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行为决策中的后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悔是行为决策领域中有关决策情感的最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后悔是一种基于认知的消极情感,当个体意识到或者想象出如果先前采取其他的行为,将产生更好的结果时,就会产生后悔情感.许多研究证据表明后悔将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决策.本文简要回顾了后悔的定义和影响因素,结合研究者提出的不同后悔模型,从作为效应、后悔规避和不作为惯性等方面,具体介绍了后悔对决策行为的作用,并探讨了行为决策中后悔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后悔情绪是反事实思维的产物,对个体决策行为的改善具有积极作用,能够激发个体反思既往选择,优化未来决策。该研究采用经典的连续冒险任务,从人际交互角度切入,考察了有无旁观者以及旁观者与个体的亲密程度对后悔情绪的影响。结果发现:(1)相对于无人在场,旁观者在场时个体更不后悔;(2)旁观者与个体间的亲密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的后悔情绪:在错过所有收益引发后悔的条件下,相对于无人在场,陌生人在场时个体更不后悔,而恋人在场时个体后悔情绪无明显变化。本研究的发现可以更好地帮助人们理解社会背景下后悔情绪的影响因素和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3.
基于解释水平理论,考察了心理距离的不同维度对后悔程度的影响。本研究从心理距离的四个维度展开,时间距离采用组内设计,空间距离、社会距离和概率维度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312名被试随机分配至各个维度参与实验处理,检验不同心理距离是否调节着后悔程度,其中有效数据275份。结果表明:在时间距离、空间距离、社会距离、概率和假设性条件下,均出现决策时心理距离越近,对决策事件或客体的解释水平越低,随后在获得负性结果反馈时体验到的后悔就越强烈。由此可见,决策事件的心理距离越近,后悔程度越大。  相似文献   

4.
探讨决策理由(合理与不合理)、行动(做与不做)和后果(严重与轻微)对决策后悔的影响,以2×2×2被试内设计,设置8个决策情境进行实验。结果:不合理决策的后悔体验比合理决策更高,严重的后果导致的后悔比轻微的后果更高,行动无主效应,但在后果轻微,理由不正当条件下,行动也就是“做”导致更多的后悔情绪。结论:决策理由的合理性与后果的严重性是影响决策后悔的重要因素; 只有理由不正当且后果轻微时,才存在“做效应”。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探讨认知闭合需要(NFCC)与预期后悔(AR)对个体职业决策过程的影响。基于两种预期后悔启动方式,采用2(高NFCC,低NFCC)×2(不启动AR,启动AR)的两因素被试间设计完成了两个单独实验。结果表明:(1)不同NFCC个体的职业决策过程存在显著差异,NFCC高的个体付出的认知努力更少;(2)预期后悔显著影响个体的职业决策过程,启动预期后悔条件下个体表现出更为谨慎的决策过程;(3)预期后悔能有效缓冲高NFCC个体的认知闭合过程。  相似文献   

