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引言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关系的探讨占有十分显要的地位。中国古代先哲从来都是把天人观视为其政治观、伦理观、人生观的前提和基础来看待的,故而在论及政治、论及人生、论及伦理道德各种问题的时候,总要追问一个天人观上的依据和根源。这是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洋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在天人关系问题上,战国末期的思想大师荀子的理论无疑是极富特色的。因为在此之前,孔孟和老庄均持“天人合一”说,所不同者,老庄着眼于天和人、天道和人道的内在统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对传统易学和上世纪易学研究的分析,对21世纪的易学研究进行了前瞻性描述,重点讨论了四方面问题易学价值的新认定;理论思维的新探讨;天人关系的新开展;形上之道的新诠释.笔者认为重新认肯传统易学的文化资源价值,是上世纪易学研究获得的共识,在21世纪,此一共识仍将被普遍认同.而站在发展传统易学,回应时代需要,建立现代易学新体系的立场看,探讨易学阴阳相成互补的思维形式,发展易学天地人整体和谐的天人观,诠释易学蕴含生生之德的形上之道,将更有可能在本世纪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天人统一于一心——论邵雍儒道兼综的境界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北宋五子中 ,邵雍较为独特 ,他儒道兼综 ,学际天人 ,建构易学思想体系 ,利用易之体用关系将儒道两家思想涵摄其中 ,在人性问题上也力图融合儒道两家 ,并提出观物思想将儒家的人学与道家的天学融为一体。在天人关系问题上 ,他找到一个联结天与人的可靠纽带 :心。天人统一于一心 ,从而成功地把儒家的性命之学与道家的天道问题贯通起来 ,完成儒家的人学本体论与道家宇宙本体论的统一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境界哲学。即通过个体之心的自我超越 ,实现宇宙本体与道德本体的统一 ,进入形而上的本体境界 ,又通过推“诚”落实于现实人生层面 ,体现为身心和谐的“安乐境界  相似文献   

4.
京房集"八宫卦序、卦气、纳甲、灾异"等为一体,构建了一个庞大的象数体系。这套体系用独特的象数语言阐明了当时易学家对天人关系的理解。这种关于天人关系的阐发,正是对董仲舒公羊学重构天人关系的回应与开新。在从天道观及王道思想回应、开新董仲舒公羊大义的同时,基于《周易》经传,京房构建了具有易学特色的学术体系。京房易学一经产生,即令汉代经学在整体上成为高度哲学性的天人之学,易学也逐渐凌驾于其他经学之上,成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相似文献   

5.
“天人之辨”是先秦时期讨论的重要问题。荀子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将天人关系推向了朴素唯物主义的新阶段。论文从“天行有常”、“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和“天人相参”四个层面分析了荀子的天人之辨中的无神论思想,这四个层面环环相扣,步步递进,呈现出逻辑发展的内在轨迹,从而揭示出荀子天人之辨中无神论思想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6.
中唐时期的儒者从政治视角出发,总结并反思了前人关于天人关系的思考,形成了独特的天人政治观。他们弱化了"天"的主宰意义,即使是承认天人之间存在感应关系的陆贽、韩愈等,也只是将"天"作为人间政事的反映,而更注重"人"——君主或民众对于政治的主导作用;柳宗元等人更是彻底分离"天""人",区别"天道""人道",只承认"天"的自然属性,认为人间政治以自身的内在逻辑与法则运转,与"天道"无关。这种对于天人关系的政治解读,实际上消解了"天"的神圣性,其中蕴含了中唐儒者们的政治理性主义风格和务实精神,反映出他们试图祛除政治的神学之魅,以建立真正的"人"的政治之努力。  相似文献   

