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音》2017,(8)
<正>佛塔起源于古代印度,中文译为"堵坡"。黑格尔认为最早的塔与崇拜生殖力观念相关,是由古印度的生殖器形石坊发展而来。古印度佛教中也有塔,当初是为了保存佛的舍利而建,后来演变为佛教的象征性标志。"堵坡"传入我国后,不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纪念性建筑。佛塔随着佛教传入汉地,就浸染上了大汉风。两汉时期,印度佛塔就嫁接在中国的楼阁上,而成楼阁式塔。到南北朝时,从建筑形式到象征意义都  相似文献   

2.
《法音》1986,(2)
如何看待宗教和文化的关系,这是每一个民族在发展文化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佛教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例如,我国古代建筑保存最多的是佛教寺塔,现存的河南嵩山嵩岳寺砖塔,山西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的唐代木构建筑,应县大木塔,福建泉州开元寺的石造东西塔等,都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的宝贵实物。许多佛教建筑已成为我国各地风景轮廓线突出的标志。在一片郁郁葱葱之中,掩映着红墙青瓦、宝殿琼阁。精巧的佛教建筑为万里锦绣江山平添了无限春色。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则作为古代雕刻美术的宝库举世闻名,它吸收了犍陀罗和印度的特点而发展成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造象艺术,是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3.
《法音》1992,(10)
我国现今仅存的小木作天宫楼阁古建佛堂——万佛常于羊年岁尾猴年之初在西安市户县发现。万佛堂位于县北不远的渭丰乡祁南村。万佛堂集古建、绘画、雕刻与佛教铸像艺术于一身,是被前来户县采访农民画的记者无意中发现的。万佛堂原为明代存祭铜铸佛像的一座金碧辉煌的楼阁式殿堂。经初步研究确认,为我国目前仅存唯一的小木作天宫楼阁佛教古建筑。据古建专家介绍,我国古代传统建筑  相似文献   

4.
张宝虎  闫崇仁 《法音》2022,(10):40-44
<正>一、引言觉山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东南约15公里的红石塄乡觉山村,创建于北魏太和七年(483),后世多次重修,寺内现存密檐大砖塔为辽代遗构,其余皆为清末建筑。觉山寺塔建于辽代大安五年(1089),保存较为完好,为典型的辽代八角形十三级密檐式砖塔,是山西省辽代砖塔的代表。塔体包括:塔台、基座、一层塔身、密檐、塔刹等五部分。一层塔身内辟心室,可由南北版门出入,中央为粗壮的砖砌心柱,心室整体形成八角环形空间,  相似文献   

5.
大理三塔公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省大理市古城西北,矗立着三座高大的砖塔。塔塔相距数里,但却浑然一体:青山绿水间,若天柱标空,雄浑壮丽的大理崇圣三塔是大理古国的象征,是银苍玉洱胜景之一。 崇圣寺为唐宋时期南诏大理国皇家寺院,当初院占地七里,规模宏大;三塔鼎立于祟圣寺山门前。主塔名千寻塔,建造于南诏时期,至今已一千一百多年,是唐代的典型建筑,高69.13米,为16级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南北小塔均高42.19米,为18级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建筑年代稍晚于主塔;两塔间距97米,与千寻塔相距70米,三塔形成鼎足,虽不建于同时,但浑  相似文献   

6.
永寿法师释永寿法师,四川富顺县城关镇人。1963年12月11日生,1982年10月26日于峨眉山出家。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四川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乐山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峨眉山佛教协会会长、四川峨眉山佛学院院长、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乐山市政协常委会委员、峨眉山市政协副主席、峨眉山市报国寺住持。认识永寿法师,是1992年在四川峨眉山召开的“峨眉山与巴蜀佛教讨论会”上,那时永寿法师刚刚担任了峨眉山佛教协会的副会长,我因办会住在报国寺里,同时又受命编辑会议论文集,故在寺里小住一段时间。永寿法师就住在我旁边的屋里,夜晚来临,寺院…  相似文献   

7.
正佛塔起源于印度,最初建塔主要用于埋藏、供奉佛陀和高僧的舍利,形制也比较单一。后随佛教的发展、东传,为中国建筑所采用,经过古代匠师的不断创造和印度佛教文化的持续传播和影响,发展成为包括楼阁式塔、密檐式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亭阁式塔、花塔、过街塔、经幢式塔等在内的十几种形式[1]。金刚宝座塔也是随印度佛教文化的传  相似文献   

8.
皇龙寺九层塔是入唐僧慈藏建议兴建的。塔的形制特点是石砌塔基,四角九级楼阁式木塔,可登扶梯临廊眺望,传说还有降伏邻国、九韩来贡、王祚永安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法音》1986,(6)
我国第一个“中国古塔陈列馆”经过半年多的积极筹备,7月30日在杭州六和塔西侧原开化寺遗址开馆。全国政协委员、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和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侠,为该陈列馆开馆揭幕。市委副书记杨招棣以及省市有关部门负责人、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孙宗文教授参加了开幕式。面积120余平方米的“中国古塔陈列馆”,详细介绍了上至东汉,下迄明清的塔的起源和发展,按塔形分为楼阁式、密檐式、花塔、过街塔及浙江  相似文献   

