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理学家很早就开始研究指示条件句的语意论,这近十几年来更试图从指示条件句的概率着手,再回头来看看什么样的语意论最能够解释实验数据。从这些实验中出现了三个显著的结果:第一、大多数的人认为指示条件句的概率等于条件概率;第二、为数不少的人认为指示条件句的概率等于其前件与后件为真的连言概率;第三、大多数的人对指示条件句的真假值看法采取缺漏真值表。前两个结果对心理学家造成极大的难题,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有没有一个统一的语意论能去解释它?心理学家们几乎全在辩护条件概率者的看法才是正确的,并试图提出条件概率者背后的心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试图解释为何连言概率者会犯错。然而,笔者会在本文论证这个方向是错误的;本文主张我们应该从另一个方向来解释条件概率和连言概率说法之间的关联。笔者认为解套的关键在于缺漏真值表,笔者建议从这个心理学很早就发现的重要结果出发,试图发展出一个三值语意论,比较有机会帮助心理学家解决这个难题。笔者给出两个理由来捍卫这个立场,首先,贫乏性结果已指出条件概率不可能是指示条件句为真的概率;再者,笔者会说明刘吉宴提出的三值语意论如何帮助心理学家们解决这个问题。(刘吉宴,2014)最后笔者得出结论,连言概率说法比条件概率说法更为可信。  相似文献   

2.
近年有些学者主张假言三段论不是一个有效的推论规则,其背后的理由可区分为:语意的、语用的,以及涉及论证有效性的理由。语意理由针对条件句的语意论作探讨;语用理由讨论语境对条件句语意的贡献;涉及论证有效性的理由则是对有效性定义做一般性的考虑。基本上,上述理由在适当的修改后,也能用来支持假言三段论,但代价不小,所以放弃假言三段论似乎成为主流。本文希望透过梳理近几年学者在此议题上的讨论,来揭露这个议题所涉及的广大层面。  相似文献   

3.
某些案例显示反事实条件句(counterfactual conditionals)是有"内在歧义的"(inherently ambiguous),即同一句反事实条件句既可以表达"前进式反事实条件句"(forward-tracking counterfactuals)也可以表达"回溯式反事实条件句"(backtracking counterfactuals)。在之前的文章中(Lee 2015,Lee 2016),我提出一个因果模型反事实条件句语义学(causal modeling semantics of counterfactuals),主张反事实条件句的内在歧义性是由不同的因果操弄(causal manipulation)所产生的。在一篇很重要的论文中(Hiddleston 2005),Eric Hiddleston提出一个截然不同的因果模型反事实条件句语义学,并宣称这个语义学可以解释反事实条件句的内在歧义性。本文将介绍上述两个因果模型反事实条件句语义学,并试图论证本人的语义学比Hiddleston的语义学能够更好地处理反事实条件句的内在歧义性。  相似文献   

4.
邓伟生 《世界哲学》2016,(4):127-135
斯坎伦的契约主义道德理论,是为了取代效益主义而建立起来的。效益主义在证成一个行为的道德正确性时,会考虑受该行为影响的人的福祉总计,因而人数很多时变得很重要。人数在道德上的重要性,似乎也符合我们的直觉。这也是效益主义有吸引力的其中一个理由。斯坎伦的契约主义,由于坚持只有个人理由才构成反对一项原则的理据,因而面临难以说明人数在道德上重要的问题。他提出"打破平衡论证"来尝试说明,在不依赖总计的情况下,也能说明人数的重要。本文认为他的论证是不成功的,但只要引入几个重要区分,在契约主义框架内,其实可以容纳总计而不会滑向效益主义。  相似文献   

5.
我们彼此亏欠什么——兼论道德哲学的理论限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分析托马斯·斯坎伦对契约主义的理论改造--用"合理的拒绝"来替换"合理的接受",指出斯坎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道德相对主义以及效益主义的挑战,但其实践效用非常有限.斯坎伦的契约主义只能部分地帮助我们在道德评价上廓清一些道德语词的意义和用法,厘清各种理由之间的分歧和差异,但无助于解决我们在道德实践上尤其是在道德动机上面临的诸种困境.然而,上述结论对斯坎伦并不构成批评,因为作为一个外在理由论者,他不指望道德哲学能够一劳永逸地"越界"解决道德实践的问题,这一立场也促使我们进一步地去思考道德哲学以及道德论证的限度问题.  相似文献   

6.
当代逻辑学家普遍认为指示条件句只有最小的语义,即实质蕴含。至于它在使用中产生的丰富意义,格莱斯认为可以通过会话假设将其视为条件式言说的会话蕴含。我将通过以下步骤来辩护关于指示条件句的会话假设:首先,存在有基于直接论证的压倒性理由说明,如果指示条件句的语义是真值函项的,那么它只能是实质蕴含;其次,比较了会话假设与语义假设,后者主张指示条件句的语义是更丰富的、非真值函项的,尤其关注了科恩的嵌入案例对会话假设的挑战;最后,引入了元表征和语义充实的相关思想来回应科恩的挑战,此外奥尔森的实验结果也支持了关于指示条件句以及其他逻辑小品词的会话假设。  相似文献   

