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韦纳的人际归因模型在中国被试中的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检验韦纳等的人际归因模型,以中国中学生为被试对这一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韦纳提出的人际归因模型具有一定的文化普适性,也适合中国被试,它为改善儿童的同伴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韦纳(Weiner·B)是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有著述四十多部,论文一百多篇。其理论中最著名的要数归因效果论。韦纳认为,学生在当前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成就就奋求是由学生对先前成败结果的归因引起的。将先前成功归因于能力等稳定因素提高对当前学习的成就奋求;将先前失败归因于能力等稳定因素降低学生对当前学习的成就奋求。按这一理论指导教学,我们就能通过改变认知变量——归因来提高成就动机水平,进而提高学习成绩。因此,介绍和研究韦纳的归因效果论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着重介绍韦纳归因理论的基本观点:1、行为的主要原因和建立动机理论的基本原则;2、原因的特性和结构;3、个体的归因过程和教育。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近年来西方归因理论日益受到我国心理学界的重视。在心理学报刊和心理学教学工作中时而有人提出美国归因理论为什么只着重研究能力、努力(内部)和任务难度、运气(外部)等四个原因,并对美国当代著名归因理论心理学家韦纳只研究这四个原因提出质疑。关于这个问题韦纳在其近著《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一书中已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5.
动机归因理论在成人学习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我国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进程的推进,成人学习者的继续学习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学习障碍,成人学习者在遇到学习困难时的归因倾向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率。本文以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为基础,将着重阐述成人学习动机特点、成人学习动机归因中的现状及问题,并从成人教育者出发提出促进成人学习者恰当归因的建议,从而促进他们学习动机的增强。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罗特(J.B.Rotter)控制源(Loc-us of Control,一译“控制点”)理论和以韦纳(B.Weiner)为代表的归因理论激起了我国研究者的极大兴趣,有关的介绍与研究如雨后春笋,这些论文与报告大多肯定了这两种理论、特别是韦纳的归因理论框架的有效性,都承认归因作为一种认知变量,对人们的行为、情感等许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由于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起步甚晚,关于归因测量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展开,因而还  相似文献   

7.
组织行为的完全归因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阐述了对组织行为进行归因认知的必要性,分析了组织行为的认知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全归因"的概念并分析其要素与过程.为推进归因理论的社会应用,本文进一步给出了完全归因的初步模型.该模型充分考虑时空环境和心智环境的复杂性,并将归因推断与归因效果分析统一起来,对组织行为的归因认知过程进行了完整的描述.  相似文献   

8.
归因理论重视社会对人的影响,认为如果忽视社会的影响,对人类行为的预测就不可能。同时,归因理论的研究已发现了个体行为的前因和原因对个体情感和行为的影响规律。这就使得从个人的归因(原因推理)预测其情感和行为,以及从人的情感和行为反推人的归因成为可能。然而,这些理论和规律是否适用于我国大学生,却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研究的目的是初步探讨韦纳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对我国大学生成就归因和教育工作的适用性,以便为进一步的研究奠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小学生不同课堂情境的成就归因及再归因训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胡胜利 《心理学报》1996,29(3):268-276
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考察了小学生对不同课堂情境的成就归因特点;并运用韦纳的归因训练模式与策略指导相结合的方法,根据不同课堂的成就情境对小学生进行再归因训练。结果表明:小学生把课堂成就归因于努力、策略、能力、基础、兴趣、目的、难度。教法、心境和家境等10个主要因素,这些因素除家境外,均在不同课堂的成就情境中存在显著的差异;韦纳的归因训练模式与策略指导相结合的再归因训练能有效地改变小学生对不同课堂情境的成就归因倾向,增强其学习动机水平,提高学业成绩。  相似文献   

10.
归因理论与学习动机的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十年代以来,社会心理学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的研究一直非常活跃,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十分广泛的运用.在教育心理学方面,不少的心理学家运用这个理论,进行了激发学习动机的实验研究。所谓归因理论,就是人们用来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因果关系的信息理论。说到归因理论,不能不提到美国心理学家韦纳(Weiner).他和他的助手用归因理论来解释个体的成就行为。但认为,有许多因素可以解释成就行为的结果。一般地来说,可把成功或失败的结果归结于个人的能力、自己所  相似文献   

11.
林锺敏   《心理科学进展》1988,6(4):80-82
《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是伯纳德·韦纳(Bernard Weiner)的一本新书,由纽约的斯普林格——维拉格出版公司于1986年秋出版。这本书是斯普林格社会心理学丛书之一。伯纳德·韦纳博士是美国当代有名的归因理论心理学家。《动机与情绪的归因理论》是他理论的结晶和他二十四年来精心研究这一理论的总结。在归因和动机方面他已经出版了十本书和近一百篇科研论文和文章。他的理论是动机和情绪领域中的主要学派之一。在  相似文献   