7.
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基本主题。天主要指自然之天,人主要指人类及其所创造的文明。天人学探讨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早在先秦时期,思想家们一致坚持天人相别说。孔子罕言天道、远离鬼神,从而倡导人道。孟子以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天然之天取代自然之天,回避天道。荀子明确提出天人相分。《老子》以为天道无亲,以区别于亲亲之仁道。《庄子》提出天人不相胜,以为天人之道不同,主张存天道而灭人道。墨家将世间分为天、鬼与人三等,在区别天人的同时,力图将人道输入天道,看似统一二者,实则弘扬人道。这便是先秦儒墨思想家们别天人的目的:通过分别天人,削减天道对人道的影响力,以突出人道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天人之分与天人合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天人之际”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一直是受到普遍关注和重视的基本问题。北宋哲学家邵雍甚至强调 :“学不际天人 ,不足以谓之学。” (《观物外篇》)所谓“天人之际” ,就是天人关系 ,就其最具现实性的意义来说 ,亦即人与自然的关系。诚然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 ,所谓天 ,除了自然之天的含义以外 ,还有作为有意志的最高权威的主宰之天和作为伦理道德本原的义理之天等含义 ,因此 ,天人关系远远超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范围。不过 ,所谓主宰之天、义理之天云云 ,实乃人们把自己在社会文化的积淀中产生和具有的社会功能特征和社会精神属性经过思维…  相似文献   

9.
曾凡朝 《周易研究》2005,2(6):22-33
对于程颢易学思想,学界述及较少,本文仅从"生生之易即为道"、"天人一也"、"只心便是天"、"形上形下之辩"等方面入手展开讨论.程颢以易为道,认为道的内容即是生生,生生之易为道体,为天理.从具有普适性的道、天理出发,程颢提出了"天人一也,更不分别"的思想.在天人关系中,程颢彰显了人的价值意蕴,认为"无人则无以见天地","人为天地心","只心便是天".同时,以道、天理为基础,在道器关系上,程颢阐述了道器的清晰区分和真正关联,并更加重视道器的圆融为一.  相似文献   

10.
墨家的伦理学常被概括为功效主义,但其背后的哲学谱系非常多维与丰富。墨家如儒家、道家一样是在天人关系论中展开其伦理思考的,不过墨家的天人论是一种天对人监察与赏罚而人只能效法天的比较“强硬”的天人观。在这样一种天人观影响下,墨家一方面与儒家一样认为人禽之间有根本性差异,但墨家所认可的人禽之别在于人有“力”(勉力而为);另一方面墨家不像儒家那样重视人性论、心性论,而认为以“所染”来理解人性即可。这样一种对人的理解虽然更强调人应“被动”地效法天,但仍旧需要言行合一、学以成智、明义以成德等个人修养来既实现对天志、鬼神之真理智慧的认知,又将这些真理智慧——墨家的“十大主张”——实践于现实。  相似文献   

11.
王蕾 《周易研究》2007,(5):86-90
在明代理学史上,曹端因"倡明绝学"被誉为"明初理学之冠"。对于理学问题,他能够从自身真实的生命与智慧出发,以易学为依据,提出独到的见解。可以说,曹端的理学体系是在易学的视野下建构起来的。他从太极即理而为万有终极根基的总体天人观、"立基于敬"的心性工夫论与"参天地而赞化育"的人生价值理想三个方面,具体完成了其理学建构。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天人合一”的文化体系,中华学术可综括为天人之学。天是天道,亦即自然之理体;人乃人伦,张而为文明之别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天人之学的内涵有所不同,表述天人关系的概念也因之发生变化,如先秦两议议天人,魏晋谈自然名教,唐家论心与道、性与理、太极与人极等等,反映出文化的历史发展。但发展中有其不变的宗本,即“天人合一”这个基本的文化观念。天人关系既是中国哲学的最基本范畴,也是传统文化体系的皇建之极。产生于中国的各家各派学说,不管差别有多大,最终都可以归结为探讨天人关系;由域外传来的各种…  相似文献   

