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众所周知 ,在如何翻译尼采的derWillezurMacht这个重要词组的问题上 ,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人们通常把这个词组译为“权力意志” ,但“权力”这个词的政治含义太强 ,容易引起误解。所以 ,也有人主张把这个词组译为“强力意志” ,但“强力”这个生僻而且内容模糊的概念也没有被学术界所普遍接受。笔者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不久前 ,看到赖乔先生在《哲学译丛》 2 0 0 1年第 1期上发表的短文《关于WillezurMacht的汉译》 ,终于忍不住了 ,也想谈点自己的看法 ,以求教于学界同仁。赖先生主张 ,不能在zur (…  相似文献   

2.
赖乔先生的《关于WillezurMacht的汉译》(《哲学译丛》 2 0 0 1年第 1期 ,以下简称“赖文”)一文对把WillezurMacht译为“权力意志”提出了质疑 ,并且得到了俞吾金先生的回应 (《也谈DerWillezurMacht的汉译》 ,《哲学译丛》 2 0 0  相似文献   

3.
谈谈尼采的权力意志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权力意志是尼采晚期著作和八十年代遗稿中的重要概念。《权力意志一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是一部被尼采计划写作但没有得到执行的著作;一部用这个标题出版的著作是不可信的,这部著作是由尼采妹妹伊丽莎白·福尔斯特一尼采所做的一个编排。”①(一)《权力意志》思考尼采何时构思了权力意志(WilezurMacht)的思想,对此很难确切地回答。人们只知道这个思想后来发展为他全部创造的核心,直到他生命中有创造力的最后一天他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在尼采创作的第一阶段(从《悲剧的诞生》(DieGeburtderTragodie)到《朝霞》(Morgenr6te)…  相似文献   

4.
我想在尽量简短的篇幅里谈谈我对尼采哲学的几点主要看法。一、尼采哲学的主题:生命的意义提起尼采,人们往往立刻想到“权力意志”和“超人”,在多数情况下,“权力意志”又被等同于强权政治,“超人”被等同于法西斯。通过这样的简单联想,就给尼采哲学定了性。我想,耍弄清尼采哲学若干重要范畴的含义,不能望文生义,而应把它们放到尼采哲学  相似文献   

5.
“权力意志”、“积聚权力意志”以及尼采对生活的原动力和终极意义所下的不同定义,可以用历史上无数的事实作依据。然而,有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承认以上事实,是否就必须接受尼采关于生活原动力和终极意义的解释?某些人对尼采著作的解释实际上同历史事实是相冲突的,这种冲突就表现为大规模的排犹。使用武力在历史进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而人们不能不承认使用武力是历史的组成部分。既然如此,我们是否就应该赞成尼采的信念,说“社会主义者关于善、美、真理和  相似文献   

6.
尼采是能为人类提供永久的思想财富的寥寥可数的儿个哲学家之一。仅就尼采在哲学范围内的影响而论,我们发现在他的作品中至少有三种迥异的哲学类型。第一种是“形而上学”。从这个角度来讲,权力意志可被解释为一个形而上学的概念。尼采的相同事件的永恒循环之说也可依此解释。著名的存在主义  相似文献   

7.
《世界哲学》2002,(6):80-81
当代“马克思研究”国家理论的新进展〔英〕B .杰索普 (1)意识形态的不同层次〔英〕J.肖特豪斯 (1)马克思的人类本质概念及其激进的批评者〔英〕L .维尔德 (1)中西哲学对话园地生活世界中的三种哲学生活———中国现代哲学面临的选择张志扬 (1)动词“ToBe”与Being概念研究之回顾〔美〕C .H .卡恩 (1)胡塞尔伦理学的发展〔比〕U .梅勒 (1)谁影响了二十世纪中国人的观念“dialectic”译名讨论———以贺麟、张东荪为中心马永康 (1)谈学论译“DerWillezurMacht”汉译之我见李秋零 (1)当代历史哲学黑…  相似文献   

