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由于我国大力推进城市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资源紧缺、城市人口密集、生活质量下降等诸多问题出现,基于这种状况,口袋公园应际而生。这一新型城市绿色开放空间自问世以来,便因其面积小、结构简易、贴近市民生活等特点而深受人们的青睐。近年来,口袋公园的建设也在城市中陆续展开,但是,关于口袋公园的景观设计研究较少,很多口袋公园在施工时没有获得充足的指导,完成后口袋公园也存在很多问题。文章对场地特征的概念做具体的解释,提出目前已建成的口袋公园所存在的问题,并列出了三种解决方案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老龄化工作的发展速度远不及老年人口数量增加的速度,传统的家庭、机构养老已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因此,共享养老理念应运而生。城市口袋公园是老年人主要的户外活动场所,但现有的口袋公园少有为老年人考虑的功能和设施。文章基于共享养老模式,总结归纳当下口袋公园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结合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及行为习惯需求,对康复型口袋公园景观设计的策略及方法进行研究,营造对老年群体活动具有良性引导作用的康复型口袋公园景观环境。  相似文献   

3.
或许人类语言的最大秘密就隐藏在洪堡的一段论述中,可以概括为:"语言是‘有限方法的无穷应用’"。根据对有限方法的理解,语言学分野为句法主义和词汇主义。沿着这两个路线,语法与语义界面理论形成了两条进路,一条是语言传统下的以句法为中心的句法主义进路,另一条则是逻辑传统下的以词法为中心的词汇主义进路。句法主义进路和词汇主义进路在处理语法与语义不匹配时候采取的策略有差异,句法主义倾向于在语法层次进行更多地抽象,同时通过语法生成过程来解决不匹配问题,而词汇主义则倾向于通过丰富词库和语义本体来解决不匹配问题。  相似文献   

4.
视觉词汇的认知加工及语境对这一过程的影响是心理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采用眼动方法与ERP技术相结合的手段,考察了句子语境中汉语词汇识别的加工过程。通过六个实验, 探讨了不同限制性语境中汉语词汇形、音的作用及作用的脑机制, 不同偏向性语境对词汇歧义消解的影响及词汇歧义消解的脑机制。该研究结果揭示了句子语境对汉语词汇识别的影响, 提供了眼动方法和ERP技术相结合考察语言认知的研究范例。  相似文献   

5.
词汇歧义消解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歧义现象是指同一语言形式可以表示多种意义的现象,它是一种语言语法系统里的错综复杂和精细微妙的反映,是语言的一种比较普遍现象,可以在词汇、句法、语义和语用等多个水平上发生。与句法、语义和语用歧义相比,词汇水平的歧义则是一种基本的歧义现象。词汇歧义消解(lexical mbiguity esolution)的过程涉及到了语言理解的多个水平,探讨词汇歧义消解过程的价值并不限于考察歧义现象本身,它还有助于了解人类语言加工系统的一般机制,即激活和抑制机制。  相似文献   

6.
英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训练程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英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成因解释有三种倾向:基于语言的,非语言的,以及二者兼有的。语言学取向者认为障碍发生在语言学层次上,尤其是语音障碍;非语言学取向者认为有着更基本的视听知觉障碍,尤其是听觉时间加工缺陷;基于流畅性的双重障碍假说则认为二者兼有。根据这三类假设,研究者们开发了与之相应的基于语音意识缺陷、听觉时间加工缺陷和双重障碍的训练方案,其设计思路、材料选择和程序安排,对中文发展性阅读障碍的训练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老龄化个体出现的认知障碍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语言的认知老化所导致,因此,了解语言认知老化的具体表现、老化机制及其神经基础对于延缓语言认知老化、矫正老年痴呆有重要意义。首先基于理解和产生两个维度,分别从词汇、句子和文本三个层面分析了语言认知老化的表现,而后着重从工作记忆的角度分析了语言认知老化的认知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词汇加工、语义提取、句法分析三个方面分析了语言认知老化的神经基础,并指出半球不对称性减弱和脑区的弥散性激活是语言认知老化的主要神经表现。最后,围绕着语言认知老化的"发展进程、领域表现形式、干预矫正方法"三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展开讨论,为该领域未来的发展做出理论上的铺垫。  相似文献   

