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炜 《美与时代》2024,(2):118-121
园林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重要体现,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园林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和创新空间。在分析浙江南宋园林文化遗产现状的基础上,揭示园林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活化的必要性,阐述针对性的数字化保护策略与方法,进一步提炼包括数据采集与整理、处理与分析、展示与互动、存储与传播四大板块的园林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技术路线,最后构建出以数字呈现、数字体验、数字文创、数字共生四种模式为核心的南宋园林文化遗产数字化活化路径,为浙江南宋园林文化遗产在数智时代的保护和活化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刘紫云 《美与时代》2023,(2):129-131
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丰富。依托数字化技术加大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力度,有利于优秀民族文化成果的保留,更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对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意义及策略进行阐述,以促进传统文化保护与管理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付凤华 《美与时代》2024,(2):106-108
当前,国家对科普事业越来越重视,传统的科普方式及科普资源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社会对于高质量科普的需求。通过VR技术等进行立体化、多元化、多感官沉浸体验的数字化科普资源开发是必然趋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记录着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人情、文化理念等重要内容,包含了丰富的传统知识和技能,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也是难得的科普资源素材和案例。基于VR技术进行非遗科普资源数字化展馆设计,以广西馆为例阐述设计思路,并提出基于VR技术的非遗科普资源数字化展馆开发,在科学普及、提升全民素养、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全民科学创新意识和能力等多方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有利于促进国家科技创新发展,推动国家的科技进步。  相似文献   

4.
"非遗"影像化传播为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新的思路,促进了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但在利用影像数字化技术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数字化技术的"双刃剑"性质,真实还原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与文化语境,积极探索"非遗"影像传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互助双赢的共生模式。  相似文献   

5.
文化遗产是古都开封的历史记忆,也是文化开封的基因传承,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扩大开封古都文化影响力、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国共产党开封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明确了开封定位,即建设"两城"打造"两都一支点",要"以开放为引领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打造生态宜居魅力古都"。这对"美丽开封"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文章拟通过梳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美丽开封"建设中的探索实践,总结经验,寻求对策,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开封实际、具有开封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之路。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物质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唐三彩这两项具有代表性的洛阳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的现状进行研究,对文化遗产与洛阳文化创意产业结合的现状进行分析,根据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构建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结构思路图,并提出文化遗产元素在洛阳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7.
当代社会文化遗产展示方式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会动的《清明上河图》"这一案例能够探视数字媒体技术与文化遗产的关系,探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设计新模式,分析多元化新媒体艺术当中的文化遗产发展途径,从数字成果转化与数字展示当中的应用等方面研究新媒体技术在文化遗产这一领域的创新应用。新媒体技术在文化遗产这一领域的创新应用有利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青年的文化自信,有利于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且有利于构建服务面广的公共化数字平台。  相似文献   

8.
在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讨论中,如何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体系一直是研究和探索的重点。从人文保护与科学传承两个方面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保护进行探析。从人文角度出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想要为其创造可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就必须以人为核心,从传承主体、传承方式、传承途径三个层面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传承进行全面考虑;从科学角度来看,我们要对"非遗"文化进行科学化综合保护,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促进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从数字档案存储与传播平台技术升级等方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乡村旅游是将富有特色的乡土文化景色与诗性的山水田园景色进行结合的一种现代都市人群的文化休闲方式。文章以乡村旅游的视点介入贵州海龙囤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的研究中,贵州海龙囤文化遗产中独具优势的是土司文化,然而在对土司文化的保护和开发中,呈现出知名度小,基础设施落后,开发程度不够,缺乏全局意识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以政府为主导、多角度发展旅游、完善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发展的相关建议,试图为遵义地区的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也为其他地区的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提供借鉴模式。  相似文献   