12.
归因训练与学习动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正在教育、儿童、管理和临床心理等各领域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各种归因研究不断加深我们对于学习和工作动机的理解.这方面的一个重要进展,是心理学家尝试通过归因训练,增强和提高儿童甚至成人在学习、工作中的动机和努力程度.这对于教育和帮助那些学习能力较差、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介绍和讨论归因训练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以及归因训练对于提高学习动机和能力的积极作用,从而为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归因训练这一有效方法,提供一定的依据和经验.  相似文献   

13.
初中学生的成败归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的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1958年,海德(Heider)根据自己的研究认为,人的行为必有原因,每个人都会化力气去寻找行为因果性,进行归因。如果认为行为由外部因素引起,叫外部归因。认为行为由个人内部因素引起,则叫内部归因。1971年。美国的韦纳(B·Weiner)提出了成败归因的模型。他认为,人们往往把成败行为归因于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等四种因素。其中努力和能力属于内在因素,任务难度和机  相似文献   

14.
习得性无能动机模式简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习得性无能动机模式简析习得性无能(learnedhelplessness)是成就动机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韦纳(B·weiner)在《教育中的动机研究历史》一文中强调,习得性无能同归因、自我功效信念一样,强调动机中的认知成份,特别是在成功或失败情境...  相似文献   

15.
一、研究的意义与目的人对自己或他人的各种行为结果总要进行原因的解释或推断,这是人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的基本需要。人对行为的理解大体上归为三种:有时将它归因于外部原因(如环境、情境、他人的言行、诱因刺激等);有时归因于本性或内部状态(如认知、情绪情感、意志、信念、价值观、性格与能力等);有时归因于两者的结合(即内外原因的结合)。研究这种现象及其规律的理论称之为归因理论,它最初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等提出的。把归因理论应用到教育上,进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并提出“控制点”有罗特和韦纳等人。所谓控制点就是自己所知觉、所承认的控制个人行为及其成败结果的内外力量的位置所在。它是人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负有责任的认知倾向。罗特认为,有些人  相似文献   

16.
学生考试成功结果的归因分析——归因理论的跨文化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孙煜明 《心理学报》1991,24(2):68-77
本课题是采用问卷法比较不同文化国家和地区归因特点的跨文化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觉察到的主要原因,原因知觉在维度上的特性,以及受维度影响的情感体验都具有共同性。组间的差异表明了各个文化组都具有独自的归因特点。比较三、四、五级成绩水平组的归因特点,结果显示出获得成绩的水平愈高,觉察到能力原因的平均数愈大,原因在维度上倾向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因素愈明显,有关自我的情感反应也愈强烈。研究证实了韦纳的归因动态模式适用于不同文化的国家,为跨文化归因研究的广泛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徐速  朱燕 《心理科学》2001,24(1):35-38
本文研究了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的信念与归因.学生自我的信念与归因以及师生归因的比较,得出如下几点结论:(1)在教师和学生的信念中男生在数学学习中更占优势。但在归因领域里却没有发现显著的性别差异。(2)对最好的学生,教师倾向于努力归因;对最差的学生,教师倾向于基础归囚。(3)最好的学生自我归因时倾向于基础和方法归因,最差的学生倾向于努力和方法归因。(4)师生归因维度上的一般趋势:造成数学学习成功的原因比较稳定、内源、可控;造成数学学习失败的原因也倾向于内源,但比较不稳定,不可控。(5)师生特定归因中的差异广泛存在,建议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中学生考试失败结果的复合原因与责任判断的归因后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研究采用问卷法,检验动机责任判断的归因模式,比较复合原因与单一原因在归因后果上的差别,以及探查中学生对考试失败结果的复合原因评定、情感反应和惩罚决定的特点。结果表明?韦纳的归因序列在我国的中学生受试者中得到证实;复合原因与单一原因的归固后果具有不完全相同的心理学意义;四个年级组之间在原因知觉、责任判断、情感反应和行动决定上具有各自的特点。初中生对复合原因的评定倾向于能力的强或弱,高中生的评定倾向于付出努力的程度。  相似文献   

19.
1研究的理论基础1.1理论依据归因是指根据行为或事件的结果,通过知觉、思维、推断等内部信息加工过程而确认造成该结果之原因的认知活动。归因理论是关于人们如何解释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以及这种解释如何影响他们情绪、动机和行为的心理学理论。它试图根据不同的归因过程分析及过程中各事件间作用关系的分析来阐述归因的原理和操作规律,从而达到理解、预测和控制各类身边事件的目的。用琼斯、卡努里、凯利、尼斯贝特、瓦林斯、韦纳等归因理论大师们的话来说:“归因理论是同一般人试图推论可见行为起因所利用的规则打交道的。”1972…  相似文献   

20.
中小学生归因训练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8  
韩仁生 《心理学报》1998,31(4):442-451
以归因理论为依据,选取普通学校小三、初二、高二各两个平行班的学生,采用等组对照设计,一为实验班,一为控制班。实验分前测验、教育干预、后测验三个阶段。各班均参加前测验、后测验,教育干预阶段实验班接受归因训练,控制班不接受任何训练。结果发现:(1)归因训练可使学生的成败归因、期望变化和情感反应积极方面转化。(2)归因训练可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3)归因训练可提高学生的坚持性水平。(4)短时间的训练对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