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也有了飞速的进步,我国对城市建设方面提高了重视,尤其是社会生态环境的建设。在传统的城市建设过程中,部分城市建设只顾及发展的速度,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十分薄弱,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社会生态环境,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也十分巨大。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在城市建设中改变了传统的建设理念,提出了"城市双修"的理念。文章简单概述"城市双修"理念,探析在该理念下生态地区城市设计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2.
文章分析荆州城市改造中凸显出的困境的原因与解决措施,为荆州城市改造的进程增添动力与活力,使荆州融入长江经济带,践行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建设具有荆州特色的城市经济与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共生与相互促进,积极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助力。  相似文献   

3.
近两年雾霾天气日益严重,低碳和生态理念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而生态都市主义理论致力于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环境、资源及人的主观性之间的矛盾,对于指导城市发展和规划具有重要启示。同时,也只有把生态理念融入城市景观的设计中,才能促进城市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本文在结合分析南京地铁3号线的户外景观设计,提出了生态城市视域下的地铁交通户外景观设计与建设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提出的治国理念与行动指南,在国家道德形象、社会道德风尚与个体道德修养的向度上体现出丰富的伦理意蕴与伦理价值。五大发展理念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一方面,五大发展理念引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断走向深化:五大发展理念能够拓展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思路、丰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容、凸显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功能;另一方面,五大发展理念通过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得以贯彻落实: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理论中融入五大发展理念、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践中融入五大发展理念、在社会成员道德修养过程中融入五大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生活质量得到提升的同时,也更加意识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及宣传生态理念的重要性。在将生态理念融入公共空间设计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为主体的基本原则,注重环保,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最大限度地提升空间的舒适性。同时,将生态理念融入空间设计,能有效促进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以三亚红树林公园为例,探讨公共空间设计中生态理念的运用,并提出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当中,低碳的设计理念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确保城市和自然生态都处于均衡的状态。因此,在当前的城市建设当中就必须要将低碳的设计理念运用其中。在当前,伴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物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但设计当中往往都没有将低碳环保的设计理念运用到城市建设当中,导致资源大量浪费、环境破坏。因此,为了更好地确保城市可以进行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在当前的建筑物设计上融入低碳、绿色、环保的理念。  相似文献   

7.
徐州的城市发展与建设应依照健康科学、生态安全、环保节能、尊重自然文化遗产的理念,强化规划的约束力,及时预防和应对各类"城市病"。同时,徐州面对本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时,需要不断推进绿色引领型、资源节约型、科技创新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确保城市生态健康的同时不断提升本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而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破坏问题。加快城市化步伐的同时,要注重生态城市的建设,不能以牺牲生态文明来促进城市化的进展。文章针对生态城市的特点及建设措施进行分析,重点探讨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的进步,城市化建设不断推进,社会大众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人们对影响其生活质量的城市环境设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作为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重要产物,城市环境设计应当秉持生态理念,这也是现代人生活的实际需要。基于此,文章首先阐述了城市环境设计及生态理念的内涵特征,然后分析了现阶段城市环境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探讨了生态理念下的城市环境设计策略,旨在为促进城市环境设计的有序健康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不断提升,对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上人们对低碳生态理念给予了一定的重视,并且将低碳生态理念逐渐应用到城市建筑中,对我国建筑行业未来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顺应了城市发展趋势的同时,为人们提供了理想的绿色化建筑效果。因此,在我国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应对低碳生态城市下的绿色建筑规划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有效的建筑规划方案,提高绿色城市规划方案的实际应用效果,促进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诸多废弃物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导致了城市生活空间用地紧张。城市废弃物的"堆积"现象,威胁了城市环境的生态状况,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城市环境与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在对城市的规划和设计中,将韧性设计理念与城市废弃物再利用相结合,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城市生态自主修复力,总结出城市废弃物在创建韧性城市中的利用原则和方法,制定合理的规划方案,提出有效的建议,并利用于重塑城市空间环境,降低城市环境负荷力,抵御城市环境危机,建设城市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2.
对于传统村落的发展与保护,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日已经不能只重视文化产业与建筑保护两个方面。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自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提出以来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我们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理应重视可持续环节。文章针对豫中地区缺水村落的生态发展现状,以"海绵村落"这一新的发展理念为构架,结合豫中地区石洞沟村的真实地貌风土发展现状,将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到此次设计之中,为后续村落的设计提供有力的科学启发。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市的理念在国内大跨步地发展,但是由于该理念在国内起步较晚,基础理论及思想准备不足,认识水平低下,还有其他一系列的因素,使"绿色"成为标签,变成招摇撞骗的手段。那么在这样的国内社会环境之下,是不是就意味着不应该推行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市呢?  相似文献   