6.
安于现状偏差是指个体在决策时,倾向于不作为、维持当前或者以前的决策的一种现象。安于现状偏差包括内源的安于现状偏差与外源的安于现状偏差。目前研究者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主要有两种:损失规避与后悔理论。安于现状偏差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备择项的数目、决策者的情绪以及认知与动机特征等。安于现状偏差有利于认识日常决策行为,而且在销售、管理与公共政策等实践领域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未来的研究则需要从安于现状偏差与其他决策现象之间的关系,安于现状偏差的产生根源及其应用研究的拓展等方面来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后悔的认知机制和神经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悔是基于对不利或相对不利行为结果的反事实思维诱发的一种复杂的负性社会情绪,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决策和身心健康具有重大的影响。与失望情绪相比,后悔在现象学、产生条件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后悔不仅会受到个体的行为方式、人格特征、归因等因素的影响,而且还会受到结果信息属性的影响。后悔的预期和体验涉及的功能性脑区主要包括:眶额皮层、扣带前回、海马、杏仁核。研究后悔的实验方法和技术手段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后悔的认知机制和神经基础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心理距离“在后悔加工中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张结海  仰颐 《心理科学》1997,20(3):255-258
采用改编的虚构故事,通过240名大学生课堂实验的形式,对假设思维中涉及的最佳状态和理想状态之间的心理距离是影响后悔强度的主要因素的假设进行检验。结果部分支持了该假设。同时表明,心理距离外的其它因素,如“孤岛效应”也对后悔加工有较大的影响。另外,对后悔的后加工观进行了检验,为后悔的研究从实验室转向现实生活辅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探讨延迟选择的影响因素,基于自我调节模式理论,以132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法和行为实验法探讨了预期后悔在调节模式对延迟选择影响的中介作用及社会参照点的调节效应.结果 显示:(1)不同调节模式个体的延迟选择倾向不同,相比于运动模式,评估模式的个体延迟选择倾向更高;(2)预期后悔在调节模式和延迟选择之间发挥...  相似文献   

10.
在以往涉及不作为惯性的研究中,个体通常只是错失了1个先前选项.本研究旨在考察当之前错失了多个选项后,不作为惯性是否仍会出现,并深入探讨估价和后悔因素在不作为惯性产生或消失中的作用.结果发现,先前错失选项的数量对不作为惯性具有调节作用:当先前只错失了1个选项时,出现了不作为惯性,当先前已错失了两个选项时,不作为惯性消失了.中介分析发现,这一调节作用可被预期后悔所中介.结果表明,预期后悔是导致个体在错失多个选项后不作为惯性消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调节模式和怀旧的关系,以及反事实思维和后悔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问卷法对39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调节模式对怀旧有负向预测作用;(2)反事实思维和后悔分别在调节模式与怀旧的关系中发挥单独的中介作用;(3)反事实思维和后悔在调节模式和怀旧的关系中发挥完全的链式中介作用。概言之,调节模式能通过反事实思维的单独中介、后悔的单独中介及反事实思维和后悔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怀旧。这些结果对于进一步理解不同调节模式者在怀旧方面的偏好及其内部影响机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怀勇  陈翠萍 《心理科学》2021,(5):1057-1063
当前,选择超载领域研究的焦点已从验证其是否存在,转向至其何时存在,即边界条件的探讨。本研究基于调节模式理论,分别以决策后悔和延迟选择作为选择超载的指标,开展两个实验探查选择超载存在的调节模式条件及所涉及的内在机制。实验1以决策后悔作指标,运用量表测试法操纵调节模式,初步探讨调节模式对选择超载的影响,结果发现调节模式调节了选项集与决策后悔的关系,即对评估模式的个体来说,面对大选项集比小选项集时体验到更强的后悔情绪,出现了选择超载,而对运动模式的个体而言,两种条件下的决策后悔无显著差异;实验2以延迟选择作指标,通过任务启动法操纵调节模式,进一步探讨调节模式对选择超载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发现调节模式调节了选项集与延迟选择的关系,即对评估模式的个体来说,面对大选项集比小选项集时更倾向于延迟选择,出现了选择超载,而对运动模式的个体而言,两种条件下的延迟选择偏好无显著差异,进一步有中介的调节模型分析表明选择难度可以部分解释这种效应。总之,通过采用不同方法操纵调节模式,选取不同的选择超载指标,数据结果都一致支持:评估模式的个体比运动模式的个体更容易出现选择超载,选择难度在其中发挥着一定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后悔的一致性模型:理论和证据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结海 《心理学报》1999,32(4):451-459
重新检验Gilovich和Medvec的后悔时间性模型。该模型认为,与假设思维有关的短期后悔的研究结果相反,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大的后悔(长期后悔)多是“不做”而不是“做”的后悔。该文认为这一理论上的矛盾来自于双方对“做/不做”概念以及“做-不做”规律适用范围的不同理解。该研究使用这一新的分类方法,发现和短期后悔一样,至少一半的长期后悔来自于“状态改变”的后悔。这此基础上提出后悔的一致性模型,认为长期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考察前后机会比较对不作为惰性的影响,探索社会比较的调节作用以及预期作为后悔和价值评估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和实验法,以842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采用Bootstrap方法对中介效应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社会比较在前后机会比较与不作为惰性之间的调节效应显著;(2)预期作为后悔和价值评估在前后机会比较与不作为惰性之间起中介作用。(3)社会比较的调节效应以预期作为后悔和价值评估为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解释短期后悔和长期后悔在支持“做(状态改变)-不做(状态继续)”规律上差异的三种理论:Gilovich 和Medvec 的后悔的时间性模型、Kahneman 的两情绪特性说以及张结海提出的后悔的一致性模型。  相似文献   

