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云南各地的文昌宫观作为云南文昌信仰的物化载体,是云南文昌信仰的有力佐证,成为多民族交流、融合、认同的文化符号。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文昌神被加封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成为全国信仰的文化大神。明刘文征天启《滇志》卷十六《祠祀志第九·祀典》载临安府治(今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文昌宫:"在府治西,元宣慰同知普化建。"1由此推断,至迟在元代中叶,文昌宫观就出现在三迤大地。明清两代是文昌信仰在  相似文献   

2.
岷江上游地区是川西民族走廊的重要通道,历史上是汉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交汇之边地。明清大一统格局下,岷江上游地区深受汉文化的浸润影响,其中文昌信仰的传播发展具有典型性。文章通过对明清时期岷江上游地区的文昌祠庙、地方官举行的文昌祭祀仪式、地区文治教化与文昌崇祀的考察,认为岷江上游地区文昌信仰的传播深受国家在场这一“生境”的影响。正因为有了国家力量的推动,文昌信仰在岷江上游地区得以传播并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相交融且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3.
李抗  汪凤炎 《心理科学》2019,(1):245-250
为了全面理解中国人的互依自我内涵,整理相关文献后,发现主要有华人本土与跨文化两种研究取向及相关的多种典型理论,如差序格局理论、华人四元自我理论、道德自我理论、三重自我理论和文化会聚自我理论。这些理论适合解释不同类型的互依自我,并面临各自的挑战。在意义维持模型下对这些理论及互依自我类型进行了整理,发现中国人的互依自我是多层次的、动态的。  相似文献   

4.
太保山麓的文昌宫为明代云南永昌地区主祀文昌帝君的祠庙之一,现存万历年间碑刻《修建文昌宫阁疏》记述了该庙修建史实。从碑文的内容来看,明代云南永昌地区的文昌信仰与儒道释的发展密切相关;信仰者遍及社会各阶层;少数民族群体接纳与认同中原文昌文化。  相似文献   

5.
海南岛的两座水尾圣娘祖庙,只是因为称呼的巧合而相同,但其信仰实质差别很大。文昌水尾圣娘主要是海神,定安水尾圣娘可以认为主要是家族神或祖宗神;前者在海南岛传播较广,在海南岛民间信仰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后者。水尾圣娘虽源于南天夫人,却又不等同于南天夫人。水尾圣娘信仰逐渐压过或代替南天夫人信仰,大约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水尾圣娘信仰在东南亚地区华人社会有着广泛分布。在海外尤其是东南亚地区,分布广泛、影响较大的是海神水尾圣娘。正是文昌籍华侨华人将水尾圣娘信仰传播至南洋甚至更远。在海南原乡,水尾圣娘往往在庙宇中占据主神地位,而在东南亚的华人寺庙中,水尾圣娘往往是作为天后的副神而奉祀的。文昌水尾圣娘庙祖庙与海外有着非常广泛的联系,地位非常独特而重要。水尾圣娘信仰是海南岛极为重要的民间信俗文化品牌,也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6.
日本鹿儿岛南萨摩地区曾经是早期中日两国宗教、文化与贸易的热门汇聚点。当时的华人移民随着贸易航线而来,在此地谋生、定居的华人逐渐增加,华人的原乡宗教信仰也在此传播扩散。在当地的日本神社中也开始出现妈祖与日本神祇并祀之现象。妈祖信仰进一步在往来鹿儿岛的航海人之间传播,使得此地成为日本海神信仰最为浓厚的地区之一。伴随着归顺日本国籍的南萨摩华人逐渐融入日本社会,妈祖信仰也逐步与当地宗教信仰融合。南萨摩笠沙町片浦地区的林家妈祖信仰被林家后裔传承延续,并被南萨摩市政府重视,成为南萨摩笠沙町所指定的文化遗产之一。本文通过对其调查研究,发现现今林家妈祖的神圣性消逝与华人的身份文化认同有着莫大之关系。华人在移民之初,原乡神祇原被视为非物质性祈求航海安全的宗教寄托;转至近代,由于原乡宗教信仰的消逝与断层,原乡神祇逐渐转变为物质性承继华人身份认同的遗产象征。  相似文献   

7.
从组织承诺到组织忠诚:华人组织忠诚的概念内涵与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分析西方组织忠诚研究——从组织承诺到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发展过程,显示西方组织忠诚概念深受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尽管西方从组织承诺又发展出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但研究长期切割了组织忠诚的态度和行为两个层面.忠诚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近期研究发现华人组织忠诚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成分,然而当前研究仍存在不足.因此,进一步深化华人组织忠诚研究不仅必要,对于构建适应华人文化的组织行为理论也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陈永涛 《天风》2017,(7):27-27
在基督教于中国传播的过程中,中国基督徒对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关系的处理有各种不同的方式或模式。华人学者林荣洪将20世纪上半叶中国基督徒对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处理归纳为五种不同的模式,他的归类未必精准,但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马来西亚海南籍华人民间信仰的主要神祗有天后、水尾圣母、108兄弟公、冼太夫人等。在马来西亚,海南人普遍崇祀的海神已逐渐"变味"或"变质"。海南人的民间信仰是辨别其方言群的象征,也是划分华人社会中各方言群边际的一种明显符号。马来西亚海南籍华人的地域性信仰影响了其他华人方言群;更为重要的是,海南人的民间信仰更多受到其他方言群民间信仰的影响。海南籍华人的民间信仰具有混杂性、包容性乃至随意性。  相似文献   

10.
马来西亚的关公信仰文化是由中国内地的移民传播到马来西亚的,信仰关公者既有个人,也有民间秘密组织,还有刘关张赵的后裔等。马来西亚关帝神灵的内涵丰富,具有财神、平安神、守护神等多重神格;马来西亚的关帝神像造型独特,具有多神陪祀的地域特点。田野调查所见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关公崇拜,与中国内地关公崇拜既有共通性,又形成独具特色的南洋关公崇拜文化,对于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