8.
表明上看来,尼采和列维纳斯的伦理思想似乎是截然对立的。因为尼采否定了一切超越性的维度,坚持内在性的原则,并且提出了主人道德和超人,而列维纳斯坚持一种面向他者的伦理学,并且试图重建伦理学的超越性维度。不过,从更深层的视角来看,尼采与列维纳斯的伦理思想并非只有纯粹的对立,而是有着很多基本的共识。首先,他们的出发点都是对于人的内在性领域的肯定。对于尼采来说,这个内在性的领域就是权力意志及其所创造的意义、价值或真理,而在列维纳斯看来,这一领域就是主体通过享受和劳动所建立的内在性世界或家。其次,他们都肯定了一种无法被内在化的外在性维度,这一外在性维度在尼采的哲学中就是“偶然性”或“命运”,而在列维纳斯的哲学中则是“他者的面容”。不同之处在于,尼采所肯定的外在性没有伦理维度,而列维纳斯则明确地强调了外在性的伦理维度,并且将它理解为一种伦理意义的超越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在海德格尔和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的看法之外,对尼采的后期哲学给出一种新的解释。海德格尔批评尼采的后期哲学是一种主体性的形而上学,而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则认为尼采完全消解了主体性的问题。本文则认为,尼采哲学是一种全新的主体性哲学,即一种"没有主体的主体性哲学"。在他的哲学中,主体性并不依赖于一种理性的意识、我思、自我或主体,而是意味着一种前反思性的生命本能或权力意志。换言之,真正的主体性意味着生命本能或权力意志的主动性(Aktivit?t)或自发性(Spontaneit?t),也就是权力意志向外和向上的自发性的释放与扩张。与此相对,传统形而上学所理解的主体性一方面是从权力意志的主动、自发和原初的主体性中抽象和派生出来的,另一方面也是对于这种主体性的否定和压制。  相似文献   

10.
尼采的诗《最后的意志》彰显了权力意志的信仰尺度——狄奥尼索斯反上十字架的人。这种貌似敌对、实为同盟的关系源于欧洲虚无主义的历史危机,它揭露了叔本华所代表的现代意识形态的虚伪和腐败。与现代解释学不谋而合,尼采重新评估耶稣基督,把基督还原为救世主的心理类型,再现其历史唯一性。尼采看到耶稣的仁爱及其纯洁性,作为超人的偶然范例,他脱离基督教的道德历史,把自我超越的力量投射到将来,在诗歌中与狄奥尼索斯的灵魂构成平等的张力。  相似文献   

11.
一笛卡尔与康德不同:康德把知识与自由意志区分开,认为自由意志超越了人的理解能力。这是康德哲学的最杰出的思想,也是他超出笛卡尔哲学的最关键之处。笛卡尔则并没有像康德那样在思想内部清晰地划定理解与自由意志之间的界限,更没有从自由意志方面来理解康德所说的“自在之物”。后一个思路引出了叔本华和尼采,乃至现当代的欧洲大陆哲学。  相似文献   

12.
虚无主义是尼采对西方文化的诊断.尼采认为,要摆脱虚无主义就必须进行价值重估,重申权力意志的创造性力量.虽然海德格尔与德鲁兹对尼采的评价大不相同,但在对权力意志的创造性特征的理解上,他们具有相似性.鲍德里亚认为,这种创造性的思想仍然是一种现代性的思想,它以"真实"为条件,创造就是将真实呈现出来.这种创造性的理念仍然是合乎资本逻辑的意识形态.在"超真实"时代,虚无主义遵循的是一种消失的逻辑.只有这种逻辑,才能摆脱现代意识形态的效应,并以此为基础来探索现代文化的替代模式.  相似文献   

13.
回归“赤子”与祈向“超人”——一种对尼采学说的检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尼采被置于后现代语境下而再度成为时潮最为看重的人物之一时,笔者愿对这位“狄俄尼索斯的弟子”作另一种辨识。内在的批判意趣当然并不排斥足够的同情理解。本文将借着对“权力意志”、“赤子”、“超人”、“超人之美”诸范畴的检讨,着重指出尼采对健全生命的一个可能而必要的维度的忽略或遗忘。  相似文献   