14.
<正>编者按:"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2013年岁末举行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运用"天人合一"、"乡愁"、"历史文脉"这样一些带着社会、文化因素的语词描绘未来中国社会城镇化的蓝图,格外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5.
<正>自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良好”社会以来,我们一直在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学校作为青少年教育的主阵地,理应承担起生态文明教育的重任。乡土文学在统编中学语文教材占据重要地位,其充满着浓郁的自然气息,与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息息相关,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创造了良好条件。本文通过列举生态文明教育主要内容,探寻在语文教育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新市民"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探究的社会群体,它连接着乡村和城镇,是"四化同步"目标实现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因素。由乡村到城镇,他们逐步由熟人社会步入陌生人社会,如何处理社会关系是他们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效社会认同的实现,既包括新市民群体对于城市社会的认同,还必须包括城市社会对于新市民群体的吸收、包容和接纳。基于新市民群体的特殊性,应该引入空间正义的概念来探讨其友善理念,引导其构建正确的友善观,注重新市民群体个人利益追求的合理性,同时关注群体内部成员的友善理念,促使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的友善观很好地融合,重构以友善为核心的价值生态,作为他们的精神支撑,从而解决其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的道路决定城镇化的命运。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必须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走生态美丽、生产发达、生活美好的生态城镇化道路。在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建设生态城市是方向,提升人民幸福感是目的,建设"三型社会"是重点,发展生态经济是途径,培育生态文化是引擎,优化"三生"空间是载体,完善"三生"制度是保障,创新"三生"科技是支撑。该研究旨在为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沿海地区佛教社会福利事业已初步形成了一套富有层次性和体系化的社会应对机制,区别于传统布施观。在个体层面上,它关注现代城市民众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以临终关怀为典型,形成了对佛教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有效推动;在社会层面,它以淡化宗教色彩、争取社会认可和形成社团制度三条路径,有效地将传统慈善融入现代日常生活。在此基础上,现代佛教社会福利还倡导"深层生态"理念,并可以此为顶层设计,构建体系化的社会福利理论与实践,从而与现代社会形成良性互动,在引导和护持社会和谐发展的同时促进中国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城市广场的建设,当代人推崇"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在城市广场设计时也要与时俱进,充分考虑人的需求,进行人性化设计,文章阐述了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的特点和重要性,总结现代城市广场设计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通过分析人们在城市广场空间中的情感需求和活动需求,探寻如何更好地将人性化设计融入城市广场设计中去。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许昌新区生态基质、廊道、生态节点和生态网络分析,以许昌新区为研究对象,将自然景观、历史文脉融入城市建设中。以许昌新区生态建设为整体,以生态基质(花卉苗木)为基础,以主干道路绿化为骨架,以农田林网为脉络,构建"郑许一体化"发展轴,构建贯穿城区的生态轴,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林海网、水体网,建设许昌新区的生态廊道。以沟、河、路、渠和荒地绿化为重点,构建"两环五湖"、联南贯北的生态节点和生态网络体系,形成许昌新区水体景观、水体工程延续文脉的景观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