8.
试论戴震的语言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考察戴震的语言哲学思想,认定他的语言哲学开创了中国哲学的新转向,形成了不同于宋明理学,甚至也不同于清初哲学形态的人文实证主义哲学思考方式.其语言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区分了"指其实体实事之名"与"称夫纯美精好之名"的两类之名.第二,在讨论何者为"道"的哲学形上学问题时,首次引入语言学的句法分析,对古代汉语中谓语动词"之谓"与"谓之"在句子中的不同作用给出了明确的区分.第三,在批评宋明儒的思想同时,还引进了语词分析、句子意涵分析和文本中的言语脉络分析等具体的语言学技术性方法.第四,直接从文字训诂与语言分析入手来重新解释儒家经典的哲学意义,以语言学的实证方式追求哲学的形上之道.使其哲学既与宋明理学者从哲学思考路径出发来重新诠释儒家经典的致思方式不同,也与20世纪西方语言哲学拒斥形而上学的目标不同,从而形成了18世纪中国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的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9.
藏-汉-英三语者词汇与语义表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范式,考察藏-汉-英三语者词汇与语义表征的特点.结果发现:(1)三种语言的语义属于分布式共享表征,并受语言熟练程度、媒介语影响,表现出词汇与共享概念的不对称性.(2)三种语言的词汇独立表征.  相似文献   

10.
西方语言产生研究中的几个主要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余林  舒华 《心理科学进展》2002,10(3):248-256
文章对西方语言产生这一领域的研究传统与近年来的一些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一个小结,整个小结分4个部分:(1)语言产生的研究传统;(2)现代西方心理语言学研究的范式;(3)语言产生的加工阶段;(4)目前的主要理论模型及其争论。文章的主要目的是总结西方语言产生研究的进程、方法与理论争论,为汉语语言产生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索绪尔开创的现代语言学影响了20世纪人文科学的发展,正如美国学者乔纳森.卡勒所言:“他把本来是深奥难懂、专业性很强的语言学变成了一个主要的知识领域,变成了其他人文学科的典范”。(卡勒,第68页)作为后现代主义哲学大师的德里达正是从索绪尔的语言学中找到了哲学创新的灵感。一、索绪尔的语言学对德里达的影响针对当时语言学研究中把语言理解为个人言语行为的个人心理主义倾向,索绪尔指出要将语言学的研究转向语言自身,重视语言研究的社会因素。他提出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而不是“言语”。在索绪尔看来,言语是个人的与暂时的,语…  相似文献   

12.
语言何以表现"实在",是哲学、语义学和认知科学争论最激烈的议题之一,它充斥着悬而未决的问题、谜题和悖论。在论述语言与知识关系的《克拉底鲁》中,柏拉图着重说明语言在认识"实在"中的中介角色和基础性工具地位;作为一种用于分离"存在"的工具,语言有客观上确定的结构,从一开始就同"实在"同构,并映照"实在"的结构。但在其他地方,柏拉图却基于"思想本身在结构和内容上是语言的"的原则,对语言的价值、意义、真理的本性,及语言与思想、"实在"的一般关系做出不同论述。通过对柏拉图相关对话录及其现代阐释进路的分析可知,与当今分析哲学将语言学哲学作为一门专门化的、应用于语言学的科学哲学来发展的主流思路不同,柏拉图并不认为哲学问题归根结底是语言问题,语言研究不能与对稳定"实在"的研究相提并论,尽管他深信词源学的力量,并利用它们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词汇学习中“快速映射”现象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汇学习对于语言获得及有关认知能力发展有重要意义.通过考察儿童词汇的快速增长,研究者提出词汇学习涉及一个"快速映射"(fast mapping)过程.最近20多年,大量研究者考察了快速映射机制.一类研究者认为儿童依靠一些认知偏向来猜测新单词的意义;另一类研究者认为词汇频率、言语最末位置等语言环境因素影响该过程.最新研究趋向(如生成联合模型和词汇学习的贝叶斯推理模式)认为这两类因素都很重要,但对它们的作用时间和比重等仍有争议.  相似文献   