16.
以往不作为惯性领域的研究发现, 当个体没有获得先前更优机会是源于他人或外界等不可控因素时, 个体仍会倾向于继续放弃当前次优机会, 且后悔情绪未能对此进行解释。本研究认为失望情绪适用于解释此种情况下的不作为惯性, 或可成为后悔情绪解释的有效补充。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首次探讨了失望情绪在不作为惯性产生中的作用。结果发现, 各自变量对失望情绪(体验失望和预期失望)和作为可能性均具有一致的影响力, 且预期失望在不作为惯性的产生中具有中介作用。本研究表明, 失望情绪可能也是导致不作为惯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决策风格是人们在决策中表现出来的习惯性或独特的行为模式, 对决策、管理等领域均有重要影响。近年兴起的决策风格理论主要基于个体信息加工策略, 如基于双加工理论和基于后悔情绪的决策风格模型等。决策风格对个体决策的影响表现在决策策略与偏差、情绪和无意识加工等方面。该领域在诸如决策风格的主要理论、测量工具和理论检验等方面亦取得积极进展, 未来研究方向应注意基于双加工理论和进化心理学建构决策风格理论。  相似文献   

18.
基于预期理论的参照依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照依赖是指个体基于某一参照点对得失价值进行判断:参照点之上,个体感受为收益,反之即为损失.参照依赖现象广泛存在于生活中的各种领域.当前,对参照依赖心理机制的解释主要有预期理论、后悔理论和三阶段参照点理论.参照依赖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经验、情绪状态、文化、目标和认知对象的特点等.未来的研究应主要集中于参照依赖的产生根源,深入探讨参照依赖的神经机制,加强动态参照点、多重参照点以及群体中参照依赖现象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施俊琦  王垒  彭凯平 《心理科学》2004,27(4):1016-1018
在许多有关后悔的研究中,作为效应是一个研究的热点.一些研究结果发现面对坏结果,作为之后产生的后悔程度大于不作为(Kahneman & Tversky, 1982; Landman, 1987).但是以往的研究很少考虑到具体的情境因素.本研究考察被试在象征性和利益性的情境中的行为选择以及后悔程度是否存在着差异.结果发现在象征性的情境中,被试倾向于选择作为(65.6%),而在利益性的情境中,被试则倾向于选择不作为(72.0%, χ2= 36.230, p= .000).由此可见,作为效应的产生具有一定的情境性.  相似文献   

20.
逄晓鸣  汪玲  肖凤秋  齐博 《心理科学》2012,35(5):1137-1143
已有研究表明反事实思维越多则后悔越强烈。本研究试图通过两项实验分别探讨特质性、情境性调节模式是否影响反事实思维与后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特质性调节模式及情境性调节模式均对反事实思维与后悔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具体来说,针对情境性调节模式而言,运动模式下加法式思维越多则后悔越轻微,评估模式下加法式思维越多则后悔越强烈;针对特质性调节模式而言,运动模式下加法式思维越多则后悔越轻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