7.
康德为人的最高价值与尊严提出许多不同的理由:自律带来原则的自我一贯性;自律体现无条件的、最高的善;人格性具有绝对的崇高性;设立道德法则的立法者拥有普遍有效的权威性;自由构成了行为负责能力和诸内在价值的根源,等等。笔者认为,基于崇高性和基于内在价值来源的论证是康德哲学基础性的深层论证,而"自由构成内在价值的来源"是康德为道德提出的最好理由,对当代哲学思考仍然有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休谟主义理论认为构成行动理由的基础性要素是非认知性的欲望,托马斯·内格尔为休谟主义提供了一种替代选择:一个纯粹认知性的考虑可以不依赖于它与行动者的实际动机状态的关系而成为行动理由的基础,并且这一考虑本身就具有动机效应。内格尔认为伦理学在人类动机中的基础不是欲望,而是理由本身所拥有的体系结构,即由无时间性理由和客观理由所构成的一般理由的基本准则,它需要诉诸"人的形而上学"概念。但由于内格尔忽视了使得一个道德命题为真所必须依靠的非认知性状态,混淆了"决定欲望某个东西"与"对那个东西的欲望"在本质上的区别,同时也由于其论证程序本身所包含的循环论证色彩,所以尽管他对休谟主义构成的挑战是巨大的,但仍不足以彻底颠覆休谟主义的基础主张。  相似文献   

9.
权衡论证是一种同时包含正面的、支持结论的理由与反面的、反对结论的理由的论证,其结论的证成源于正面理由的逻辑力量经过权衡胜过了反面理由。自韦尔曼在1971年首次明确提出存在这种独特的论证以来,非形式逻辑学家希契柯克、戈维尔、汉森、弗里曼等先后针对权衡论证的结构与图解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方法,但彼此围绕如何看待反面理由在论证中的地位,如何把握正、反两面理由与结论的联系方式,如何图解权衡论证的结构等问题,意见分歧严重。通过揭示上述学者在这些问题上的所见所蔽,本文认为反面理由可以被视作论证的一个非基本的构成要素,主张权衡论证具有收敛与组合混合而成的双层结构,引进了一种图解这种论证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动机性理由被用于解释行为的产生,而规范性理由则用于确证行为的合理性。内在主义认为规范性理由也应该能够解释行为的产生,因此是一种与行为人心理状态有关的内在理由。外在主义则否认这一观点,从而将之视为外在理由。内在理由需要以行为人自身的心理状态为基础,这很容易使得规范性理由成为一种相对理由。史密斯的"充分理性人"论证和施罗德的"假言主义"论证虽然力图克服这种相对主义难题,但是它们自身却又面临着困境。对行为人自身心理状态的合理性的考察意味着"规范性理由"本身应该具有一种公共面向,而这是建立在人们共同的欲望、意愿等心理状态的基础上,因此它仍然是一种内在理由。道德生活的目标是通过不断培养个体去拥有共同体所普遍认可的心理状态,最终把当初具有外在面向的规范性理由转化为内在理由。  相似文献   

11.
当代生命科学的发展赋予人类以一种超级能力,以至我们可以重新编辑自己的基因。平等主义者从这种超级能力中看到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基因平等,从而能够彻底克服天赋的不平等。问题在于:我们是否应该追求这种基因平等?本文的论证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我们不应该追求"积极的基因平等",其理由有三个,即我们不知道生物学上的基因平等能否导致平等,基因平等与自由可能是冲突的,以及基因平等会面临"拉平反驳"。其次,我们应该支持"消极的基因平等",为此我们需要区分开基因治疗与基因增强,并且为基因治疗提供这样一种论证,即它不仅是可行的,而且也是可欲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对由来已久的智力因素理论适用性问题加以讨论.在考虑了年龄变化这个为传统的因素理论家所忽视的重要变量之后,我们有理由相信各种不同的因素理论可能找到它们各自的适当位置。从而使心理测量理论达到一定程度的协调.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大量研究表明:智力因素是年龄的函数,更好的因素理论应该是更能反映智力发展变化的理论。  相似文献   