14.
语言构成并反映了使用这门语言的民族的存在世界,分析一种语言是达到使用它的民族的存在世界的途径.治水是汉民族根源性智慧的发源地,通过对水部、泉部、川部等与水系词汇的分析可以达到对汉民族的存在世界的理解.从水系词汇出发可以把汉民族的存在世界分为感性具体性、动作与行为、一般普遍性、对水的性质的认识、普遍性五个层次,每一个层次都对应一个专门的词汇类型.词汇可以跨界使用,这表明汉民族的存在世界是变动不居、生生不息的.从对词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汉民族存在世界的时间意识、法律意识、以主客体的同一性为内涵的主体性、主体性的生命力和人的境界等."永"、"恒"分别表示客观与主观的时间;"灋"(法)有一个从行动优先到普遍原则优先的转化;"渊"在老子为道、心,在<中庸>为"诚",这是二者对于根源性智慧的不同运用;"凑泊"见证了道学从理学到心学的转型;"活"同为禅宗和儒家的境界哲学;"洋"将会有一个从价值判断到事实描述的演变史.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中国人善恶人格的结构和内涵,研究基于人格的词汇学假设,从现代汉语词典和开放式问卷调查获得的人格词汇中选取善与恶的人格词,分别建立了善、恶人格词表。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N=1467),最终得到27个善人格词汇与28个恶人格词汇,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中国人的"善"人格包含尽责诚信、利他奉献、仁爱友善、包容大度四个维度;"恶"人格包含凶恶残忍、虚假伪善、污蔑陷害、背信弃义四个维度。  相似文献   

16.
批评性话语分析关注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揭示语言背后隐藏的权力和意识形态。Fairclough的三维分析模式是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础上提出的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范式,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本文运用Fairclough的三维分析模式,从词汇、语法和语篇三个层面对门诊医患会话的语言特征进行研究,发现医生和患者的语言在称呼语、医学术语、问句、情态系统、会话结构及言语打断等六个方面呈现出不对称性,证实了医患之间语言的不对称是由二者之间的对位不对称造成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双语经验对言语产生过程中通达能力的影响,言语产生是指个体通过口头言语表达想法、感受,而通达过程是言语产生的关键过程。基于语言系统的层次性,本文从亚词汇、词汇、短语和句子四个语言水平归纳了双语经验对通达能力造成消极影响的证据。基于此,从跨语言干扰、语言使用频率和词汇量三个角度梳理了相关解释。未来研究需要关注双语经验对言语加工中不同方面的影响,不同双语经验对通达能力的影响,并整合相关解释。  相似文献   

18.
语言理解能力个体差异的理论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丽霞  陈永明 《心理科学》1998,21(6):532-535
0引言语言理解是心理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对于语言理解能力的个体差异,已有不少学者进行探讨,提出各种理论观点。这些研究促进了对理解机制与过程的深入探究,为因材施教提供了一定依据。综观其研究历史,主要集中于以下三种理论。1基本语言加工能力的差异该观点认为语言理解由一集基本的成分加工组成。基本语言加工包括单词水平的加工.如单词译码、词汇通达,以及句子水平的加工.如句法分析等。Hunt认为以提取为主的操作如词汇通达可能是个体差异的原因[1]。Perfetti等提出的言语效能假说(verbalef…  相似文献   

19.
追踪观察一名婴儿(6~20个月), 分析其中看护者的言语输入特征及婴儿早期词汇获得的发展变化。主要对成人言语输入中动、名词比例、单词在句中的位置、具体环境等因素及婴儿早期动、名词理解和产生等方面进行探讨。结果显示, 成人言语输入中动词比例显著高于名词, 更多动词位于句首或句尾使得主语和宾语省略; 同时, 这种动词优势的输入特征促进儿童早期动词获得, 使得婴儿早期语言样本中动、名词理解相对比例与成人言语输入一致。这一结果表明, 婴儿词汇发展初期就已经利用言语或社会线索, 同时这种早期词汇组成中较高的动词比例进一步支持“名词优势”理论存在跨语言差异  相似文献   

20.
J.凯茨的非自然主义的哲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引言  J 凯茨 (JerroldJ Katz)是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活跃在哲学界的一位成果颇丰的科学哲学家、数学哲学家和语言哲学家。他撰写了许多涉及语言学、语义学和数学哲学等方面的著作。主要代表作有论文《语义学和概念的变化》 ( 1979年 )、《语言和其它抽象客体》 ( 1986年 )、《实在论与语言学中的概念论》 ( 1991年 )、《数学知识应该是什么 ?》 ( 1994年 )、《语言学和哲学中的语义学 :一位意向论者的观点》 ( 1996年 )和专著《语义学原理》( 1972年 )、《沉思》 ( 1988年 )、《意义的形而上学》 ( 1990年 )、《实在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