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  相似文献   

8.
"假山"作为中国园林建造中的基础结构,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极具审美价值,它以造景为目的,构成园林的主要景观、划分园林的各个区域,在中国园林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假山"的建造可以追溯至秦汉时期,"假山"的建造技术由最初简单模拟自然山川的形态到明清时期精细的表现自然,古人对"假山"的审美意味也发生着改变。文人不仅通过游玩园林看"假山"修身养性,更将"假山"搬入画中,状物言志。以"太湖石"为切入点探究传统中国画中"假山"的面貌,并以当代艺术家的中国画作品为例,结合时代语境,浅析中国画中"假山"的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9.
意象造型是中国水墨人物画的主要特质,其表现手法为写意,既不是单纯模仿客观来追求"形似",也不是纯粹主观臆造。中国画的意象造型是处于一种"似与不似"间的艺术状态,而这种"似与不似"的造型观念体现在中国画的每个门类里,其中就包括中国水墨人物画。从传统发展到现当代,中国水墨人物画的作品中都体现出了这种意象造型观念,20世纪西方写实主义绘画的观念传入中国并融入水墨人物画造型之中,使得现当代的水墨人物在追求"形似"的方面产生了巨大改变,但同时中国水墨人物画家又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和继承着中国传统绘画造型规律,即"似与不似"的艺术规律。  相似文献   

10.
"师造化"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而又复杂丰富的美学命题,历代画家、理论家对这个美学命题一直不断注入新的元素,进行着不同的诠释。处于宋元之交的赵孟頫在"师造化"这个美学命题上继承了宋"格物致知"的观察精神而"师法古意""云山为师",同时在此基础上强调"以书入画",为中国画的创作注入了更强的主观因素,大大加强了绘画主体在绘画创作中的能动性。这种自然观的变化,为"元四家"及明清以后的画家绘画语言的变化提供了一个可发展的环境,从而为中国文人画发展高峰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中国早期的书法和绘画是通过一体二用的方式介入到远古人们的生活当中。汉以来,书法和绘画在功用上是存在一致性的。汉代衰亡以后,书法和绘画开始分家。唐代张彦远"书画同笔"的提出,宋代郭熙在结字和转腕上的运用,元代赵孟頫、柯九思的"以书入画"论到钱选"士气"说的提出,让"以书入画"进入盛行时期。"以书入画"从原来的人物画和山水画论证发展到了竹石花卉画中。赵孟頫将书画用笔结合到了具体事物。明清画家对"以书入画"的纷纷效仿和持续探索让"以书入画"成了普遍性的学习和效仿的理论实践,具有代表性的有八大山人和石涛。及至近代,又以南黄北齐等为代表。对于前代的"以书入画",石涛通过强调书法运腕进行绘画创作,使"以书入画"更加具体化。而近现代的黄宾虹又在石涛的基础上将运腕发展成了手臂的运用,通过控制手臂进行"运气",并做出论述。到了当代,吴冠中和刘海粟一致认同书法的重要性以及和国画的关联。书法中的线性、韵律等融入在这些当代创新型国画家的画里。无论是外在方面,还是内在方面"以书入画"为现当代人们做出了全面的理论借鉴及创作指导。  相似文献   

12.
倘若大地是可以恣意变换的纸张,那么中国古典园林便是宣纸上的妙笔丹青,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虽方寸咫尺,但意在无穷。倘用一字以表中国古典园林之美,则此字为"意"。西方追求的规整匀称的几何美,美在其"形"相对而立。但所谓"美人在骨不在皮",这足以见得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园林里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山水画是中国三大画科之一,在宋代发展到成熟阶段。杰出的画家,卓越的作品,层出不穷。山水画论的丰富性和它的深刻性更是宋代的文化标志。在追求师法造化的同时,更多地强调中得心源。在宋代,为了满足文人士大夫更高的精神文化需要,也更多地将山水情寄托在山水园林的创造中去。由于中国的"画理"与"园理"有异曲同工之处,文章将深入剖析画论的各方面内容与中国传统园林的各方面关系,以达到更好的促进现代园林和人居环境的设计。  相似文献   

14.
园林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园林疏密有致的风格都展示出艺术设计中的风采。在设计心理学中结合园林建筑、假山碎石、园林植被和中西方设计风格分析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建构出人们微妙的心理活动,反映出中国园林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东西方的园林艺术各具特殊历史内涵,由于文化背景、思想观念的不同造成了风格的迥异,但它们都是世界园林文化中的精华。西方园林刻意注重形式美,体现人工美,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而东方园林体现的是自然美与自然拟人化,追求的是意境美,讲究的是含蓄、深沉、虚实共生。"西方形式美、中国意境美"的哲学思想与美学认识奠定了各自园林的基础。从人与自然、形式意境、哲学等角度,初步探讨东西方园林的美学差异。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画的形式美表现在中国画特有的材料、特殊的笔墨效果、特有的画法程式、诗书画印、装裱款式、构图以及画家具备的技法风格等方面。在中国画的创作中,怎样画有"味道"、有"品质"、有"格调",是画家们反复思考的事。事实上,形式美是中国画的根本,是核心。我们应该更进一步地去熟悉、理解、探索、研究中国画的形式因素,保持中国画样式的东方性、民族性,使中国画的形式之美代代相传,绵延不断,使传统中国画的菁华永续流传。  相似文献   

17.
传统中国画中所营造的"幻境"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与自然之道,同时也是艺术家的个性风采与精神生命的体现。文章主要探讨传统中国画中的"幻境",以丰富现代中国画的技巧和艺术语言,并对当代中国画只顾描摹现实的现状进行反思。画家需要用心造"幻境",其所创造的"幻境",不仅具有美的价值,更富有对人生哲理,对人产生深入心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画的发展也随着中国文化历史发展的长河川流不息。自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书画始分。通天地之德,类万物之情,穷神变,测幽微。晋唐之"顾陆张吴";北宋之李成、范宽,南宋之"李刘马夏",自此名家辈出,师承传授,追古开新,六法完备,笔墨精思,留下了丰富的绘画作品。时至今日,已不能同日而语。再看当代,虽"百家争鸣",却"鱼龙混杂"。笔墨、神思直逼古人者不见,蝇营狗苟之辈良多。作品大多华而不实,经不起推敲。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画家"对中国画的追求,不再是脚踏实地,而是想一夜成名;不再注重个人品格修养的提高,而是想方设法的"擂鼓喧街",加大知名度;不再注重个性的发展,而是注重模仿造作。如此往复,中国画危矣。如何去华存质,对于中国画的发展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相似文献   

19.
刘贤 《美与时代》2006,(4):75-76
赵之谦的画虽设色艳丽却古意袭人,沉着雄浑,这与他深厚的书法篆刻功底密切相关。他的画风也为海派引出了一条可追寻的风格线索,即金石入画,古意遒劲。后来,在吴昌硕等人的进一步阐释下,此风格获得了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画与中国哲学的渊源很深,可以说中国哲学是整个中国画的灵魂,是中国画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源泉和动力。中国画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与中国哲学水乳交融,其中最显著的就是中国哲学所表达的精神内涵在中国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从中国画中能够看出中国哲学的的发展趋势,那些与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哲学和绘画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