14.
对尼采道德观的辩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尼采在权力意志的基础上建立了他的道德观。尼采道德观是反传统的:既反古希腊道德,也反基督教道德。尼采崇尚主人道德。主人道德强调自然、强调本能、强调生命。主人道德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它的积极的一面至少包括:一是冲破了基督教的禁欲主义,并论证了本能的合法性。二是对基督教的道德进行了全面的审视,并揭露了这种道德存在着的真正问题。三是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的道德,而这种道德在一定范围内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5.
无底的棋盘上的游戏──德里达解构哲学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尼采到海德格尔,一直企图颠覆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传统。这种形而上学,就是追求一种脱离时间和历史的永恒的东西,比如本质、存在、真理、上帝等等。但是,尼采由于把权力意志作为世界的本源,而被海德格尔称为“最后的形而上学家”。海德格尔本人也在对存在的终极追求中,最终又返回形而上学的故里。德里达认为,所谓形而上学,就是依赖一种无懈可击的基础,一种第一原则或不可怀疑的根据,来建造整个意义等级的思想体系。在这个等级中,“所有与基本原理、原则或中心有关的词,如本质、存在、实体、主体。超越、意识或良知、上帝、人,…  相似文献   

16.
权欲的潜流     
弗洛伊德有两个最得意的学生,一个是阿德勒,一个是荣格,他们都认为“梦是种具有预期性的东西”也承认精神分析的技术,但是他们都不同意弗洛伊德的“唯性论。”阿德勒接受了尼采的“超人哲学”,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受“向上意志”的支配,实际上也就是受所谓“权力意志”的支配。在他看来,一个人生来就有一种内驱力,将人格各方面汇合成一个总目标,这个总目标就是优越性,就是要求高人一等,同时,由于自我本身的内在需要,对他人的估价,也常在无意中比“上下”,比“胜负”,比“优劣”,或者是比“强弱”,换句话说,人们的一切动机,不论好歹,都是向着一个方向,追求征服,追求优  相似文献   

17.
一对唯意志论(Volunlarism)或意志主义,通常有两种解释。狭义的解释以苏联大百科全书的观点为代表,它指把意志看成是存在的最高原则的一种唯心主义哲学流派。这种解释通常把唯意志论规定为叔本华、哈特曼、尼采那样典型形态的哲学。解放后我国哲学界一般也  相似文献   

18.
萌萌 《现代哲学》2006,(3):92-99
该文关注“曾经”与“承诺”—“复仇”与“拯救”如何相关特别是如何转换的“记忆的政治”。问题的背景是苦难:作为存在论或现象着的生活世界的基本事实,它是人类唯一可以普遍面对神、面对政治的“救赎地”,而不是“弥撒”中可以流逝的将来时,或在“复仇”中永远走不出的过去时。这里重要的是记忆形式的时间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而“曾经”不是无生命力的过去压力(如尼采所批判的和本雅明所清理的);也不是简单转化为复仇的有生命力的权力意志即强权政治(如尼采所一厢情愿的);而是走出复仇的拯救———即走出过去时的———“记忆”中的“曾经”的“承诺”。但事实上,它已不能由西方文化的特质独立承担了。  相似文献   

19.
3 .我认为 ,如果一个特定的个别价值a只有在某个特定的价值b已经被给予的情况下才能被给予 ,那么b这种价值就为a这种价值“奠基”(fundieren) ;而这是本质法则。但这样一来 ,各次“奠基着的”价值 ,即这里的价值b ,也就是各次的“更高的”价值。所以“有用”(N櫣tzliches)这个价值是“奠基”在“适意”这个价值之中。因为“有用”是———不经推论———而在直接的直观中自身表明为达到一种适意的“手段” ,例如“工具”的有用价值。没有适意也就没有“有用”。另一方面 ,适意这个价值———我指的是作为价值的适意…  相似文献   

20.
失信的种子     
“三天之内打电话给你。”主管微笑着说。“谢谢。”格临把文凭放回手提包。 这已经是第四天了,主管并没有打电话给格临。应该是没有被录用。格临心里很明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