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铭 《美与时代》2013,(6):69-71
环境设计和产品设计虽然在学科专业上是两个不同的设计领域,但它们并不是孤立的,二者具有很强的共通性。在环境设计导向下通常会涉及诸如环境设施、家具陈设等相关的设施产品,这些产品的设计需要综合化的设计方法,要求其在功能与实用性、场所性、历史人文性以及使用者行为心理特征等方面都要真正融入、渗透到实际的环境中。另外,在进行环境设计的时候也不能忘记考虑环境中各设施产品的形式和特质,要借鉴和运用产品设计中的理念和创意,合理处理环境与产品的关系,营造有机协调、自然一体的优美环境。  相似文献   

2.
包容性设计强调以人为本,将具有多样性与差异性的人群考虑在内,不断降低环境设施对使用者的能力要求,使户外公共空间能更有效地满足大众的需求。从包容性设计入手,通过分析老年人养老现状,结合国内外包容性设计的优秀案例,从强调基础设施功能的普适性、兼顾空间步行网络与配套设施的可达性、体现交往互动空间的共享性方面探讨社区养老模式下的景观设计策略与方向。希望通过包容性设计,改善老年人居家养老的现状,提高社区景观对弱势群体的包容度,以此促进社会环境的公平和谐。  相似文献   

3.
探讨不同使用环境下字体设计的功能性要求,为字体使用者和字体设计者提供一种借鉴。分析和总结当前字体设计和应用环境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细化字体设计及其应用环境的类别,并分析不同应用环境中的字体设计方法。目前,宋体和黑体几乎应用到了所有环境和场合中,不利于某些特殊环境中对文字信息识别的功能性要求,应该引起使用者和设计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视觉传达符号在高校校园建设中处于基础而重要的位置。以天津师范大学导视系统中的视觉传达符号设计为例,研究视觉传达符号在高校校园建设中的应用策略。高校视觉导视系统设计应坚持以使用功能为主、兼具审美功能的设计诉求,融入高校特有的人文内涵、提升校园文化氛围,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使用者主体体验的设计思路,提升高校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校整体形象。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版画家设计研究版画工作室建设问题时,经常会孤立地对待艺术家和工作室的关系,简单地要求艺术家去适应设备和环境,没有重视人体工程学的应用。近些年来,新兴的人体工程学设计对现代版画工作室设计日益重要,人们越来越重视艺术家与环境的关系,以艺术家为主体的具有科学依据的新型工作室协调设计问题。利用人体工程学对版画工作室设计是重视实用的设计,除了合适的尺寸外,还要注意工作室的框架设计要科学而又适应使用者的特性,包括使用者适应尺度的特性,工作室功能的特性,环境的变化,材料的使用,造型与色彩的结合。  相似文献   

6.
绿色化的提出是对我国"新四化"概念的提升,是对我国经济转型和城乡发展等提出的更高要求。基于绿色化的相关要求和内涵,文章从城市公共环境设施的角度切入,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城市公共环境设施的发展规律,从公共环境设施的审美性、社会性、经济性和生态性四个角度出发,研究其绿色化的设计路径与方向,并重点探讨城市公共环境设施在规划、营建及后续使用的全过程中绿色化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以及社会物质的丰裕,人们对其自身生活环境的舒适性与生活质量的渴望也越来越高,进一步优化"人—机—环境"的配合达到最佳舒适的效果,拉近人机工程学与人居环境之间的联系,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人机工程学为理论依据,从现代城市公园环境设施的应用展开研究,分析现代公园在环境设施设计尺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及人对其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并以此为理论依据对空间基础特征与现状进行系统的分析,总结出环境设施中更合理的设计方法与尺度,给今后城市公园环境设施设计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公共环境设施作为城市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城市地域文化特征,具备使用、载体双重功能。城市地域文化作为城市的独特内涵与公共环境设施的结合具有多种现实意义。文章基于城市地域文化视角,对公共环境设施设计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9.
城市公共环境设施作为城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与城市建筑、城市环境共同诠释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城市的特色风貌。因此,城市公共设施必须与城市文化形象相和谐,以城市文化为导向来进行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泰州市三水湾景区作为代表城市形象的核心景区,在环境设施设计中应在造型、材料、色彩等方面结合泰州市文化符号,使设施与泰州文化相融合,塑造具有泰州文化、景区特色的环境设施,促进景区的文化内涵,彰显泰州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高层办公建筑的发展中,绿色设计对空间的影响逐渐被重视。高层办公建筑中的绿化设计对改善空间的热环境质量,缓和单一的视觉感知有重要的作用。文章以高层办公建筑的空间为代表,对其绿化需求、方法和作用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分析高层办公建筑的绿色需求,进一步阐释办公空间使用绿化的目的,为处于高层办公空间的使用者创造绿色且舒适的环境,满足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使办公空间得到最大化利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出游人群范围的扩大,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增多,各度假区都在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优化旅游公共出行环境。由于公共服务设施在其环境中利用率高,针对的人群广,在设施上需要采用普适设计,注重人机尺度、提供多元化选择、设计有效的轻松操作平台、重视形式语言设计,以达到功能的通用性与无障碍性,使设施不仅能提供正常人使用,还能满足特殊人群需求,供给全民化。  相似文献   