13.
荀子论天,在突出自然之形而下之天的同时也言具有创生意义之形而上之天。"明于天人之分"只是荀子"天人关系"的起点,其终点是要走向更高层次的天人之合。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宗教、哲学、伦理视角对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与"天人合德"进行辨析,试图完整呈现其天人关系的思想体系。本文认为董仲舒的"天"包涵三重含义:神灵之天、道德之天和自然之天。神灵之天是董仲舒"天论"的思想形式,自然之天是其哲学基础,道德之天是其伦理核心,三者构成了一种有机结构。宗教性的"天人感应"与哲学性的"天人合一"均是建立在当时自然科学和哲学发展基础上,以人伦道德性的"天人合德"为归宿,集中反映了董仲舒思想的人文理性特征,最终目标是重建道德理想和伦理秩序。  相似文献   

15.
秦汉易学思想的发展张涛本文所谓秦汉易学思想,是指秦汉时期通过解说、诠释《周易》经传,借鉴、吸收易学研究成果而形成的理论学说、思想倾向,涉及当时宇宙观、历史观、人生理想观、社会政治观等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问题,与单纯经学意义上的易学及晚近出现的易学哲学互...  相似文献   

16.
天人问题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天人的基本含义之一相当于我们现在通常说的自然与人;基本含义之二是视天人为有德性(道德)的、有能动性的动态的、协调的存在。中国哲学中的这种天人观在《易传》中表现为"生生"——"感通"——"偕行"的天人共生态。《易传》既将天人视为一个"生生不息"的自然的生命有机体,又充分发掘天人的德性,并使二者相资相长,"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天地人各有其位,各尽其能,各循其道,"各正性命",一体偕行,共生共存共荣。  相似文献   

17.
干宝易学蕴涵的总体宇宙关怀和终极人文关切主要包括:理想礼法秩序的构建、圣人君子的人格期冀、天人合一的价值诉求三个方面.具体表现为:各安其位、各正性命的合理社会秩序建设;圣人君子家国天下的责任担当与深挚的忧患意识期许;天人相应、应天顺民的天人有序而和谐的价值追求.干宝易学思想终极价值的内容是其易学思想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和形上学维度的积极展开,这三个组成部分无不彰显干宝对于现实的关切并积极面对的态度,是其儒家价值理想与人生追求的集中体现.在对于现实问题的解读以及解决的内容和方式中,干宝既有对于传统的继承,又有其无可替代的个人观解.而面对所遭遇到的时代性问题,干宝尽力给出了一位真正儒者的解答.  相似文献   

18.
天人关系是儒家关注的基本问题之一。从先秦开始,辩析天人即构成了儒家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而由此形成的人文传统则绵绵不绝。明清之际,以天崩地解的社会震荡为背景,天人之辩获得了更为深刻的历史内涵,并进一步展开于儒家价值体系的各个侧面。当然,时代的变迁使明清之际诸儒在延续传统的同时,又对天人关系作了新的定位,后者从一个视角展示了明清之际儒家价值体系的转换。  相似文献   

19.
占与学的关系,既是易学史上争论不休的问题,也是船山易学非常关注的问题。他的基本立场是反对占学乖离,主张占学不可偏废、兼顾并举,提出了以“占学一理”为特色的占学观,这不仅对处理占学关系有理论价值,而且对正确把握《周易》的性质及宗旨也有启发。一、反对占学乖离船山从《周易》本身出发认为,伏羲、文王、周公诸圣作《易》都主张占与学两者不可偏废,他们在重视占卜之术的同时,也注意到天人之理。他说:“伏羲氏始画卦,而天人之理尽在其中矣。”(《周易内传发例》一)伏羲画卦伊始,其卦象中阴阳二交升降、多寡隐见,主要的…  相似文献   

20.
易学本于天地之道,中达社会人际,直抵内心世界;而后由心及人,由人及天,效法天道。在易学建构逻辑视野下,易道呈圆,天人一如。可见,这种本于天而归于天的易学建构,具有天然的生态文明向度。在易学建构所彰显的生态文明维度上,乾始坤凝,刚柔兼济,阴阳大化,和谐天成。易学内蕴的三才之道,父天母地,人为天地之子。大德曰生,大宝曰位,守位曰仁。易学关于天地之子的定位,是法天象地、生生不息的人类生存法则的理论基石。易学建构的生态文明之维,是会通易学与十九大报告精神的内在逻辑,也是今天建设生态文明的哲学要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