10.
塔是中国古代建筑形式的重要类型之一,历经千年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风格,是古建筑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圣寿寺塔以自身悠久的历史、美轮美奂的造型及神秘的来源,增添了河南境内宋塔的价值作用及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戴逵与宗炳     
张总  牛鹤 《佛教文化》1995,(3):14-15
佛教传入中国后,不仅与中国的思想产生了冲突和交融,而且与中国的艺术也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以佛像及造物等艺术品的输入和刺激,中国也随之有了寺塔。石窟佛像和佛画,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佛教艺术。 由于中国佛教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中国的艺术家和匠师也必然投身佛像艺术的创制之中,这些艺术家和匠师也必然受到佛教思想的薰染。但是,艺术和宗教毕竟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12.
王小明 《法音》2005,(9):41-41
本刊讯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全国各地佛教界响应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和中国佛教协会的号召,纷纷举行法会,纪念这一重要历史日子,祈祷世界和平。8月15日,峨眉山佛教协会在报国寺内举行了隆重的“祈祷世界和平大法会”,以表达佛教徒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美好心愿。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峨眉山报国寺方丈永寿法师,引领四众在大雄宝殿内诵经,为二战中数千万死难者和中国宗教界殉难信徒虔心祈祷。随后,永寿法师撞响了“祈祷世界和平”的钟声,并宣读了“祈祷世界和平法会和平文告”,愿和平之光普照大地,…  相似文献   

13.
温静 《佛教文化》2007,(5):88-90
独乐寺,得名难考。寺位于天津市蓟县城内,始建于唐,重建于辽统和二年(984年),是中国著名的三大辽构寺院之一(其余两处为辽宁易县奉国寺与山西大同华严寺),其内现存观音阁为国内最古木结构楼阁。历经多次地震岿然不倒。寺以“建筑、泥塑、壁画”三绝闻名于世。梁思成先生评价其为“上承唐代遗风,下启宋式营造”。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14.
智渊 《法音》2005,(11):42-43
一年一度的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今年定于10月24日在韩国美丽的国际港口城市釜山举行。为此,中国佛教协会组成了以一诚会长、嘉木样副会长为名誉团长、圣辉副会长为团长兼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联络委员会首席代表、国家宗教事务局蒋坚永副局长任顾问、学诚副会长兼秘书长和永寿副会长为副团长、明生副会长任秘书长的中国佛教代表团,以及由永寿副会长任团长、普正法师任副团长、清远法师任秘书长的随喜团。10月23日下午1时,由108人组成的中国佛教代表团与随喜团乘机抵达釜山机场,韩国佛教宗团协议会事务总长泓坡法师等亲往机场迎接。下午4时…  相似文献   

15.
5月29日上午,中国佛教界为汶川特大地震灾区祈福追荐赈灾大法会在成都宝光寺隆重举行。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长老,副会长刀述仁居士、学诚法师、戒忍法师、永寿  相似文献   

16.
李新培 《法音》2006,(10):38-39
9月13日,座落于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交界地带,被誉为“北方峨眉”的中国香河第一城大安寺隆重举行恢复落成庆典暨永寿法师晋院、佛像开光法会。  相似文献   

17.
穆斯林与中华文化(续)魏德新建筑学早在唐宋时期,穆斯林就在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地建成了一批古寺古塔,这些建筑至今仍不失为中国古建筑的瑰宝。尤其是广州怀圣寺的光塔,既为寺塔,又是古代商舶引航用的航标灯塔。在建筑材料上,建筑师很善于就地取材,独创性地...  相似文献   

18.
穆斯林与中华文化(续)魏德新建筑学早在唐宋时期,穆斯林就在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地建成了一批古寺古塔,这些建筑至今仍不失为中国古建筑的瑰宝。尤其是广州怀圣寺的光塔,既为寺塔,又是古代商舶引航用的航标灯塔。在建筑材料上,建筑师很善于就地取材,独创性地...  相似文献   

19.
竹林寺银塔     
《五台山研究》2006,(1):F0003-F0003
在五台山显通寺藏珍楼中,有两座银塔,均为明代遗物。一座为六角七层楼阁式银塔,是1987年修复竹林寺舍利塔时出土的物,故亦名竹林舍利塔。一座为六角三层楼阁式银塔,造型优美,雕镂精细,其塔座为六角楼空木质,上有围栏。  相似文献   

20.
佛光寺现存的砖塔分布在寺内与寺外的山坡上,它们都是和尚的墓塔,虽体积不大,塔身不高,但造形奇特,各具风姿,是我国古代砖塔艺术中一批珍贵的遗产。一、祖师塔的艺术风格祖师塔位于佛光寺上院东南角,塔的平面呈等边六角形,下层塔基分六层,遂级收分,整体平矮。第六层上再起台阶,上盖六角形小屋,屋墙略有收分,西面开券门,门顶作火焰纹,六角形小屋是塔体的主要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