10.
宫欣君 《美与时代》2023,(4):118-120
以明代秦耀所题《寄畅园二十咏》、宋懋晋所绘《寄畅园五十景图》两种文本和图像语言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传统文化与明代造园艺术在数字化背景下的融合表达,深度挖掘江南园林的文化内核,解构、诠释图文意境。以“寄字语园”为例,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将有关江苏无锡寄畅园的诗画与园林意境相结合,探讨江南园林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审美意蕴数字化表达的路径,探索立足传统园林文化视角讲好中国故事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1.
在互联网与虚拟现实技术急速发展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与保护手段已逐步趋向数字化。徐州汉画像石馆存在信息可视受限等问题,不利于汉画像石文化遗产的传承。可通过发展虚拟场景展示技术,建立虚拟数字化博物馆来促进文化遗产的展陈和保护。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随着虚拟现实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世界各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逐渐趋于进行数字化保护。信息可视化作为新的技术手段在其他领域已相对比较成熟。信息可视化技术将采用人工智能交互、虚拟现实、数字图书馆、数据库等先进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科学的保护手段。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新领域中的信息可视化技术我国历史悠久,拥有世界上最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越来越受  相似文献   

13.
历史文化名胜是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妥善处理好历史文化名胜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开发和保护历史文化名胜应遵循的三大基本原则是:保持原真性、整体性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开发;保护是开发的前提;开发是为了更好地保护。  相似文献   

14.
传统村落建筑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对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乡村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部分传统村落在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分析1949年以来国家有关乡村建设的系列政策,探索传统村落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国家政策下的发展与实现路径,并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而民族舞蹈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篇章。由于舞蹈艺术不以一定的物质形态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这就给舞蹈的记录和保存增加了难度。在传统的记录保存工作中,演员的舞蹈动作多通过文字、照片、录像进行记录。然而,这些手段只能从几个有限的角度以二维的方式对舞蹈动作进行记录保存,无法实现对舞蹈舞姿准确且全面的记录保护,而且传统方法保存下来的数据只能进行简单的复制传播,不能加以利用、开发和创新。因此,将运动捕捉技术应用到少数民族舞蹈艺术保护工作中,运用运动捕捉技术获取该少数民族舞蹈的空间三维姿态,经数字化动作还原等优化处理,从而建立起该民族舞蹈艺术动作技术数据库,并结合原生态文化氛围及其他保护方式,准确全面地保存少数民族舞蹈的艺术的精华,为全国众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舞蹈及体育实现数字化保护提供有效的参考,以及为今后的创作和舞蹈还原提供精准的数字平台,对促进我国民族舞蹈艺术传承和发扬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富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衡水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们的保护与传承,是政府、社会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以衡水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对探索衡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将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作为首批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壮锦,已有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成为承载广西民族文化记忆的活化石。以广西壮锦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其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困境,并结合新时代工艺产品的设计理念和审美趋势,探索符合当代审美和技术语境下广西壮锦传承与保护的开发路径。  相似文献   

18.
利用新媒体进行数字化改革成为我国许多博物馆新的发展路径。数字化的展示方式既可以达到节约人力物力等资源和保护文物的效果,也可以打破时间、空间对观众的局限,让观众可以随时随地地参观博物馆,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故宫博物院顺应新媒体时代的潮流,将数字媒体技术融入其文化传播和展示方式的新途径之中,缩小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使其形象更加亲切和趣味。"故宫博物院"的数字化文化传播新路径,为新媒体语境下博物馆如何顺应时代潮流创新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博物馆"以物为本"的传播方式已经不被受众所接受,只有顺应时代潮流,将数字媒体技术融于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和展示方式的变革之中,才能更好地发挥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宝库的作用,实现"文化走出去"的愿望。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包含着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形式,又与特定的生态环境相依存。"整体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与方式,强调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在所处的文化生态环境中进行保护,即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综合保护。文化生态建设应立足于当下,通过我们的努力使文化生态环境得到科学的改善和优化,使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文化整体,得以延续和发展。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整体性保护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在贵州、云南、广西等省区建设了一批生态博物馆、文化生态保护村等,至2014年底,文化部已相继设立了18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和"文化生态区"的建立,对于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将带来新的契机,对于创意产业也将提供无限的思想艺术资源。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蔡伦古法造纸的考察与造纸环境空间的相互关系研究,探索古法造纸所具有的景观特性和保护的方法。以城市景观为载体,提炼蔡伦古法造纸的文化符号并运用于景观设计,总结出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化、从抽象到具象的营造方式。为传承与保护蔡伦古法造纸寻找不同的途径,以期对蔡伦古法造纸的保护与传承起到积极作用,从而唤醒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