12.
城市文化软实力是城市发展的坚实基础和重要推动力,是衡量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通过研究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内涵明确其重要作用,提出环境设施设计在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中的功能定位,同时通过对江苏泰州城市文化的总结,明确通过环境设施设计提升泰州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建筑及其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良好的建筑环境能对人的行为及心理感受产生积极影响。而高校建筑作为社会建筑体系中的一个部分,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寒地地区的气候条件特殊,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对于建筑的色彩有着特殊要求。研究寒地高校建筑色彩对大学生行为心理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能够通过营造良好的建筑环境对使用者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不同城市环境中都有着不同风格与形式的小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文化观念也在不断增强,在不断改善内部居住环境的同时也开始渴望得到一个舒适和谐的外部环境。本文从小品设施与景观设计的色彩材料应用以及设计在文化中的体现为出发点,从城市小品设施的色彩应用、材料应用、设计要点等阐述了不同的城市小品在景观设计中对人们的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只有合理的优化、用心的设计,将城市小品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相结合,才能创造出更好的城市小品设施,服务于人,造福与人。城市小品设施作为一种载体早已渗透到城市景观设计中,它不仅可以给人们提供优美舒适的城市景观环境,而且对于提高该地区的文化品质、人文交流也带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社会,物质层面和精神生活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人们不满足停留在环境所展现的美观表面,而是开始追求一种舒适、人性化的活动空间环境。文章研究的目的在于优化空间格局,运用开放性思维为使用者绘制理想的空间环境,从而形成一种视野完善的创新性空间环境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建设的推进,为了更加适应城市居民生活和行为需求,城市空间环境设计也在不断进步和发展。公共家具在城市景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的整体色彩。对城市公共家具进行色彩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影响因素,使公共家具色彩与城市环境色彩相协调,并符合使用者的审美和需求。  相似文献   

17.
高校校园消极空间研究以江苏大学校园为例,重点探究高校校园消极空间成因及更新策略。基于师生为主体的使用者角度出发,分析校园不同功能区域消极空间的成因,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重视使用者体验,有效构建师生学习、生活和交流空间,为活力型高校校园建设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8.
城市人行天桥的无障碍设施为城市形象、公众参与社会活动以及弱势群体的日常出行提供必要的保障。对厦门思明区人行天桥进行实地调查发现,无障碍设施存在不完善、不规范、弱势群体进出受到限制等问题,建议从消除进出障碍、保障导视系统和配备辅助设施等方面改善无障碍的物质环境,以及从完善建设标准、提倡通用设计理念和加强公众意识等方面推进社会环境的无障碍,以期能够推进城市无障碍环境的建设,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友善空间。  相似文献   

19.
文章针对中国老年人进行康复景观环境设计的研究,通过对老年人生活环境进行实地调研,分析总结出康复景观对老年人的心理、生理、行为等方面影响,阐明康复景观环境对老年人具有益智、康健、消除心理疾病等作用,是提供社交方式的有效途径,进而提出康复景观环境设计的必要性。最后从景观设施、道路铺装、植物配置、景观小品等景观设计元素方面提出利用通用设计和园艺疗法等手段进行康复景观环境设计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杨秋海 《美与时代》2013,(12):64-65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教育已经成为重要教学载体。我国近几年在网络教育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各个高校也借助改革教学的深化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多媒体教学环境。河南财专所有的教室全部配备了多媒体设施,为该校开展多媒体教学创设了条件。在多媒体教学条件下,学生是如何学习的,教师该如何合理运用计算机进行教学,如何设计出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并进行教学实践,是教师在培养人才过程中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