13.
全球分配正义理论是政治哲学中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全球分配正义理论的核心关注点是人们生活中所产生的利益或负担在全球范围内的分配问题,因此,它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到底有权利获得什么,以及谁实际上应该为我们提供那些我们有权获得的东西。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构成了全球分配正义理论论辩的基本框架,即两种区分、四种理论:关系主义和非关系主义理论、平等主义和底限主义理论。关系主义理论试图通过指出"这个世界的某种特征和状况"这样的事实来为全球分配正义的存在提供理由,而非关系主义理论则用强调"人人具有平等的道德地位"这一事实来为正义必须跨越国界提供辩护。底限主义者认为全球分配正义的关注点应该仅仅聚焦到人的基本需要和对严重贫困的缓解上,平等主义者则强调,即使我们缓解了贫困和满足了基本需要,分配正义仍然有正义的理由去反对已有的全球不平等。文章最后分析了底限主义与平等主义从国家责任、平等的公制、民族身份、国家强制等方面就"正义"是否应该跨越国界所展开的论辩。  相似文献   

14.
逻辑学是研究论证结构与规则之学,论证结构由主张与理由组成,"对理由的确认"及"如何从理由到主张"为论证结构的规则,这是本文关于广义逻辑的观念。由此出发,庄子提出的"寓言"、"重言"、"卮言"三种论证类型亦属此学科的内容,其中"寓言"论式与譬喻论证、"重言"论式与引用论证、"卮言"论式与事实论证有相通之处。此三种论式凸显出先秦逻辑的"正名"与"用名"功能,而不同于亚里士多德三段论所讨论的词项理论。《庄子》中的多篇内容都应用这些论式来论证其思想。  相似文献   

15.
S.J.艾尔阿玆姆(以下简称艾氏——译者注)在其《康德二律背反中论证的由来》一书中曾声称,理论理性二律背反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一个历史的问题上。艾氏的论点是,理论理性二律背反中的论证起源于历史上莱布尼茨与克拉克的通信中所提出的一些具体问题。他认为,四个二律背反的正题反映了克拉克所支持的牛顿的观点,其反题反映了莱布尼茨提出的见解。他说:“我试图说明,康德关于纯粹理性二律背反的学说,是他把有关实在本  相似文献   

16.
基于胡塞尔现象学的思想资源,本文试图为情感内容的概念论立场作出辩护。笔者将遵循麦克道威尔等概念论者的判定标准,即只要情感与判断之间存在"证成"或"理由给予"联系,情感内容就是概念性的;并从现象学知识论和现象学伦理学两个方面展开论证。从现象学知识论出发,笔者将利用充实学说为知觉概念论和情感概念论作双重辩护;从现象学伦理学出发,笔者则通过把胡塞尔的情感评价解读为推理过程,来论证情感内容的概念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的目的是研究一个意识特性二元论者应该如何处理附随现象论的挑战。我首先分析讨论了支持附随现象论的理论依据以及反对它的理由;然后争辩说这些论证既不能证明也不能否定附随现象论所描述的有关心灵因果性的那种本体论层面上的可能性,并且附随现象论本身是一个融洽连贯的哲学理论。因此对于一个意识特性二元论者来说,在心灵因果性问题上,附随现象论和相互作用二元论都是可行的理论选择。  相似文献   

18.
心理因果性问题是当代心灵哲学中的一个前沿性问题。金在权基于因果排除论证指出,非还原唯物主义的心理因果性理论遇到了"先占威胁",即心理的因果有效性最终会被物理的因果有效性排除。内德·布洛克认为,由于是否存在物理学的底层是一个开放的问题,因此如果按金在权的思路推导下去,必然会得出不存在任何因果关系的荒谬结论。另外,金在权并未对其所支持的"多因素决定"观提供令人信服的理由,他在论证中所使用的层次概念也有歧义性,他用于支持排除原因的分割策略也有待证明,因此他对非还原唯物主义的批判并不成立。  相似文献   

19.
本文的目的,是讨论欺坎伦的实质性道德动机理论(moral motivation),如何能回答"我为什么要道德"的问题,并且他如何通过这个理论来解释道德理由(moral reason)较其它理由具有优先性和重要性。我们认为,斯坎伦的动机理论,诉诸人与人之间相互承认的关系这个实质性的价值,来说明道德要求的给予理由的效力,并不能准确地描述我们的道德经验,而较之效益主义也不见得高明。其次,他对于道德价值较其它价值更重要和具有优先性的论证,也没有说服力。因为当道德价值与其它价值相冲突时,并不是道德价值总是优先的,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人们的实践,远较斯坎伦描述的为复杂。宣称道德价值总是有优先性,是一个太强的论旨,因而缺乏说服力。  相似文献   

20.
麦克道尔认为意向行动像感性经验一样也是概念能力的实施。从麦克道尔对行动概念论的论证中,我们很容易看到,意向行动中也必然包含信念。这就是本文所主张的行动信念论。行动信念论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信念作为意向行动的理由必在行动之中且贯穿行动始终;其二,意向行动的实施中包含关于主体自身及其所处环境的即时信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